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葡萄√娱乐官网正规吗知乎

正在阅读:

30年超过40部院线作品,游戏改编电影的票房巅峰仍属于《魔兽》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30年超过40部院线作品,游戏改编电影的票房巅峰仍属于《魔兽》

游戏改编电影,是如何走到如今这个样子的?

文|ACGx

近几年游戏改编电影作品数量日益增多 ,游戏与电影之间的沟壑再次被提及。实际上,自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游戏改编电影就是影视行业的“老大难”。根据亚马逊旗下票房网站Box Office Mojo的数据统计,游戏改编电影的全球票房数据前20位里,票房4.38亿美元的《魔兽》,就已经是全球票房最高的游戏改编电影了。(以下是该数据的中文翻译版。单位:亿美元)

2月,改编自索尼游戏《神秘海域》的同名电影在北美上映。最近该片在中国内地公映,累计在全球收获3.37亿美元票房。根据上表显示,《神秘海域》电影位列游戏改编电影全球票房第五。根据报道,索尼正在筹备《对马岛之魂》的影视化改编,根据计划总共有10部索尼游戏将改编为影视作品。

4月8日,派拉蒙发行的《刺猬索尼克2》将在北美上映。两年前上映的《刺猬索尼克》在全球取得了3.05亿票房,从口碑和票房两个方面促成了电影续集的开发。

从五六年前开始,游戏改编电影早已走过电影小厂蹭知名游戏IP热度做烂片的时代。游戏公司纷纷下海成立影视公司,与好莱坞电影公司对接自家游戏IP改编影视的制作工作。

几年前ACGx曾撰文进行过详细探讨,游戏改编电影到底经历过了一个怎样的时代。今天,把这篇长文拿出来再读一读,或许就能明白如今这个阶段对游戏改编电影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本文集合了ACGx2016年撰写的3篇文章,有改动)

在电影产业的市场细分中,游戏改编的电影算是其中一个独特的领域。选择高知名度游戏IP带来的好处是有一大批忠实的游戏粉丝会为电影买单,但是坏处也很明显,游戏粉丝的眼光可比大众挑剔得多,再加上游戏里的角色、故事、设定已经深入人心,把游戏故事改编成一部电影,又能够满足游戏粉丝的喜好并不那么简单,以至于游戏改编电影这个领域烂片如云。

但是,从第一部游戏改编电影的出现到现在这近30年里,仍旧不断有游戏改编电影作品出现,这说明游戏改编电影具备一定的商业潜力。

用最火的游戏IP,做最烂的游戏电影

1993年可谓好莱坞的游戏改编电影元年,这一年有2部电影上映,重点电影是《超级马里奥兄弟》(Super Mario Bros.)。

NES(FC)打开了游戏改编电影的大门

在震惊游戏界的“雅达利震荡”事件后,美国游戏主机市场出现了空窗期,此时任天堂打算将NES(即FC红白机)打入美国市场。一开始NES在美国的销售并不顺利,因为雅达利事件而对游戏主机丧失信心的美国游戏玩家很难轻易接受一款全新的游戏机。

真正让NES在美国热销的,是1985年宫本茂研发的第一款《超级马里奥兄弟》。这款游戏在美国总共卖出了4000万套,基本上每个NES玩家人手一套,《超级马里奥兄弟》和NES在美国开创了一个新的游戏时代。

1990年11月,SFC超级任天堂发售,同捆马里奥系列第四作《超级马里奥世界》,第二年这款游戏连同超任一起在美国售出了超过1400万套。

1993年,获得任天堂公司授权拍摄制作的真人电影《超级马里奥兄弟》上映,投资额高达4800万美元。不过,即使参演的演员曾经获得过奥斯卡奖提名,玩家们也无法容忍一部充满童真的游戏居然被改编为科幻电影,里面甚至没有游戏里最出名的“板栗仔”。

人物角色的还原度太低,电影故事和游戏故事没有丝毫关系,唯一的联系仅仅是主角的名字一样,这一切导致了这部在当年借着最火游戏的东风专门为玩家所作的游戏电影票房扑街,只有2092万美元。

90年代是任天堂鼎盛时期。这家公司一心扑在和世嘉的主机竞争上,不断推出新的游戏主机和新的游戏,将旗下IP拍成电影并不在计划之内,出售版权只是让任天堂小赚一笔。电影成功或者不成功,都不会阻碍游戏玩家对《超级马里奥兄弟》游戏的喜爱。

4800万美元的电影投资额在1993年非常高,这大概也是因为电影公司认为游戏本身够火,上千万购买过任天堂主机的游戏玩家都是潜在观影者。然而最终结果,却是不熟悉游戏的电影公司拍出了游戏玩家们看不懂的游戏电影,作品口碑出奇的差,至今在IMDB上《超级马里奥兄弟》的评分仅为4,是一部口碑、票房双失利的作品。

当年另外一部游戏改编电影是《双截龙》。这个游戏在当年出现在街机和NES(FC)上,论名气不如《超级马里奥兄弟》,尽管游戏里的角色很带感,而且设定上有美国人很喜欢的李小龙与跆拳道的影子,但是电影的投资仅780万美元,最终获得票房只有234万美元。

