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葡萄√娱乐官网正规吗知乎

正在阅读:

我在阿里旁卖咖啡:今年57,一条街十几个同行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我在阿里旁卖咖啡:今年57,一条街十几个同行

60后里,藏着一群“时髦精英”。

文|天下网商  丁洁

编辑|李丹超

这里有一群60后“疯狂阿姨”。

退休后的她们,不甘于成日的“鸡毛蒜皮”,从琐碎的家务出走,找到新的人生乐趣。

给互联网大厂的员工做咖啡,给棉花娃娃做娃衣去日本展出……阿姨们的人生破次元又魔幻。从此,她们的身份不仅仅是妻子、母亲,或是奶奶、外婆,而是晚年创业的“女商人”。

每天喝一杯手冲的咖啡阿姨

小蓝瓶咖啡在苏州河畔的裕通面粉厂吵闹开业的那一天,200公里外的杭州亲橙里沿街小铺子里,姚阿姨刚给一波阿里的员工们做完咖啡,她给自己冲了杯曼特宁,加了点奶和糖,静静享受这一天的悠闲时光。咖啡,成为了57岁的她的每日必需品。

姚阿姨的咖啡铺紧贴着阿里巴巴西溪园区,周边几乎聚集了杭州所有知名的连锁咖啡馆。按商业地理来讲,这里当属杭州“含咖量”极高的小街,而他们的供应对象,就是与他们比邻的阿里员工们。

“阿里员工,很能喝咖啡,有人至少每天两杯,其中一杯冰美式。”

姚阿姨的小铺子不到10平方米,画风有些苍井优主演的电影《街角的洋果子店》的样子,暖棕调,透着些许古早味。打破这份古早味的是玻璃柜上摆着的,去年年底,阿里赠送的“动物园摆件”。

阿姨只做手冲,根据用户的喜好推荐。菜单很简单,即几款不同风味的豆子,危地马拉·花神、巴西·莫吉托、黄金曼特宁、云南·甘露、埃塞俄比亚·花魁等,甜、苦、酸全有,阿姨一手“拿捏”。

咖啡豆装在透明试管里,一管就是一杯,每管18克。阿姨做手冲有学化学般的严谨,如冲泡要遵循1:16的水粉比例,288克的水,水温必须烧到88℃,她说,只有这样的精准配比才能保留咖啡原始的风味。这些理论知识,她是从儿子那儿和书里学来的。

采访当天,咖啡豆的人气王是花神,香气扑鼻回甘还有丝丝甜味。每磨完一份豆子,姚阿姨都会给客人闻,有款蜜桃乌龙的花香豆尤其适合放在办公桌前提神。

10年“咖龄”的阿里小二州官,印象最深的就是体验到了闻豆子的过程,姚阿姨还附赠了一小罐咖啡豆瓶,这些都让州官有了幸福感。

“这就是我的优势,有周围星巴克、Tims没有的细节。”姚阿姨说。

来杭州,是因为“想儿子了”

早8点,姚阿姨就开工了。钉钉群、微信,阿里员工扎堆“轰炸”。

“阿姨,给我咖啡提前冲上哈,我拿了就走。”一位小二留言道。

开咖啡店,是姚阿姨的第三份工作:第一份工作是在山东沂蒙老家种地;第二份工作是在镇上开五金店;咖啡店,是这位60后阿姨的一次破圈和冒险。

推动她来杭创业的契机,是在阿里上班的儿子。

“想儿子了。”

姚阿姨的儿子是“咖啡痴”,她现在这套手冲技艺的老师就是儿子,在阿里边上的“不夜橙”开咖啡馆也是儿子的主意。现在,阿姨会骄傲地说:“我儿子都夸我咖啡做得好。”

有想法就开干。一间7平方米的小铺子,月租金4000元,设备、豆子、装修零零总总投入2万元,去年11月,姚阿姨的咖啡馆起航。姚阿姨的左邻右舍有煎饼果子店、厚蛋烧店,还有包子铺,也形成着“你借我东西,我送你咖啡”的风气。

邻居很多人喝过姚阿姨的咖啡。“她是一个很有生意头脑的阿姨。”开在姚阿姨咖啡馆正对面的巴巴拿花园餐厅的老板娘说道,她曾在蚂蚁金服工作了十年。

姚阿姨的经营天赋从老家开五金店开始,当时她是五金店的财务,总笑着接待顾客,到杭州开店后,除了延续之前的经营态度,她增加了周末买一送一、会员价等优惠,州官第一次光临就拿到了阿姨送的2元优惠券。“周末买一送一,维护老客,吸引新客。”姚阿姨说。

店门口有张二维码,扫码即入姚阿姨的钉钉群,里面有293位粉丝,大多以阿里员工为主,姚阿姨会在群里发消息,如之前新增了制冰机,她便在群里通知,让喜欢喝冰咖的小伙伴来尝尝。

