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葡萄√娱乐官网正规吗知乎

正在阅读:

我被便利蜂“裁”了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我被便利蜂“裁”了

狂奔7年后,便利蜂遇到麻烦了。

摄影:界面新闻 范剑磊

文|开菠萝财经  苏琦

编辑|金玙璠

投入重、盈利难,是很多便利店的生死命门。邻家、131、全时等便利店,都曾因资金链断裂“一夜崩塌”。

近期,便利蜂传出了关店裁员的消息。对此,便利蜂方面曾回应称,因为疫情隔离,商品运输受到影响,不得不暂时关闭少部分门店,待疫情结束后将尽快复业经营。

然而,多位便利蜂前员工对开菠萝财经表示,并不认可这一回应内容。综合他们的说法,近几个月,便利蜂一共进行了三轮裁员,被裁部门涉及公司总部多项业务及门店,大部分员工没有拿到法律规定的N+1赔偿;还有员工在职期间,被要求签署相关协议,将薪资结构从定薪转为底薪+绩效。

根据他们的讲述,有的被裁员工不仅没有拿到赔偿,自己在老家的亲人还收到了公司寄去的快递,信封上写有“解除劳动关系通知”字样;有的被裁员工当天还在正常上班,晚上收到解除劳动合同的信息,第二天就已无法登录内部APP;有的员工则是在签署“协议”后,绩效以多种理由被扣除。

另外,有离职员工向开菠萝财经出示了一份内部信,显示今年3月30日,便利蜂宣布取消全员2021年的年终奖,理由是“由于疫情,2021年公司业绩未达到预期”。

便利蜂的扩张速度也不及预期。2020年12月,便利蜂定下到2023年1万家门店、2021年4000家门店的目标。对于现有门店数,便利蜂未公布,但据第三方数据,便利蜂截至目前共有2789家门店,而在2020年,其门店数就已经达2000家。

比起裁员关店,部分前员工表示,深受“数字化管理”的困扰。据了解,便利蜂内部管理崇尚所有业务SOP(标准作业程序)化,这本是减轻人力成本的好办法,但在疫情和裁员的双重影响下,剩下的员工难以应对算法的“严苛标准”,被频繁扣钱。

对于近期传出的裁员关店消息,便利蜂方面回复开菠萝财经称,目前是根据疫情,调整业务节奏及人员结构。便利蜂的业务正常发展,内部协商优化的同时也在继续招聘,预计人员总量经过调整将有所上升。

狂奔6年、去年6月被曝启动IPO的便利蜂,似乎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难题。便利蜂到底怎么了?结合多位离职员工、被裁员工的说法,开菠萝财经试图寻找答案。

前员工讲述:分批被裁,无N+1赔偿

多位便利蜂离职员工称,去年底,便利蜂开始了第一轮裁员,截至目前,裁员的部门涉及人事、物流、中台、技术、商品、运营、选址开发以及门店(包括不眠海)等业务部门。其中技术部门裁员比例为20%左右,全国开发选址部门裁员比例在70%以上。

春节前,程序员绪明被HR叫去离职谈话,当时他即将在便利蜂待满1年。据他回忆,HR给了他两个选择,在他看来都像是“变相裁员”,一种是赔偿半个月的工资,另一种是保薪留职一个月,可以不用坐班,到期主动提离职。

应届生索罗入职便利蜂仅三个半月,在今年3月的一次日会后,HR找他谈离职,同样给了他上述两种选择。索罗从小组内得知,他所在的小组原有十多位正式员工,目前已经裁到四人以内。

绪明和索罗都没有谈妥赔偿方案,也都收到了“不能胜任工作”的辞退通知书。随后,绪明在一些社交平台看到一些便利蜂员工和自己的遭遇一样——便利蜂给他发了两份辞退通知书,一份给他本人,另一份发到他填写的老家地址。

受访者收到的辞退通知书 受访者供图

和上述被裁员工不同,今年4月初被裁的宋天自称,是在没有谈话的情况下,突然被裁。据他回忆,自己晚上9点左右在蜂利器(便利蜂内部工作软件)上收到人事的通知,称将与他解除劳动合同。当晚,他在蜂利器上向人事提了多个问题,均未得到回复。第二天,他发现原账号已经无法登录蜂利器,几天后,他收到了解聘书。

