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葡萄√娱乐官网正规吗知乎

正在阅读:

居民挖野菜时未戴口罩被感染,多地已发现气溶胶传播案例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居民挖野菜时未戴口罩被感染,多地已发现气溶胶传播案例

新冠病毒的传播途径有3种: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经过气溶胶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后也可造成感染。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 张倩楠

编辑 | 翟瑞民

奥密克戎成为新冠肺炎疫情的优势毒株后,多地已发现病毒通过气溶胶传播的情况。2022年4月12日,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就通报了一起居民挖野菜时因未戴口罩导致气溶胶传播而感染的案例。

据“台儿庄发布”消息,台儿庄区委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运行工作领导小组(指挥部)办公室发布的紧急提醒显示,在台儿庄区本轮新冠肺炎疫情中,某居民到户外某处挖野菜,同时间有1名无症状感染者在该处停留,且两人均未佩戴口罩,该居民遂被传染,经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研判,系气溶胶传播导致感染。

界面新闻注意到,宁波市疾控中心4月10日下午曾发文称,4月6日,宁波发生一起疑似因气溶胶传播导致感染的事件。一名确诊病例乘坐自驾车(开车窗、未戴口罩)进入某地下停车场,同时间段内另有2位续发病例在该停车场内停留,且未佩戴口罩,存在气溶胶传播导致感染的可能性。

西安市也有病例因在户外行走时未佩戴口罩吸入气溶胶被传染。3月12日,陕西省疾控中心疾控专家张义在接受陕西电视台采访时介绍,“当时的场景是,病例A在近距离路过病例B时吐了一口痰并快速离开,病例B当时没有佩戴口罩。病例A于3月8日确诊,3月6日已处于排毒期,人在咳嗽、吐痰、或者打喷嚏的过程中,从体内喷出来的飞沫有大有小,大颗粒的飞沫会直接沉降到地面,而一些小颗粒的飞沫会悬浮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其他人吸入气溶胶即可造成传播。而此时,病例B又没有佩戴口罩,就这样被感染了。”

此外,中华流行病学杂志4月11日发文揭示了一起可能经气溶胶传播的家庭聚集性疫情。该起疫情由德尔塔变异毒株引发,涉及5例病例。研究发现,首发病例最早系在隔离期间可能通过上下楼层通风管道导致气溶胶传播而感染。

对此,多地发布紧急通知强调,居民进入所有室内场所,特别是厢式电梯、洗手间等密闭空间,务必佩戴口罩。乘坐各类公共交通工具、网约车、他人车辆或自驾时,以及抵达停车场时,均须佩戴口罩。在室外场所(包括有其他人员的露天广场、剧场、公园、田地等室外场所)时,也应佩戴口罩。

根据3月14日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新冠病毒的传播途径有3种: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经过气溶胶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后也可造成感染。

作为新冠病毒传播途径之一,气溶胶是什么?与飞沫传播又存在什么区别?

据专家介绍,环境学科中通常将悬浮在气体中的液态或固态颗粒物定义为气溶胶。而在公共卫生领域,气溶胶和飞沫属于呼吸道颗粒物的不同状态。

清华大学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发表的《冠状病毒气溶胶传播及环境影响因素》一文指出,新冠病毒主要通过感染者呼吸、讲话、咳嗽和喷嚏等活动排放的液滴释放到环境中形成传播。较大的滴液为飞沫,飞沫在空气中经过蒸发变小后形成的粒径较小(例如粒径小于 5 μm)的颗粒物则被认为是气溶胶。

相关研究显示,新冠病毒能够在飞沫中存活3小时以上,在低湿度和低温度的环境中,飞沫中新冠病毒的存活率还会进一步提高。实验室研究同样也证实了新冠病毒可以在气溶胶中保持长达3小时的活性。

国家卫健委曾在疫情指导方案第六版中注明,在相对密闭环境、长时间暴露在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存在经气溶胶传播的可能性。第七版又增加“由于在类便及尿液中可分离到新冠病毒,应注意类便及尿液对环境污染造成气溶胶或接触传播”的表述。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院感科主任徐玉敏此前对媒体表示,日常的呼吸、咳嗽、喷嚏时都会产生气溶胶,不过新冠病毒在外界环境中在存活时间不长,离开人体很快会灭活,而且气溶胶属于近距离传播。另外,气溶胶的颗粒一般大于10微米,通常使用的口罩是能够阻挡的。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居民挖野菜时未戴口罩被感染,多地已发现气溶胶传播案例

