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阳子
过去一年,20-34岁生育旺盛期妇女年均减少473万,相比2020年340万的数据增加近130万。此外,育龄妇女平均打算生育子女数在2021年降到1.64个......在这组惨淡的数据之外,映射出女性生育意愿持续走低、生育行为逐渐发生逆转。
成为母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当下女性意识不断崛起、育儿压力不断增大,拥有母亲这一身份是否存在必然性成为了女性思考的关键。生育意愿之外,关于未婚女性生育及开放女性冻卵的争议同样甚嚣尘上。
女性是否一定要成为母亲?成为母亲是一件美妙的事情吗?你是否后悔成为母亲?一直以来,女性关于母亲的思考从未停止。
PART 1 丁克女性的生育选择权
不可否认,生育一直是女性无法避开的话题,更有甚者,女性群体内部在面对这一话题时呈现了明显的割裂。一边是社交媒体平台上,大量的年轻女孩许愿“接男宝”,另一边则是相对发达的一二线城市,部分低生育意愿的女性群体选择丁克。
事实上,女性的任何生育选择,都无法避免来自社会语境的审视与自我需求之间的矛盾。
过去,固有观念则是女性成为母亲才能使人生变得更加圆满。然而,当下女性生育观念在社会发展中不断交叠更替,主动生育和选择丁克的自主权这一天平逐渐平衡。
图片来源:人民文学出版社
荐书:《房间里的母亲》
作者:[加]希拉·海蒂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社会总是让女人觉得自己像一个罪犯,无论她做出什么决定,无论她有多努力。做母亲的像是罪犯。不做母亲的也像是罪犯。
由加拿大作家希拉·海蒂所著的《房间里的母亲》描述了女作家思考生育和生存意义焦虑的内心独白。在即将告别育龄的时候,海蒂突然对是否应该和已育有一女的伴侣迈尔斯生孩子产生了严重的焦虑。
在她的成长过程中,母亲长期在家庭中缺席,忙于自己的工作。因此,她始终无法原谅自己的母亲,并不断思考家庭中的女性应该如何自处。
即使她一直坚持不生育,但仍有很多次本能的想成为母亲,因为羡慕别人想成为母亲,因为受不了舆论想成为母亲。最终,作者选择与母亲和自己和解,以不生育的方式来致敬自己的母亲。
PART 2 成为母亲的责任
2021年,演艺圈冒出了无数个“孩子”,其中最著名的当属郑爽张恒美国代孕产子最为火爆。除了商业代孕在道德法律及伦理等方面引发争议外,还因触目惊心的“弃养”二字引发了更大的喧嚣。
事件之后,#我国禁止以任何形式实施代孕#被再度提及,这种对女性情感及身体的双重剥削,以及将婴儿视为货物的行为必然是不被法律所允许的。
回归到生育意愿,2021年5月,放开三孩生育政策出炉。条例背后一个最为直接的现象则是不断下降直至变为负数的生育率,这一点在东亚国家尤为明显。究其根本,这与父权社会男女分工的不同,及女性天然承担的“母职惩罚”紧密相连。
女性在成为母亲后所承担的育儿责任,家庭压力到底有多庞大?这或许是每一个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图片来源:中信出版集团
荐书:《我本不该成为母亲》
作者:[加]阿什莉·奥德兰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女性一方面被自己内心枷锁围困,另一方面被社会所赋予的母亲角色所影响。因此,很少有人敢于坦言自己本不该成为母亲。由加拿大作家阿什莉·奥德兰所著的《我本不该成为母亲》一书将这种不敢宣于人前的心态赤裸裸的剖析出来,让人大为震撼。
本书探讨了诸多深刻的社会议题:成为母亲意味着什么?母亲生而伟大吗?母亲就必须满足社会的期待吗?