宋天称,他被限制登录蜂利器;受访者供图

宋天于2021年7月入职,在无锡从事选址开发,签署的是第三方外包合约。据他在离职员工自发成立的微信群中了解到的信息,无锡地区负责外包选址的人员约10人,全部被裁;全国开发选址部门的裁员比例在七成以上。

除了裁员,还有一些员工称被调整了薪资结构,员工认为这是“变相降薪”。去年11月,宋天就被要求签署了相关协议。据他称,原正式合同中,自己的工资是定薪7000元,在新的协议里,变成了6000元底薪加1000元绩效工资。而在被裁后,宋天仅拿到了变更之后的底薪,同时并未拿到补偿。

在被裁员之前,多位员工都感受到了一些风吹草动。让绪明最先感到不对劲的,是有部门领导在开会时透露“年底大家都要述职,希望大家重视,有裁员计划”,并提到“以后考核分两种类型,一种是OKR(偏决策),一种是KPI(偏执行),逐渐要把背KPI的淘汰,可能是针对应届生和销售岗”。

据多位被裁和离职员工称,便利蜂已经进行了三轮裁员,分别在年前、3月8日、4月8日前后。有消息称,4月底将再裁一波。

对于裁员的具体人数和涉及部门,便利蜂方面回复开菠萝财经称,目前是根据疫情,调整业务节奏及人员结构,不同地区调整情况不一。至于对被裁员工的补偿政策,便利蜂方面称,当前,便利蜂的业务正常发展,内部协商优化的同时也在继续招聘,预计人员总量经过调整将有所上升。而针对协商优化的员工,便利蜂会提出不同的、合规的协商方案。

“数字化管理”下,员工感觉像机器

除总部出现裁员情况之外,多位离职门店员工称,便利蜂和不眠海门店也存在裁员情况,且一些门店员工的流动率一直很高,“在便利蜂门店待满两个月的,就已经算是老员工了。”一位门店员工称。

曾让便利蜂引以为傲的是,依靠“数字化管理”,将每家店的店员数量维持在2-3人,控制了人力成本。但裁员已经给门店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最直接的是,门店的员工更不够用了。多名前员工称,以北京地区为例,多家便利蜂门店的店员少于3人,存在人手不够的情况。

而一些战区经理(即门店所在区域的经理)的工作和收入,已经因此受到了影响。

前北京战区经理春晓告诉开菠萝财经,便利蜂有多个500人的门店工作群,哪个店缺店员,会在群里发找人信息,而这样的信息,今年春节后,群里每天有数百条。春晓称,自己经常在深夜接到“找不到人”的求助电话。

春节期间,春晓手下的一家门店,甚至开了一周的“天窗”——指除了周末正常闭店外,门店周一到周五,12个小时没有人上班。12小时无人上班,战区经理扣1000元,24小时没人上班,战区经理扣2000元,一个店每天封顶扣款2000元,但是不限店数。

在人力不够时,很多战区经理除了日常工作,还需要直接去店里轮岗,后期甚至衍生出了一个战区替班排班表。“因为人手不够时,便利蜂员工都会互相串店上班,在不熟悉店铺的情况下,容易出现盘点错误,导致店长和战区经理按比例扣款。”春晓称。

战区经理频繁到门店顶班;受访者供图

同时,部分便利蜂门店也在招人。据春晓称,由店长和战区经理负责门店招聘,如果招人情况达不到考核标准,则需要扣钱。春晓负责战区内的六家门店,因为长期招不到人,满编率不够。这就导致两种情况,一是要不停和其他战区经理互相借人,二是优先去保障营业额高的门店员工够用,这样,营业额低的店就不得不因为无人可用而闭店。

白源曾是一名便利蜂店长,他原本被分配到的门店一直未能开业,战区经理便将他分配到不同的店里去支援,而不同的店之间往往需要跨区。

去年10月,他刚入职便利蜂时,曾经半个月拿到5000多元的工资,但越临近年底,他的工资单上,扣款的项目就越多。最少的一个月,他到手的工资只有1500多元。

他说,因人手不够,扣款越来越多,而自己和同事已经无力应对系统的“机械性要求”,“不按照规定来,就会被扣款。”

所谓的“机械性要求”是什么?他举了个例子,自己已知库存里没有包子了,但根据规定,店员要先去冰箱翻一遍,做完这个动作,才能告知顾客“包子没有了”,如果没有这个动作,被机器拍下,那么,包子值多少钱,就要被扣多少钱。

