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读娱 零壹
距离《神奇动物:格林德沃之罪》上映已经过去近四年。当时舆论对那部电影的评价已经是毁誉参半,虽然豆瓣评分仍在7分以上,但已经有许多影迷指出《格林德沃之罪》的缺陷:故事线杂乱、各种生硬无聊的家庭伦理戏,魔法特效缺乏想象力……
《格林德沃之罪》的故事情节,像是用一整部电影的时长为整个魔法世界IP做铺垫。这在当时就让观众对续作的期望更高,观众们本以为《格林德沃之罪》的铺垫是为了让《邓布利多之谜》更精彩宏大,没想到最终迎来的是包括哈利波特在内、整个罗琳魔法电影系列里最令人失望的作品——豆瓣评分6.2,中国首周末票房仅6200万元。
有着无数哈利波特影迷、书迷支持的神奇动物系列,为什么走到了这一步?
系列第一部《神奇动物在哪里》取得了良好的口碑和成绩,全球票房超8亿美元,但第二部《格林德沃之罪》的票房成绩则下跌至了6.5亿美元,票房上的失利很大概率影响了《邓布利多之谜》的创作。
只不过就像同为华纳旗下的DC电影从《正义黎明》到《正义联盟》的惨败一样,《邓布利多之谜》的改变并未带来太多正面影响。相比《格林德沃之罪》,《邓布利多之谜》的唯一优点是故事线变得简单明了,小孩都知道在讲什么——但这是一种非常流于表层、捡芝麻丢西瓜的“优化”,在这部电影中,我们不仅看不到期望中的魔法大战,甚至连前两部电影所建立起的叙事核心和人物群像都被舍弃,只有一部流水线式的好莱坞魔幻片,哈利波特魔法世界的魅力几无可寻。
讲好一个故事有多难?
在读娱君看来,《邓布利多之谜》有三大败笔(下文有剧透):故事风格不伦不类;放弃了前两部的许多重要铺垫;丢失了魔法和神奇动物设定的魅力。
其一,这部电影似乎想摆脱《格林德沃之罪》的叙事混乱,试图谋求故事简单和大众化,又试图加入一些政治戏码,最终讲出了一个过家家式低幼政治故事。
《邓布利多之谜》的故事相当简单:纽特半夜摸上了一座山峰,找到了极为罕见的神兽麒麟,麒麟刚刚产下孩子,格林德沃的手下们就赶到杀了麒麟抢走幼崽,因为在魔法世界里麒麟会看透人心,并对正直的领袖鞠躬所以是众人公认的选举要素,格林德沃试图通过麒麟幼崽去竞选国际魔法联盟主席。
因为格林德沃能够看到未来片段,所以邓布利多搞了个“反视法”来迷惑对方。说白了,就是把“七个哈利”那一段十来分钟的剧情搞一遍,只不过这部电影选择花了一个多小时来呈现这个过程。效果嘛,不知道格林德沃有没有被迷惑,反正观众是肯定被迷惑了:黑人大哥去卧底目的难道就是跑出来打倒几个喽啰?为什么邦缇就能逃过重重盘查成功把真箱子带上去?为什么一点要麻瓜雅各布入局?