动作游戏改编电影初获市场认可

前面两部游戏改编电影的失利,并没有阻止电影公司继续朝着这个方面前进。1994年的《街头霸王》和1995年的《真人快打》,可以说是相对比较成功的两部电影。

尽管街机早在70年代就已经出现,然而在90年代初期的美国,FTG(Fight Technology Game格斗游戏)兴起,重新定义了街机游戏的内涵。这一时期,Capcom的《街头霸王》、SNK的《拳皇》成为街机游戏的龙头作品(前者受到美国玩家喜爱,后者则在亚洲流行)。同时,其他公司也诞生了大量优秀作品,比如Midway的《真人快打》、NAMCO《铁拳》等等。

1994年,环球影业发行了《街头霸王》电影,这部电影投资额3500万美元,北美票房3342万美元,全球票房9942万美元,IMDB3.7。

1995年,狮门影业发行的《真人快打》电影,投资额2000万美元,北美票房7045万美元,全球票房12219万美元,IMDB5.8。

这两部电影有几处共同点。

选择的游戏IP都是当时知名游戏之一。

格斗游戏改编为格斗电影,恰逢功夫片在好莱坞最流行的90年代。

两部电影投资额都不算特别高,发行商是好莱坞知名电影公司,最终都获得了相对满意的票房。

再来看看两部电影的不同之处。

《街头霸王》的IMDB仅为3.7,即使尚格·云顿主演,但是电影剧情单薄,除了简单肉搏之外,就再无其他看点。

《真人快打》的IMDB为5.8,和《街头霸王》一样着重格斗场面,但是由于人物造型、场景和招式的还原度较高,比较忠实于原作,让游戏粉丝看得热血沸腾,在当年保持了2周的北美票房冠军也说明它还获得了大众认可。

游戏改编电影有一个不同于大众向电影的特点,那就是粉丝决定口碑,路人决定票房。从这两部电影可以看出,由于所选择的游戏IP类型在当时恰好迎合了以动作片为主的电影市场,尽管《街头霸王》的IMDB只有3.7,却依然获得了近亿美元票房。而《真人快打》不仅满足了市场主流影片风格,再加上对原作还原度高,所以口碑、票房双丰收。片方趁着热度继续拍摄的1997年《真人快打2》就没那么走运,相比第一部更加偏重打斗,而弱化了剧情,所以就算投资预算从第一部的2000万追加到3000万,同样是狮门影业发行,最终全球票房只有5138万,而IMDB为3.6。2009年的《街头霸王2》同样惨遭失败。

什么样的IP最热门,什么样的电影就更容易圈钱,这似乎是一种共识,但是最终票房一定程度上还是会受拍摄公司、发行公司的影响。

当时拍摄这类电影的电影公司多为好莱坞二三线,一线电影公司不屑于拍摄游戏改编电影。因为那个年代的游戏玩家多是未成年人,并非电影市场消费主力;舆论和媒体对于游戏的看法并不正面;游戏改编电影并不容易(看看《超级马里奥兄弟》就知道),一个不留神就砸了自家口碑还赔了钱。 这些原因导致了20多年间出产的游戏改编电影尽管有很多,不过能进入院线的只是其中一部分,更多的则是套个游戏IP外壳的低成本B级片,以录像带或者碟片方式发行。

再说回游戏公司这边,90年代的游戏公司全都沉浸在游戏研发的世界当中,他们想做的是开发好游戏,击败竞争对手,获得更多游戏玩家的认可,自然也不会去管自家IP拍出的电影会遭到游戏粉丝怎么样的评价。即使是在2000年后的10年间,游戏公司也不怎么在意自家IP改编电影的口碑,这几年流行的泛娱乐化更是当时的游戏公司想都没想过的。

对当时的游戏玩家来说,游戏和游戏电影之间其实是彼此独立的。游戏改编电影只是作为游戏附属品的存在,甚至可以说只是玩家的一顿快餐,好吃或者不好吃,也只是影响这一顿的胃口。

直到2001年《古墓丽影》电影出现后,这种情况才得以改观。好莱坞的电影公司学聪明了,选择顶级IP,不如选择更能契合电影市场主流类型的游戏IP。在遭遇数次失败后,终于有一些电影公司拍出了还可以看的游戏电影,游戏玩家也可以感叹:游戏改编电影不再是一坨屎了。

套路有了,然而电影仍旧无法被游戏玩家接受

这一时期是从2001年《古墓丽影》电影的上映为开端,这个阶段的游戏改编电影不再抱紧顶级IP大腿,而是从类型上紧贴好莱坞商业电影的主流类型。

1、新一代游戏机带来游戏人口猛增

从2000年开始,新一代游戏主机PS2、NGC和Xbox先后面世,游戏的画面得到了非常显著的提升。特别是最早发售的PS2,在画质表现力上简直上了几个档次。当2001年《最终幻想10》作为PS2上的独占游戏发售时,玩家们纷纷表示这哪是游戏,完全就是CG电影!这款游戏机从发售到停产的接近12年间,全球销售量突破了1.5亿台。

新世纪“三大主机”的出现,不仅让游戏主机有了大幅度机能提升,而且游戏画面有了质的变化,特别是出现了大量画面精美的3D游戏,玩家们不再是对着简陋的2D或者“假”3D画面撸游戏。