春晓也举了两个典型的例子,员工离店上厕所需要在系统提交申请,被批准后方可离开,如离店超过一定时间,就会触发打卡任务,要求员工回店内打卡;中午卖盒饭剩下的菜,按规定店员要在12:30左右将其装成小盒,如果被监控拍到到时间没有装盒,那么,剩菜值多少,将从店员的工资里扣。

有员工称,由于扣款项目繁多,他们选择了主动离职。入职以来,从来没有固定在一家店铺工作过,且每个月都拿不到全勤、还被扣款的白源,选择了离职。春晓也因为几乎每个月都在被扣钱而选择离职,“我每个月的扣款在2000元-3000元,有一个月开了一周(5天)的夜班天窗,扣了8000元。我和周围的战区经理聊,大家对扣款都见怪不怪了”。

对此,便利蜂方面称,对于提出离店申请的员工,便利蜂会安排周边店铺替班、客服远程替班或临时闭店,并不存在时间限制。

另外,便利蜂方面称,作为基础管理者,战区经理需要对管辖范围门店质量负责,包括运营质量和人员质量,以及门店替班、招聘管理,这一点在招聘环节已经明确告知。如战区经理绩效不达标,作为惩处,便利蜂只对奖金部分进行调整,不存在扣工资的情况。

“便利蜂内部管理崇尚所有业务SOP(标准作业程序)化,公司更多依靠系统运行,而不是依靠具体的人。”Third Bridge专家分析,这一模式是便利蜂的核心竞争力,即“更低的人力成本、更快的扩张速度、更标准化的店铺运营”,但这也使得唯一依靠人力的门店店员,成了“移动的机器人”,要全部按照大数据的决策来执行任务。

前京东新通路战略负责人孟奇也称,站在公司的角度,便利蜂一直强调数字化管理的效率,用来在资本市场上讲故事,但在具体门店运营中,人一直服务于算法,在人手不够的情况下,会加剧矛盾。

从宣布区域盈利到传出关店裁员,便利蜂难在哪儿?

多位业内人士猜测,一度宣布北京地区盈利的便利蜂,此次出行大量裁员关店的情况,或与盈利难、新融资没到账有关。

便利蜂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全部门店都是直营,这一模式属于重投入且风险无法转嫁,给公司管理成本、盈利能力带来了巨大考验。另外,由于便利蜂强调“数字化管理”,其成本要比同行更高,摊销难度更大。

Third Bridge专家介绍,这其中包含硬件成本,便利蜂门店都会配一台电脑、Pad,安装支持360度旋转的摄像头,每个员工还会配手机供日常操作;还有软件成本,便利蜂相对于其他便利店体系,在系统的研发上也更花钱。

因此,便利蜂要大规模扩张,需要更雄厚的资本支撑。一位业内人士称,便利蜂最大的风险在于,资金链跟不跟得上。据天眼查显示,便利蜂上一轮公开融资还停留在2020年5月。

便利蜂融资历程;图源 / 天眼查

实际上,虽然便利蜂方面在前不久回应了大面积关店传闻,称因为疫情隔离,商品运输受到影响,不得不暂时关闭少部分门店,待疫情结束后将尽快复业经营。但据知情人士称,便利蜂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开始分批次撤店。

这也使得便利蜂离自己定下的开店目标相距甚远。2020年12月,便利蜂执行董事薛恩远透露,便利蜂2021年的门店数将突破4000家,其中一半将位于中国的二、三线城市。到2023年,便利蜂门店数将达到1万家。

而据百炼智能旗下店店通产品的数据显示,便利蜂截至目前共有2789家门店。去年3月面世、被认能分摊成本的不眠海,从去年12月至今,关店数量达320家,目前还有456家。

“没有完成开店目标,一是受疫情影响,二是因为自营模式成本过高。”孟奇称,直营便利店体系,盈利难度大,但便利蜂又“不得不”自营。只有做自营,便利蜂才有可能对门店运营进行强管控,并顺利迭代数字化管理系统。

在多位业内人士眼里,便利蜂的数字化管理在某种程度上给零售行业提供了价值,并引发了日系便利店们的紧张,也给资本市场讲了一个不一样的“便利店”故事。但这一故事想要继续讲下去,就要不断开店扩张。

孟奇称,便利店基于规模来提升效率,理论上,在一个区域内,店的密度越大,效率才会越高,“数字化管理”系统才会越成熟。

而对于当下的便利蜂来说,从生意的角度出发,专注做单店盈利、提升服务能力,才是更理性的选择。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绪明、索罗、宋天、春晓、白源为化名。

