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葡萄√娱乐官网正规吗知乎

正在阅读:

社区志愿者日记:我在社区当志愿者,封控区域无小事 | 上海战疫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社区志愿者日记:我在社区当志愿者,封控区域无小事 | 上海战疫

社区封控期间,小到三餐一宿的事情,都可能成为大问题。

3月23日,完成了5个小时核酸检测保障任务的志愿者,聚在夕阳下,身后是他们守护了半个月之久的社区。摄影:杨舒鸿吉

记者 | 杨舒鸿吉

编辑 | 刘素楠

编者按:

2020年初,老家在湖北的界面新闻记者杨舒鸿吉曾坚守武汉两个多月,持续报道抗疫故事。

今年,上海本轮疫情发生以来,杨舒鸿吉居住的上海闵行区梅陇镇某社区,出现了多例新冠阳性病例,5个楼栋封闭管理,整个小区自3月12日封控至今。期间,他报名成为社区志愿者,一边参与社区抗疫,一边采写新闻报道。这是记者的第一篇社区志愿者日记。

社区封控期间,小到三餐一宿的事情,都可能成为大问题。

上海本轮疫情发生以来,我居住的闵行区梅陇镇某社区,出现了10例新冠阳性病例,涉及5个楼栋。从3月8日至28日,我所在小区800多居民已经历9次全员核酸。

2022年3月1日16时,上海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披露了此次疫情发现的首例病例,我就在发布会现场采写新闻报道。当时,我未曾意识到这个阳春三月会如此不同。

平静的生活出现了涟漪。

3月7日,上海新增本土“4+51”,其中有患者的轨迹涉及梅陇镇。3月8日夜间,安静的小区里突然传来“请全体居民下楼做核酸”的喊话声,普通话混着沪语,在反复催促。新冠疫情2年多以来,这是我第一次参加社区里的全员核酸。

和想象中的场景不大一样,在错落拥挤的队伍中,有人还在拿着手机抓紧拍抖音,也有人向亲友语音直播小区的“大事件”。

人群拥挤,满头银发的志愿者在艰难地维持秩序,“仓促感”显而易见:没有专业的照明设备,居委会临时搬来两方小桌充当着核酸检测台。

事后得知,这场紧急的采样任务,当晚在徐汇、闵行多个社区同时进行。

小区居民全员核酸之后,生活节奏如常。唯一的改变是小区的多个侧门都上了锁,只留正门开放,保安又拿着额温枪上岗了,对来往的车辆、行人测温。

之后数日,上海感染者数量激增。3月12日是周六,早上6点多,小区广播紧急播报:小区即将封闭,请居民抓紧时间,在半小时内采购物资并返回小区。

我打开窗户,看到不少老人跑步奔向附近的蔬果商店,也有人驾车快速驶出小区。

我赶紧清点了冰箱的“余粮”。下楼时发现了张贴在正门的公告:经镇疫情防控指挥部研究决定,于3月12日(周六)凌晨5:00-3月13日(周日)24:00,在本区域继续开展两轮核酸检测工作。

“原来是为核酸检测,而非出现了感染者。”我松了口气。

摄于3月20日晚,风雨中逆行的大白,来到小区进入出现阳性病例的楼栋,进行现场处置。摄影:杨舒鸿吉

想起第一次社区核酸的场景,我猜想,一旦社区出现感染者,社区的志愿者力量必会捉襟见肘,所以去当志愿者吧,去帮助该帮助的人。

当得知居委干部征召志愿者的时候,我报了名。在志愿者沟通微信群里,我看到一共有14人参加,其中多数是已退休和临退休的老人,仅有的4位年轻人都是80后。从性别看,志愿者以女性居多,一共8位,她们是孩子的妈妈,也有会做ppt、服务间隙还要汇报材料的都市白领。

志愿者要做些什么?