你或许不得不承认:母职身份不是必然带来母爱!此外,女性在成为母亲之后,她依然拥有独立的个体身份,她完全有自由、有资格追求自己热爱的人生轨迹。
希望更多的女性正视自己的内心,勇敢接纳自我需求。哪怕不能成为世俗意义上的完美母亲,亦或者是压根不愿意成为母亲这一角色,都是能够被社会及自我所允许的。
PART 3 职业女性的母职平衡
女性的职场困境似乎比男性来得更加猛烈,随着“全面两孩”及“放开三孩”等政策的实施,及人口老龄化压力剧增,职业女性承担的责任愈发沉重和庞大。
除了要面临生育带来的职场终断压力,育儿哺乳等琐碎日常也在不断压缩女性仅有的工作空间。工作和家庭难以兼顾随之而来的,就是女性遭遇性别歧视等问题更加凸显:越来越多的企业不愿意选择已婚未育女性。
在这种生育环境极为不友好的环境下,要想彻底解决问题必须从法律层面一一入手。
直至2021年11月,我国已有16个省份通过修改后的计划生育条例,延长父母育儿假。其中,大部分省份将生育假延长至60天,并且增加由父母共享的育儿假。其次,多城尝试建立男女平等及更为生育友好的社会支持系统,保障女性公平就业的权益,如提供托幼服务、实施弹性工时、居家办公等灵活措施。
图片来源:三联书店
荐书:《职场妈妈不下班》
作者:[美]阿莉·拉塞尔·霍克希尔德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工业革命以来,女性进入职场之后却并未从家庭劳动中解放出来。一方面,她们以劳动者的身份进入职场参与第一轮班;另一方面,女性回到家做家务并照顾小孩,主力承担第二轮班。这使得她们承担更多的额外劳动,也使其生活于事业和家庭的双重压力之下。
《职场妈妈不下班:第二轮班与未完成的家庭革命》由美国知名社会学家霍克希尔德所著。本书中,霍克希尔德对数十个双薪家庭进行了长达8年的研究,近距离观察了不同阶层、不同性别意识的夫妻如何进行家务分担。
通过家庭中的博弈和迷思,人们看到了育儿背后“照料之战”背后的权力关系与时代文化。社会对两性间不平等的默认与忽视,正在间接造成男女之间不平等的责任分配。
PART 4 教养之困
传统社会结构中,“男主外,女主内”是家庭生活的基本构成模式,而家庭劳动分工的模式中,主要责任承担者是妻子。调查显示,女性独自承担家务劳动(包括未成年子女的照料)的比例为85.9%,高于男性68.8%。
在这之中,母亲所面临的教养之困似乎更加庞大,大到道德品质的培养,小到行为规范的制定,孩子的养育过程仿佛升级打怪一般层层递进。
尤其是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当代母亲无法认同上一辈的教养方式,却又并未形成细致深入的思考,如此看来,新一代母亲更容易在教养中陷入迷茫。
图片来源:千寻·晨光出版社
荐书:《不管教的勇气》
作者: [日]岸见一郎
出版社: 千寻·晨光出版社
我们常常认为,身为母亲,必须事无巨细为孩子打理好一切事务,否则就是不够称职和体贴。然而,日本作者岸见一郎在《不管教的勇气》一书中提出了诸多与传统教育观念大相径庭的理念,劝导父母适时放手,不要过度插手孩子的人生。
作者以阿德勒心理学知识为理论依据,用哲学的观点为我们讲述如何让孩子学会真正的独立、如何帮助孩子正确地面对学习、如何与孩子构建起更加融洽、和谐的亲子关系等。
作为母亲,通过淡定坦然的不管教及适度的边界感,或许能够为孩子赋予自我成长的勇气和动力。
PART 5 母亲之外的多重身份
女性开始承担越来越多的社会责任。
从中国最美宇航员王亚平登入太空,到法国克拉里斯·阿格班尼奥东京奥运会击败偏见,夺得冠军。
从拥有地质学博士学位的63岁纳吉拉·布登成为阿拉伯世界突尼斯首位女总理,再到Facebook“吹哨人”弗朗西斯·豪根,女性以强大的力量及不同的面貌出现在众人面前。
她们不再是以往单一的形象,她们愈发立体、富有情感、兼具社会责任感、同时还具备超强的专业素养,而这一切离不开女性自我要求的提升和完善。
与男性相比,女性似乎更加具备坚持和韧性,正是这种强大的内核驱动力使她们愈发耀眼。
图片来源:九州出版社
荐书:《让火箭起飞的女孩》
作者:[美]娜塔莉亚·霍尔特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如果说,女性地位的提升是一部漫长而仍未完结的史诗。那么,由娜塔莉亚·霍尔特(Nathalia Holt)所撰写的《让火箭起飞的女孩》一书中描绘的,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喷气推进实验室(JPL)女性计算员的形象,则为这篇伟大的史诗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当时,男性占据职场主导地位,仅仅只有20%的女性走出家门工作,她们因为怀孕或许就会面临解雇的困境,众多职业女性的生活在时代背景之下似乎难上加难。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喷气推进实验室(JPL)招募了一群年轻女性来完成所有关键的计算工作。她们打破了女性只能从事无关紧要的文秘工作的固有印象,从计算员到程序员,再到科学家与工程师,这群女性在历史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本书如同一颗封存完好的时间胶囊,使我们浸入半个世纪以来的技术革新、航天事业、美国社会文化和国际关系之中,也让人们得以感受女性在母亲身份之外的,更为理性、闪光的职业女性形象。
PART 6 婚姻之难
在日本网络,用搜索引擎搜“丈夫”,最先自动显示的关联词是“去死”。而在中国语境中,多数女性挂在口边的则是,如果不是为了孩子,早就选择离婚了。
母亲的身份似乎成为了裹挟女性止步不前,困在婚姻之难的首要因素。然而,仅仅凭借这一点,不足以让婚姻中的恨意迸发。
一个可怕的事实是,多数身为母亲的女性依然生活在家庭暴力之下,且在乡村等欠发达地区所占比例更加庞大。更不用提及那些丧偶式育儿、出轨、冷暴力及家庭分工中的隐形剥削。
图片来源:中信出版集团
荐书:《有恨意但不离婚的妻子们》
作者:[日]小林美希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有恨意的妻子们为什么不离婚?是社会赋予的耻感意识影响还是东方环境下忍耐美德的束缚?日本作家小林美希跨越十年追踪调查,采访了15位有过希望丈夫“去死”的念头的妻子们,持续追问了女性视角下的婚姻真相。
无论是全职太太所面临的逃避育儿的丈夫,还是双薪家庭下,女性依然承担了更多的教养、家务责任,妻子们即使恨意满满,却依然没有选择离婚,这让人不禁产生疑惑。
追根溯源,就业问题是重要因素。在日本严峻的就业环境下,女性成为母亲后面临的就业歧视及非难是无法忽视的。这让女性只能一忍再忍、不敢选择成为单身母亲。因为一旦做出这样的选择,就意味着跌入贫困的深渊。
然而在家庭中,妻子们还要忍受丈夫的不满及忽视,那些引发恨意的瞬间就在日复一日的鸡毛蒜皮中,慢慢积累成为了巨大的黑洞。
PART 7 母亲的一生
从有记忆开始,母亲似乎永远就是家庭里最忙碌的那个人:养育孩子、操持家务、遇上无法分担重任的老公,还得分出一部分精力去照顾他......
