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毒眸 武凌依
编辑 | 周亚波
承认吧,甜宠剧根本不是一种类型。
国产剧类型鄙视链年年在更新,这两年掉到鄙视链底端的,是甜宠剧。
嗑CP仍是刚需,但需求不只归甜宠剧管。回想一下今年的国产剧,出圈的“嗑点”的大都不是那些专讲甜宠故事的CP:《余生,请多指教》里一集11场吻戏的“按头嗑糖”,未必比得上《心居》里一起搞事业的海清和张颂文 “好嗑”;比八个机位的吻戏更让人上头的,竟然是《开端》里赵今麦和白敬亭的一个拥抱。
在所谓“甜宠剧”里,再出彩的故事情节,都只是男女主爱情故事的帮衬,如果剧情出彩都做不到,那就只能靠画面大差不差的拥抱、接吻和结婚“名场面”了。
“CP感”是玄学,甜宠剧把成功押宝在这种无法言说的地方,就注定了它的成功几率不会太高。这几年甜宠剧数量爆仓,但每年真正火到“出圈”的,也就那么一两部,大多数按照所谓“甜宠剧”模板想要复制的,都成了炮灰。
更现实的问题在于,当它们不断与“傻白甜”之类的标签绑定,行业对这个新词的认可度也在下降。如果说早期给自己打上甜宠标签的剧是为了精准狙击圈层用户,那么发展到如今,至少包括《余生》在内的大部分讲爱情的剧,宁可瞄准“生活流”和“真实感”,也不说自己是“甜宠”了。
一种网生类型
以爱情为母题的剧集作品,在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多次转向。
90年代初,琼瑶与湖南电视台达成合作,开始了此后几乎一年一部琼瑶剧的“轰炸”,琼瑶的小说也由此在大陆获得大规模出版,并影响了一代言情小说家。琼瑶剧的盛行,是彼时主流感情观的侧面体现。琼瑶笔下浪漫痴缠的爱情故事,正好与90年代青年群体大胆表达、情感解放的思潮相呼应。
这个时期的言情剧,大都拿了“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剧本,要么是两家有世仇,要么是阶级身份有着巨大差异,再加几个竞争力极强的第三者,赚足了观众的眼泪。
伴随着琼瑶剧成长起来的言情小说家们,也十分擅长将“虐恋情深”发挥到极致。明晓溪的《泡沫之夏》,集失忆、第三者等虐恋元素于一身;桐华的《步步惊心》结局同样“全员BE”,女主角马尔泰·若曦和四阿哥、八阿哥两大“官配”都没有终成眷属。
与此并线的,基于校园和年轻人生活的台产偶像剧,也早早开辟了大陆市场。2002年,《流星花园》在大陆引发了轰动效应,也激发了电视台引进台湾偶像剧的热情。以湖南卫视为例,其2007年年度收视第二、第三、第五的《绿光森林》《星苹果乐园》及《东方朱丽叶》都是台剧,2008年收视冠军则是平均收视率1.8%的台剧《公主小妹》。
与爱将故事放进宏大历史背景下,描绘人群的阶层、年龄层更广阔的的琼瑶剧相比,台湾偶像剧聚焦于俊男美女的恋爱,不需要再承担和描写时代故事,是更为轻盈的爱情故事。
如果说偶像剧是言情剧的简化,那么甜宠剧就是偶像剧的简化。在《王子变青蛙》和《放羊的星星》里,我们还能看到虐得要命的失忆梗和车祸梗,《流星花园》里有“给你五百万离开我儿子”的恶婆婆,那么,在甜宠剧里,就连这些也通通不存在了。
除了糖分浓度更高之外,偶像剧和甜宠剧的区别之一在于关系推动方,在传统的偶像剧模式里,男方往往主导包括感情关系在内的一切事情的发生和发展,这与身份无关,即便是“霸道总裁”的设定,只要出现在甜宠剧里,在二者的关系里仍然不占主导地位。一个较为极致的例子是《我的巴比伦恋人》,男主是从女主写的小说里穿越而来的“王子”,其一举一动都是由过去的女主“操控”。
