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袁国宝
医疗健康行业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国家对医疗卫生的需求已经从以治疗为中心扩展到从预防到康复的全过程管理。未来,医疗将朝着以病人为中心的方向发展。越来越多的早期筛查、诊断、疫苗等新的预防手段将诞生,企业间的融合趋势将越来越明显。
此外,国民健康意识的觉醒将促使他们从被动治疗转向主动健康管理,这也将促进消费医学的蓬勃发展。过去,随着大数据和智能硬件等新技术的发展,治疗端将逐步升级。数字化医疗、手术机器人等新技术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将促进医疗的精细化、数字化和个性化。
传统的产业模式也将发生变化。人工智能技术在药物研发领域的应用,智能软硬件对传统医院的升级,以及碳中和指导下的可持续发展,都是新技术与传统产业的典型碰撞。
从政策方面看,国家也在通过大力改革支付环节来重塑产业格局,这将给产业发展带来痛苦,但从长远来看,这是好事。
此外,国家支付体系也将趋于完善和多元化,缓解医疗保险压力,减轻国家医疗负担。从市场发展的角度来看,越来越多的企业将走出国门寻找机会。这一方面是由于国内收费管制政策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鼓励创新政策的结果。国内企业的创新成果将被世界广泛接受。
在需求、技术、政策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产业发展仍有大量机遇。从价值出发,以患者为中心的商业模式最终将在未来获得回报。
被疫情刺激的医疗市场,暗流涌动 在后疫情时代,为了解决疾病、健康和寿命的刚性需求,整个医疗行业开始高度重视研发和生产各个环节的突破和效率提升。
近年来,医疗卫生行业的投资方向密切关注并放大了国家层面的政策变化。例如,集中采购政策的出台和规范化,未盈利企业IPO政策的出台,都给投资热点带来了变化甚至冲击。
过去,市场上的大多数项目都曾是“后续”创新。例如,创新药物主要集中在热门目标上,同质化严重。一些“创新”并没有创造出真正的临床价值。医疗行业的发展模式与过去中国许多行业的发展模式相同。首先,从渠道和模式创新入手,然后逐步向技术含量越来越高的方向发展,逐步用创新技术解决问题。近年来,整个行业越来越关注创新药物和高端医疗器械。
在投资领域,从传统的小分子和大分子药物到新兴的生物技术(基因治疗、基因编辑、和细胞治疗)和新的模式(多肽/抗体/小分子偶联药物、protoc),与国外的认知差距正在缩小。在投资环节上,随着高校新兴技术转化频率的加快和投资阶段的不断推进,行业正在借鉴美国风险投资的孵化模式,从投资顶级产业研发到投资于顶尖科学家。
所幸我国的医疗卫生投资正日益回归科学的基础,从科学发展到临床,然后再推出真正的商业产品,这些产品贯穿于临床和行业。例如,在几年前的基因治疗领域,已经看到批准上市的产品。近两年来,基因治疗、新型疫苗和布局更加丰富的RNAi都是具有良好增长和产业化前景的领域。
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和生命科学的突破共同构成了医学创新的源泉。除人工智能医学成像外,未来人工智能制药领域在早期发现、蛋白质结构预测、手术机器人、人工智能与智能医疗设备的结合等方面仍将有许多单项突破。
在制造+医疗方面,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和医疗的结合是一个趋势。例如,就设备和IVD而言,它本身就是与制造业的自然结合;在新药研发方面,智能制造技术的应用将使新药的生产制造过程智能化、无人化,新材料也将促进药物的传递和制备;机器人在医疗领域的应用,除了外科机器人等临床方向外,在上游生产、下游医疗服务等方面也将有广阔的空间。
可以肯定的是,一般健康领域是一个综合性很强、交叉性很强的行业,在各个细分行业中有许多分支是从“医学”和“药学”发展而来的。行业相对传统的领域包括医疗器械、制药制造和医疗服务,它们保持了该行业的绝大多数市场份额;从产业领域来看,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数字化和互联网的发展,出现了更加智能化、数字化和高端的产业板块,包括精准医疗、医疗大数据、互联网医疗和消费者健康服务。
行业各部门的业务相互融合,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发展。数字技术和互联网催生了一系列新的产业,如医药电子商务平台、健康管理和在线诊断与治疗,丰富了新的健康产业,以适应“互联网+医疗”的趋势。
由于医疗市场在任何时候都有一定程度的需求,其市场规模的增长难以替代。从2016年到2020年,中国大型健康产业的市场规模将从25.9万亿元增加到41.8万亿元,预计将继续以近10%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到2025年达到约64.2万亿元。
而随着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医疗卫生消费支出的逐年增长,公众将更倾向于在卫生领域消费。一方面,人们支付医疗费用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另一方面,这也反映在消费者支出上,如正畸、医疗美容和商业医疗保险。
此外,随着技术和创新的进步,未来五年中国创新药物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仿制药和生物类药物。优惠政策、资金投入和人才储备提升了中国在卫生领域的创新实力。药物研发和临床手段将继续创新和转变,从模仿和创新转向自主创新;对于医疗服务和健康行业而言,得益于技术和互联网实力的增强,预计将在服务和商业模式方面引入更多创新和复合型企业。
相信大型健康产业有着广阔的市场空间和许多潜在的增长点。除了医疗服务、医疗器械和药品的需求给行业带来稳定的基础市场外,在优惠政策、科技实力进步和互联网发展的多重引导下,大健康产业在短短几年内已经出现了几个快速增长的子产业,如健康管理、医疗器械和药品,互联网医疗和综合性CXO企业,未来仍有可能获得新兴技术或新企业驱动的潜在增长点。
