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
编辑 | 林子人
《故事只讲了一半》
导演、小说家万玛才旦在20多岁就开始出版小说集了,后来他才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开始拍摄电影。《塔洛》《撞死一只羊》《气球》等电影就是取材于他创作的小说的。其中,电影《撞死一只羊》还获得过第75届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最佳剧本奖,小说《气球》在2017年收获排行榜短篇小说榜(短篇榜)中位列第六。
《故事只讲了一半》收录了万玛才旦的十则短篇,展现了藏族百姓的生活群像:《故事只讲了一半》这篇中,负责采写民间故事的编辑在村落拜访,老人讲述了一个有些耸人听闻的故事,可是故事才讲了一半,意外把记忆一并带走了;《水果硬糖》讲述了一位藏族母亲养育两个孩子的心路历程,年轻时,母亲被活佛赠予了水果硬糖,虽然她最大的期望就是儿子能陪伴自己,但是大儿子去了拉萨,二儿子则被认为是活佛转世,进入塔尔寺研究佛学;《尸说新语:枪》则发掘西藏民间故事的素材,用民间故事的结构进行创作,小说中主人公去取如意宝尸,过程中,他必须不开口说话,不然宝尸就会溜走。但是宝尸总是讲起故事,使得主人公不得不开口发问……为本书写序的陈丹青认为:“万玛以他难以捉摸而充满人文意识的才华,令人对今日藏地的文艺活力,刮目相看。”
《周四推理俱乐部》
在养老村里,前特工、推理迷、工人、心理医生等四位平均年龄超过75岁的老人组成了周四推理俱乐部,这些过去曾经风光的老人们穿着纸尿裤,作为安乐椅神探,不停地“纸上谈兵”,来讨论多年没有解决的扑朔迷离案件。不过突然有一天,真实的案件却发生在了他们周围,甚至这还是一起连环杀人案,还与养老村的改造计划联系在了一起。在这起案件中,老人们屡屡抢在警察前面发现线索,但他们真的能够破解谜题吗?
这部推理小说里既有老人对生命的思考,有人与人之间的人情味,更有轻松幽默的探案风格和不断的反转,甚至还随书附赠了主角团的剧本杀。近期想要体验阿加莎风格的英式推理的爱好者们,不仅有《喜鹊谋杀案》这样的电视剧可以观看,还可以关注这本让作者理查德·奥斯曼获得英国国家图书奖2021年度最佳作家奖的处女作。
《美国的痼疾:一位历史学家对疫情的反思》
主要研究方向为现代东欧史的耶鲁大学莱文历史学教授蒂莫西·斯奈德在职业生涯里一直都在围绕20世纪的种族清洗、纳粹大屠杀等各种暴行进行写作。后来,他也开始思考历史如何抵御当下的暴政并保障未来的自由。
2019年年底,因为自己的阑尾破裂引发肝脏感染,遭遇病痛的斯奈德观察到了美国人共同面对的“我们的公患”。在他看来,疾病是身体上的疾患,更是与之密切相关的政治之恶 (political evil)。随之而来的新冠疫情更让他对美国的痼疾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在特朗普执政时,他认为,“政客先操纵无知和死亡,接着便虚张声势、指责他人。尽责提问的记者和奋力拯救生命的地方领导人必受排挤,因为他们昭示出掌权人的懦弱。”作者看到,在美国,死亡以及对死亡的恐惧,都成为了政客们的政治资源。书中斯奈德反思了美国的政治制度、医疗照护体系,并反思了美国精神中的“自由”。
《社交媒体中的婚姻与个体》
中国进入转型期以后,中国人的情感和婚姻观念也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在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程萍看来,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在将避孕、人工流产合法化的同时,无意中也承认了“性快乐主义”和“个体主义”的合法化。而以“精神文明”为口号的社会控制力量、以“性科学”为旗帜的知识阶层的自由主义力量,和以“人性论”为理由的民间自发力量,这三种思潮在中国社会中呈现出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程萍看到,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对我们的影响逐渐加深,社交媒体可以成为建立和维持婚外性的工具。过去,人们期待着“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但是在网络化的后现代社会,过去的传统和规则都已经难以再起到作用。程萍在本书中试图探讨,社交媒体是不是婚姻的“隐形杀手”?二者究竟是怎样的关系?本书以国内某知名社交媒体为调查对象,对28名已婚男性的网络约见行为进行了虚拟民族志研究,不仅客观呈现已婚男用户网络“交友”的现象,也试图理解当代中国人的婚姻关系和质量。