虽然都是以爱情为核心而创作,但甜宠剧并不归属于一般意义上的爱情剧范畴。在类型划分较为严格的电影领域,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郝建认为爱情片“不是逃避现实的空中楼阁”,因为“对爱情的描摹离不开对爱情、婚姻、性三者关系的探讨”,而甜宠剧显然不涉及这个领域。
甜宠剧是在互联网语境下诞生的伪剧集类型。从命名上看,它既不是以年代维度划分(古代、当代、现代),也不是依据发生场域而定(家庭、农村、都市),更不像悬疑剧、武侠剧一样具有独特而明确的剧作风格。中央戏剧学院副教授倪骏也提到,甜宠剧从学术意义上看,并不是一个类型,而是类型杂糅里的一种剧作方向。
从这个角度说,它更像是爱情故事里的一种“切片”,提取并放大了亲密关系中的“甜”和“宠”。“甜”指的是剥离了爱情中的波折与痛苦,展现真空般的甜蜜,“宠”则是一个带有明显人称指向的标签,在传统的亲密关系里,女性往往是“被宠爱”的一方。
让甜宠剧这个概念正式走入大众视野的,是2017年播出的《双世宠妃》。该剧改编自小说《爆笑宠妃:爷我等你休妻》,集合了古装、穿越、喜剧等元素,为了突出差异化,以“甜宠”作为第一传播点,聚焦男女主角之间轻松愉悦的互动。在《双世宠妃》的豆瓣热门短评里,有网友用这部剧调侃同期播出的大女主剧《楚乔传》:“林更新快看看人家的男主剧本怎么写的!两集结婚,三集接吻,八集圆房,如果宇文玥有月七一半手快,楚乔怎么会跟别人跑了三年!”
《双世宠妃》凭借着仅2000万的投入,获得了将近40亿的网络播放量,并乘势推出第二部。两部作品的累计播放量超过90亿次。有网友统计,《双世宠妃2》30集的长度中,男女主的吻戏多达34场——吻戏数量也被看作是衡量一部甜宠剧糖分是否足够的标准之一。
甜宠剧自此成了“以小博大”的热门赛道。2018年开始,甜宠剧进入批量生产的高速增长期,艺恩数据显示,甜宠剧的播出数量由2018年的38部大幅提升至2020年的95部,平台也纷纷发力,优酷、爱奇艺和芒果TV都为甜宠剧开设了专门的剧场。
从内容上看,甜宠剧处在多个剧集类型的交叉地带,都市爱情、青春偶像、古装、奇幻……这些类型都可以被甜宠剧加以挪用与改造,区别只是在于始终将故事重心放置于男女主角的关系上。
过于聚焦的内容重心,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甜宠剧的故事容量。为了打出差异化,甜宠剧逐渐走上了两条路径:
其一是叠加职场buff,即在男女主角的职业上做文章。这几年的甜宠剧里,就出现了厨师、电竞选手、记者、作家、明星等等多个不同的职业,而诸如医生、教授、公司总裁这些常规职业,对现在的观众而言已经不再新鲜了。
其二则是“高概念”和“强设定”。像穿越这种被古装剧玩了多年的梗,有了更新鲜的呈现形式,《我的巴比伦恋人》就是男主角从小说里穿越出来,年初播出的《一闪一闪亮星星》和隔壁《开端》一样大玩时间循环,《变成你的那一天》则是借用了“男女互换身体”梗。
其实,韩剧早在上一个十年就尝到了“好设定”的甜头,《蓝色大海的传说》里,女主角是一条美人鱼,《听见你的声音》和《匹诺曹》里的主角都有特异功能,《来自星星的你》和《孤单又灿烂的神:鬼怪》的男主角们甚至都来自异次元。