这种变化,不异于3D电影带给观影者的生理刺激,新一代主机走进了更多家庭,销量也是猛增。游戏人口得到了急速增长,游戏正在逐渐从小众走进大众视线。

这个时期出现了大量知名游戏,如《真三国无双》《毁灭战士》《使命召唤》《鬼泣》等等;很多系列作品,如《最终幻想》《寂静岭》《生化危机》《合金装备》《分裂细胞》《GTA》的续作们则在新一代主机上脱胎换骨。经过了十几年的发展,游戏主机们在不断更新,而很多长盛不衰的系列游戏粉丝年龄段也从80后延伸到90后、00后。

2、游戏人口的猛增带来游戏电影数量增长

2000年以后,每一年都有1到2部游戏改编电影进入院线,从2001年开始,可以算作游戏改编电影的一个新时代,这个期间制作游戏改编电影有如下几个特点。

每年都有游戏电影上映或者发行录像带、碟片。

相比2000年之前,改编电影的数量成倍增长。

改编电影基本全是在电视主机游戏上有着较高知名度的作品。

这些作品符合好莱坞商业电影类型片:动作、科幻、惊悚等。

烂片仍是主流,但能够进入院线的游戏电影中,也不乏较评分相对较高的作品。

3、不懂游戏,就拍不出及格的游戏电影

这个时期,有几部值得称道的作品:《古墓丽影》《生化危机》《寂静岭》和《杀手47》。

这几部电影均由美国知名电影发行公司发行,相对其他那些由二三线电影公司拍摄、发行的游戏改编电影,这些电影在宣传发行、院线排片上具有一定优势。它们为什么会在游戏电影烂片行列中“鹤立鸡群”,每一部都有其独特的原因。

《古墓丽影》当年是派拉蒙的大制作项目,1.15亿美元的投资、安吉丽娜·朱莉主演、西蒙·韦斯特导演,拍摄地点包括柬埔寨吴哥窟和冰岛。首次以女性为主角的游戏登上电影屏幕,不仅游戏粉丝吃这一套,大众也爱看硬撑成36D的大胸妹子上天入地,最终票房也不错。

《生化危机》总共拍摄了6部,每一部的投资额都在追加,票房也是接连走高,虽然评分是在逐步下滑。6部的导演都是同一人——保罗·安德森,他亦是90年代电影《真人快打1》的导演,有较为成功的执导游戏改编电影的经验。之所以能6部都票房出彩,成为游戏改编电影的神作,除了电影完全摒弃掉游戏故事主线外,很大原因是因为保罗·安德森和女主角米拉·乔沃维奇是夫妻,这位导演为了捧红妻子,也是蛮拼的。

这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最终在IMDB上获得6.6分的《寂静岭》,其导演克里斯多夫·甘斯是一名游戏死忠玩家,编剧罗杰·艾福瑞也是《寂静岭》的忠实游戏迷,他们利用游戏主干情节进行重新创作,使剧情结构和故事语言更符合电影的表现手法。所以,游戏迷们在电影中看到了超还原的人物造型,而场景、环境、也是高度忠于原著,电影最终才能获得游戏电影历史上IMDB最高评分。随后,换了导演、编剧的《寂静岭2》剧情方面被粉丝诟病,避免不了滑铁卢。

前作的相对成功并不能为第二部保驾护航,《寂静岭2》《古墓丽影2》和《杀手:代号47》都相继折戟。派拉蒙虽然继续为《古墓丽影2》投入大手笔,然而剧情却过不了游戏粉丝这关,而《杀手:代号47》换了主角,游戏粉丝表示还是前一代的光头更圆……原本是想趁着第一部的热度推出第二部继续圈钱,没想到这几部续作皆成为口碑、票房方面的败作。

就算潜在的观影者增加了,影片却仍旧有可能失败。究其原因,这与制作团队有着很大关系——导演、编辑不懂电影,又如何能拍摄出游戏粉丝爱看的电影来呢?

二十一世纪开始的头10年,好莱坞主要的编剧、导演都是60后、70后,都没有在游戏环境中浸淫过,自然所制作出的电影在还原度方面无法达到粉丝的需求。另外,绝大部分游戏公司对待游戏改编电影的态度和90年代相比并没有太大变化,愿意拍摄游戏电影的电影公司仍旧是把游戏IP当做一个壳子,把电影剧情改得和游戏完全不搭边,即使是票房较为出色的《生化危机》系列也是如此。

相比游戏改编电影的头10年,千禧年后这一时期的特征更明显,所选择的游戏类型不仅契合当下好莱坞商业电影类型,集合当红明星、知名导演、运用超越前10年的电影特效水准,再加上大规模宣传,只要电影能带给观众感官刺激,迎合大众口味和欣赏水准,就算游戏粉丝不买单,总有大众观众会买账的。

当时的游戏公司在这段时期仍旧是出售版权给好莱坞电影公司,即使是让乌宝(Uwe Boll,曾拍摄过多部游戏改编电影,如《死亡之屋》《鬼屋魔影》《地牢围攻》等,所有作品的IMDB评分都在1~2分)这位“烂片之王”来拍摄,游戏公司也没有太多怨言。

