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外管理 庄文静
责编|胸怀天下
前不久,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提出:建议1200所大学一半应转为技术类大学。
姚洋认为,中国需要的“职业教育”是大学层级的职业教育,因为我们需要数控车床人才、编程人才,这些事情需要学生读完本科才做得到。中国需要大规模产业工人的时代已经过去,现阶段中国培养制造人才行之有效的办法,一是实施5+5义务教育——即建议取消中考、普及高中,实行小学到高中10年制基础义务教育,二是将1200所大学中的一半变成技术类大学。
在今年两会上,一个提案登上热搜第一,就是鼓励年轻人少送外卖、多进工厂。
学者的建议和两会代表的提案,其背后似乎指向一个共性问题:一方面我们培养了大量过剩的眼高手低的无效人才,另一方面技能型人才却严重稀缺。过剩与稀缺之间,显然需要做出改变。
“降维打击”的高端家政,说明了什么?
前一阵,90后留学生回国当‘住家保姆’月入过万,结果被妈妈拉黑的新闻火爆网络。音乐系美女留学生却甘心做个保姆,而且一干就是5年,这样的社会现实绝对不亚于当年北大才子养猪带来的轰动。这些现象也让我们清晰地看到:这一届年轻人“很现实”“很自我”。
再看看身边的朋友圈,清华大学硕士当家教之类的新闻屡见不鲜,看似“蓝领”工作已经越来越被年轻人和社会所接受。不可否认,年轻一代越来越实际、更加自信、更加注重自我价值实现,没有那么多“面子顾虑”。
“由于时代的发展,民众生活更加富足,中产阶层也越来越多,每个人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外,都想做自己喜欢的事,走能够实现自我价值的路。因此,年轻一代对于职业的选择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更加个性化和多元化,他们越来越不以成败论英雄,而是更重视不同的人生体验和自我实现。”北京中道普惠咨询有限公司总裁、职业规划和教育管理顾问于洋说,“如今人们普遍认为‘一个人一生不可能只从事一个职业’,因此对于年轻一代的职业选择也会更加包容。”
随着人们择业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也越来越重视人才的“价值导向”。因此,人才的观念在发生变化。比如,清华大学毕业的高材生进入家政服务市场,年薪高达30-50万。这种“高材低用”的就业现象,曾引发很多质疑:“国家花了这么多精力培养出的人才,就去当住家保姆,是不是教育的失败?”
高材生杀入家政服务市场,无异于“降维打击”,有极强的竞争力。而高端人才的加入,必将提升整个产业的服务水平,并且或将开拓出全新的高端家政业务。这自然会促使整个产业更加成熟规范。何谈人才浪费?
有数据显示,国内家政服务行业的人才缺口就有2000万人。对于这类服务需求,是国家培养多少硕士和博士就可以解决的吗?因此,全社会的价值导向也会引导人们对于职业、对于教育需求的变化。
腾讯研究院曾做过调查,70后追求“稳定铁饭碗”,80后追求物质保障,90后关注自身发展,而95后则是“我高兴、我喜欢”。而00后则已经开始了“早早认知自己”,有66%的00后表示“有很多决定都是自己做的”,他们更加自立自主,习惯于自己做决定,对自我认知更强,因此能高效地尝试多种兴趣,早早认定自己的所长。
为什么年轻人不愿意进工厂?
为什么我国技术型蓝领人才较为稀缺?为什么年轻人宁愿送外卖,也不愿进工厂?这依然是自我价值体现无法满足的问题。送外卖技术门槛低、自由度相对较高,只要努力一些,一个月下来收入便可过万。但技术型蓝领呢?要经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工作性质严谨和工作灵活度较低,他们更像是一颗颗螺丝钉。
2021年底,中智咨询发布了《2021年技能蓝领人才吸引和激励报告》。调研发现,近七成企业面临用工荒挑战,其中有55%的企业技能蓝领或普工短缺,高端技术人才缺口达千万人,预计2025年技能型人才缺口率将达48%,技术蓝领缺口达3000万人。
报告指出,随着智能制造和自动化技术的推进,企业对蓝领工人的需求已发生了变化:超四成企业会增加技能蓝领的用工数量,人员增幅一般在5%-10%之间,部分企业用工增长达20%-30%。而蓝领员工在2021年上半年的主动离职率,就高达17.4%,相比2020年同期的10.2%有大幅增长。
报告显示,年轻人不愿意从事制造业的主要原因是:生产一线工作枯燥单一、对工作前景不看好、工作环境差、工资低和交友圈子太窄。有六成左右的职业院校受访者,不愿做制造业蓝领。反之,新兴的电商类岗位更受职业院校学生的追捧。可见,即使做蓝领,人们也更愿意从事服务行业、电商行业等这类工作环境较自由,且有一定灵活度的行业。
“这个时代,人生的价值不在于你能够获得什么,而在于通过你的努力和付出,能够去创造什么样的价值。人们更在乎的是,自己置身在一种什么样的环境里,会处在什么样的生存状态下。”尚和管理咨询公司总经理、精益管理研究专家胡光书对中外管理表示,“因此,人首先需要以物质条件作为驱动,如果连社会平均水平都达不到,谁还甘心去做蓝领?我们常常把问题的实质给掩盖了,把责任推到求职者身上去。但如果在非常优秀企业里工作,无论是白领还是蓝领都能够得到企业的培养,那么人自然愿意在这里工作和成长。”
事实上,做蓝领还是做白领不是关键,自我实现才是关键。“很多经营者、老板或学者做出的自我判断是:年轻人不愿意做蓝领。但实际上,作为劳动者,他在乎是否能在工作中找到乐趣和自我价值,是否能找到成长的方向和通道,找到自己的‘职业锚’。” 胡光书说。
向技能型社会转型,“里子、面子”缺一不可
近年来,无论是在国家政策还是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都在反复强调要让蓝领充分体现价值,让蓝领赢得同样的社会尊重。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简称为《意见》),其中定下的主要目标是:到2025年,职业教育类型特色更加鲜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建成,技能型社会建设全面推进。到2035年,职业教育整体水平进入世界前列,技能型社会基本建成。技术技能人才社会地位大幅提升,职业教育供给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高度匹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作用显著增强。