当居委干部递来蓝色志愿者马甲时,身为志愿者队伍中青壮年,我心想:“反正有啥活,我做就是了。”

被我们称为“佩佩阿姨”的史佩佩是一名老党员,也是小区秩序的维护者。小区封闭管理,在她看来,吃饭问题是天大的首要问题,无论如何要保证小区的物资供应畅通。

3月12-15日,随着周边封闭社区增多,居民发现在生鲜平台购物、配送越发困难。

于是,16号早上7点不到,佩佩阿姨去了小区附近的菜市场。她找到老板,说明来意,提出保障社区供应要求。交谈不到2分钟,老板承诺不涨价、如约供货,她终于松了一口气,一件大事解决了。

当天上午10点多,蔬菜店老板如约而至,带着满满一车蔬菜、肉类来到了小区门口。在志愿者的指引下,居民和菜贩“隔空交易”。

这位诚实守信的蔬菜店老板出现在我的新闻报道里,我在微信买菜群里叫他“大白”。随后几天,他睡在店里,给小区稳定供应菜肉。不久,在梅陇镇政府的协调下,组织企业搭建了在线采购平台,推出了优惠套餐,这成为居民采买物资的主要方式。

社区口的菜市场,商户与居民“隔空交易”。摄影:杨舒鸿吉

我们小区地处闵行、徐汇交界,属于上海外环的老旧小区,超过60%的居民是老年人。他们既是新冠病毒侵袭的高危人群,同时也是封控管理下最容易被忽视的人群。

在小区封闭之后,梅陇镇第一时间为孤老、独居老人送餐。

值得关注的是,这一日三餐的养老餐送餐任务,几乎被“银发”志愿者承包了。

后来我才知道,她们几十年如一日服务高龄老人,已经熟悉每一个孤老、独居老人的生活细节,包括用药需求、精神状态、脾气、甚至身体发肤的变化。“小老人”照顾“老老人”,在老龄化程度高达36%的上海,是普遍存在的情况。

志愿者陈晓玲为孤老送餐。在看到我的镜头后,老人向我们表示了感谢。第二天晚上,她给我送来了一副字,上面写着“感谢您们的关心,一位孤老的心声。”摄影:杨舒鸿吉

我们青年志愿者则在扫除数字化障碍方面大显身手。

上海多年进行智慧城市建设的成果让高频、大覆盖面的核酸检测保持高效。但对于老人来讲,“数字鸿沟”的存在,增加了他们参加核酸大筛查的障碍。

3月12日,小区的首轮网格化大筛查开始。上海恰逢降雨降温。滂沱大雨中,居民在逼仄的小区里蜿蜒排队。

“队伍很长,所以要筛选出行动不便的老人和急需要上网课的学生,优先做核酸。来几个志愿者专门为手持身份证的老年人群做登记。”佩佩阿姨根据情况吩咐我们。

“绿色通道”很快开启。我和另外两名志愿者的身边,迅速挤满了老人,一张张身份证被塞到了我们面前。

身份证透露了他们的出生籍贯、年龄,搭配着一个个具有年代感的姓名,我犯起了职业病,不禁揣测起他们随时代长河流转的一生:那个老人的身份证号是江西的,他会不会是一位返沪知青?生于1936年名为水华的老先生穿着呢子大衣,是不是一位留过洋的海归?……

遐想很快归于现实。我们帮老人登记、申请二维码,再将他们送至检测台,顺便询问他们身体状况如何,物资是否充沛,有无配药需求。

风雨天的核酸检测现场,我的志愿者伙伴把仅有的一片避雨的地方让给了老人。连续在雨中作战,她的头发被雨水淋湿。摄影:杨舒鸿吉

我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随着闵行区及下属梅陇镇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下沉基层,参与网格化大筛查的人手越来越充足。连续两轮共4次的筛查,在低温、大风、降雨天气下照常进行。

他们的加入,也带来了更加丰富的基层智慧。

上海闵行区梅陇镇网格化筛查志愿者陈佩玉带着给孩子打印错题的“喵喵机”来到了我们的核酸筛查现场。

喵喵机是一款可以连接手机快速打印的便携式打印机。在现场,这个机器可以为无法使用智能手机的老人打印出纸质二维码,方便高效。这个小物件投入使用后,提速显著:800多人的检测,一个半小时就完成了。