这个时期的游戏改编电影主打路人观众,很少去考虑游戏玩家的想法。游戏公司、电影公司各干各的,并没有将游戏人口红利的优势体现在电影市场中。比如曾经导致Square几近破产的《最终幻想:灵魂深处》,就是游戏公司不懂电影而做出的仅有特效是亮点的作品。

这种状况直到漫威的漫改电影系列出世,游戏公司、电影公司终于开始正视电影带给IP的商业价值增值,而游戏人口红利在电影市场里的大爆发,则是在接下来的游戏改编电影第三个十年了。

游戏公司下海,泛娱乐打通游戏和影视

2008年,漫威构架出的电影宇宙一炮而红。

漫威公司推出的电影不仅没有毁原著,而且从人物选角、剧情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再包装和升级,英雄们登上荧幕后更酷,最终漫画粉丝对电影心服口服。

依仗金主迪士尼,漫威推出的电影不仅从宣传发行上获得了绝对优势,也取得了全球票房的绝对性胜利。迪士尼集团更是通过旗下各种成熟渠道,给漫威打造了一条从电影到动画、到游戏、到衍生品的完整产业链,不仅让漫威粉丝遍及全球各地,更是扩大了漫威英雄IP的热度和影响力。

漫威的成功是美国文化产业的体现,通过多种文化领域运作IP,实现IP全产业链运营。而在这多种文化领域中,影视相比文学、动漫、游戏等领域的受众面是最广的,IP的影响力扩展得最快。漫威之后,游戏公司也陆续进入了影视市场。

国外大型游戏公司纷纷涉足电影行业。

2016年,《愤怒的小鸟》和《魔兽》在全球多国和地区上映,12月则有《刺客信条》电影。

早在2011年,育碧就成立了育碧影业,投资1.25亿美元的《刺客信条》由迈克尔·法斯宾德和玛丽昂·歌迪亚主演,电影出品方New Regency已经把《刺客信条2》搬上了日程。2015年,汤姆·哈迪就主演了育碧旗下游戏《细胞分裂》改编的电影。在育碧影业的计划中,《看门狗》《孤岛惊魂》《疯狂兔子》将是下一个阶段会电影化的IP。

2015年动视暴雪在嘉年华上宣布成立暴雪电影和电视工作室,首个电影项目将是《使命召唤》,首部动画电视剧是《宝贝龙学院》。当然,玩家们更期待《暗黑破坏神》《星际争霸》这些经典IP的电影版。

除了育碧和暴雪这两家超级游戏公司外,“老古板”任天堂也表示要独立制作电影,目前还未公布首先将会拿哪个IP开刀。

此外,索尼影业也将自家游戏公司的《神秘海域》等知名游戏IP计划改编为电影。

同时,我们也已经听说《俄罗斯方块》《水果忍者》《我的世界》这些知名的顶级游戏IP将电影化的消息。

手握多个顶级游戏IP的大型游戏公司成立电影公司,让玩家们看到了游戏改编电影的新时代来临。

1. 顶级游戏公司有实力进行投资,保证他们拥有一定的话语权。

2. 游戏公司会主导编剧、导演、演员等,尽可能保留游戏要素,让游戏粉丝满意。

3. 虽然钱不是大问题,但是游戏公司仍旧会和传统电影公司合作,毕竟说到剧本、拍摄、发行、宣传,还是传统电影公司更胜一筹。

在如今的游戏公司看来,超级游戏IP的知名度在前,电影可以做到未播先火。游戏IP已有热度带来了话题性和一大群潜在的观影粉丝群体。电影还未上映,可以在游戏粉丝间制造足够的话题,进而影响路人观影者。电影的上映,又能扩大IP的影响力,延续游戏IP的热度。

不过,电影反哺游戏的前提是电影能获得玩家和观众的认可。特别是由游戏公司主导的游戏电影,玩家对电影的期望度会比以往更高。

从1993年至今,粗略估算好莱坞至少有超过40部游戏改编电影在院线上映。都说这世界变化太快,这篇于2016年完成的文章,其实也是基于当年正好有几部游戏改编电影大作正在或即将上映的缘故,翻查了许多资料有感而发,而当时提出的一些观点,在如今看来其实已经有了新的结论。

比如没有玩过游戏的人一定看不懂《刺客信条》,它的票房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魔兽》近半的票房来源于中国魔兽玩家的情怀,没想到它会是全球游戏改编电影票房冠军,更没想到的是如今动视暴雪将被微软收购;2021年上映的《真人快打》最新电影,暴力元素依然帮它收获了不俗的票房,类型片在好莱坞永远有受众市场;《生化危机:终章》结束后重启的新电影《生化危机:欢迎来到浣熊市》极具粉丝向,但看完它的观众居然更怀念米拉·乔沃维奇的爱丽丝——一部游戏改编电影要想又满足游戏粉丝的口碑,又从普通电影观众那里赚票房,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游戏粉丝们希望能够从影片中看到游戏的各个经典要素,而观众希望2个小时的电影能够值回票价。

而今,《神秘海域》《大侦探宝可梦》《刺猬索尼克》这些改编电影,在电影观众看来既普通又平淡的剧情,又暗藏玩家才能get到的大量游戏彩蛋,都是在摸索游戏玩家和普通电影观众之间的需求平衡点。这也意味着,在游戏公司和好莱坞头部电影公司的深度合作下,我们已经步入了新一轮“批量复制”制作模式的游戏改编电影时代。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30年超过40部院线作品,游戏改编电影的票房巅峰仍属于《魔兽》

游戏改编电影,是如何走到如今这个样子的?

