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葡萄√娱乐官网正规吗知乎

正在阅读:

百度才是滴滴的最大对手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百度才是滴滴的最大对手

滴滴未来的劲敌,不是由司机开的T3,而是Robotaxi。

文|新摘商业评论 子雨

出行市场又起风了。

4月24日,小马智行中标广州市南沙区 2022 年出租车运力指标。四天后,北京发放“无人化示范应用道路测试”通知书,百度和小马智行获批。

时隔一月,百度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平台“萝卜快跑”正式落地武汉经开区,面向市民提供自动驾驶出行服务。

一系列重磅消息昭示着自动驾驶迈入商业化落地的新阶段,越来越多的人与企业开始相信,方向盘后无人的Robotaxi不再是科幻片里的情节,而是真切发生在当下的现实。

这也意味着,作为国内出行龙头的滴滴,不仅要与高德、首汽约车、T3等“出行同僚”竞争,也要做好迎接百度、小马智行等“异业竞对”侵袭的准备。

或许在不远的将来,出行市场会再燃战火。

一、共享出行下半场,Robotaxi从未来到现实

曾经,共享出行是资本烧钱最疯狂的战场。

从滴滴、快的的合并就能直观感受到资本砸钱的力度,2014年腾讯联合淡马锡、DST给了滴滴7亿美金,一个月后,快的拿了阿里、软银6亿美金。22天后,滴滴、快的就在背后资本的撮合下闪电合并。

彼时,摩拜、ofo并立,滴滴、Uber激战,如今,这场盛宴有了临近尾声的模样。摩拜卖身美团,ofo大溃败,1000多万人的押金至今未退。

无论是共享单车“最后一公里”的故事,还是网约车“提升出行效率”的故事,似乎都有些讲不动了。

但厘清交通出行的发展脉络,我们会发现,造成滴滴们困局的一大原因,是出租车上的司机正在被AI司机代替——即过去由人开的车,变成由电脑接管的Robotaxi。

Robotaxi作为网约车、出租车的替代者,既是自动驾驶厂商们积累与打磨规模化运营能力,开展自动驾驶商用落地的首选项目,亦是巨头们争夺最激烈的赛场。

2021年12月,享道携手Momenta在苏州高铁新城投入运营20辆享道Robotaxi。几乎同一时间,T3出行与智行者战略签约暨首批车交付仪式在苏州举行,首批Robotaxi正式交付。

今年4月,在小马智行拿下国内首个属于自动驾驶公司的出租车经营许可后,如祺出行也宣布完成超10亿元A轮融资,用于Robotaxi车队建设。

国内造车新势力中,小鹏汽车也明确宣布了Robotaxi计划,并称将在今年四季度在小鹏G9上开展Robotaxi测试运营。

看得出,近两年Robotaxi在主机厂、出行平台和自动驾驶技术公司三方的合力推动下,驶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Robotaxi这块有着万亿规模的大蛋糕,是全面验证自动驾驶系统能力的重点应用,没有人想掉队。市场研究机构 IHS Markit 预计,2025 年共享出行市场规模将达到 8620 亿,2030 年将达到2.25 万亿元,而Robotaxi将占到共享出行市场的一半以上,规模预计超过 1.3 万亿。

共享出行下半场,我们可能会很快看到,路上跑得不再是人工驾驶的出租车,而是以Robotaxi为代表的无人车。

二、百度、滴滴必有一战

共享出行的故事转换新方向的同时,战场上的玩家也跟着改变。

国内百度算得上在 Robotaxi 市场投入最多的企业。9年2700万公里路测里程,百度萝卜快跑(取自Robotaxi的谐音)已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重庆等城市开放载人出行服务,在北京、重庆、阳泉开展商业化收费出行服务。百度在2021年Q4财报中披露,四季度萝卜快跑订单量约21.3万单,环比增长近一倍。

缘起于去年11月,北京宣布开放全国首个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商业化试点后,萝卜快跑在第一时间拿到了Robotaxi商业化的第一单,百度也一度被外界视为最接近盈利的Robotaxi公司。

但其实“拿单”背后,是技术升级、成本控制等一系列系统工程,以及无数次的研发、路测及落地验证。

自动驾驶是一件极其烧钱,且长期烧钱的事情。在Uber无人车部门出售后,外媒曾估算过,花费投入超20亿美元。百度仅去年一年,研发投入就超200亿元。

好在百度持续重投入换来了一些成果。百度无人车不仅把Robotaxi的成本控制在了和出行平台相当甚至更低的范围,且实现了每一代车型能力比前一代提升十倍,成本却下降一半的“渐进式优化”。