破次元的阿姨们

姚阿姨原名姚西菊。儿子在阿里有花名,来杭州前,她也给自己取了个“艺名”叫姚远,对她来说,杭州是个遥远的地方,她第一次来到陌生的城市,感受不同的文化。

她觉得,开咖啡馆是她的事业第二春,“不是玩玩的”。

对待事业,她极度认真。两本笔记本是她的宝贝,一本是“花名册”,记录着会员的消费档案;另一本是“学习手册”,记录着她从0到1学习做咖啡的笔记,现在这本本子在另一位退休阿姨手中,她住在附近,是姚阿姨的“徒弟”。

很多咖啡理论知识,儿子会复制给姚阿姨,她再“精编”,工整地写入笔记本里。

她说,现在店里的单品咖啡,不看名字,也能识别出。这全靠前期的机械式训练,每天喝,直到身体有了咖啡记忆。

现在,她过着跟老家村里不同的跨次元生活,在老家,很少人喝咖啡,鲜有人知道星巴克。

闲时,她会写“一笔字”打发时间,在她本子上有句“人生靠自己”,这是她的座右铭,也是杭州这座城市带给创业者的乐观态度。

在这座城市里,像姚远这样的破次元阿姨还有不少。

前段时间,杭州阿姨张春华靠一手打毛线手艺成了“网红”,作品还在日本银座展出过。她的绝活是给棉花娃娃做娃衣,织了50年毛衣的她,突然连接上00后,摇身一变杭州娃圈名人。

住在杭州良渚文化村一处老年公寓里的那越儿也在退休后发挥余热,开了家“随缘瑜伽班”,年龄最大的学员已经86岁。为了提升授课质量,她特意在2018年考取了国际瑜伽教练资格证,这张证书要求通过200小时的综合考核课程,每天的训练时长达到10小时。

阿姨们以奇特的方式和互联网发生了联系:姚阿姨因为一身冲泡好手艺,让自己的咖啡屋成为互联网大厂年轻人的休闲驿站;张阿姨制作的娃衣,被一群年轻人放上电商平台,成为“娃圈”网购一族的心爱之物;那阿姨开设了瑜伽网课,越来越多人通过直播间跟着她舞动了起来。

阿姨们,闪着光。

晚上,阿里园区东门,烟火气重了,煎饼摊滋滋冒烟。一些阿里人踩着城市的光亮走出公司,姚阿姨准备就绪,迎接当天的最后一批客人。

灯火星球上,有这一爿小店,温暖着人心。

“你又来啦。”她笑道。

※图片来源:《天下网商》丁洁、谭淑娟 摄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我在阿里旁卖咖啡:今年57,一条街十几个同行

60后里,藏着一群“时髦精英”。

文|天下网商  丁洁

编辑|李丹超

这里有一群60后“疯狂阿姨”。

退休后的她们,不甘于成日的“鸡毛蒜皮”,从琐碎的家务出走,找到新的人生乐趣。

给互联网大厂的员工做咖啡,给棉花娃娃做娃衣去日本展出……阿姨们的人生破次元又魔幻。从此,她们的身份不仅仅是妻子、母亲,或是奶奶、外婆,而是晚年创业的“女商人”。

每天喝一杯手冲的咖啡阿姨

小蓝瓶咖啡在苏州河畔的裕通面粉厂吵闹开业的那一天,200公里外的杭州亲橙里沿街小铺子里,姚阿姨刚给一波阿里的员工们做完咖啡,她给自己冲了杯曼特宁,加了点奶和糖,静静享受这一天的悠闲时光。咖啡,成为了57岁的她的每日必需品。

姚阿姨的咖啡铺紧贴着阿里巴巴西溪园区,周边几乎聚集了杭州所有知名的连锁咖啡馆。按商业地理来讲,这里当属杭州“含咖量”极高的小街,而他们的供应对象,就是与他们比邻的阿里员工们。

“阿里员工,很能喝咖啡,有人至少每天两杯,其中一杯冰美式。”

姚阿姨的小铺子不到10平方米,画风有些苍井优主演的电影《街角的洋果子店》的样子,暖棕调,透着些许古早味。打破这份古早味的是玻璃柜上摆着的,去年年底,阿里赠送的“动物园摆件”。

阿姨只做手冲,根据用户的喜好推荐。菜单很简单,即几款不同风味的豆子,危地马拉·花神、巴西·莫吉托、黄金曼特宁、云南·甘露、埃塞俄比亚·花魁等,甜、苦、酸全有,阿姨一手“拿捏”。

咖啡豆装在透明试管里,一管就是一杯,每管18克。阿姨做手冲有学化学般的严谨,如冲泡要遵循1:16的水粉比例,288克的水,水温必须烧到88℃,她说,只有这样的精准配比才能保留咖啡原始的风味。这些理论知识,她是从儿子那儿和书里学来的。