此后连续两轮的核酸筛查过程中,也照如此顺利进行。3月20日晚上,我们小区先后经过3轮筛查,终于找出了分布在4栋居民楼里的7位感染者。

当晚,小区里突然封闭的楼栋、连夜搭建起的应急帐篷、突然而至的大白,都让居民的心提到嗓子眼。焦灼的情绪在居民之间蔓延,疑问、恐惧排山倒海砸向半个月连轴转的居委干部王鼎雄、陈斌。

他们一位被封闭在自己所在的小区,另外一位则干脆在我们小区里搭起了帐篷,睡了进去。

面对少数居民对于感染者分布位置的好奇,我们志愿者发出了提示:“建议居民不要打听感染者信息,也不要拍摄转运患者的画面,因为他们是我们的邻居,日后还要回到社区生活。”

这一倡议得到了他们的支持。随后,“祝愿早日康复”在微信群内刷了屏。

我们验证了:温情可以驱散恐惧。

志愿者在为小区有用药需求的居民进行登记。摄影:杨舒鸿吉

随着感染者出现,小区内的封控举措进一步升级。按照上海市防疫要求,我们小区进入了“7+7”、“2+12”模式。

“7+7”是指,出现感染者的楼栋,在接下来一周,居民足不出户,生活保障将由特保人员接管。连续7天无新增之后,进入7天的社区健康管理阶段。

而“2+12”是针对封闭小区里未出现感染者的楼栋,居民需要进行2天的居家隔离,非必要不下楼。2天内要完成两次核酸,未出现新增后,可解除居家隔离,进入12天社区健康管理阶段。

以我的理解,这就是上海“精准防疫”的具体体现:从最初按小区来划分风险等级,精细化到按楼栋进行管控,其精髓是通过细致的流调实现“多一个人不能,少一个人不行”,将疫情对市民的生活降到最低。

小区真正“静止”之后,居委干部和佩佩阿姨,依旧在为供应渠道奔忙,力求食品、药品的供应不中断。

平时擅长做PPT的志愿者火速将微信群内居民提供的供货渠道做成了采购指南word版,附上菜单、价格以及联系方式。

虽然附近社区医院因疫情停摆,但是社区配药的渠道仍然畅通。老人、孕妇、慢性病患者等,持医保卡找到志愿者,集中登记后,递送给配药志愿者,等待送药上门即可。

这是我,为居民送物资的“快递小哥”。

居民足不出户,我们志愿者就成为将生活物资从小区门口运送到楼道的“摆渡人”。

经过讨论,我们决定在每天上午的10:30-12:00、下午的5:00-6:00两个时间段专门为居民将外卖、快递送到楼下,交到他们手上。

从居民购买的物品中,我能感受到他们从焦灼到放松的心态。

比如在20号,小区感染病例刚发布时,居民中屯米面粮油的居多,而随着一轮轮核酸检测完成,他们开始点上了蛋糕、奶茶、烧烤和麻辣烫。

看着美食给予他们的慰藉,这也让我更加憧憬在疫情被扑灭的未来,回归如常的生活。我的首选项肯定是一顿饕餮大餐!

5小时核酸大作战,已经经历了8次核酸检测的居民严格执行社交距离。摄影:杨舒鸿吉

3月23日,根据闵行区防疫指挥部的要求,小区要进行一次“一人一管”全员核酸。

此前8次核酸采取的是混检模式,而“一人一码一管”检测方式,对于检测现场的把控要求更高,不漏一人,人、样本、二维码必须一一对应。

有了之前的经验,最终历时5个小时,我们完成了封闭管理以来最重要的一次“核酸大作战”,期间老少志愿者水米未进,全程守护。

这次核酸再次发现了小区3名阳性病例。比起此前的焦虑,居民更多的是希望社区工作能够补足短板。这次没有抱怨,更多的是建议和叮嘱。

小区还没解封,3月27日,上海宣布以黄浦江为界,分批开展新一轮核酸筛查。4月1日,位于浦西的我们即将迎来新一轮严格封闭管理,这无疑是一场新的大考。

志愿者群体在壮大,这是社区成功迎战的坚实保障。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社区志愿者日记:我在社区当志愿者,封控区域无小事 | 上海战疫