百度于2021年6月发布的第五代共享无人车ApolloMoon,包括汽车和L4级别自动驾驶套件在内的整车成本仅为48万元,为行业内L4级别自动驾驶车型平均成本的三分之一。

随着自动驾驶规模化应用拐点的到来,走全栈技术路线的百度,与网约车巨头滴滴正在互相深入对方腹地。麦肯锡预计,2025年,Robotaxi成本会和网约车、出租车打平,之后,Robotaxi成本会逐年降低,并逐步取代人工驾驶的出租车。

硝烟在无声中燃起。

与百度的技术降维不同,滴滴布局Robotaxi显得更为迫切与必要。

滴滴拥有全球最大的出行运营网络,每天服务成千上万的用户出行,有丰富的场景与海量数据,能够为自动驾驶技术迭代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网络调度经验也更老道。

但持续的监管高压,以及50多亿元的亏损让滴滴倍感压力,如今的滴滴迫切需要找到出行之外的“第二条生命线”,自动驾驶就是那根“救命稻草”。

程维在去年曾公开表示,到2025年,搭载自动驾驶的共享汽车有望在滴滴平台普及超过100万台,新的迭代版本能够搭载滴滴自研的无人驾驶模块。到2030年,“希望去掉驾驶舱,能够实现完全意义上的自动驾驶。”

其实搞自动驾驶这件事儿,滴滴五年前就在筹谋。2016年,滴滴成立了自动驾驶部门布局Robotaxi,研发L4级自动驾驶技术。

去年4月,滴滴推出自动驾驶硬件平台“滴滴双子星”,主要用于滴滴新一代自动驾驶车队。7个月后,滴滴又与车企比亚迪合作推出全球首款定制网约车D1,这款专门为“共享出行而生”的车型已在长沙试运营。

IPO后,滴滴的发展重点本是“共享出行、车服方案、出行电动化与自动驾驶”。要知道,在滴滴上市招股书中,滴滴自动驾驶子公司估值已达34亿美元。

可如今,没有了大资本们的持续输血,赴港上市也不顺,滴滴需要“去肥增瘦”,加快盈利进程。此前有数据统计,滴滴网约车司机的收入占乘客支付费用的79.1%,如果能在商用端大规模普及Robotaxi,意味着可以刨除掉这部分开支,滴滴也有望扭亏为盈。

可以说,未来滴滴想要在国内卡位Robotaxi,继续笑傲出行市场,百度将是它的最大对手。一个细节,国内超一半自动驾驶初创公司的CEO或主要负责人都出自百度系,如文远知行韩旭,小马智行彭军,楼天城,中智行王劲,千挂科技廖若雪等,滴滴自动驾驶CEO张博也曾在百度任职。

堪称自动驾驶“黄埔军校”的百度,无论在无人车里程测试、牌照数量,还是专利数量上都要更胜一筹。网约车巨头滴滴想要进军Robotaxi,必然会与百度迎来一场“大战”。

照理说,在推进Robotaxi商业化落地的过程中,有着技术优势的自动驾驶企业输出系统,主机厂商提供车辆,出行平台负责运营,本是较为理想、也是效率最佳的状态。可是囿于商业竞争的波云诡谲与利益考量,他们总是会不自觉地渗透进对方的“领地”,比如滴滴不仅自己研发自动驾驶,还在联手厂商造车,百度也在不断升级自己的出行服务平台萝卜快跑。

每一轮竞争升级背后都是事关生存的博弈,没有人想输。

三、守好安全红线,奔向智能交通时代

在Robotaxi大规模普及之前,我们还要回答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安全。

事实上,自动驾驶被提及伊始,就是为了解决交通安全问题而非成本、效率等其他问题。只是过去自动驾驶技术一直被“束之高阁”,没有大规模落地,人们没有具体的感知,自然就对它的安全性存疑。

近些年,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数据证明,自动驾驶要比人工驾驶“更安全”。特斯拉车主的实测数据中,全程开启了FSD(全程自动驾驶)车辆,比手动驾车遇到危险再被动开启FSD的安全数据高出八倍多。

轻舟智航CEO于骞曾把安全比作自动驾驶的天条,“90%的事故是人为因素造成的,自动驾驶就是要把不安全的驾驶行为消灭掉,实现真正的安全。”

自动驾驶的发展进步,需要源源不断的数据喂养,但只有经过算法、算力进行分拣、训练、仿真与挖掘的数据才有价值,这些需要时间沉淀积累的数据也是让自动驾驶“更安全”的重要砝码。在Waymo、百度等企业的持续推动下,自动驾驶已经迈过了烧钱的1.0阶段,具备开启商业化2.0的可能性。

