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葡萄√娱乐官网正规吗知乎

正在阅读:

氢能顶层设计落地,未来四年燃料电池车保有量增4.6倍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氢能顶层设计落地,未来四年燃料电池车保有量增4.6倍

到2025年,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约5万辆,可再生能源制氢量达到10万-20万吨/年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 王勇

氢能顶层设计正式落地。

3月23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下称《规划》),明确了氢能的战略定位,即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用能终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

当天上午,国家发改委召开新闻发布会,就《规划》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及问题回应。

“中国氢能产业仍然处于发展初期,面临产业创新能力不强、技术装备水平不高、支撑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制度滞后等诸多挑战,需加强顶层设计,引导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司副司长王翔在发布会上表示。

氢能作为一种清洁低碳、热值高、来源多样、储运灵活的绿色能源,被誉为21世纪的“终极能源”。根据氢能生产来源和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情况,可将氢分为灰氢、蓝氢、绿氢。

氢能产业链包括上游氢能制取,中游氢能储存运输,下游交通领域、储能领域、工业领域应用等。

图表来源:光大证券研究所

《规划》将氢能产业的发展目标划分为三个阶段。到2025年,形成较为完善的氢能产业发展制度政策环境,基本掌握核心技术和制造工艺,初步建立较为完整的供应链和产业体系。

具体目标为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约5万辆,部署建设一批加氢站,可再生能源制氢量达到10万-20万吨/年,实现二氧化碳减排100万-200万吨/年。

据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数据,截至2020年底,中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7352辆。智研咨询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氢燃料电池汽车销量为1586辆。

以此计算,截至2021年底,中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约8938辆。这意味着,2025年的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较将去年增长近4.6倍。

《规划》还提出,到2030年,形成较为完备的氢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清洁能源制氢及供应体系,产业布局合理有序,可再生能源制氢广泛应用,有力支撑碳达峰目标实现。

到2035年,形成氢能产业体系,构建涵盖交通、储能、工业等领域的多元氢能应用生态。可再生能源制氢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明显提升,对能源绿色转型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王翔表示,《规划》是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中的N之一。统筹谋划、整体布局氢能全产业链发展,既是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抓手,也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提供了有力支撑。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欧阳明高在对《规划》解读中表示,就第一阶段中关于燃料电池车辆、加氢站建设的目标看,可再生能源制氢量可以满足燃料电池车辆使用。可再生电力电解水制氢纯度很高,能够满足燃料电池对氢纯度的高要求,可以完全避免加氢站、储氢瓶和燃料电池受腐蚀或中毒等问题。

欧阳明高指出,氢能技术链条长、难点多,现有技术经济性还不能完全满足实用需求,亟需从氢能制备、储运、加注、燃料电池、氢储能系统等主要环节创新突破,重点突破“卡脖子”技术。

例如,严重影响燃料电池寿命和使用成本的质子交换膜;70MPa高压四型瓶的高强度碳纤维和安全阀;加氢站离子压缩机、加注枪的核心零部件等。

就氢能产业环节看,《规划》对“制、储、输、用”分别提出了相应的任务要求。

一是制氢。《规划》提出要结合资源禀赋特点和产业布局,因地制宜选择制氢技术路线,逐步推动构建清洁化、低碳化、低成本的多元制氢体系,包括但不限于工业副产氢、可再生能源制氢、电解池制氢、光解水制氢等,同时探索在氢能应用规模较大的地区设立制氢基地。

“目前国内现有氢气供应体系以化石能源制氢为主,但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全球第一,在清洁低碳的氢能供给上具有巨大潜力,这也是《规划》明确鼓励支持的方向。”国家能源局科技司副司长刘亚芳在发布会上表示。

二是氢的储运。《规划》提出要逐步构建高密度、轻量化、低成本、多元化的氢能储运体系。

光大证券研究报告指出,气氢拖车运输节省了液化成本与管道建设的前期投资成本,在一定储运距离以内经济性较高,但当用氢规模扩大、运输距离增长后,采用液氢槽车、输氢管道等运输方案才能满足高效经济的要求。

