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葡萄√娱乐官网正规吗知乎

正在阅读:

连李宁也忍不住掺一脚,中国咖啡市场卷疯了,但消费者还喝得动吗?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连李宁也忍不住掺一脚,中国咖啡市场卷疯了,但消费者还喝得动吗?

李宁作为跨界玩家最大的优势就是自带门店,成本可控而风险很低。

文|掘物新消费

拥挤的咖啡赛道又迎来了新玩家。近日,知名运动品牌李宁被曝申请注册“宁咖啡 NING COFFEE”商标。目前,“宁咖啡”已落地北京、广东、厦门等地的部分李宁门店,有用户喝到了免费赠送的咖啡。

而在“宁咖啡”脚下,现磨咖啡已是一片“卷”疯了的红海市场。摆在所有玩家面前共同的问题是:中国消费者还喝得动吗?

01咖啡市场“卷疯了”

2022年伊始,不少现制茶饮企业以关店裁员开局,现磨咖啡赛道却不松油门一路狂飙。新品牌继续涌入,瑞幸、Seesaw、Manner等不断扩张,此外还不断有知名企业跨界参战。

2月14日,中国邮政推出的全国首家“邮局咖啡”在厦门正式营业,目前第二家店开业在即。紧接着,2月23日,天津“狗不理包子”被曝出已成立高乐雅咖啡食品(天津)有限公司,加入混战。如今,李宁也来分一杯羹。卖咖啡的生意,俨然成了老字号们最喜爱的“副业”。

再往前看,早在2019年就已经出现了知名品牌跨界卖咖啡的热潮。2019年10月,老字号同仁堂旗下新零售业态品牌“知嘛健康”体验店开业,推出枸杞拿铁、罗汉果美式等“药材”咖啡。至此,“朋克养生”成为同仁堂新的品牌标签。同样在这一年,中石化联手连咖啡推出易捷咖啡品牌,把连锁咖啡店开到了加油站。

不光圈外玩家想进来分一杯羹,与咖啡相邻的茶饮行业也盯上了这块大蛋糕。从喜茶、奈雪的茶,到蜜雪冰城、CoCo都可、古茗、茶百道、书亦烧仙草……众多知名茶饮品牌都把咖啡产品加到了菜单里。

据《中国现磨咖啡行业白皮书》显示,截至2020年底,中国已经有10.8万家咖啡馆。除现磨咖啡店外,还有各种即饮咖啡、袋泡咖啡、速溶咖啡等等。但整体来说,玩家虽多,产品却难免同质化。往往一款单品爆火之后,紧跟着就是数不清的跟风,冰博客咖啡、生椰拿铁就是例证。

那么问题来了:面对层出不穷的咖啡店,看似琳琅满目却又面目雷同的各色咖啡产品, 中国消费者到底喝不喝得动呢?

02中国消费者还能喝多少?

据《2021中国咖啡行业发展白皮书》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咖啡市场规模达到了1130亿元,同比增长了31.24%,2020年行业规模则扩大到了1454亿元左右。平均下来,2020年我国大陆地区人均咖啡消费量仅为每年9杯,日本的这一数据为280杯,美国为329杯,韩国为367杯。从人均消费量来看,国内咖啡市场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另据前瞻产业研究院《2020-2025年中国咖啡行业市场需求与投资规划分析报告》,我国咖啡消费年均增速达15%,远高于世界2%的增速,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2171亿元。

是谁撑起了咖啡行业千亿市场?数据显示,现有的咖啡消费者主要以企业白领为主,占比为44%,大多分布在金融业、互联网/IT业以及广告/传媒业等高压职业类型。从年龄来看,主要集中在25-40岁,且女性占比高于男性。从消费人群画像来看,我国咖啡市场距离欧美国家成熟咖啡市场“人手一杯”的普及度相去甚远,还有很大的渗透空间。

但如果按区域细分,在我国一二线城市咖啡渗透率已达67%,已养成饮用咖啡习惯的消费者摄入频次在一二线城市分别达到326、261杯/年。也就是说,在我国现磨咖啡的核心市场,近7成消费者年均咖啡消费量已接近日、美、韩,接近成熟咖啡市场水平,不久之后就能碰到天花板。

总的来说,咖啡市场看上去很美,但现磨咖啡的天花板并不高,再考虑到行业已经“卷到飞起”,现磨咖啡这门生意未必有那么大的想象力。

尽管如此,李宁卖咖啡,依然是一门稳赚不赔的生意。

03李宁的如意算盘

李宁作为跨界玩家最大的优势就是自带门店,成本可控而风险很低。

据李宁公司2021年度报告数据显示:截止至2021年底,李宁共有7137家门店,一旦全面铺开就是7000多咖啡店了。相比之下,星巴克在中国门店才5千多家,瑞幸则6000家出头。由于门店是现成的,宁咖啡不需要额外铺店付房租。同时,考虑到宁咖啡的定位,订单量也不会太大,每个门店配置1-2个咖啡师就足够了,这注定了额外的人员成本也不会太高。假如宁咖啡对咖啡师的手艺没有太高要求的话,把卖服装的店员培训培训,让他们兼着做咖啡也不是没有可能(反正以如今线下门店的客流情况来看,店员闲着也是闲着)。

对于李宁而言,卖咖啡其实醉翁之意不在酒。李宁并非真的要卖出几个亿的咖啡营业额,而是志在为顾客创造一种更舒适也更有范儿的门店购物体验。宁咖啡对走上国潮路线的李宁品牌文化是一种加成,也是李宁为其品牌年轻化做出的一种努力。所以,李宁的咖啡生意完全不需要做得多火爆,能覆盖成本就是赢。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李宁

4.4k
  • 李宁牵手红杉资本再度尝试出海
  • 李宁宣布与红杉中国成立合资公司,以拓展境外市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连李宁也忍不住掺一脚,中国咖啡市场卷疯了,但消费者还喝得动吗?