除此之外,行业相关法规政策与标准制定的不断推进,也是催动自动驾驶规模化商业落地的“东风”。回望过去,政策的松绑对促进自动驾驶技术成熟与培育应用至关重要。奔驰的L3级自动驾驶汽车在德国被允许上路,促使其成为全球首个获得L3级自动驾驶许可的车企,Cruise在加州取得DMV与CPUC的部署运营许可,进入了商业化落地探索新阶段。

全球的交通出行市场,见证了共通的未来。

现在,同样的剧情也在中国上演。百度与小马智行在北京亦庄成为国内首批获许开展商业化试点服务的企业,实现了中国Robotaxi商业运营收费从0到1的突破。

Robotaxi前装量产与成本的降低,冲击着既有的网约车市场,也加快了出行市场的洗牌速度。2021年被外界视为我国自动驾驶商业化的元年。在Robotaxi之外,还有Robobus、低速无人车等L4级以上的自动驾驶场景在多个城市试点运营。

重庆永川在21年4月投入3辆配备安全员的自动驾驶公交车,开启双向里程近10公里的自动驾驶公交线路收费运营示范项目;深圳发布国内首部自动驾驶低速无人车商业应用标准,重点引入低速无人车,实现在物流配送、环卫保洁、安防巡逻等场景的全面无人化。

政策明朗,越来越多城市落地自动驾驶商业化规模运营,资本愿意下注,企业愿意投入,人们对自动驾驶也多了几分信任,由此形成正循环。

当共享出行与自动驾驶的融合逐渐加深,直到有一天人们不再需要驾驶,汽车进化为“全场景智能移动空间”,各式交通工具联运,城市交通进化为Maas(出行即服务)——能够为人们出行需求提供一站式服务,那时,我们将迎来一个真正的智能交通大时代。

“我们正在经历一百多年来汽车产业最深刻的一场变革,其深刻程度可以称之为汽车革命”就像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所言,自动驾驶的发展,会带来整个汽车产业盈利模式巨变及估值方式改变。

革命到来之际,百度、滴滴都不会缺席。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滴滴出行

675
  • 北京市场监管局局长高念东到滴滴调研
  • 滴滴:联动多地警方持续打击作弊器黑灰产,上半年超1.2万名涉嫌多次作弊司机被封禁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百度才是滴滴的最大对手

滴滴未来的劲敌,不是由司机开的T3,而是Robotaxi。

文|新摘商业评论 子雨

出行市场又起风了。

4月24日,小马智行中标广州市南沙区 2022 年出租车运力指标。四天后,北京发放“无人化示范应用道路测试”通知书,百度和小马智行获批。

时隔一月,百度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平台“萝卜快跑”正式落地武汉经开区,面向市民提供自动驾驶出行服务。

一系列重磅消息昭示着自动驾驶迈入商业化落地的新阶段,越来越多的人与企业开始相信,方向盘后无人的Robotaxi不再是科幻片里的情节,而是真切发生在当下的现实。

这也意味着,作为国内出行龙头的滴滴,不仅要与高德、首汽约车、T3等“出行同僚”竞争,也要做好迎接百度、小马智行等“异业竞对”侵袭的准备。

或许在不远的将来,出行市场会再燃战火。

一、共享出行下半场,Robotaxi从未来到现实

曾经,共享出行是资本烧钱最疯狂的战场。

从滴滴、快的的合并就能直观感受到资本砸钱的力度,2014年腾讯联合淡马锡、DST给了滴滴7亿美金,一个月后,快的拿了阿里、软银6亿美金。22天后,滴滴、快的就在背后资本的撮合下闪电合并。

彼时,摩拜、ofo并立,滴滴、Uber激战,如今,这场盛宴有了临近尾声的模样。摩拜卖身美团,ofo大溃败,1000多万人的押金至今未退。

无论是共享单车“最后一公里”的故事,还是网约车“提升出行效率”的故事,似乎都有些讲不动了。

但厘清交通出行的发展脉络,我们会发现,造成滴滴们困局的一大原因,是出租车上的司机正在被AI司机代替——即过去由人开的车,变成由电脑接管的Robotaxi。

Robotaxi作为网约车、出租车的替代者,既是自动驾驶厂商们积累与打磨规模化运营能力,开展自动驾驶商用落地的首选项目,亦是巨头们争夺最激烈的赛场。

2021年12月,享道携手Momenta在苏州高铁新城投入运营20辆享道Robotaxi。几乎同一时间,T3出行与智行者战略签约暨首批车交付仪式在苏州举行,首批Robotaxi正式交付。