*开菠萝财经(kaiboluocaijing)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我被便利蜂“裁”了

狂奔7年后,便利蜂遇到麻烦了。

摄影:界面新闻 范剑磊

文|开菠萝财经  苏琦

编辑|金玙璠

投入重、盈利难,是很多便利店的生死命门。邻家、131、全时等便利店,都曾因资金链断裂“一夜崩塌”。

近期,便利蜂传出了关店裁员的消息。对此,便利蜂方面曾回应称,因为疫情隔离,商品运输受到影响,不得不暂时关闭少部分门店,待疫情结束后将尽快复业经营。

然而,多位便利蜂前员工对开菠萝财经表示,并不认可这一回应内容。综合他们的说法,近几个月,便利蜂一共进行了三轮裁员,被裁部门涉及公司总部多项业务及门店,大部分员工没有拿到法律规定的N+1赔偿;还有员工在职期间,被要求签署相关协议,将薪资结构从定薪转为底薪+绩效。

根据他们的讲述,有的被裁员工不仅没有拿到赔偿,自己在老家的亲人还收到了公司寄去的快递,信封上写有“解除劳动关系通知”字样;有的被裁员工当天还在正常上班,晚上收到解除劳动合同的信息,第二天就已无法登录内部APP;有的员工则是在签署“协议”后,绩效以多种理由被扣除。

另外,有离职员工向开菠萝财经出示了一份内部信,显示今年3月30日,便利蜂宣布取消全员2021年的年终奖,理由是“由于疫情,2021年公司业绩未达到预期”。

便利蜂的扩张速度也不及预期。2020年12月,便利蜂定下到2023年1万家门店、2021年4000家门店的目标。对于现有门店数,便利蜂未公布,但据第三方数据,便利蜂截至目前共有2789家门店,而在2020年,其门店数就已经达2000家。

比起裁员关店,部分前员工表示,深受“数字化管理”的困扰。据了解,便利蜂内部管理崇尚所有业务SOP(标准作业程序)化,这本是减轻人力成本的好办法,但在疫情和裁员的双重影响下,剩下的员工难以应对算法的“严苛标准”,被频繁扣钱。

对于近期传出的裁员关店消息,便利蜂方面回复开菠萝财经称,目前是根据疫情,调整业务节奏及人员结构。便利蜂的业务正常发展,内部协商优化的同时也在继续招聘,预计人员总量经过调整将有所上升。

狂奔6年、去年6月被曝启动IPO的便利蜂,似乎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难题。便利蜂到底怎么了?结合多位离职员工、被裁员工的说法,开菠萝财经试图寻找答案。

前员工讲述:分批被裁,无N+1赔偿

多位便利蜂离职员工称,去年底,便利蜂开始了第一轮裁员,截至目前,裁员的部门涉及人事、物流、中台、技术、商品、运营、选址开发以及门店(包括不眠海)等业务部门。其中技术部门裁员比例为20%左右,全国开发选址部门裁员比例在70%以上。

春节前,程序员绪明被HR叫去离职谈话,当时他即将在便利蜂待满1年。据他回忆,HR给了他两个选择,在他看来都像是“变相裁员”,一种是赔偿半个月的工资,另一种是保薪留职一个月,可以不用坐班,到期主动提离职。

应届生索罗入职便利蜂仅三个半月,在今年3月的一次日会后,HR找他谈离职,同样给了他上述两种选择。索罗从小组内得知,他所在的小组原有十多位正式员工,目前已经裁到四人以内。

绪明和索罗都没有谈妥赔偿方案,也都收到了“不能胜任工作”的辞退通知书。随后,绪明在一些社交平台看到一些便利蜂员工和自己的遭遇一样——便利蜂给他发了两份辞退通知书,一份给他本人,另一份发到他填写的老家地址。

受访者收到的辞退通知书 受访者供图

和上述被裁员工不同,今年4月初被裁的宋天自称,是在没有谈话的情况下,突然被裁。据他回忆,自己晚上9点左右在蜂利器(便利蜂内部工作软件)上收到人事的通知,称将与他解除劳动合同。当晚,他在蜂利器上向人事提了多个问题,均未得到回复。第二天,他发现原账号已经无法登录蜂利器,几天后,他收到了解聘书。

宋天称,他被限制登录蜂利器;受访者供图

宋天于2021年7月入职,在无锡从事选址开发,签署的是第三方外包合约。据他在离职员工自发成立的微信群中了解到的信息,无锡地区负责外包选址的人员约10人,全部被裁;全国开发选址部门的裁员比例在七成以上。