《人类的善意:一部反潮流的大历史著作,在容易沮丧的年代召唤希望》
人性本恶还是人性本善?这个问题不仅仅中国古代思想家荀子和孟子讨论过,在世界范围内,也有很多哲学家也参与其中。包括马基雅维利、霍布斯、弗洛伊德在内的很多人认为人性本恶,人类天生自私,主要受私利支配。这种信仰的根源深深扎根于西方思想中。
不过,人们也很容易找到人性本善的例子,比如在抗疫过程中人们自发的互帮互助,就让很多人感受到了温暖。本书作者、荷兰作家布雷格曼为过去20万年的人类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他想要在本书中证明:我们天生良善,更倾向于合作而不是竞争,更倾向于信任而不是不信任。
《清朝与中华传统文化》
在整个20世纪以至21世纪,学术界和大众一直在讨论一个主题:在中国寻求现代化的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发挥了什么作用。时至今日有关“国学”和当代“文化复兴”的讨论依然存在,可以说,“中国(中华)传统文化”是一个一直被舆论关注的问题。
美国莱斯大学历史系荣休教授司马富(Richard J.Smith)看到了近代中国学者为应对中国复杂的历史遗产所做的努力。那么中华传统文化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它是如何形成的?他希望通过检视清朝最为重要的文献、结构、空间、礼仪和器物,来描绘出可以称之为清代中国“主流文化”的轮廓。司马富看到了满人及其他内亚族群和文化影响清朝特性的诸多方式,但他的“基本目标仍然是理解并解释在清朝时期不断演化的中原汉文化的基本特性”。在他看来,文化的演变并非满人“汉化”这样一个简单问题,而是一个双向互动的复杂过程。
《中国绘画:远古至唐》
这本书源于中国和美国的六位学者杨新、班宗华、聂崇正、高居翰、郎绍君、巫鸿合著的《中国绘画三千年》(1997年)。按照美术史家、芝加哥大学教授巫鸿在自序中的介绍,该书不仅突破卷轴画的范围,把“中国绘画”的概念扩大,而且把中国绘画史描绘为从史前时代直到20世纪末的一个完整过程。其中,巫鸿撰写的是题为“旧石器时期到唐代”的第一章。从这一章出发,才有了《中国绘画:远古至唐》的这本书。
本书写了远古至唐末中国绘画的发展,在巫鸿看来,这一时期是中国绘画的早期阶段,这意味着,这数千年大部分时期里的绘画创造者是无名画家,事实上,他们与其说是画家,更像是所谓的匠人;而且很多作品也都是集体创作的结果。而且在这个时期,绘画与宗教、政治及日常生活是无法分割的。本书增加了1997年以后关于早期绘画史考古发掘上面的新材料,巫鸿也谈到,重视考古发掘的早期绘画史研究,在证据性质和分析程序上都有别于以卷轴画为主的晚期绘画史研究。
《书籍秘史》
本书作者伊莲内·巴列霍从小就迷恋希腊与罗马神话而研读古典语言学,后来取得萨拉戈萨大学及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的古典学博士。她写作本书的源头是自己在佛罗伦萨的阅览室里亲手触摸羊皮纸手稿。《书籍秘史》一书以结构类似于《一千零一夜》的散文的方式讲述了古希腊与罗马时代书籍的历史,其中有很大篇幅围绕着亚历山大图书馆的兴衰及其影响。本书出版后获得了2020年荣获西班牙最高文学奖项——国家散文奖。
本书虽然讲述的是古老时代的故事,但是却能够以引人入胜的冒险故事吸引读者不断阅读,而且在很多时候,古典时代的历史与我们当下的现实可以形成一种对照关系。本书的写作中留下了很多话题的线头,例如希腊化与全球化的比较,还有女性作家和诗人在历史上发挥的作用以及她们的失声;甚至本书中还有关于书店、实体书与电子书甚至诺贝尔文学奖等书业内的近期讨论——在作者看来,鲍勃·迪伦获得的诺贝尔文学奖,其实是授予了古老的口述文学。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