今年4月,在小马智行拿下国内首个属于自动驾驶公司的出租车经营许可后,如祺出行也宣布完成超10亿元A轮融资,用于Robotaxi车队建设。

国内造车新势力中,小鹏汽车也明确宣布了Robotaxi计划,并称将在今年四季度在小鹏G9上开展Robotaxi测试运营。

看得出,近两年Robotaxi在主机厂、出行平台和自动驾驶技术公司三方的合力推动下,驶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Robotaxi这块有着万亿规模的大蛋糕,是全面验证自动驾驶系统能力的重点应用,没有人想掉队。市场研究机构 IHS Markit 预计,2025 年共享出行市场规模将达到 8620 亿,2030 年将达到2.25 万亿元,而Robotaxi将占到共享出行市场的一半以上,规模预计超过 1.3 万亿。

共享出行下半场,我们可能会很快看到,路上跑得不再是人工驾驶的出租车,而是以Robotaxi为代表的无人车。

二、百度、滴滴必有一战

共享出行的故事转换新方向的同时,战场上的玩家也跟着改变。

国内百度算得上在 Robotaxi 市场投入最多的企业。9年2700万公里路测里程,百度萝卜快跑(取自Robotaxi的谐音)已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重庆等城市开放载人出行服务,在北京、重庆、阳泉开展商业化收费出行服务。百度在2021年Q4财报中披露,四季度萝卜快跑订单量约21.3万单,环比增长近一倍。

缘起于去年11月,北京宣布开放全国首个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商业化试点后,萝卜快跑在第一时间拿到了Robotaxi商业化的第一单,百度也一度被外界视为最接近盈利的Robotaxi公司。

但其实“拿单”背后,是技术升级、成本控制等一系列系统工程,以及无数次的研发、路测及落地验证。

自动驾驶是一件极其烧钱,且长期烧钱的事情。在Uber无人车部门出售后,外媒曾估算过,花费投入超20亿美元。百度仅去年一年,研发投入就超200亿元。

好在百度持续重投入换来了一些成果。百度无人车不仅把Robotaxi的成本控制在了和出行平台相当甚至更低的范围,且实现了每一代车型能力比前一代提升十倍,成本却下降一半的“渐进式优化”。

百度于2021年6月发布的第五代共享无人车ApolloMoon,包括汽车和L4级别自动驾驶套件在内的整车成本仅为48万元,为行业内L4级别自动驾驶车型平均成本的三分之一。

随着自动驾驶规模化应用拐点的到来,走全栈技术路线的百度,与网约车巨头滴滴正在互相深入对方腹地。麦肯锡预计,2025年,Robotaxi成本会和网约车、出租车打平,之后,Robotaxi成本会逐年降低,并逐步取代人工驾驶的出租车。

硝烟在无声中燃起。

与百度的技术降维不同,滴滴布局Robotaxi显得更为迫切与必要。

滴滴拥有全球最大的出行运营网络,每天服务成千上万的用户出行,有丰富的场景与海量数据,能够为自动驾驶技术迭代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网络调度经验也更老道。

但持续的监管高压,以及50多亿元的亏损让滴滴倍感压力,如今的滴滴迫切需要找到出行之外的“第二条生命线”,自动驾驶就是那根“救命稻草”。

程维在去年曾公开表示,到2025年,搭载自动驾驶的共享汽车有望在滴滴平台普及超过100万台,新的迭代版本能够搭载滴滴自研的无人驾驶模块。到2030年,“希望去掉驾驶舱,能够实现完全意义上的自动驾驶。”

其实搞自动驾驶这件事儿,滴滴五年前就在筹谋。2016年,滴滴成立了自动驾驶部门布局Robotaxi,研发L4级自动驾驶技术。

去年4月,滴滴推出自动驾驶硬件平台“滴滴双子星”,主要用于滴滴新一代自动驾驶车队。7个月后,滴滴又与车企比亚迪合作推出全球首款定制网约车D1,这款专门为“共享出行而生”的车型已在长沙试运营。

IPO后,滴滴的发展重点本是“共享出行、车服方案、出行电动化与自动驾驶”。要知道,在滴滴上市招股书中,滴滴自动驾驶子公司估值已达34亿美元。

可如今,没有了大资本们的持续输血,赴港上市也不顺,滴滴需要“去肥增瘦”,加快盈利进程。此前有数据统计,滴滴网约车司机的收入占乘客支付费用的79.1%,如果能在商用端大规模普及Robotaxi,意味着可以刨除掉这部分开支,滴滴也有望扭亏为盈。