三是加氢。《规划》提出要统筹布局建设加氢站,有序推进加氢网络体系建设,探索站内制氢、储氢和加氢一体化的加氢站等新模式。

据光大证券统计,截至2021年6月初,中国已建成加氢站共计141座,其中119座在运营,22座已建成,另有73座正在建设。

据2020年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相关规划,到2035年加氢站的建设目标为至少5000座,目前距离这一目标仍有相当大的差距。

界面新闻记者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北京、天津、重庆、上海、山东、河北、浙江、江苏、河南、广东、山西、云南、内蒙古、四川、陕西16个省市发布了氢能相关政策或规划。

严禁以建设氢能项目名义‘跑马圈地’。王翔在会上明确表示,各地方在研究制定氢能产业发展相关规划、支持政策时,应充分考虑本地区发展基础和条件,统筹谋划、合理布局,按照《规划》统一部署,不搞齐步走、一刀切。严禁不顾本地实际,盲目跟风、一哄而上,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避免造成基础设施和资源浪费。

就氢能的具体应用看,《规划》提出将从交通、储能、发电机工业四大领域开展多元化示范应用。

其中,交通领域将重点推进氢燃料电池中重型车辆应用,新能源客、货汽车市场应用空间,探索燃料电池在船舶、航空器等领域的应用。

“对照中国纯电动汽车从孕育到高质量发展的历程,国内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约滞后10年,目前仍处于产品导入期,正在进入应用成本快速下降的成长期。”欧阳明高表示。

储能领域则发挥氢能调节周期长、储能容量大的优势,开展氢储能在可再生能源消纳、电网调峰等应用场景的示范,探索培育“风光发电+ 氢储能”一体化应用新模式等。

发电领域将因地制宜布局氢燃料电池分布式热电联供设施。同时推动氢燃料电池在备用电源领域的市场应用,探索以燃料电池为基础的发电调峰技术研发与示范等。

在工业领域,将不断提升氢能利用经济性,拓展清洁低碳氢能在化工行业替代 的应用空间,包括冶金、热源等替代应用。

据中国氢能联盟预计,2020年至2025年间,中国氢能产业产值将达1万亿元,2026年至2035年产值达到5万亿元。

《规划》发布当日,氢能板块掀起涨停潮,WIND氢能指数上涨2.52%。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氢能顶层设计落地,未来四年燃料电池车保有量增4.6倍

到2025年,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约5万辆,可再生能源制氢量达到10万-20万吨/年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 王勇

氢能顶层设计正式落地。

3月23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下称《规划》),明确了氢能的战略定位,即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用能终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

当天上午,国家发改委召开新闻发布会,就《规划》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及问题回应。

“中国氢能产业仍然处于发展初期,面临产业创新能力不强、技术装备水平不高、支撑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制度滞后等诸多挑战,需加强顶层设计,引导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司副司长王翔在发布会上表示。

氢能作为一种清洁低碳、热值高、来源多样、储运灵活的绿色能源,被誉为21世纪的“终极能源”。根据氢能生产来源和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情况,可将氢分为灰氢、蓝氢、绿氢。

氢能产业链包括上游氢能制取,中游氢能储存运输,下游交通领域、储能领域、工业领域应用等。

图表来源:光大证券研究所

《规划》将氢能产业的发展目标划分为三个阶段。到2025年,形成较为完善的氢能产业发展制度政策环境,基本掌握核心技术和制造工艺,初步建立较为完整的供应链和产业体系。

具体目标为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约5万辆,部署建设一批加氢站,可再生能源制氢量达到10万-20万吨/年,实现二氧化碳减排100万-200万吨/年。

据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数据,截至2020年底,中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7352辆。智研咨询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氢燃料电池汽车销量为1586辆。

以此计算,截至2021年底,中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约8938辆。这意味着,2025年的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较将去年增长近4.6倍。

《规划》还提出,到2030年,形成较为完备的氢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清洁能源制氢及供应体系,产业布局合理有序,可再生能源制氢广泛应用,有力支撑碳达峰目标实现。