文|ACGx

近几年游戏改编电影作品数量日益增多 ,游戏与电影之间的沟壑再次被提及。实际上,自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游戏改编电影就是影视行业的“老大难”。根据亚马逊旗下票房网站Box Office Mojo的数据统计,游戏改编电影的全球票房数据前20位里,票房4.38亿美元的《魔兽》,就已经是全球票房最高的游戏改编电影了。(以下是该数据的中文翻译版。单位:亿美元)

2月,改编自索尼游戏《神秘海域》的同名电影在北美上映。最近该片在中国内地公映,累计在全球收获3.37亿美元票房。根据上表显示,《神秘海域》电影位列游戏改编电影全球票房第五。根据报道,索尼正在筹备《对马岛之魂》的影视化改编,根据计划总共有10部索尼游戏将改编为影视作品。

4月8日,派拉蒙发行的《刺猬索尼克2》将在北美上映。两年前上映的《刺猬索尼克》在全球取得了3.05亿票房,从口碑和票房两个方面促成了电影续集的开发。

从五六年前开始,游戏改编电影早已走过电影小厂蹭知名游戏IP热度做烂片的时代。游戏公司纷纷下海成立影视公司,与好莱坞电影公司对接自家游戏IP改编影视的制作工作。

几年前ACGx曾撰文进行过详细探讨,游戏改编电影到底经历过了一个怎样的时代。今天,把这篇长文拿出来再读一读,或许就能明白如今这个阶段对游戏改编电影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本文集合了ACGx2016年撰写的3篇文章,有改动)

在电影产业的市场细分中,游戏改编的电影算是其中一个独特的领域。选择高知名度游戏IP带来的好处是有一大批忠实的游戏粉丝会为电影买单,但是坏处也很明显,游戏粉丝的眼光可比大众挑剔得多,再加上游戏里的角色、故事、设定已经深入人心,把游戏故事改编成一部电影,又能够满足游戏粉丝的喜好并不那么简单,以至于游戏改编电影这个领域烂片如云。

但是,从第一部游戏改编电影的出现到现在这近30年里,仍旧不断有游戏改编电影作品出现,这说明游戏改编电影具备一定的商业潜力。

用最火的游戏IP,做最烂的游戏电影

1993年可谓好莱坞的游戏改编电影元年,这一年有2部电影上映,重点电影是《超级马里奥兄弟》(Super Mario Bros.)。

NES(FC)打开了游戏改编电影的大门

在震惊游戏界的“雅达利震荡”事件后,美国游戏主机市场出现了空窗期,此时任天堂打算将NES(即FC红白机)打入美国市场。一开始NES在美国的销售并不顺利,因为雅达利事件而对游戏主机丧失信心的美国游戏玩家很难轻易接受一款全新的游戏机。

真正让NES在美国热销的,是1985年宫本茂研发的第一款《超级马里奥兄弟》。这款游戏在美国总共卖出了4000万套,基本上每个NES玩家人手一套,《超级马里奥兄弟》和NES在美国开创了一个新的游戏时代。

1990年11月,SFC超级任天堂发售,同捆马里奥系列第四作《超级马里奥世界》,第二年这款游戏连同超任一起在美国售出了超过1400万套。

1993年,获得任天堂公司授权拍摄制作的真人电影《超级马里奥兄弟》上映,投资额高达4800万美元。不过,即使参演的演员曾经获得过奥斯卡奖提名,玩家们也无法容忍一部充满童真的游戏居然被改编为科幻电影,里面甚至没有游戏里最出名的“板栗仔”。

人物角色的还原度太低,电影故事和游戏故事没有丝毫关系,唯一的联系仅仅是主角的名字一样,这一切导致了这部在当年借着最火游戏的东风专门为玩家所作的游戏电影票房扑街,只有2092万美元。

90年代是任天堂鼎盛时期。这家公司一心扑在和世嘉的主机竞争上,不断推出新的游戏主机和新的游戏,将旗下IP拍成电影并不在计划之内,出售版权只是让任天堂小赚一笔。电影成功或者不成功,都不会阻碍游戏玩家对《超级马里奥兄弟》游戏的喜爱。

4800万美元的电影投资额在1993年非常高,这大概也是因为电影公司认为游戏本身够火,上千万购买过任天堂主机的游戏玩家都是潜在观影者。然而最终结果,却是不熟悉游戏的电影公司拍出了游戏玩家们看不懂的游戏电影,作品口碑出奇的差,至今在IMDB上《超级马里奥兄弟》的评分仅为4,是一部口碑、票房双失利的作品。

当年另外一部游戏改编电影是《双截龙》。这个游戏在当年出现在街机和NES(FC)上,论名气不如《超级马里奥兄弟》,尽管游戏里的角色很带感,而且设定上有美国人很喜欢的李小龙与跆拳道的影子,但是电影的投资仅780万美元,最终获得票房只有234万美元。