同时,尽管在 “十三五”期间,我国新增高技能人才超过1000万人,但高技能人才仅占技能人才总量的28%,这个数据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而众所周知,在西方国家,普通蓝领工人与白领的收入可以说没有差距。而且某些工种,收入比白领还要高出不少。
因此,要让全社会接纳和愿意成为技能型蓝领,首先就是钱要给到位,这是里子;其次就是社会认可度要到位,这是面子,缺一不可。
作为中国教育体系的标杆,德国的双元制教育在这方面就做的非常好。其中,德国IBM公司曾做过一项统计,将组织内1000多名双元制大学毕业生与其他类型高校毕业生比较,他们无论是在工作能力、管理能力还是领导能力等方面都非常优秀。通过对其中30—40岁人员进行调查,发现双元制大学毕业生收入最高、担任职务最高、进入领导管理层最早。
而且,这些大学生在上大学期间, 学费都是由政府和企业共同承担。不仅如此,除免学费外,每月还从培训企业取得津贴,这些津贴可以满足生活所需。所以上大学可以说基本是零投入, 而毕业后的薪金待遇又普遍高于一般应用科技大学和综合大学的毕业生,投入产出比优势明显。
再看瑞士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他们主要由联邦政府、各州和执业机构开发。瑞士各州设有职业信息中心,供学生选择职业;联邦政府还支持在各州设立职业培训顾问。
瑞士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不是“终身的”,如果学生在完成义务教育后难以做出决定,他们可以尝试在普通高中或职业学校学习一年,作为过渡。无论是职业教育还是普通教育,学生毕业后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的高等教育体系。因此,瑞士的失业率近些年仅为2.3%左右,低于工业化国家的平均水平。
再比如新加坡,其就业不设学历门槛。为了鼓励民众不断提高职业技能,设立了全民适用的新技能资格制度。该系统拥有7个技能资格等级,不设定学历要求,提供零售业、餐饮业、创意行业等数十个行业的技能升级训练。而根据这些技能资格等级,就可以取得相应的收入。
企业办学校自己培养人才,是大势所趋?
早在2020年9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就联合印发了《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该计划提出,支持国有企业和大型民营企业展开或参与职业教育,将企业办学情况纳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同时发挥职教集团推进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纽带作用,打造500余个实体化运行的示范性职教集团(联盟)、100个左右技工教育集团和联盟。
近年来,也有越来越多的大企业,参与到技能人才的培养中,不断为产业、为社会赋能。他们有的开始自建技术学校,打造产业生态,积极为企业自身、为中国制造业贡献力量。制造业作为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始终是城镇就业人口中占比最大的行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非常大,蓝领工人的数量在整个制造业中占主体。如此巨大规模的劳动力在过去数十年间,推动“中国制造”走向了全球,未来,他们将继续推动“中国智造”的全球化发展。
今年3月10日,董明珠在全国两会上表示: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上的关键是人才问题,因人才需求量加大,格力自己创办了职业技术学院,今年已开始招生。
这所格力学院由格力电器全资投入,是一所面向全国招生,以全日制脱产大专学历教育为主的技术类学校,同时也兼办非学历培训、技能培训鉴定、成人学历教育和留学生高等教育等。格力学院首批开办了制冷与空调技术、机械制造及自动化、大数据技术、市场营销、跨境电子商务5个专业,聚焦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大湾区人才需求,对接人工智能、5G、物联网、智能装备等战略新兴产业布局专业。重点围绕集成电路、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等市场需求,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和管理人才。
此外,国内还有不少优秀企业,斥巨资投资创办了职业技术类高校。
比如,茅台集团于2012年斥资19亿创办的茅台学院,是国内第一所致力于培养白酒行业人才的本科高校,并且面向全国招生,其中酿酒工程系最为热门。而茅台集团作为国内白酒行业的领头羊,其创办的学院可谓白酒行业的“黄埔军校”,毕业生自然受到了广大白酒企业的争抢。
再如,湖南吉利汽车职业技术学院,是由吉利集团投资10亿元创办的一所高校,定位于培养高级汽车人才。该校所有专业几乎都是围绕汽车制造展开的,比如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等。而学生的实习基地,就是吉利汽车的各个部门。大部分学生毕业后,都可以进入吉利汽车或者沃尔沃汽车上班,剩余的也基本都被其他车企一抢而空,比如众泰汽车、北汽等企业。
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则是由碧桂园董事长杨国强创办的基金会投资4.5亿元建成的,设置了工程造价、物业管理、电气工程、酒店管理、园林工程等专业,为各大房产开发企业,输送了大量专业人才。
企业办学的优势不言而喻,他们既是人才的培养者,又是人才的使用者。他们更了解整个行业、产业的痛点,而他们参与到职业技术教育产业,不仅为整个产业生态赋能,更助推了向技术型社会转型这一国家战略的实现。
当越来越多的高校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为导向时,技能型社会的底层逻辑和人才基础才能逐渐形成,“毕业即失业”的尴尬现状才有望得到解决。
目前,国内一些地区为了促进职业教育焕发活力,已经明确了“政企校”深度融合的“三全育人”模式,而“校企联合”已经成为输送基层蓝领、技术蓝领的重要渠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