到2035年,形成氢能产业体系,构建涵盖交通、储能、工业等领域的多元氢能应用生态。可再生能源制氢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明显提升,对能源绿色转型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王翔表示,《规划》是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中的N之一。统筹谋划、整体布局氢能全产业链发展,既是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抓手,也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提供了有力支撑。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欧阳明高在对《规划》解读中表示,就第一阶段中关于燃料电池车辆、加氢站建设的目标看,可再生能源制氢量可以满足燃料电池车辆使用。可再生电力电解水制氢纯度很高,能够满足燃料电池对氢纯度的高要求,可以完全避免加氢站、储氢瓶和燃料电池受腐蚀或中毒等问题。

欧阳明高指出,氢能技术链条长、难点多,现有技术经济性还不能完全满足实用需求,亟需从氢能制备、储运、加注、燃料电池、氢储能系统等主要环节创新突破,重点突破“卡脖子”技术。

例如,严重影响燃料电池寿命和使用成本的质子交换膜;70MPa高压四型瓶的高强度碳纤维和安全阀;加氢站离子压缩机、加注枪的核心零部件等。

就氢能产业环节看,《规划》对“制、储、输、用”分别提出了相应的任务要求。

一是制氢。《规划》提出要结合资源禀赋特点和产业布局,因地制宜选择制氢技术路线,逐步推动构建清洁化、低碳化、低成本的多元制氢体系,包括但不限于工业副产氢、可再生能源制氢、电解池制氢、光解水制氢等,同时探索在氢能应用规模较大的地区设立制氢基地。

“目前国内现有氢气供应体系以化石能源制氢为主,但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全球第一,在清洁低碳的氢能供给上具有巨大潜力,这也是《规划》明确鼓励支持的方向。”国家能源局科技司副司长刘亚芳在发布会上表示。

二是氢的储运。《规划》提出要逐步构建高密度、轻量化、低成本、多元化的氢能储运体系。

光大证券研究报告指出,气氢拖车运输节省了液化成本与管道建设的前期投资成本,在一定储运距离以内经济性较高,但当用氢规模扩大、运输距离增长后,采用液氢槽车、输氢管道等运输方案才能满足高效经济的要求。

三是加氢。《规划》提出要统筹布局建设加氢站,有序推进加氢网络体系建设,探索站内制氢、储氢和加氢一体化的加氢站等新模式。

据光大证券统计,截至2021年6月初,中国已建成加氢站共计141座,其中119座在运营,22座已建成,另有73座正在建设。

据2020年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相关规划,到2035年加氢站的建设目标为至少5000座,目前距离这一目标仍有相当大的差距。

界面新闻记者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北京、天津、重庆、上海、山东、河北、浙江、江苏、河南、广东、山西、云南、内蒙古、四川、陕西16个省市发布了氢能相关政策或规划。

严禁以建设氢能项目名义‘跑马圈地’。王翔在会上明确表示,各地方在研究制定氢能产业发展相关规划、支持政策时,应充分考虑本地区发展基础和条件,统筹谋划、合理布局,按照《规划》统一部署,不搞齐步走、一刀切。严禁不顾本地实际,盲目跟风、一哄而上,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避免造成基础设施和资源浪费。

就氢能的具体应用看,《规划》提出将从交通、储能、发电机工业四大领域开展多元化示范应用。

其中,交通领域将重点推进氢燃料电池中重型车辆应用,新能源客、货汽车市场应用空间,探索燃料电池在船舶、航空器等领域的应用。

“对照中国纯电动汽车从孕育到高质量发展的历程,国内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约滞后10年,目前仍处于产品导入期,正在进入应用成本快速下降的成长期。”欧阳明高表示。

储能领域则发挥氢能调节周期长、储能容量大的优势,开展氢储能在可再生能源消纳、电网调峰等应用场景的示范,探索培育“风光发电+ 氢储能”一体化应用新模式等。

发电领域将因地制宜布局氢燃料电池分布式热电联供设施。同时推动氢燃料电池在备用电源领域的市场应用,探索以燃料电池为基础的发电调峰技术研发与示范等。

在工业领域,将不断提升氢能利用经济性,拓展清洁低碳氢能在化工行业替代 的应用空间,包括冶金、热源等替代应用。

据中国氢能联盟预计,2020年至2025年间,中国氢能产业产值将达1万亿元,2026年至2035年产值达到5万亿元。

《规划》发布当日,氢能板块掀起涨停潮,WIND氢能指数上涨2.52%。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