这故事并不离谱,但却是严重缺乏铺垫的:既然麒麟如此意义重大,为何纽特会单枪匹马去麒麟所在地,也不知道格林德沃手下为何突然出现;我们不知道“国际魔法联盟主席”这个新设定的世界观背景,也不知道其他两位候选人刘洮、桑托斯到底有什么来头,有什么政治倾向和想法;除了几个主角之外,电影里所有巫师都是没脑子的工具人,最后在山顶的选举比儿戏还儿戏。格林德沃也失去了第二部中那种真正能蛊惑人心的演说力量,变成了一个平凡无奇的、躲在背后搞小阴谋的常规反派。
其二是放弃了前两部建立起的主线矛盾。前两部铺垫起来的关键元素大致有三个:纽特和他的神奇生物、格林德沃和邓布利多的纠葛、巫师世界与人类世界的矛盾。在前两部中, 神奇生物“默默然”就是贯穿起这几个核心点的关键因素,这也是为何默默然的故事线如此阴沉,前两部依旧要花大量篇幅去铺垫的原因。
“默默然”的出现,原因在于巫师不得不压抑自己的魔力,而格林德沃的“政治诉求”则在于从麻瓜手里争夺世界,进而让巫师不必隐藏自己,这至少听起来很有逻辑,也能解释格林德沃为何能单凭演说就聚集那么多拥护者。而到了《邓布利多之谜》里,克雷斯登和他身上的默默然完全跳出主线剧情之外,和邓布利多干了一架后就直接到了反转阶段,变成了阿不福思·邓布利多的家庭戏码……
连接各个叙事主线的“默默然”如此草率下线,基本可以看出华纳在神奇动物IP故事构建中的摇摆不定。默默然的叙事低沉而压抑,也很容易陷入难以得出答案的政治隐喻中,或许因此华纳选择了在第三部中改变,但结果是把“严肃”变成了“白开水”,这像极了DCEU在《BVS》遭遇黑暗、冗长的批评后,对《正义联盟》做的那些过度反应改动:
恨不得把“我也是爆米花电影”写在脸上,但忘记了把爆米花电影拍得卖座也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把简单的故事拍得好看,把视觉奇观和世界观设定连接到位,其实都是很有层次的技术活。
观众想看到“专属”的魔法世界
哈利波特魔法世界所构建出的,是一个具有丰富想象力且逻辑基本自洽的完整世界观,同时七部曲电影所做的诠释已经深入人心,这意味着在许多设定细节上,《神奇动物》系列其实不应该去做太多莫名其妙的表达形式更改。
比如魔法对战,整个哈利波特系列里的魔咒和表达是比较“实”的,除你武器、呼神守卫、昏迷咒、飞来咒、摄神取念、以及三大不可饶恕咒,各种魔咒有着确切的用途和效果,电影七部曲的表达基本进行了忠实呈现,即使是《凤凰社》中邓布利多和伏地魔的魔法部大战,也最多是加入了一些水、火元素和心灵攻击,对于哈利此后能与伏地魔对抗也的情节做了大量铺垫。
但到了《邓布利多之谜》里,我们发现魔咒对战变得花哨、华丽,但却显得更加“表演性质”,不再试图去遵循或解释世界观,甚至全片几乎没人喊出咒语。比如邓布利多和克雷斯登在街头偶遇大战,电影完全不试图解释两人如何进入了水底倒影的幻境,也不解释默默然造就的破坏如何消除,感觉就像是火影忍者里宇智波鼬和佐助的幻术对战,又像是模仿《奇异博士》里那种扭曲现实的表现方式,但问题是,这些都不是专属于哈利波特魔法世界的感觉,也并没有什么新意可言。
《邓布利多之谜》所塑造的魔法世界,是缺乏哈利波特系列的趣味和想象力的,神奇动物的元素也是一样。整部电影里的神奇动物元素相比前两部更少,也更“工具化”。除了纽特身上的两大萌物外,麒麟是这一部加入的主角,但也实在没有什么趣味可言,也没什么震撼感。
而且就算观众们不在乎这些,只想看到大场面、特效对轰,《邓布利多之谜》同样无法满足这一点——没有大场面,没有外表惊人震撼的大型神奇生物,总共不过三四场有规模的魔法战斗;即使你就想看邓布利多和格林德沃的情史,那么对不起,除了两人互摸胸暧昧几句之外,啥新鲜的也没有,都是哈利波特时期就知道的那些陈芝麻烂谷子。
“要啥没啥”,就是《邓布利多之谜》最大的观感。在读娱君看来,把这部电影和《格林德沃之罪》合成一部剪掉一半,或许才是正常的商业大片该有的样子。
其实按一开始的节奏,神奇动物系列应该是能好好“展开画卷”的。读娱君个人看来,虚拟世界观的电影,世界观其实还没有人物塑造重要,因为是具体的、有魅力的、可信的人物才能让观众真正随之进入其中。第一部中纽特、麻瓜雅各布、蒂娜、奎妮、克雷斯登的人设都塑造得其实很丰满,格林德沃的最终亮相也令人印象深刻,但此后的人物塑造则完全莫名其妙了起来,一个个的都是面目模糊,看完电影也很难留下印象:
黑人角色希克斯、卡玛,有没有都区别不大;格林德沃身边一堆人,除了奎妮没有一个有让人印象深刻的,参与竞选的刘洮和桑托斯,除了政治色彩外也没有给到任何人物塑造空间,而曾经个性鲜明的纽特在这一部里成了NPC工具人,哥哥全程打酱油,蒂娜客串出场。
想象力、人物、世界观、电影剧本和叙事节奏,这部电影几乎是全面溃败。J. K. 罗琳和大卫·叶茨的神奇动物系列,已经走在了彻底失败的边缘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