除了裁员,还有一些员工称被调整了薪资结构,员工认为这是“变相降薪”。去年11月,宋天就被要求签署了相关协议。据他称,原正式合同中,自己的工资是定薪7000元,在新的协议里,变成了6000元底薪加1000元绩效工资。而在被裁后,宋天仅拿到了变更之后的底薪,同时并未拿到补偿。

在被裁员之前,多位员工都感受到了一些风吹草动。让绪明最先感到不对劲的,是有部门领导在开会时透露“年底大家都要述职,希望大家重视,有裁员计划”,并提到“以后考核分两种类型,一种是OKR(偏决策),一种是KPI(偏执行),逐渐要把背KPI的淘汰,可能是针对应届生和销售岗”。

据多位被裁和离职员工称,便利蜂已经进行了三轮裁员,分别在年前、3月8日、4月8日前后。有消息称,4月底将再裁一波。

对于裁员的具体人数和涉及部门,便利蜂方面回复开菠萝财经称,目前是根据疫情,调整业务节奏及人员结构,不同地区调整情况不一。至于对被裁员工的补偿政策,便利蜂方面称,当前,便利蜂的业务正常发展,内部协商优化的同时也在继续招聘,预计人员总量经过调整将有所上升。而针对协商优化的员工,便利蜂会提出不同的、合规的协商方案。

“数字化管理”下,员工感觉像机器

除总部出现裁员情况之外,多位离职门店员工称,便利蜂和不眠海门店也存在裁员情况,且一些门店员工的流动率一直很高,“在便利蜂门店待满两个月的,就已经算是老员工了。”一位门店员工称。

曾让便利蜂引以为傲的是,依靠“数字化管理”,将每家店的店员数量维持在2-3人,控制了人力成本。但裁员已经给门店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最直接的是,门店的员工更不够用了。多名前员工称,以北京地区为例,多家便利蜂门店的店员少于3人,存在人手不够的情况。

而一些战区经理(即门店所在区域的经理)的工作和收入,已经因此受到了影响。

前北京战区经理春晓告诉开菠萝财经,便利蜂有多个500人的门店工作群,哪个店缺店员,会在群里发找人信息,而这样的信息,今年春节后,群里每天有数百条。春晓称,自己经常在深夜接到“找不到人”的求助电话。

春节期间,春晓手下的一家门店,甚至开了一周的“天窗”——指除了周末正常闭店外,门店周一到周五,12个小时没有人上班。12小时无人上班,战区经理扣1000元,24小时没人上班,战区经理扣2000元,一个店每天封顶扣款2000元,但是不限店数。

在人力不够时,很多战区经理除了日常工作,还需要直接去店里轮岗,后期甚至衍生出了一个战区替班排班表。“因为人手不够时,便利蜂员工都会互相串店上班,在不熟悉店铺的情况下,容易出现盘点错误,导致店长和战区经理按比例扣款。”春晓称。

战区经理频繁到门店顶班;受访者供图

同时,部分便利蜂门店也在招人。据春晓称,由店长和战区经理负责门店招聘,如果招人情况达不到考核标准,则需要扣钱。春晓负责战区内的六家门店,因为长期招不到人,满编率不够。这就导致两种情况,一是要不停和其他战区经理互相借人,二是优先去保障营业额高的门店员工够用,这样,营业额低的店就不得不因为无人可用而闭店。

白源曾是一名便利蜂店长,他原本被分配到的门店一直未能开业,战区经理便将他分配到不同的店里去支援,而不同的店之间往往需要跨区。

去年10月,他刚入职便利蜂时,曾经半个月拿到5000多元的工资,但越临近年底,他的工资单上,扣款的项目就越多。最少的一个月,他到手的工资只有1500多元。

他说,因人手不够,扣款越来越多,而自己和同事已经无力应对系统的“机械性要求”,“不按照规定来,就会被扣款。”

所谓的“机械性要求”是什么?他举了个例子,自己已知库存里没有包子了,但根据规定,店员要先去冰箱翻一遍,做完这个动作,才能告知顾客“包子没有了”,如果没有这个动作,被机器拍下,那么,包子值多少钱,就要被扣多少钱。

