记者 |
编辑 | 翟瑞民
近日,国家发改委印发《2022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简称《重点任务》),明确要推进异地就医跨省直接结算扩面,实现每县开通至少一家联网定点医疗机构开展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
异地就医结算主要包括住院费用和门诊费用两大类。早在2009年,新医改方案中即提出以异地安置的退休人员为重点改进异地就医结算服务。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加快推进基本医保全国联网和异地就医结算”的要求,并在随后5年(2017-2021年)连续对这项工作进行部署。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出台,将“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服务”作为优化医疗保险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2021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全民医疗保障规划》,其中又提出“十四五”期间要“扩大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范围,逐步实现住院、门诊费用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异地就医结算服务”。
目前,住院费用跨省直接结算已经覆盖全国所有省份、所有统筹地区、各类参保人员和主要外出人员。
此前在2021年12月10日,国家医疗保障局副局长李滔在政策吹风会上介绍,我国从2016年启动住院费用跨省直接结算工作以来,全国已经有5.29万家定点医疗机构,基本覆盖了所有一至三级定点医院,实现每个县都有一家以上的联网定点医疗机构,累计结算人次已经突破了1000万,直接结算率达到60%左右。
在此基础上,国家全面启动了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分类推进普通门诊和门诊慢特病费用的跨省直接结算。在普通门诊方面,在全面打通京津冀、长三角、西南5省先行试点的基础上,新增了山西等15个省作为国家门诊试点省份。截至2021年12月,已覆盖97.6%的统筹区和12万家定点医疗机构,91.7%的县都有一家以上的联网定点医疗机构。
门诊慢特病方面,2021年9月,国家医保局已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了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门诊放化疗、尿毒症透析以及器官移植术后抗排异治疗等5种门诊慢特病相关治疗费用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
“此次文件为顺利实现医疗保障制度深化改革目标提供了充分保障。” 江西中医药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南开大学卫生经济与医疗保障中心郑先平向界面新闻介绍,同时也有助于破解异地“就医难”困局,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和满足感。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流动人口达到3.76亿,其中跨省流动人口1.25亿。规模庞大的流动人口客观上提升了异地结算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郑先平介绍,大力推进异地结算,能够有效消除过去医保待遇可携带性差的影响,同时减少患者看病就医跑腿垫资,有效提升患者就诊自由度和便捷度。
此次《重点任务》明确每县将将至少一家联网定点医疗机构开展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这一目标意味着,到2022年底我国将在县级层面基本实现全国范围内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还可以通过这一工作积累更多经验,为之后定点医疗机构全面接入奠定基础。”郑先平表示。
郑先平指出,相比住院,门诊医疗服务需求频次高、人次规模大、就诊范围更为分散,因此,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操作复杂程度更高、难度更大。
一位不愿具名的医药卫生政策专家告诉界面新闻,近年来我国推进异地就医工作十分扎实,先住院后门诊、慢病特病逐步推开。“门诊与住院相比,对专科性的要求并没有那么高,县级医院的医疗水平完全可以解决如糖尿病、高血压、肿瘤化疗等常见医疗需求,跨省直接结算覆盖面推广进一步满足了民众就近就医的要求。”
郑先平表示,进一步推进异地就医跨省直接结算工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城乡之间的医保政策壁垒和制度障碍,进一步消除参保患者异地看病就医的后顾之忧,让有合理医疗需求的农村居民有均等机会享受更好的医疗服务,从而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