动作游戏改编电影初获市场认可

前面两部游戏改编电影的失利,并没有阻止电影公司继续朝着这个方面前进。1994年的《街头霸王》和1995年的《真人快打》,可以说是相对比较成功的两部电影。

尽管街机早在70年代就已经出现,然而在90年代初期的美国,FTG(Fight Technology Game格斗游戏)兴起,重新定义了街机游戏的内涵。这一时期,Capcom的《街头霸王》、SNK的《拳皇》成为街机游戏的龙头作品(前者受到美国玩家喜爱,后者则在亚洲流行)。同时,其他公司也诞生了大量优秀作品,比如Midway的《真人快打》、NAMCO《铁拳》等等。

1994年,环球影业发行了《街头霸王》电影,这部电影投资额3500万美元,北美票房3342万美元,全球票房9942万美元,IMDB3.7。

1995年,狮门影业发行的《真人快打》电影,投资额2000万美元,北美票房7045万美元,全球票房12219万美元,IMDB5.8。

这两部电影有几处共同点。

选择的游戏IP都是当时知名游戏之一。

格斗游戏改编为格斗电影,恰逢功夫片在好莱坞最流行的90年代。

两部电影投资额都不算特别高,发行商是好莱坞知名电影公司,最终都获得了相对满意的票房。

再来看看两部电影的不同之处。

《街头霸王》的IMDB仅为3.7,即使尚格·云顿主演,但是电影剧情单薄,除了简单肉搏之外,就再无其他看点。

《真人快打》的IMDB为5.8,和《街头霸王》一样着重格斗场面,但是由于人物造型、场景和招式的还原度较高,比较忠实于原作,让游戏粉丝看得热血沸腾,在当年保持了2周的北美票房冠军也说明它还获得了大众认可。

游戏改编电影有一个不同于大众向电影的特点,那就是粉丝决定口碑,路人决定票房。从这两部电影可以看出,由于所选择的游戏IP类型在当时恰好迎合了以动作片为主的电影市场,尽管《街头霸王》的IMDB只有3.7,却依然获得了近亿美元票房。而《真人快打》不仅满足了市场主流影片风格,再加上对原作还原度高,所以口碑、票房双丰收。片方趁着热度继续拍摄的1997年《真人快打2》就没那么走运,相比第一部更加偏重打斗,而弱化了剧情,所以就算投资预算从第一部的2000万追加到3000万,同样是狮门影业发行,最终全球票房只有5138万,而IMDB为3.6。2009年的《街头霸王2》同样惨遭失败。

什么样的IP最热门,什么样的电影就更容易圈钱,这似乎是一种共识,但是最终票房一定程度上还是会受拍摄公司、发行公司的影响。

当时拍摄这类电影的电影公司多为好莱坞二三线,一线电影公司不屑于拍摄游戏改编电影。因为那个年代的游戏玩家多是未成年人,并非电影市场消费主力;舆论和媒体对于游戏的看法并不正面;游戏改编电影并不容易(看看《超级马里奥兄弟》就知道),一个不留神就砸了自家口碑还赔了钱。 这些原因导致了20多年间出产的游戏改编电影尽管有很多,不过能进入院线的只是其中一部分,更多的则是套个游戏IP外壳的低成本B级片,以录像带或者碟片方式发行。

再说回游戏公司这边,90年代的游戏公司全都沉浸在游戏研发的世界当中,他们想做的是开发好游戏,击败竞争对手,获得更多游戏玩家的认可,自然也不会去管自家IP拍出的电影会遭到游戏粉丝怎么样的评价。即使是在2000年后的10年间,游戏公司也不怎么在意自家IP改编电影的口碑,这几年流行的泛娱乐化更是当时的游戏公司想都没想过的。

对当时的游戏玩家来说,游戏和游戏电影之间其实是彼此独立的。游戏改编电影只是作为游戏附属品的存在,甚至可以说只是玩家的一顿快餐,好吃或者不好吃,也只是影响这一顿的胃口。

直到2001年《古墓丽影》电影出现后,这种情况才得以改观。好莱坞的电影公司学聪明了,选择顶级IP,不如选择更能契合电影市场主流类型的游戏IP。在遭遇数次失败后,终于有一些电影公司拍出了还可以看的游戏电影,游戏玩家也可以感叹:游戏改编电影不再是一坨屎了。

套路有了,然而电影仍旧无法被游戏玩家接受

这一时期是从2001年《古墓丽影》电影的上映为开端,这个阶段的游戏改编电影不再抱紧顶级IP大腿,而是从类型上紧贴好莱坞商业电影的主流类型。

1、新一代游戏机带来游戏人口猛增

从2000年开始,新一代游戏主机PS2、NGC和Xbox先后面世,游戏的画面得到了非常显著的提升。特别是最早发售的PS2,在画质表现力上简直上了几个档次。当2001年《最终幻想10》作为PS2上的独占游戏发售时,玩家们纷纷表示这哪是游戏,完全就是CG电影!这款游戏机从发售到停产的接近12年间,全球销售量突破了1.5亿台。

新世纪“三大主机”的出现,不仅让游戏主机有了大幅度机能提升,而且游戏画面有了质的变化,特别是出现了大量画面精美的3D游戏,玩家们不再是对着简陋的2D或者“假”3D画面撸游戏。