新冠病毒的传播途径有3种: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经过气溶胶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后也可造成感染。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 张倩楠

编辑 | 翟瑞民

奥密克戎成为新冠肺炎疫情的优势毒株后,多地已发现病毒通过气溶胶传播的情况。2022年4月12日,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就通报了一起居民挖野菜时因未戴口罩导致气溶胶传播而感染的案例。

据“台儿庄发布”消息,台儿庄区委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运行工作领导小组(指挥部)办公室发布的紧急提醒显示,在台儿庄区本轮新冠肺炎疫情中,某居民到户外某处挖野菜,同时间有1名无症状感染者在该处停留,且两人均未佩戴口罩,该居民遂被传染,经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研判,系气溶胶传播导致感染。

界面新闻注意到,宁波市疾控中心4月10日下午曾发文称,4月6日,宁波发生一起疑似因气溶胶传播导致感染的事件。一名确诊病例乘坐自驾车(开车窗、未戴口罩)进入某地下停车场,同时间段内另有2位续发病例在该停车场内停留,且未佩戴口罩,存在气溶胶传播导致感染的可能性。

西安市也有病例因在户外行走时未佩戴口罩吸入气溶胶被传染。3月12日,陕西省疾控中心疾控专家张义在接受陕西电视台采访时介绍,“当时的场景是,病例A在近距离路过病例B时吐了一口痰并快速离开,病例B当时没有佩戴口罩。病例A于3月8日确诊,3月6日已处于排毒期,人在咳嗽、吐痰、或者打喷嚏的过程中,从体内喷出来的飞沫有大有小,大颗粒的飞沫会直接沉降到地面,而一些小颗粒的飞沫会悬浮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其他人吸入气溶胶即可造成传播。而此时,病例B又没有佩戴口罩,就这样被感染了。”

此外,中华流行病学杂志4月11日发文揭示了一起可能经气溶胶传播的家庭聚集性疫情。该起疫情由德尔塔变异毒株引发,涉及5例病例。研究发现,首发病例最早系在隔离期间可能通过上下楼层通风管道导致气溶胶传播而感染。

对此,多地发布紧急通知强调,居民进入所有室内场所,特别是厢式电梯、洗手间等密闭空间,务必佩戴口罩。乘坐各类公共交通工具、网约车、他人车辆或自驾时,以及抵达停车场时,均须佩戴口罩。在室外场所(包括有其他人员的露天广场、剧场、公园、田地等室外场所)时,也应佩戴口罩。

根据3月14日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新冠病毒的传播途径有3种: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经过气溶胶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后也可造成感染。

作为新冠病毒传播途径之一,气溶胶是什么?与飞沫传播又存在什么区别?

据专家介绍,环境学科中通常将悬浮在气体中的液态或固态颗粒物定义为气溶胶。而在公共卫生领域,气溶胶和飞沫属于呼吸道颗粒物的不同状态。

清华大学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发表的《冠状病毒气溶胶传播及环境影响因素》一文指出,新冠病毒主要通过感染者呼吸、讲话、咳嗽和喷嚏等活动排放的液滴释放到环境中形成传播。较大的滴液为飞沫,飞沫在空气中经过蒸发变小后形成的粒径较小(例如粒径小于 5 μm)的颗粒物则被认为是气溶胶。

相关研究显示,新冠病毒能够在飞沫中存活3小时以上,在低湿度和低温度的环境中,飞沫中新冠病毒的存活率还会进一步提高。实验室研究同样也证实了新冠病毒可以在气溶胶中保持长达3小时的活性。

国家卫健委曾在疫情指导方案第六版中注明,在相对密闭环境、长时间暴露在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存在经气溶胶传播的可能性。第七版又增加“由于在类便及尿液中可分离到新冠病毒,应注意类便及尿液对环境污染造成气溶胶或接触传播”的表述。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院感科主任徐玉敏此前对媒体表示,日常的呼吸、咳嗽、喷嚏时都会产生气溶胶,不过新冠病毒在外界环境中在存活时间不长,离开人体很快会灭活,而且气溶胶属于近距离传播。另外,气溶胶的颗粒一般大于10微米,通常使用的口罩是能够阻挡的。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