似乎人们都忘了除了母亲的身份,她曾经也是鲜活的少女,她曾经也有梦想,有过灿烂光明的青春,有过无疾而终的暗恋。然而在成为母亲这个角色后,这些闪光的过去被打包放好,小心翼翼地珍藏了起来。
或许,只有我们以第三人称的视角,站在局外观看的时候,才意识到母亲所付出的是整个人生。
图片来源: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荐书:《请照顾好我妈妈》
作者:[韩]申京淑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五位子女为了给年迈的父母过生日,邀请他们来首尔。在首尔的地铁站,妈妈却走失了。丈夫和子女相互埋怨,散发寻人启事,想方设法寻找她。他们追寻她的踪迹,复原有关她的记忆……这才发现,竟没有一个人真正了解她。
由韩国作家申京淑所著的《请照顾好我妈妈》描述了母亲的一生。为家人终身奉献的妈妈,却没有人清楚她的喜好,大家也无从得知她究竟是谁。
事实上,这不仅仅是文中人物的故事,也是我们每个人的故事。子女长大成人后拼尽全力离开家乡,却终于长成了父母的客人。然而,命运却让留下的母亲再也难以回到过去,她以令人难以想象的坚韧,繁衍出了更多的爱,这种爱如同养分一样滋养着家庭,直至将她“掏空”。
从16岁有想法到成长为50岁的成熟女性,在真正了解了妈妈后,申京淑才完成了这本书的创作。正如她所说的,“原来我觉得献给妈妈的书肯定要很漂亮、很美丽。但是我发现妈妈这个人并不是只是开心的、幸福的,她也有许多的悲哀、痛苦与苦衷。妈妈没有我想像得那么完美,她内心也很脆弱,但是为了家庭与孩子要挣扎着变强。所以我内心有挣扎——到底要怎么写呢?是仍然很美丽的,还是直接写出来呢?后来写这个小说时,我其实是跟着自己心里的想法去写的,没有包装或夸张,而是去分析她,了解她。”
PART 8 生命的更迭
电影《你好,李焕英》中,人们看到了母亲年轻时候的模样,那种灿烂夺目模样几乎刺痛了所有人的记忆。一时间,“如果穿越回去你想对妈妈说什么”这样的话题被纷纷抛出,有人说,他要告诉妈妈“别太操劳”,有人说,她希望妈妈“不要为了自己一味忍让”,也有人说,“妈妈,你要学会爱自己”......
同《你好,李焕英》一样,古今中外有许多部书籍、影视作品描绘了“母亲”这一角色。但有一部,直到现在读来仍然热泪盈眶,因为在那真诚的文学中永远饱含着令人动情的力量。
图片来源:广东人民出版社
荐书:《我的女儿90岁》
作者: [意]吉娜·柯勒蒂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生命的意义在于不断更迭。小时候,母亲用双手抚育孩子长大,在走向老年后,孩子自然而然接过了照顾母亲的责任。
由意大利作者吉娜·柯勒蒂所著的《我的女儿90岁》一书中,真实记录了53岁的她照顾90岁母亲的经历。
日渐失去自理能力和记忆的母亲,性情变得越来越像不懂事的孩子,曾经的母女角色发生转换,吉娜需要在自己的生活和照顾母亲之间不断平衡。在和时间、衰老的竞赛中,她开始感悟到亲情的意义、生死的距离。
在书中,吉娜无所保留,勇敢而幽默地向读者呈现了她的故事,这其中既有绝望、痛苦和困惑的时刻,也有幸福与快乐充斥。
尾
过去,女性被生育价值和母职身份所绑架,
被社会的审视和自我的迷茫所限制。
如今,越来越多的女性意识到
不同的选择同样具有价值:
拥有孩子,成为母亲的人生或许深切、复杂,
然而不曾孕育过的子宫,
也并不意味着生命的缺失。
TOP HER|记录女性成长价值与商业价值
垂类精准媒体|她经济整合营销|数据增长决策|高净值社群经济
北京·上海·香港·纽约·伦敦·温哥华|topher@topherglobal.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