李宁作为跨界玩家最大的优势就是自带门店,成本可控而风险很低。

文|掘物新消费

拥挤的咖啡赛道又迎来了新玩家。近日,知名运动品牌李宁被曝申请注册“宁咖啡 NING COFFEE”商标。目前,“宁咖啡”已落地北京、广东、厦门等地的部分李宁门店,有用户喝到了免费赠送的咖啡。

而在“宁咖啡”脚下,现磨咖啡已是一片“卷”疯了的红海市场。摆在所有玩家面前共同的问题是:中国消费者还喝得动吗?

01咖啡市场“卷疯了”

2022年伊始,不少现制茶饮企业以关店裁员开局,现磨咖啡赛道却不松油门一路狂飙。新品牌继续涌入,瑞幸、Seesaw、Manner等不断扩张,此外还不断有知名企业跨界参战。

2月14日,中国邮政推出的全国首家“邮局咖啡”在厦门正式营业,目前第二家店开业在即。紧接着,2月23日,天津“狗不理包子”被曝出已成立高乐雅咖啡食品(天津)有限公司,加入混战。如今,李宁也来分一杯羹。卖咖啡的生意,俨然成了老字号们最喜爱的“副业”。

再往前看,早在2019年就已经出现了知名品牌跨界卖咖啡的热潮。2019年10月,老字号同仁堂旗下新零售业态品牌“知嘛健康”体验店开业,推出枸杞拿铁、罗汉果美式等“药材”咖啡。至此,“朋克养生”成为同仁堂新的品牌标签。同样在这一年,中石化联手连咖啡推出易捷咖啡品牌,把连锁咖啡店开到了加油站。

不光圈外玩家想进来分一杯羹,与咖啡相邻的茶饮行业也盯上了这块大蛋糕。从喜茶、奈雪的茶,到蜜雪冰城、CoCo都可、古茗、茶百道、书亦烧仙草……众多知名茶饮品牌都把咖啡产品加到了菜单里。

据《中国现磨咖啡行业白皮书》显示,截至2020年底,中国已经有10.8万家咖啡馆。除现磨咖啡店外,还有各种即饮咖啡、袋泡咖啡、速溶咖啡等等。但整体来说,玩家虽多,产品却难免同质化。往往一款单品爆火之后,紧跟着就是数不清的跟风,冰博客咖啡、生椰拿铁就是例证。

那么问题来了:面对层出不穷的咖啡店,看似琳琅满目却又面目雷同的各色咖啡产品, 中国消费者到底喝不喝得动呢?

02中国消费者还能喝多少?

据《2021中国咖啡行业发展白皮书》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咖啡市场规模达到了1130亿元,同比增长了31.24%,2020年行业规模则扩大到了1454亿元左右。平均下来,2020年我国大陆地区人均咖啡消费量仅为每年9杯,日本的这一数据为280杯,美国为329杯,韩国为367杯。从人均消费量来看,国内咖啡市场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另据前瞻产业研究院《2020-2025年中国咖啡行业市场需求与投资规划分析报告》,我国咖啡消费年均增速达15%,远高于世界2%的增速,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2171亿元。

是谁撑起了咖啡行业千亿市场?数据显示,现有的咖啡消费者主要以企业白领为主,占比为44%,大多分布在金融业、互联网/IT业以及广告/传媒业等高压职业类型。从年龄来看,主要集中在25-40岁,且女性占比高于男性。从消费人群画像来看,我国咖啡市场距离欧美国家成熟咖啡市场“人手一杯”的普及度相去甚远,还有很大的渗透空间。

但如果按区域细分,在我国一二线城市咖啡渗透率已达67%,已养成饮用咖啡习惯的消费者摄入频次在一二线城市分别达到326、261杯/年。也就是说,在我国现磨咖啡的核心市场,近7成消费者年均咖啡消费量已接近日、美、韩,接近成熟咖啡市场水平,不久之后就能碰到天花板。

总的来说,咖啡市场看上去很美,但现磨咖啡的天花板并不高,再考虑到行业已经“卷到飞起”,现磨咖啡这门生意未必有那么大的想象力。

尽管如此,李宁卖咖啡,依然是一门稳赚不赔的生意。

03李宁的如意算盘

李宁作为跨界玩家最大的优势就是自带门店,成本可控而风险很低。

据李宁公司2021年度报告数据显示:截止至2021年底,李宁共有7137家门店,一旦全面铺开就是7000多咖啡店了。相比之下,星巴克在中国门店才5千多家,瑞幸则6000家出头。由于门店是现成的,宁咖啡不需要额外铺店付房租。同时,考虑到宁咖啡的定位,订单量也不会太大,每个门店配置1-2个咖啡师就足够了,这注定了额外的人员成本也不会太高。假如宁咖啡对咖啡师的手艺没有太高要求的话,把卖服装的店员培训培训,让他们兼着做咖啡也不是没有可能(反正以如今线下门店的客流情况来看,店员闲着也是闲着)。

对于李宁而言,卖咖啡其实醉翁之意不在酒。李宁并非真的要卖出几个亿的咖啡营业额,而是志在为顾客创造一种更舒适也更有范儿的门店购物体验。宁咖啡对走上国潮路线的李宁品牌文化是一种加成,也是李宁为其品牌年轻化做出的一种努力。所以,李宁的咖啡生意完全不需要做得多火爆,能覆盖成本就是赢。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