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
十七年前,当信义玻璃(00868.HK)在港交所挂牌上市时,创始人李贤义就是名副其实的玻璃大王了。
当时这家玻璃企业的营收不过13.8亿港元,但已位居国内最大汽车玻璃出口商。竞争对手福耀玻璃(600660.SH)此时的营收规模约为信义玻璃的两倍,不过该公司生产的汽车玻璃主要销往国内市场。
相比于福耀玻璃创始人曹德旺,李贤义颇为低调,极少接受媒体访问。仅有的几次电视采访中,他也只是用闽南味十足的普通话吐露寥寥数语。
他俩都是福建人,曹来自闽东福清,李来自闽南石狮,但两人行事风格迥异,两家公司此后的发展路径也截然不同。
时至今日,曹德旺执掌的福耀玻璃仍主要专注于汽车玻璃一项产品,并以超过三成的市场占有率雄踞全球第一。
李贤义则不断拓展其商业版图,先是延伸至上游的浮法玻璃业务,同时以光伏玻璃为切入口,跨界新能源行业,继而涉足光伏电站开发和锂电储能。进军多晶硅业务,则成为了李贤义的最新布局。
信义玻璃也因此拆分出多家专注于不同业务的上市公司,包括信义光能(00968.HK)、信义能源(03868.HK)和信义储电(08328.HK)。其中,信义玻璃和信义光能分别为浮法玻璃和光伏玻璃领域的全球翘楚。
上述四家信义系公司的总市值目前接近2400亿港元(约合1953亿元人民币),李贤义的财富因此在过去数年水涨船高。
胡润百富榜显示,李贤义2021年的身价达到675亿元,排名国内富豪榜第80位。曹德旺的排名则是第272位,身价约为李贤义的三分之一。
据最新披露的财报数据,2021年信义玻璃的营收和利润首次超越福耀玻璃。
尽管两家公司的主营业务已不尽相同,并不是直接竞争对手,但业内认为这是信义玻璃对福耀玻璃的历史性反超,并冠以李贤义新晋玻璃大王称号。
现年70岁的李贤义,因此少有地成为了媒体关注的焦点。
1952年,李贤义出生于泉州市石狮永宁的子英村。家境贫寒的他15岁就终止学业,以开拖拉机谋生。
李贤义创业的起点始于一支由他组建的货运车队。上个世纪70年代末,他找到八位亲朋好友,在家乡福建泉州组建了一支名为子英的车队,名称就来自于李贤义出生的村子。当时车队最重要工作,是往返福建和深圳之间拉货送货。
1982年,李贤义带着车队成员前往香港闯荡,因为当时香港经济快速发展。他们在当地办起了汽配维修店,生意逐渐壮大。
不久后,李贤义注意到,不少香港商人开始前往深圳投资,因此决定到这座新近开发的经济特区新办汽车修理厂。
在经营修理厂的过程中,李贤义发现深圳没有生产汽车玻璃的企业,汽修店采购玻璃必须从海外进口。于是,他动起了在当地设立汽车玻璃工厂的念头。
1988年,名为信义玻璃的公司成立,子英车队的九个成员成为了公司的创始股东,其中包括李贤义太太董系治的两位娘家兄弟董清世和董清波,李贤义的妹夫李圣典以及弟弟施能狮。
信义玻璃开业后,李贤义逐渐摸索出了出口导向的商业模式,一步步将深圳工厂生产的汽车玻璃卖到了全球100多个国家。
李贤义后来总结说,“中国人均工资低,管理好,成本也低,所以我们制造出来的玻璃比美国、加拿大本土制造的要便宜。”海外客户因此都愿意选择购买信义玻璃的产品。
也正是由于这一原因,2001年,加拿大PPG公司向加拿大海关总署提出对中国挡风玻璃的反倾销指控,涉案企业就包括信义玻璃和福耀玻璃。这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遭遇的首起反倾销案。经过近一年的应诉,加拿大当地法院判决信义玻璃胜诉。
赢得这起诉讼案的信义玻璃继续壮大,连续多年蝉联国内最大的汽车玻璃出口商,超过六成的收入来自海外市场。
2005年,信义玻璃登陆港交所。这一年,李贤义做出了两项现在看来十分明智的决策:投资浮法玻璃产线,同时进入光伏玻璃市场。前者是寻求行业一体化发展的必要之举,后者则成为了公司多元化的一次成功尝试。