用一个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故事背景,来消解甜宠本身带来的“虚假”感,同时丰富剧情的可能性,在这些高概念的甜宠剧里,一切不以谈恋爱为目的的超能力都是耍流氓。
不过,再新鲜的职业或是再好的设定,都只是甜宠剧的“壳”,其内核还是男女双方的互动过程,以及用无数足够“甜宠”的桥段支撑起的、所谓爱情的“符号学”——在甜宠剧里,一切与爱情有关的桥段被虚化为符号,无论是牵手还是拥抱,沙发吻还是衣柜吻,都只不过是爱情最浅显的表征。
爆款,一门玄学
稍微复盘一下每年从激烈竞争中成功突围的甜宠剧不难发现,在这个赛道,想要成为“爆款”,是一门玄学。
能成为爆款的甜宠剧,大都有一些共同的要求:男女主演必须颜值在线,而且有CP感,人设要好,不能有明显bug,撒糖要自然,套路要新鲜。但仔细拆解一下会发现,这些要求背后并不存在一套可被复刻的公式。
抛开颜值和演技这种见仁见智的指标不谈,就拿人设来说,甜宠剧的主角人设一直在跟随着观众的审美需求而变化,而这种变化更多出现在女主角身上。
一个很重要的指标是女主角要尽量“平凡”,要么是身份平凡,要么是性格平凡,总而言之,离观众越近越好,就连《你是我的荣耀》里美艳大明星乔晶晶,都经历过“告白失败”的青春期。
不过,随着女性意识的觉醒,像《致我们单纯的小美好》里这种“袁湘琴”式的追随型女主已经略显过时,现在更强调的是“双强”,即男女主角在身份、地位和能力等方面势均力敌,差不多能打个平手最好。为了达成这种平衡,但又不因为女主“过强”而失去代入感,男主角一般都会有一些无伤大雅的小缺点,比如赚得没有乔晶晶多的于途,和30岁还在租房的顾魏。
又要平凡又要平等,人设做不好的结果就是失真。《余生,请多指教》前两集,女主角林之校就因为疑似“医闹”的剧情引发了较大争议,有不少原著粉并不满意剧中弱化林之校能力的改编。在剧里,林之校虽然是校乐团的大提琴手,但却因为技术不过关被“发配”去打三角铁,还对自己的身材不自信,觉得自己“配不上顾医生”。
和女主角相比,男主角的人设倒是一以贯之,标准是“离观众的现实生活越远越好”,他们要么是专情的禁欲男神,要么是智商情商双高的天之骄子。
和过去偶像剧里的霸道总裁不一样的是,这些优秀的男主角没有拿着五百万要女主角离开的恶毒母亲,也没有青梅竹马门当户对的女二号,一切可能会对爱情带来阻碍的因素都不存在,而他们的家世地位,又足以支撑一场不考虑物质的纯粹爱情。
人设之外,CP感更是一门玄学。迄今为止,没有任何人能准确定义出到底何为“CP感”,出演甜宠剧的演员,硬件条件大都比较能打,但帅哥配美女并不是一定能产生火花,气质、身材、气场甚至五官结构,都可能影响“CP感”。
从剧里到剧外,甜宠剧的生死,一半靠男女主在剧中的CP感,另一半则靠剧外的互动。不可控的后续营业也因此成为不定时炸弹。《御赐小仵作》的剧内CP就因为营业期传出男主恋情而迅速冷却,男女主演二搭的消息前几天传出来后,有不少曾经受伤的CP粉表示“不关注,不支持,不看好”,这在其他类型的剧里是很不常见的。
CP感不够的时候,好的剧情可以补足一部分。甜宠剧有一些剧情的“硬性指标”,比如前面提到的拥抱、牵手和接吻。甜宠剧绝对是最爱在吻戏上创新的类型,屋顶吻、沙发吻、面条吻……总而言之,只有你想不到,没有编剧写不出。
