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智能相对论 佘凯文
彭先生是一位深度智能家居爱好者,从2019年至今,前前后后投入了不下30万对自己的居住环境进行智能化升级,早已拥有“小米全家桶”的他,在每年各品牌新品发布周期都会忍不住“折腾”一番。
“只能说智能家居硬件迭代真的太快了,家里的一些东西也好久没更新了,这不,才又买了些小玩意。”看着一地还未拆封的快递盒,彭先生笑了起来。
像彭先生一样喜好“智能生活”的人如今越来越多,特别是在抖音、B站等视频平台上,就可以看到许多年轻人热衷于分享他们的“智能成果”。然而与数以亿计的家庭相比,享受到智能家居便利的人还是极少数,特别是真正实现全屋智能的更是“凤毛麟角”。从多年前智能硬件开始兴起时,行业就将其视为下一个万亿市场,只是这个万亿市场的缺口如此难以打开,或许是所有行业玩家都没想到的。
2.0时代,全屋智能往哪边走?
如果将盲目堆积硬件数量,零星碎片化的使用场景,仅靠一台智能音箱就喊着万物互联的时代比作全屋智能1.0的话,那么如今各路玩家纷纷将视野对准打造从“控制到硬件”系统化的时代,无疑可以被看成是全屋智能2.0时代。
2.0时代亦是行业从分散到集聚面向全屋智能的全方位转向。去年4月,华为发布全新“全屋智能”解决方案,将此前“All In One”的IoT战略细化到了“1+2+N”。不到一年时间,华为又举办了2022年全屋智能及全场景新品春季发布会,拿出了新一代华为全屋智能解决方案,及全新的全屋智能主机SE,实现了主机系列化。
3月17日,与华为发布会仅隔一天,云米发布全新升级一站式全屋智能解决方案“1=N44”。
紧接着3月18日,Aqara官方宣布旗下妙控屏系列集悦妙控屏S1 Pro正式发布。作为新一代Aqara全屋智能中控产品,内置全屋智能管家,使用户可以语音控制查看全屋设备和场景。
同样是3月18日,萤石也召开了智能家居2022春季发布会,在智能家居摄像机、智能门铃、智能锁、Wi-Fi6全屋无线覆盖方案、智能传感器、智能中控屏等众多新品背后,一套“全屋智能”的雏形已搭建完成。
再加上家电品牌如海尔、美的的布局,一边是海尔在不停加码“全屋智能体验店”,另一边美的则是已经布局了超550家EDIS全屋智能服务网点。
全屋智能究竟有什么魔力能让各路玩家纷至沓来?数据显示,未来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智能家居市场,甚至将有超50%的消费份额来自中国,其中又以全屋智能发展最为迅速,IDC预计2022年有2%的智能家居设备将服务于全屋智能解决方案。
全屋智能2.0时代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在《智能相对论》看来,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链接模式的改变”,二是“主动与被动的关系”。首先链接模式方面,过去基本都是蓝牙、WiFi、Zigbee,但是硬件生产商可以根据需要在通用标准协议上进行修改,使得该品牌下的硬件只能支持特定的私有协议,而无法和使用同样标准协议的其他硬件互联互通,这就导致了传输协议不统一的问题。即便是Zigbee联盟,说是要共同制定和维护Zigbee无线通讯技术标准,但最终结果仍是山头林立,例如苹果的HomeKit、小米的米家等,也仅仅是形成了众多的“小生态”,所以能否解决传输协议问题,成为了全屋智能2.0的标志之一。
其次,过去,一个APP+几个硬件+一个智能音箱,就被视为是一套全屋智能,最初包括BAT、手机品牌、家电品牌也确实依靠这种简单的“生态套餐”俘获了大量用户,但当行业越走越深,却发现这种看似简单、易推广复制的全屋智能模式效果并不明显,反而使得整个智能家居生态出现割裂越加碎片化。其中关键原因就是在这套模式下,用户所体验的“全屋智能”都是被动式的,如何化被动为主动也成为当前全屋智能的大方向。
华为、海尔殊途同归,小米特立独行?