社区封控期间,小到三餐一宿的事情,都可能成为大问题。

3月23日,完成了5个小时核酸检测保障任务的志愿者,聚在夕阳下,身后是他们守护了半个月之久的社区。摄影:杨舒鸿吉

记者 | 杨舒鸿吉

编辑 | 刘素楠

编者按:

2020年初,老家在湖北的界面新闻记者杨舒鸿吉曾坚守武汉两个多月,持续报道抗疫故事。

今年,上海本轮疫情发生以来,杨舒鸿吉居住的上海闵行区梅陇镇某社区,出现了多例新冠阳性病例,5个楼栋封闭管理,整个小区自3月12日封控至今。期间,他报名成为社区志愿者,一边参与社区抗疫,一边采写新闻报道。这是记者的第一篇社区志愿者日记。

社区封控期间,小到三餐一宿的事情,都可能成为大问题。

上海本轮疫情发生以来,我居住的闵行区梅陇镇某社区,出现了10例新冠阳性病例,涉及5个楼栋。从3月8日至28日,我所在小区800多居民已经历9次全员核酸。

2022年3月1日16时,上海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披露了此次疫情发现的首例病例,我就在发布会现场采写新闻报道。当时,我未曾意识到这个阳春三月会如此不同。

平静的生活出现了涟漪。

3月7日,上海新增本土“4+51”,其中有患者的轨迹涉及梅陇镇。3月8日夜间,安静的小区里突然传来“请全体居民下楼做核酸”的喊话声,普通话混着沪语,在反复催促。新冠疫情2年多以来,这是我第一次参加社区里的全员核酸。

和想象中的场景不大一样,在错落拥挤的队伍中,有人还在拿着手机抓紧拍抖音,也有人向亲友语音直播小区的“大事件”。

人群拥挤,满头银发的志愿者在艰难地维持秩序,“仓促感”显而易见:没有专业的照明设备,居委会临时搬来两方小桌充当着核酸检测台。

事后得知,这场紧急的采样任务,当晚在徐汇、闵行多个社区同时进行。

小区居民全员核酸之后,生活节奏如常。唯一的改变是小区的多个侧门都上了锁,只留正门开放,保安又拿着额温枪上岗了,对来往的车辆、行人测温。

之后数日,上海感染者数量激增。3月12日是周六,早上6点多,小区广播紧急播报:小区即将封闭,请居民抓紧时间,在半小时内采购物资并返回小区。

我打开窗户,看到不少老人跑步奔向附近的蔬果商店,也有人驾车快速驶出小区。

我赶紧清点了冰箱的“余粮”。下楼时发现了张贴在正门的公告:经镇疫情防控指挥部研究决定,于3月12日(周六)凌晨5:00-3月13日(周日)24:00,在本区域继续开展两轮核酸检测工作。

“原来是为核酸检测,而非出现了感染者。”我松了口气。

摄于3月20日晚,风雨中逆行的大白,来到小区进入出现阳性病例的楼栋,进行现场处置。摄影:杨舒鸿吉

想起第一次社区核酸的场景,我猜想,一旦社区出现感染者,社区的志愿者力量必会捉襟见肘,所以去当志愿者吧,去帮助该帮助的人。

当得知居委干部征召志愿者的时候,我报了名。在志愿者沟通微信群里,我看到一共有14人参加,其中多数是已退休和临退休的老人,仅有的4位年轻人都是80后。从性别看,志愿者以女性居多,一共8位,她们是孩子的妈妈,也有会做ppt、服务间隙还要汇报材料的都市白领。

志愿者要做些什么?