春晓也举了两个典型的例子,员工离店上厕所需要在系统提交申请,被批准后方可离开,如离店超过一定时间,就会触发打卡任务,要求员工回店内打卡;中午卖盒饭剩下的菜,按规定店员要在12:30左右将其装成小盒,如果被监控拍到到时间没有装盒,那么,剩菜值多少,将从店员的工资里扣。

有员工称,由于扣款项目繁多,他们选择了主动离职。入职以来,从来没有固定在一家店铺工作过,且每个月都拿不到全勤、还被扣款的白源,选择了离职。春晓也因为几乎每个月都在被扣钱而选择离职,“我每个月的扣款在2000元-3000元,有一个月开了一周(5天)的夜班天窗,扣了8000元。我和周围的战区经理聊,大家对扣款都见怪不怪了”。

对此,便利蜂方面称,对于提出离店申请的员工,便利蜂会安排周边店铺替班、客服远程替班或临时闭店,并不存在时间限制。

另外,便利蜂方面称,作为基础管理者,战区经理需要对管辖范围门店质量负责,包括运营质量和人员质量,以及门店替班、招聘管理,这一点在招聘环节已经明确告知。如战区经理绩效不达标,作为惩处,便利蜂只对奖金部分进行调整,不存在扣工资的情况。

“便利蜂内部管理崇尚所有业务SOP(标准作业程序)化,公司更多依靠系统运行,而不是依靠具体的人。”Third Bridge专家分析,这一模式是便利蜂的核心竞争力,即“更低的人力成本、更快的扩张速度、更标准化的店铺运营”,但这也使得唯一依靠人力的门店店员,成了“移动的机器人”,要全部按照大数据的决策来执行任务。

前京东新通路战略负责人孟奇也称,站在公司的角度,便利蜂一直强调数字化管理的效率,用来在资本市场上讲故事,但在具体门店运营中,人一直服务于算法,在人手不够的情况下,会加剧矛盾。

从宣布区域盈利到传出关店裁员,便利蜂难在哪儿?

多位业内人士猜测,一度宣布北京地区盈利的便利蜂,此次出行大量裁员关店的情况,或与盈利难、新融资没到账有关。

便利蜂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全部门店都是直营,这一模式属于重投入且风险无法转嫁,给公司管理成本、盈利能力带来了巨大考验。另外,由于便利蜂强调“数字化管理”,其成本要比同行更高,摊销难度更大。

Third Bridge专家介绍,这其中包含硬件成本,便利蜂门店都会配一台电脑、Pad,安装支持360度旋转的摄像头,每个员工还会配手机供日常操作;还有软件成本,便利蜂相对于其他便利店体系,在系统的研发上也更花钱。

因此,便利蜂要大规模扩张,需要更雄厚的资本支撑。一位业内人士称,便利蜂最大的风险在于,资金链跟不跟得上。据天眼查显示,便利蜂上一轮公开融资还停留在2020年5月。

便利蜂融资历程;图源 / 天眼查

实际上,虽然便利蜂方面在前不久回应了大面积关店传闻,称因为疫情隔离,商品运输受到影响,不得不暂时关闭少部分门店,待疫情结束后将尽快复业经营。但据知情人士称,便利蜂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开始分批次撤店。

这也使得便利蜂离自己定下的开店目标相距甚远。2020年12月,便利蜂执行董事薛恩远透露,便利蜂2021年的门店数将突破4000家,其中一半将位于中国的二、三线城市。到2023年,便利蜂门店数将达到1万家。

而据百炼智能旗下店店通产品的数据显示,便利蜂截至目前共有2789家门店。去年3月面世、被认能分摊成本的不眠海,从去年12月至今,关店数量达320家,目前还有456家。

“没有完成开店目标,一是受疫情影响,二是因为自营模式成本过高。”孟奇称,直营便利店体系,盈利难度大,但便利蜂又“不得不”自营。只有做自营,便利蜂才有可能对门店运营进行强管控,并顺利迭代数字化管理系统。

在多位业内人士眼里,便利蜂的数字化管理在某种程度上给零售行业提供了价值,并引发了日系便利店们的紧张,也给资本市场讲了一个不一样的“便利店”故事。但这一故事想要继续讲下去,就要不断开店扩张。

孟奇称,便利店基于规模来提升效率,理论上,在一个区域内,店的密度越大,效率才会越高,“数字化管理”系统才会越成熟。

而对于当下的便利蜂来说,从生意的角度出发,专注做单店盈利、提升服务能力,才是更理性的选择。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绪明、索罗、宋天、春晓、白源为化名。

*开菠萝财经(kaiboluocaijing)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