在打造全新全屋智能业态上,不同企业走向了不同路径。2021年6月,《智能相对论》在《智能家居齐发力:鸿蒙专攻系统、海尔智家专注入户、小米侧重连接》一文中就提到过华为、海尔、小米不同玩家在智能家居领域的不同战略,而目前来看这些差异正随着“全屋智能”体系的发展在被进一步放大。
从今年各大品牌的动作来看,出现了几个殊途同归的地方,比如建设方向。华为进一步升级全屋智能解决方案,形成多元主机系列;云米打造全新的一站式解决方案“1=N44”;Aqara推出全新妙控屏系列。说明品牌方对于全屋智能的“控制与系统”方面出现了全新认知。
即无论华为分布式路线,还是Aqara中控路线,都说明相比硬件,品牌方更加着重于“操作系统”,都在优先打造自己“可实用”的控制模块,这是在比拼硬件生态后出现的新趋势。
但可以看到,在今年一众玩家风风火火的身影中,并没有见到智能家居老牌玩家小米的身影,其实在2021年12月,小米也发布了其全屋智能战略,然而走的仍是AIoT平台生态路线,伴随其“全屋智能家居的质量标准”,在小米集团、300多家小米生态链企业推广。
说白了,小米依旧是在以“硬件构建网络”,而非与其他玩家一样优先掌控“网络”,这便是“ 从点到面”和“从面到点”的区别。
打个比方,就像拼积木华为他们的做法相当于给了玩家一个完整的流程图,怎么拼玩家按图纸来就行,而小米则是一股脑将积木给到玩家,你想怎么拼就怎么拼,最终效果取决玩家自己的“知识积累”。
当然两者相比各有优劣,前者的优势是具有可控性,且用户粘度高,劣势在于在没有通过Matter实现协议统一前,有被生态绑定的风险;后者的优势在于灵活性,场景创新可随用户心意随时改变,但劣势在于这将非常考验用户对于对全屋智能理解和动手能力,也许同一套设备在两个不同玩家手中,效果也截然不同。
更具体点,从产品战略上,华为依旧在秉持着“开放”的基本原则,通过不断引入扩大外部厂商与品牌,以鸿蒙系统为基础构建整个全屋智能生态。另外,像海尔、美的他们与华为全屋智能战略殊途同归,不拘泥于单品硬件,通过场景化、套系化的方式,让智能家居形成一个整体,用“面”的方式进行用户覆盖。
而反观小米还是在坚持“内生态闭环”的路子,这么多年下来一些弊端也开始暴露。虽然小米旗下具备大量生态闭环,但缺乏核心硬件同时在大型家电领域缺乏市场基础,几大生态品牌都擅长“小而美”的产品,然而只有“小而美”却无法为用户架起整个“全屋智能”。
再一个因为巨大的生态链条,使得生态品牌也开始掐架,甚至出现了更进一步的“去小米化”。不可否认,沿袭小米的极致性价比模式,让这些生态企业脱颖而言,却最终也让这些生态企业困于其中。比如Aqara在去年就加入了Matter协议联盟,走出小米朋友圈。
甚至在华为、海尔,甚至云米、Aqara都在尝试从“前装市场”突围时,小米方面也没有出现太多相应动作,或许在小米看来,动辄几万乃至几十万投入的消费行为,并不符合小米的用户人群定位,但对于智能家居而言,这或许是最好的突围方式。
持续洗牌,智能家居的未来在谁手中?
总结当前市场主流玩家打造全屋智能的三个方向,其一在于整体化的安装与升级,其二是一站式的服务能力,其三在于内部整体网络的建设能力。
符合这三点的才会在未来的智能家居行业立足,当市场越发成熟,壁垒的提升,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现洗牌,在智能家居行业最明显的则是那群互联网大佬们的身影正在渐渐远去。
如BAT,曾经以为把握了智能音箱,就能把握整个智能家居的入口,事实却是即便拥有了现象级的单品爆款,在缺乏系统和网络的支撑下,也难以撬开智能家居的大门。去年开始,各家新品锐减。像阿里旗下的天猫精灵,早已放弃争夺所谓的“入口”,而是向着教育等细分赛道深入;腾讯在智能家居领域更是多年来没有任何水花;似乎仅剩下百度还在坚持,不过从去年年初至今,有关智能家居业务线的消息也越来越少,特别是C端市场,去年小度全屋智能还在面向全国招商,现在也没了声响。反而在地产商、酒店、社区建设运营方面还能见到“小度”的身影,但这些并不像百度对于智能家居布局,更像是其智慧城市业务下的一环。
《智能相对论》曾在《智能家居赛道或将没有“华米OV”》中提到,智能家居的核心就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足够丰富的硬件系统,让用户所想即所用;另一方面就是足够智能的软件系统,让智能家居更加智能化。
如今的情况也印证了这一说法,这种两不沾互联网企业想要真正扎根智能家居几乎不可能。现阶段,华为进一步夯实“入户式全屋智能”模式,在前装市场不断挺进;中间有海尔、美的这种能够场景化、套系化的家电品牌;而小米还在沿袭IoT生态平台模式,坚持“鸟笼”,再加上越发独立的生态品牌,留给新玩家的发挥空间真的不多了。
未来,全屋智能的真正崛起一定是随着精装房比例一起提升,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这其实也是为什么华为一直盯着前装市场,海尔、美的们进军家装赛道的一个重要原因。换一个角度从用户认知来看,一套全屋智能如华为今年的定价80平方米为39999元起,相比去年每平米下降了约500元,当然只包含网线、传感器等基础设施,并没有硬件;而云米HomeMap,即便是针对都市中产人群Super套系,虽然有囊括56件智能产品,但总价也要6-8万,别说更高级的Space套系、Royal套系,售价达20和30万了。
以现有普通用户对于全屋智能的认知,让他花大几万弄全屋智能他不一定能接受,但是一二线城市的一套房动辄大几百万,而包含全屋智能价格只贵出几万,这么一对比好像又还能接受。就比如当前年轻人的消费习惯,几百上千的衣服说买就买,10块钱的邮费万万不能;几十的茶饮说喝就喝,5毛钱的塑料袋想都别想。是他们没钱吗?不,是他们消费理解不同。
对于全屋智能如今绝大多数消费者仍处于观望状态,需要品牌方进行市场教育,刚需不足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价格让消费者没有试错空间。所以说,在掌握技术及产品主动权后,最后全屋智能可能还是要比体验。
华为们试图将智能家居带出“达人手搓”的认知,在企业一站式服务能力下,让“懂行”或“不懂行”的用户享受到相同的体验,将智能家居推广到更广阔的市场,大方向上《智能相对论》觉得没有问题,只是这个过程还面临时间考验。
至于以后,说实话目前来看属于智能家居的未来还远未到来,但消费市场的“疲惫”让许多品牌根本看不到那个未来,所以说谁能在这个赛道再撑个5-10年,行业迎来真正的窗口期,或许那时才是一决胜负的时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