可以说,未来滴滴想要在国内卡位Robotaxi,继续笑傲出行市场,百度将是它的最大对手。一个细节,国内超一半自动驾驶初创公司的CEO或主要负责人都出自百度系,如文远知行韩旭,小马智行彭军,楼天城,中智行王劲,千挂科技廖若雪等,滴滴自动驾驶CEO张博也曾在百度任职。

堪称自动驾驶“黄埔军校”的百度,无论在无人车里程测试、牌照数量,还是专利数量上都要更胜一筹。网约车巨头滴滴想要进军Robotaxi,必然会与百度迎来一场“大战”。

照理说,在推进Robotaxi商业化落地的过程中,有着技术优势的自动驾驶企业输出系统,主机厂商提供车辆,出行平台负责运营,本是较为理想、也是效率最佳的状态。可是囿于商业竞争的波云诡谲与利益考量,他们总是会不自觉地渗透进对方的“领地”,比如滴滴不仅自己研发自动驾驶,还在联手厂商造车,百度也在不断升级自己的出行服务平台萝卜快跑。

每一轮竞争升级背后都是事关生存的博弈,没有人想输。

三、守好安全红线,奔向智能交通时代

在Robotaxi大规模普及之前,我们还要回答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安全。

事实上,自动驾驶被提及伊始,就是为了解决交通安全问题而非成本、效率等其他问题。只是过去自动驾驶技术一直被“束之高阁”,没有大规模落地,人们没有具体的感知,自然就对它的安全性存疑。

近些年,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数据证明,自动驾驶要比人工驾驶“更安全”。特斯拉车主的实测数据中,全程开启了FSD(全程自动驾驶)车辆,比手动驾车遇到危险再被动开启FSD的安全数据高出八倍多。

轻舟智航CEO于骞曾把安全比作自动驾驶的天条,“90%的事故是人为因素造成的,自动驾驶就是要把不安全的驾驶行为消灭掉,实现真正的安全。”

自动驾驶的发展进步,需要源源不断的数据喂养,但只有经过算法、算力进行分拣、训练、仿真与挖掘的数据才有价值,这些需要时间沉淀积累的数据也是让自动驾驶“更安全”的重要砝码。在Waymo、百度等企业的持续推动下,自动驾驶已经迈过了烧钱的1.0阶段,具备开启商业化2.0的可能性。

除此之外,行业相关法规政策与标准制定的不断推进,也是催动自动驾驶规模化商业落地的“东风”。回望过去,政策的松绑对促进自动驾驶技术成熟与培育应用至关重要。奔驰的L3级自动驾驶汽车在德国被允许上路,促使其成为全球首个获得L3级自动驾驶许可的车企,Cruise在加州取得DMV与CPUC的部署运营许可,进入了商业化落地探索新阶段。

全球的交通出行市场,见证了共通的未来。

现在,同样的剧情也在中国上演。百度与小马智行在北京亦庄成为国内首批获许开展商业化试点服务的企业,实现了中国Robotaxi商业运营收费从0到1的突破。

Robotaxi前装量产与成本的降低,冲击着既有的网约车市场,也加快了出行市场的洗牌速度。2021年被外界视为我国自动驾驶商业化的元年。在Robotaxi之外,还有Robobus、低速无人车等L4级以上的自动驾驶场景在多个城市试点运营。

重庆永川在21年4月投入3辆配备安全员的自动驾驶公交车,开启双向里程近10公里的自动驾驶公交线路收费运营示范项目;深圳发布国内首部自动驾驶低速无人车商业应用标准,重点引入低速无人车,实现在物流配送、环卫保洁、安防巡逻等场景的全面无人化。

政策明朗,越来越多城市落地自动驾驶商业化规模运营,资本愿意下注,企业愿意投入,人们对自动驾驶也多了几分信任,由此形成正循环。

当共享出行与自动驾驶的融合逐渐加深,直到有一天人们不再需要驾驶,汽车进化为“全场景智能移动空间”,各式交通工具联运,城市交通进化为Maas(出行即服务)——能够为人们出行需求提供一站式服务,那时,我们将迎来一个真正的智能交通大时代。

“我们正在经历一百多年来汽车产业最深刻的一场变革,其深刻程度可以称之为汽车革命”就像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所言,自动驾驶的发展,会带来整个汽车产业盈利模式巨变及估值方式改变。

革命到来之际,百度、滴滴都不会缺席。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