这些“名场面”被统称为爱情中的“瞬间”,而甜宠剧表达的正是一种瞬间的美学。北京师范大学学者杨毅曾提到,甜宠剧在很大程度上是将美好等同于浪漫,再将浪漫定格于瞬间的过程,通过着力呈现表白、拥抱、接吻这些美好的瞬间,来营造一种浪漫的、击中人心的氛围。
瞬间在甜宠剧里是很重要的,刚刚收官的《社内相亲》因为大结局没有结婚情节而被部分观众质疑:“我可以不恋爱,但我的CP一定要结婚”——对于甜宠剧而言,不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真的像是在耍流氓。
至于甜宠剧里那些不痛不痒的戏剧冲突,大多能用“互相救赎”四个字来概括。不过,甜宠剧里的“救赎”,大都是用很轻的爱情,去解决很重的现实困扰。这样的故事,听一次两次还会被感动,听多了就难免开始动摇。当剧中两个人的爱情不足以感染观众时,“救赎”就显得缺乏说服力了。
在套路里创新并不容易。一旦新套路获得成功,就会被大规模复制,进而变成旧套路,旧套路又在被人逐渐遗忘后重出江湖,再次成为新的套路。虽然几乎所有内容形态都存在这种循环,但在内容更为碎片化、对片段要求高于对整体要求的甜宠剧品类里,这种循环体现得更加明显。
类型决定内容,甜宠剧发展到现在,好像再也制造不出足够新鲜的套路了。王尔德曾说,浪漫的本质是不确定性。那么,当《余生》里顾魏深情款款地看着林之校,然后临时起意,将手里的易拉罐拉环套在她的手上时,浪漫就已经无从谈起了。
不过,土得掉渣的剧情也不意味着一定扑街。《社内相亲》固然被人质疑结局没有结婚,但那也是在观众入戏的前提下,剧情上看,这部剧主CP是“便利贴女孩X霸道总裁”,副CP则是“富家千金X总裁秘书”,契约恋爱、摔跤接吻、酒后告白,各种土味要素齐全,却令各类观众上头。
在大多数人的刻板印象里,甜宠剧只要疯狂填充撒糖画面,就能成功吸引目标受众的眼球。但事实告诉我们,甜宠剧上限可以很高,下限也可以很低,甚至有时候能“一眼定生死”,实在算不上是稳赚不陪的买卖。
解构“甜宠”
作为在互联网语境下诞生的新品类,甜宠剧仍然有它特殊的时代价值。
互联网不相信爱情,但相信甜宠剧。因为甜宠剧创造了这样一个“世外桃源”,在这里,一切问题都会得到解决,一切爱情都纯粹而不含任何杂质,也不受外部环境的影响。更重要的是,甜宠剧提供了一种理想化的爱情模式,是当代年轻人对亲密关系的幻想。
甜宠剧像是新时代所诞生的童话故事,就像毛姆所说的那样,“爱情在男人身上只不过是一个插曲,是日常生活许多事务中的一件事,但小说却把爱情夸大了,给予它一个违反生活真实性的重要地位。”
至于“宠”的放大,则从另一个维度上精准狙击了女性需求。在甜宠剧里,男性情感的忠贞被提到了优先级极高的位置上,他们不仅宠女主,而且只宠女主,对身边出现的其他女性目不斜视,这种特质完美地贴合了女性观众对恋爱对象的幻想与要求。
凝视对象的变化也是甜宠剧的明显特征之一。在甜宠剧里,男主角基本都会在某个对剧情并无实际推动作用的地方安排一个“展现身材”的环节,比如《爱上特种兵》和《余生》里都出现的“换衣服被撞见”梗。清华大学副教授曹书乐曾提到,“以前的影视剧中总要求女演员有玲珑的身材和“事业线”,现在这个话语开始用在男演员身上。这是对以往男性凝视在实践中的颠覆。”
对剧集行业而言,甜宠剧同样是中小公司完成“弯道超车”的首选。以分账剧为例,自2016年第一部古装分账剧《妖出长安》诞生以来,古装、甜宠一直是分账剧的主流题材,也是最容易缔造分账天花板的题材。从历年分账最高的剧集看,《花间提壶方大厨》《等到烟暖雨收》以及今年年初表现亮眼的《一闪一闪亮星星》都是甜宠剧。