当居委干部递来蓝色志愿者马甲时,身为志愿者队伍中青壮年,我心想:“反正有啥活,我做就是了。”

被我们称为“佩佩阿姨”的史佩佩是一名老党员,也是小区秩序的维护者。小区封闭管理,在她看来,吃饭问题是天大的首要问题,无论如何要保证小区的物资供应畅通。

3月12-15日,随着周边封闭社区增多,居民发现在生鲜平台购物、配送越发困难。

于是,16号早上7点不到,佩佩阿姨去了小区附近的菜市场。她找到老板,说明来意,提出保障社区供应要求。交谈不到2分钟,老板承诺不涨价、如约供货,她终于松了一口气,一件大事解决了。

当天上午10点多,蔬菜店老板如约而至,带着满满一车蔬菜、肉类来到了小区门口。在志愿者的指引下,居民和菜贩“隔空交易”。

这位诚实守信的蔬菜店老板出现在我的新闻报道里,我在微信买菜群里叫他“大白”。随后几天,他睡在店里,给小区稳定供应菜肉。不久,在梅陇镇政府的协调下,组织企业搭建了在线采购平台,推出了优惠套餐,这成为居民采买物资的主要方式。

社区口的菜市场,商户与居民“隔空交易”。摄影:杨舒鸿吉

我们小区地处闵行、徐汇交界,属于上海外环的老旧小区,超过60%的居民是老年人。他们既是新冠病毒侵袭的高危人群,同时也是封控管理下最容易被忽视的人群。

在小区封闭之后,梅陇镇第一时间为孤老、独居老人送餐。

值得关注的是,这一日三餐的养老餐送餐任务,几乎被“银发”志愿者承包了。

后来我才知道,她们几十年如一日服务高龄老人,已经熟悉每一个孤老、独居老人的生活细节,包括用药需求、精神状态、脾气、甚至身体发肤的变化。“小老人”照顾“老老人”,在老龄化程度高达36%的上海,是普遍存在的情况。

志愿者陈晓玲为孤老送餐。在看到我的镜头后,老人向我们表示了感谢。第二天晚上,她给我送来了一副字,上面写着“感谢您们的关心,一位孤老的心声。”摄影:杨舒鸿吉

我们青年志愿者则在扫除数字化障碍方面大显身手。

上海多年进行智慧城市建设的成果让高频、大覆盖面的核酸检测保持高效。但对于老人来讲,“数字鸿沟”的存在,增加了他们参加核酸大筛查的障碍。

3月12日,小区的首轮网格化大筛查开始。上海恰逢降雨降温。滂沱大雨中,居民在逼仄的小区里蜿蜒排队。

“队伍很长,所以要筛选出行动不便的老人和急需要上网课的学生,优先做核酸。来几个志愿者专门为手持身份证的老年人群做登记。”佩佩阿姨根据情况吩咐我们。

“绿色通道”很快开启。我和另外两名志愿者的身边,迅速挤满了老人,一张张身份证被塞到了我们面前。

身份证透露了他们的出生籍贯、年龄,搭配着一个个具有年代感的姓名,我犯起了职业病,不禁揣测起他们随时代长河流转的一生:那个老人的身份证号是江西的,他会不会是一位返沪知青?生于1936年名为水华的老先生穿着呢子大衣,是不是一位留过洋的海归?……

遐想很快归于现实。我们帮老人登记、申请二维码,再将他们送至检测台,顺便询问他们身体状况如何,物资是否充沛,有无配药需求。

风雨天的核酸检测现场,我的志愿者伙伴把仅有的一片避雨的地方让给了老人。连续在雨中作战,她的头发被雨水淋湿。摄影:杨舒鸿吉

我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随着闵行区及下属梅陇镇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下沉基层,参与网格化大筛查的人手越来越充足。连续两轮共4次的筛查,在低温、大风、降雨天气下照常进行。

他们的加入,也带来了更加丰富的基层智慧。

上海闵行区梅陇镇网格化筛查志愿者陈佩玉带着给孩子打印错题的“喵喵机”来到了我们的核酸筛查现场。

喵喵机是一款可以连接手机快速打印的便携式打印机。在现场,这个机器可以为无法使用智能手机的老人打印出纸质二维码,方便高效。这个小物件投入使用后,提速显著:800多人的检测,一个半小时就完成了。