浮法玻璃是用于汽车玻璃生产的主要原材料。信义玻璃的首条浮法玻璃产线在2006年一季度启用,第二条同类产线在年中试生产。
到2006年底,信义玻璃的浮法玻璃日熔量就达到1200吨。李贤义在信义玻璃当年的年报中写到,新建浮法玻璃产线,有助于控制主要原材料的品质和生产成本,提高上市公司的利润。
信义玻璃在光伏领域的试水在2008年落地,首条日熔量为300吨的光伏玻璃产线在当年1月投产。李贤义认为,新产品的市场反应十分理想,并将其视为信义玻璃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之一。
此后,信义玻璃保持着浮法玻璃和光伏玻璃的双线并进,每年均有新产能落地,依赖汽车玻璃出口的业务模式逐渐得以改变。2009年,汽车玻璃对信义玻璃的营收贡献首次低于五成。
次年,这一比例再降低至37%,浮法玻璃和光伏玻璃则合计占比达到48%,成为信义玻璃业绩增长的新引擎。其中,光伏玻璃的表现尤其抢眼。这项业务当年的营收超过10亿港元,为2009年的五倍左右。
2013年,光伏玻璃板块营收已接近20亿港元,李贤义决定实施首次业务分拆。光伏玻璃板块以信义光能的名义独立运营,并于当年年底上市,新公司的董事局主席仍由李贤义担任。
信义光能分拆后,李贤义继续着手扩张光伏玻璃产能。在他看来,规模优势才能让公司继续保持竞争优势,以更具成本效益的方式经营。
2016年,信义光能的光伏玻璃日熔量增至5800吨,为分拆时的三倍左右,跃升为全球最大光伏玻璃制造商。
至2021年底,这一数字再度翻番至1.38万吨,信义光能在全球市场的占有率超过30%。在国内市场与福莱特(601865.SH)形成了光伏玻璃的双寡头格局。
与此同时,信义光能也开始试水运营光伏发电场,与光伏玻璃业务形成互补充。首座250 MW电场在2014年并网投入运营。
李贤义将其视为信义光能迈入的一个新增长阶段,光伏玻璃和光伏电场业务由此在该公司并行发展。
剥离信义光能后,信义玻璃以浮法玻璃、汽车玻璃和建筑玻璃为主业,尤以浮法玻璃为重点。据界面新闻统计,信义玻璃在国内外陆续布局了十座浮法玻璃工厂,日熔量目前已超过2.4万吨,位居全球之冠。
之后,信义玻璃又完成了第二次分拆。汽车玻璃维修业务在2016年独立运营并上市,以信义香港命名。
上市不久后,信义香港即开始试生产用于储能等领域的锂电池,原有的汽车玻璃维修业务逐渐边缘化。
2020年,该公司更名为信义储电,向外界传递出业务转型的明确型号。与此同时,信义储电开始着手在江苏建设一座全新的锂电池生产基地。
独立出来的信义光能,则在2016年筹备继续分拆事宜。李贤义计划让孵化壮大的光伏发电场业务独立运营,新公司命名为信义能源。
但由于股市动荡等原因,信义能源的分拆直至2019年才告完成。李贤义出任信义能源的首任董事会主席,继续执掌新公司。
至此,凭借汽车玻璃出口起家的李贤义已拥有了四家上市公司,“玻璃+新能源”的双主业战略逐渐清晰。
2021年,这四家公司均实现营收和利润的同比增长,三家新分拆公司的业绩都数倍于独立运营前。
其中,信义光能去年160.6亿港元的营收,较分拆前增长了7倍;49.24亿港元的净利润,则增长了15倍。就公司市值而言,信义光能甚至以1250亿港元的市值超过母公司信义玻璃。
去年底,这两家信义系的龙头公司还共同宣布,将合计出资40亿港元,建立一家名为信义晶硅的合资公司,信义光能和信义玻璃的持股比例为52:48。
合资公司将生产光伏行业的核心原料多晶硅,首期项目的年产能为6万吨,远期规划则达到20万吨。
李贤义在信义光能最新的业绩报告中称,设立信义晶硅的目的,是为了扩大公司在光伏产业链的业务范围,并预期这笔投资将成为信义光能的一个新里程碑。
对于这位已在商界驰骋四十年的玻璃大王而言,他的故事看来还远未结束。
(实习记者王月伦对本文亦有贡献)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