这种变化,不异于3D电影带给观影者的生理刺激,新一代主机走进了更多家庭,销量也是猛增。游戏人口得到了急速增长,游戏正在逐渐从小众走进大众视线。

这个时期出现了大量知名游戏,如《真三国无双》《毁灭战士》《使命召唤》《鬼泣》等等;很多系列作品,如《最终幻想》《寂静岭》《生化危机》《合金装备》《分裂细胞》《GTA》的续作们则在新一代主机上脱胎换骨。经过了十几年的发展,游戏主机们在不断更新,而很多长盛不衰的系列游戏粉丝年龄段也从80后延伸到90后、00后。

2、游戏人口的猛增带来游戏电影数量增长

2000年以后,每一年都有1到2部游戏改编电影进入院线,从2001年开始,可以算作游戏改编电影的一个新时代,这个期间制作游戏改编电影有如下几个特点。

每年都有游戏电影上映或者发行录像带、碟片。

相比2000年之前,改编电影的数量成倍增长。

改编电影基本全是在电视主机游戏上有着较高知名度的作品。

这些作品符合好莱坞商业电影类型片:动作、科幻、惊悚等。

烂片仍是主流,但能够进入院线的游戏电影中,也不乏较评分相对较高的作品。

3、不懂游戏,就拍不出及格的游戏电影

这个时期,有几部值得称道的作品:《古墓丽影》《生化危机》《寂静岭》和《杀手47》。

这几部电影均由美国知名电影发行公司发行,相对其他那些由二三线电影公司拍摄、发行的游戏改编电影,这些电影在宣传发行、院线排片上具有一定优势。它们为什么会在游戏电影烂片行列中“鹤立鸡群”,每一部都有其独特的原因。

《古墓丽影》当年是派拉蒙的大制作项目,1.15亿美元的投资、安吉丽娜·朱莉主演、西蒙·韦斯特导演,拍摄地点包括柬埔寨吴哥窟和冰岛。首次以女性为主角的游戏登上电影屏幕,不仅游戏粉丝吃这一套,大众也爱看硬撑成36D的大胸妹子上天入地,最终票房也不错。

《生化危机》总共拍摄了6部,每一部的投资额都在追加,票房也是接连走高,虽然评分是在逐步下滑。6部的导演都是同一人——保罗·安德森,他亦是90年代电影《真人快打1》的导演,有较为成功的执导游戏改编电影的经验。之所以能6部都票房出彩,成为游戏改编电影的神作,除了电影完全摒弃掉游戏故事主线外,很大原因是因为保罗·安德森和女主角米拉·乔沃维奇是夫妻,这位导演为了捧红妻子,也是蛮拼的。

这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最终在IMDB上获得6.6分的《寂静岭》,其导演克里斯多夫·甘斯是一名游戏死忠玩家,编剧罗杰·艾福瑞也是《寂静岭》的忠实游戏迷,他们利用游戏主干情节进行重新创作,使剧情结构和故事语言更符合电影的表现手法。所以,游戏迷们在电影中看到了超还原的人物造型,而场景、环境、也是高度忠于原著,电影最终才能获得游戏电影历史上IMDB最高评分。随后,换了导演、编剧的《寂静岭2》剧情方面被粉丝诟病,避免不了滑铁卢。

前作的相对成功并不能为第二部保驾护航,《寂静岭2》《古墓丽影2》和《杀手:代号47》都相继折戟。派拉蒙虽然继续为《古墓丽影2》投入大手笔,然而剧情却过不了游戏粉丝这关,而《杀手:代号47》换了主角,游戏粉丝表示还是前一代的光头更圆……原本是想趁着第一部的热度推出第二部继续圈钱,没想到这几部续作皆成为口碑、票房方面的败作。

就算潜在的观影者增加了,影片却仍旧有可能失败。究其原因,这与制作团队有着很大关系——导演、编辑不懂电影,又如何能拍摄出游戏粉丝爱看的电影来呢?

二十一世纪开始的头10年,好莱坞主要的编剧、导演都是60后、70后,都没有在游戏环境中浸淫过,自然所制作出的电影在还原度方面无法达到粉丝的需求。另外,绝大部分游戏公司对待游戏改编电影的态度和90年代相比并没有太大变化,愿意拍摄游戏电影的电影公司仍旧是把游戏IP当做一个壳子,把电影剧情改得和游戏完全不搭边,即使是票房较为出色的《生化危机》系列也是如此。

相比游戏改编电影的头10年,千禧年后这一时期的特征更明显,所选择的游戏类型不仅契合当下好莱坞商业电影类型,集合当红明星、知名导演、运用超越前10年的电影特效水准,再加上大规模宣传,只要电影能带给观众感官刺激,迎合大众口味和欣赏水准,就算游戏粉丝不买单,总有大众观众会买账的。

当时的游戏公司在这段时期仍旧是出售版权给好莱坞电影公司,即使是让乌宝(Uwe Boll,曾拍摄过多部游戏改编电影,如《死亡之屋》《鬼屋魔影》《地牢围攻》等,所有作品的IMDB评分都在1~2分)这位“烂片之王”来拍摄,游戏公司也没有太多怨言。

这个时期的游戏改编电影主打路人观众,很少去考虑游戏玩家的想法。游戏公司、电影公司各干各的,并没有将游戏人口红利的优势体现在电影市场中。比如曾经导致Square几近破产的《最终幻想:灵魂深处》,就是游戏公司不懂电影而做出的仅有特效是亮点的作品。