此后连续两轮的核酸筛查过程中,也照如此顺利进行。3月20日晚上,我们小区先后经过3轮筛查,终于找出了分布在4栋居民楼里的7位感染者。

当晚,小区里突然封闭的楼栋、连夜搭建起的应急帐篷、突然而至的大白,都让居民的心提到嗓子眼。焦灼的情绪在居民之间蔓延,疑问、恐惧排山倒海砸向半个月连轴转的居委干部王鼎雄、陈斌。

他们一位被封闭在自己所在的小区,另外一位则干脆在我们小区里搭起了帐篷,睡了进去。

面对少数居民对于感染者分布位置的好奇,我们志愿者发出了提示:“建议居民不要打听感染者信息,也不要拍摄转运患者的画面,因为他们是我们的邻居,日后还要回到社区生活。”

这一倡议得到了他们的支持。随后,“祝愿早日康复”在微信群内刷了屏。

我们验证了:温情可以驱散恐惧。

志愿者在为小区有用药需求的居民进行登记。摄影:杨舒鸿吉

随着感染者出现,小区内的封控举措进一步升级。按照上海市防疫要求,我们小区进入了“7+7”、“2+12”模式。

“7+7”是指,出现感染者的楼栋,在接下来一周,居民足不出户,生活保障将由特保人员接管。连续7天无新增之后,进入7天的社区健康管理阶段。

而“2+12”是针对封闭小区里未出现感染者的楼栋,居民需要进行2天的居家隔离,非必要不下楼。2天内要完成两次核酸,未出现新增后,可解除居家隔离,进入12天社区健康管理阶段。

以我的理解,这就是上海“精准防疫”的具体体现:从最初按小区来划分风险等级,精细化到按楼栋进行管控,其精髓是通过细致的流调实现“多一个人不能,少一个人不行”,将疫情对市民的生活降到最低。

小区真正“静止”之后,居委干部和佩佩阿姨,依旧在为供应渠道奔忙,力求食品、药品的供应不中断。

平时擅长做PPT的志愿者火速将微信群内居民提供的供货渠道做成了采购指南word版,附上菜单、价格以及联系方式。

虽然附近社区医院因疫情停摆,但是社区配药的渠道仍然畅通。老人、孕妇、慢性病患者等,持医保卡找到志愿者,集中登记后,递送给配药志愿者,等待送药上门即可。

这是我,为居民送物资的“快递小哥”。

居民足不出户,我们志愿者就成为将生活物资从小区门口运送到楼道的“摆渡人”。

经过讨论,我们决定在每天上午的10:30-12:00、下午的5:00-6:00两个时间段专门为居民将外卖、快递送到楼下,交到他们手上。

从居民购买的物品中,我能感受到他们从焦灼到放松的心态。

比如在20号,小区感染病例刚发布时,居民中屯米面粮油的居多,而随着一轮轮核酸检测完成,他们开始点上了蛋糕、奶茶、烧烤和麻辣烫。

看着美食给予他们的慰藉,这也让我更加憧憬在疫情被扑灭的未来,回归如常的生活。我的首选项肯定是一顿饕餮大餐!

5小时核酸大作战,已经经历了8次核酸检测的居民严格执行社交距离。摄影:杨舒鸿吉

3月23日,根据闵行区防疫指挥部的要求,小区要进行一次“一人一管”全员核酸。

此前8次核酸采取的是混检模式,而“一人一码一管”检测方式,对于检测现场的把控要求更高,不漏一人,人、样本、二维码必须一一对应。

有了之前的经验,最终历时5个小时,我们完成了封闭管理以来最重要的一次“核酸大作战”,期间老少志愿者水米未进,全程守护。

这次核酸再次发现了小区3名阳性病例。比起此前的焦虑,居民更多的是希望社区工作能够补足短板。这次没有抱怨,更多的是建议和叮嘱。

小区还没解封,3月27日,上海宣布以黄浦江为界,分批开展新一轮核酸筛查。4月1日,位于浦西的我们即将迎来新一轮严格封闭管理,这无疑是一场新的大考。

志愿者群体在壮大,这是社区成功迎战的坚实保障。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