对于体量不大的影视公司而言,成本低、周期短、难度小的甜宠剧,无疑是入局的首选赛道。奇树有鱼副总裁田雪就曾向毒眸表示,甜宠剧的试错成本更低,而现实题材、悬疑题材这些内容的开发难度更大、周期更长,对剧作立意、价值导向和剧情逻辑的要求也会更高。
较低的制作成本,决定了甜宠剧很难选择头部演员,这无形中为新生代演员提供了更多的刷脸机会。胡一天、林一、赵露思等演员都是通过甜宠剧而走红,选秀停摆后,甜宠剧还成为了“秀人”集中地带,虞书欣、孔雪儿、姚弛等人都有甜宠剧作品播出。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甜宠剧对男演员和女演员的加成并不相同。男演员在甜宠剧里往往是“一轮游”,新人来刷个脸熟,在获得一定的粉丝基础后,就转而投向“更广阔的天空”。只有像《你是我的荣耀》这种S级项目,或是《爱的二八定律》《余生,请多指教》这样有“小花”坐镇的剧,才能吸引热度较高的男演员。
而生于甜宠剧的女演员,大都困在甜宠剧里。赵露思靠《传闻中的陈芊芊》迅速蹿红后,直到去年还在演同类型的古装甜宠剧,连人设都基本相同,“初代甜宠女主”梁洁也在去年出演了《变成你的那一天》,就连演了好几部甜宠剧、才终于从小荧幕演到了大荧幕的沈月,也还是在青春校园片里打转。
这意味着无论是演员还是甜宠剧本身,都被困在其中,无法获得向前一步的机会。一个经典剧集类型的爆红或复兴,需要一部足够能打的爆款,比如带火了悬疑剧的《隐秘的角落》,让家庭剧重回年轻人视野的《小欢喜》。
但这个逻辑在甜宠剧里并不成立,乐于承认自己做的是“甜宠剧”的,大都是小成本、低制作、期望能以小博大的黑马剧,即便获得很好的口碑和表现,仍然是圈层产品。
这在行业当中形成了某种循环:“甜宠剧”是初入局公司的首选品类,是低成本试水的最佳地点。然而,由此产生的作品越多,越会加深某种刻板印象,同时会让那些制作相对精良的作品急于摘掉“甜宠”的标签,真正的“全民爆款”就更不会诞生在甜宠剧的世界。
当平台纷纷喊出“提质减量”,作为以量不以质取胜的“甜宠赛道”,自然成为了受影响的重灾区。一名剧集投资者告诉毒眸,虽然可以看到一些分账赚钱的例子,但小公司能够在这一类别当中的主要机会,还是来自平台定制。当平台缩减预算,此类公司必然会大受影响。
甜宠剧当然有它存在的价值,这种价值不能仅仅是因为它“不够真实”而被抹杀,因为大部分热爱甜宠剧的观众都认可并深知,真实的爱情并不由无数浪漫的瞬间而构成,而是充斥着琐碎、无聊甚至痛苦。
但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这些获得感已经不是来自于特定的“类型”,在尚未摸清剧作方法、甚至给不出明确定义的这条赛道,中小玩家被迫撤退,大玩家避而不谈,所谓“甜宠剧”的当下状态,就是试图再向前踏出一步而不得,也守不住原有的领地。
回到原点,相比“浪漫喜剧”“古装言情”等更有意义的分类,“甜宠剧”本就不是类型。造词的红利期结束,时代的脉搏也很难为它跳动了。
参考资料:
1.甜宠剧的类型创新与产业转型,汪荣,海南大学
2.甜宠剧的浪漫学:简单爱与“情感拜物教”,杨毅,北京师范大学
3.网剧里的爽与甜:奋斗拼不过血统,甜宠终究要结婚,董子琪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