采访当天,咖啡豆的人气王是花神,香气扑鼻回甘还有丝丝甜味。每磨完一份豆子,姚阿姨都会给客人闻,有款蜜桃乌龙的花香豆尤其适合放在办公桌前提神。

10年“咖龄”的阿里小二州官,印象最深的就是体验到了闻豆子的过程,姚阿姨还附赠了一小罐咖啡豆瓶,这些都让州官有了幸福感。

“这就是我的优势,有周围星巴克、Tims没有的细节。”姚阿姨说。

来杭州,是因为“想儿子了”

早8点,姚阿姨就开工了。钉钉群、微信,阿里员工扎堆“轰炸”。

“阿姨,给我咖啡提前冲上哈,我拿了就走。”一位小二留言道。

开咖啡店,是姚阿姨的第三份工作:第一份工作是在山东沂蒙老家种地;第二份工作是在镇上开五金店;咖啡店,是这位60后阿姨的一次破圈和冒险。

推动她来杭创业的契机,是在阿里上班的儿子。

“想儿子了。”

姚阿姨的儿子是“咖啡痴”,她现在这套手冲技艺的老师就是儿子,在阿里边上的“不夜橙”开咖啡馆也是儿子的主意。现在,阿姨会骄傲地说:“我儿子都夸我咖啡做得好。”

有想法就开干。一间7平方米的小铺子,月租金4000元,设备、豆子、装修零零总总投入2万元,去年11月,姚阿姨的咖啡馆起航。姚阿姨的左邻右舍有煎饼果子店、厚蛋烧店,还有包子铺,也形成着“你借我东西,我送你咖啡”的风气。

邻居很多人喝过姚阿姨的咖啡。“她是一个很有生意头脑的阿姨。”开在姚阿姨咖啡馆正对面的巴巴拿花园餐厅的老板娘说道,她曾在蚂蚁金服工作了十年。

姚阿姨的经营天赋从老家开五金店开始,当时她是五金店的财务,总笑着接待顾客,到杭州开店后,除了延续之前的经营态度,她增加了周末买一送一、会员价等优惠,州官第一次光临就拿到了阿姨送的2元优惠券。“周末买一送一,维护老客,吸引新客。”姚阿姨说。

店门口有张二维码,扫码即入姚阿姨的钉钉群,里面有293位粉丝,大多以阿里员工为主,姚阿姨会在群里发消息,如之前新增了制冰机,她便在群里通知,让喜欢喝冰咖的小伙伴来尝尝。

破次元的阿姨们

姚阿姨原名姚西菊。儿子在阿里有花名,来杭州前,她也给自己取了个“艺名”叫姚远,对她来说,杭州是个遥远的地方,她第一次来到陌生的城市,感受不同的文化。

她觉得,开咖啡馆是她的事业第二春,“不是玩玩的”。

对待事业,她极度认真。两本笔记本是她的宝贝,一本是“花名册”,记录着会员的消费档案;另一本是“学习手册”,记录着她从0到1学习做咖啡的笔记,现在这本本子在另一位退休阿姨手中,她住在附近,是姚阿姨的“徒弟”。

很多咖啡理论知识,儿子会复制给姚阿姨,她再“精编”,工整地写入笔记本里。

她说,现在店里的单品咖啡,不看名字,也能识别出。这全靠前期的机械式训练,每天喝,直到身体有了咖啡记忆。

现在,她过着跟老家村里不同的跨次元生活,在老家,很少人喝咖啡,鲜有人知道星巴克。

闲时,她会写“一笔字”打发时间,在她本子上有句“人生靠自己”,这是她的座右铭,也是杭州这座城市带给创业者的乐观态度。

在这座城市里,像姚远这样的破次元阿姨还有不少。

前段时间,杭州阿姨张春华靠一手打毛线手艺成了“网红”,作品还在日本银座展出过。她的绝活是给棉花娃娃做娃衣,织了50年毛衣的她,突然连接上00后,摇身一变杭州娃圈名人。

住在杭州良渚文化村一处老年公寓里的那越儿也在退休后发挥余热,开了家“随缘瑜伽班”,年龄最大的学员已经86岁。为了提升授课质量,她特意在2018年考取了国际瑜伽教练资格证,这张证书要求通过200小时的综合考核课程,每天的训练时长达到10小时。

阿姨们以奇特的方式和互联网发生了联系:姚阿姨因为一身冲泡好手艺,让自己的咖啡屋成为互联网大厂年轻人的休闲驿站;张阿姨制作的娃衣,被一群年轻人放上电商平台,成为“娃圈”网购一族的心爱之物;那阿姨开设了瑜伽网课,越来越多人通过直播间跟着她舞动了起来。

阿姨们,闪着光。

晚上,阿里园区东门,烟火气重了,煎饼摊滋滋冒烟。一些阿里人踩着城市的光亮走出公司,姚阿姨准备就绪,迎接当天的最后一批客人。

灯火星球上,有这一爿小店,温暖着人心。

“你又来啦。”她笑道。

※图片来源:《天下网商》丁洁、谭淑娟 摄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