医疗健康行业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长期以来,医疗资源配置面临结构性缺口问题。大量患者涌向数量有限的三甲医院。与此同时,医疗保险资金也面临压力。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余额将面临收入超过支出的赤字风险。
新冠肺炎给了全球经济一记重拳,我国有效地控制了疫情的蔓延,经济正在恢复并保持持续增长。
展望2022年,在疫情逐步得到控制、人口众多、老龄化、技术创新和医疗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中国医疗卫生产业的潜力将进一步提升。
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实施医疗卫生体制供给侧改革。然而,广大消费者的健康需求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也在发生新的变化。
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现代生活压力的增加,在不健康的饮食结构、饮食习惯和生活压力下,亚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成为慢性病的诱发因素。
在慢性病的治疗中,除了临床诊断和治疗服务外,患者还需要持续、规范的健康管理服务,包括相关指标监测、慢性病药物的购买和分发、定期诊断和治疗安排、生活方式干预。个性化用药和慢性病综合治理将逐渐成为主流趋势。
此前国家医改领导小组也表示将深化医疗体制改革,贯彻国务院的新要求,2022年及今后一段时间,深化三明模式,坚持“三医联动”,合理配置医疗资源,规范医疗价格,从薪酬、执业发展空间、执业环境等方面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是大势所趋。
持续的疫情防控有望使政府进一步加大对医疗器械行业的投资和创新支持,同时进行医疗保险成本控制,降低不合理的药品消费品价格。新冠肺炎使得医疗器械行业的许多部门受到影响。部分医疗器械的供需在一定时期内会增加,如IVD、体外诊断、生命信息监测设备、家用医疗器械等。此外还有生物制品行业涉及疫苗、免疫球蛋白和其他血液制品。
2020年疫情期间,IVD行业和第三方检测开始出现快速增长。随着疫情防控工作的规范化,核酸检测业务收入扩大,常规检测业务(非新冠)恢复良好,收入规模明显扩大,固定成本稀释效应明显,利润进一步增长。在疫苗方面,由于研发时间较长,投入生产和疫苗接种带来的业绩增长开始反映在2021年。此外,与传染病有关的材料需要保留用于预防和控制,该部分的市场容量不一定会随着疫情的下降而迅速下降。
医疗数据高度集中,健康保险将积极参与医疗数据的开发和应用,建立新的保险项目,通过积极推进人口健康管理提高保险效益,健康保险驱动的预防性健康管理将成为主流模式。
行业未来可期
但选择大于努力受供需侧升级、互联网+医疗卫生政策的奖励和新玩家的不断涌入,创新医疗的价值链和医疗情景悄然出现。“数字化”、“需求升级”和“覆盖全生命周期”已成为三大主题。
新冠疫情的危害和蔓延是出乎意料的,疫情防控给医药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2021年随着检测、预防和治疗工作的丰富和完善,疫情迅速得到控制。然而,谁都没想到COVID-19是如此顽固,以至于它原始毒株突变为德尔塔再到奥密克戎,且没人敢保证这是最后一次突变。
在COVID-19期间,丁香医生、微医、阿里健康等平台推出免费在线问诊服务以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复星医疗集团开始把线下医疗资源布局到线上,推出以家庭为中心的在线医疗健康平台“复星健康+”, 商汤科技自主研发SenseCare 智能诊疗平台以医学大数据为基础,集成了高并发三维渲染和临床应用两大引擎,采用高性能辅助诊疗、丰富的图像处理技术和领先的人工智能算法。
此外,大参林、心医国际、同心医联等企业分别选择从远程会诊、互联网医疗平台、智能图像辅助诊断等领域切入5g技术在医疗卫生领域应用的重要场景。
目前,我国的人才、监管、资金等条件相对成熟,但基础学科体系建设仍需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仍有很大空间,商业医疗保险的普及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从供给角度看,未来十年仍将是医疗创新不断加速的十年,新技术将不断涌现。从人才的角度来看,如今越来越多从事计算机、材料、设备等领域的跨境专家进入医学领域。当尖端技术被应用到一个新领域时,它们往往能产生巨大的能量。
医疗跑道有一个长长的坡,从长远来看会有价值的回报。从企业或投资者的角度来看,未来的前景非常好。短期泡沫和波动不会影响长期趋势。
除了硬性治疗外,关注患者的治疗体验,从业者扮演持续的“同伴”角色,有效、系统地管理用户的变化动态是医疗服务业的趋势;营养师通过饮食指导和调理帮助使用者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同时,尊重并关注用户的不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空调方案,满足个人需求。
结合生活习惯、行为方式和心理健康的指导,帮助患者实现治疗效益最大化,实现更维度、更深入的健康管理,不断提高用户满意度。
在新的一年里,中国医疗卫生产业将在深化医改、健康中国和疫情防控的背景下继续发展壮大。机遇与挑战并存,困难与希望并存。医药企业要结合自身细分的行业,从政策导向、市场需求、技术创新、资金驱动等多个维度分析影响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认清行业本质和发展趋势,抓住机遇,规避风险,完成转化和重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