这种状况直到漫威的漫改电影系列出世,游戏公司、电影公司终于开始正视电影带给IP的商业价值增值,而游戏人口红利在电影市场里的大爆发,则是在接下来的游戏改编电影第三个十年了。

游戏公司下海,泛娱乐打通游戏和影视

2008年,漫威构架出的电影宇宙一炮而红。

漫威公司推出的电影不仅没有毁原著,而且从人物选角、剧情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再包装和升级,英雄们登上荧幕后更酷,最终漫画粉丝对电影心服口服。

依仗金主迪士尼,漫威推出的电影不仅从宣传发行上获得了绝对优势,也取得了全球票房的绝对性胜利。迪士尼集团更是通过旗下各种成熟渠道,给漫威打造了一条从电影到动画、到游戏、到衍生品的完整产业链,不仅让漫威粉丝遍及全球各地,更是扩大了漫威英雄IP的热度和影响力。

漫威的成功是美国文化产业的体现,通过多种文化领域运作IP,实现IP全产业链运营。而在这多种文化领域中,影视相比文学、动漫、游戏等领域的受众面是最广的,IP的影响力扩展得最快。漫威之后,游戏公司也陆续进入了影视市场。

国外大型游戏公司纷纷涉足电影行业。

2016年,《愤怒的小鸟》和《魔兽》在全球多国和地区上映,12月则有《刺客信条》电影。

早在2011年,育碧就成立了育碧影业,投资1.25亿美元的《刺客信条》由迈克尔·法斯宾德和玛丽昂·歌迪亚主演,电影出品方New Regency已经把《刺客信条2》搬上了日程。2015年,汤姆·哈迪就主演了育碧旗下游戏《细胞分裂》改编的电影。在育碧影业的计划中,《看门狗》《孤岛惊魂》《疯狂兔子》将是下一个阶段会电影化的IP。

2015年动视暴雪在嘉年华上宣布成立暴雪电影和电视工作室,首个电影项目将是《使命召唤》,首部动画电视剧是《宝贝龙学院》。当然,玩家们更期待《暗黑破坏神》《星际争霸》这些经典IP的电影版。

除了育碧和暴雪这两家超级游戏公司外,“老古板”任天堂也表示要独立制作电影,目前还未公布首先将会拿哪个IP开刀。

此外,索尼影业也将自家游戏公司的《神秘海域》等知名游戏IP计划改编为电影。

同时,我们也已经听说《俄罗斯方块》《水果忍者》《我的世界》这些知名的顶级游戏IP将电影化的消息。

手握多个顶级游戏IP的大型游戏公司成立电影公司,让玩家们看到了游戏改编电影的新时代来临。

1. 顶级游戏公司有实力进行投资,保证他们拥有一定的话语权。

2. 游戏公司会主导编剧、导演、演员等,尽可能保留游戏要素,让游戏粉丝满意。

3. 虽然钱不是大问题,但是游戏公司仍旧会和传统电影公司合作,毕竟说到剧本、拍摄、发行、宣传,还是传统电影公司更胜一筹。

在如今的游戏公司看来,超级游戏IP的知名度在前,电影可以做到未播先火。游戏IP已有热度带来了话题性和一大群潜在的观影粉丝群体。电影还未上映,可以在游戏粉丝间制造足够的话题,进而影响路人观影者。电影的上映,又能扩大IP的影响力,延续游戏IP的热度。

不过,电影反哺游戏的前提是电影能获得玩家和观众的认可。特别是由游戏公司主导的游戏电影,玩家对电影的期望度会比以往更高。

从1993年至今,粗略估算好莱坞至少有超过40部游戏改编电影在院线上映。都说这世界变化太快,这篇于2016年完成的文章,其实也是基于当年正好有几部游戏改编电影大作正在或即将上映的缘故,翻查了许多资料有感而发,而当时提出的一些观点,在如今看来其实已经有了新的结论。

比如没有玩过游戏的人一定看不懂《刺客信条》,它的票房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魔兽》近半的票房来源于中国魔兽玩家的情怀,没想到它会是全球游戏改编电影票房冠军,更没想到的是如今动视暴雪将被微软收购;2021年上映的《真人快打》最新电影,暴力元素依然帮它收获了不俗的票房,类型片在好莱坞永远有受众市场;《生化危机:终章》结束后重启的新电影《生化危机:欢迎来到浣熊市》极具粉丝向,但看完它的观众居然更怀念米拉·乔沃维奇的爱丽丝——一部游戏改编电影要想又满足游戏粉丝的口碑,又从普通电影观众那里赚票房,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游戏粉丝们希望能够从影片中看到游戏的各个经典要素,而观众希望2个小时的电影能够值回票价。

而今,《神秘海域》《大侦探宝可梦》《刺猬索尼克》这些改编电影,在电影观众看来既普通又平淡的剧情,又暗藏玩家才能get到的大量游戏彩蛋,都是在摸索游戏玩家和普通电影观众之间的需求平衡点。这也意味着,在游戏公司和好莱坞头部电影公司的深度合作下,我们已经步入了新一轮“批量复制”制作模式的游戏改编电影时代。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