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葡萄√娱乐官网正规吗知乎

正在阅读:

快速增长的运动康复领域,60万年薪招不到人?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快速增长的运动康复领域,60万年薪招不到人?

民营康复机构到底需要哪种人才?

文|动脉网

“雪道尽头是骨科”这是北京冬奥会期间,网上流行的一个“段子”。其实不仅是冬奥,随着各种体育运动在民间的开展,运动损伤层出不穷。而负责诊治这些损伤的,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骨科创伤医生,而是体育与医学相结合的一门学科——运动医学。

与其他学科不同,运动医学的诊疗中,手术成功只能算完成了一半,剩下的康复工作需要专业的康复治疗师来完成。“康复训练,患者自身很难独立完成,不标准的练习动作起不到效果。”就职于某机构的康复治疗师刘新宇对动脉网说。

随着民众康复需求的增加,公立医院的康复科已经很难满足需求。民营机构瞄准了这个空白,试图把有运动康复需求的患者抢过来。然而,他们却面临着60万高薪也招不到康复治疗师的窘境。

人才是行业发展的基础,高薪招不到人,问题出在哪里?

60万年薪争抢康复治疗师

自2014年国家发布《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开始,运动康复门店的数量开始逐年上升,据亿欧网的数据,到2020年已达370家。伴随着机构数量的上升,人才的需求也开始升温。

从业务层面来说,民营机构并不是要和公立医院直接竞争,而是想和公立医院分担不同阶段的康复服务。因此,民营机构一边与运动医学科医生联手,通过他们转推荐有康复需求的病患;一边招揽康复治疗师服务患者。

从需求端来说,民营康复机构并不需要顶尖康复医院的大专家,反而需要的是大量有临床经验的康复治疗师。

有经验的康复治疗师需要同时兼有医学和运动两大学科背景,开设此类专业的院校并不多。据学信网的数据,开设运动康复专业的院校全国仅79所。开设康复治疗专业的医学院虽然多,但培养模式相对传统,更贴近公立医院康复科的需求,并且医学院学生去公立医院就职意愿更高。

虽然国内暂时没有康复治疗师相关数据的标准统计口径,但根据《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全国康复医生1.64万名的数据,按康复科1:3的人员配置比例推算,康复治疗师全国也不超过5万人。

他们中愿意放弃公立医院工作的比例并不高,能满足民营机构要求的则更少。

由于民营康复机构多采用多点执业医生+康复治疗师的人员配置,医生只负责开具康复处方,具体康复流程都落在康复治疗师身上,从方案制定到具体执行。因此,对于康复治疗师的综合能力要求很高。

正因如此,才有了本文开头所说,有民营康复机构开出60万年薪寻找能带团队的康复治疗师。可即便如此,市场上符合要求的人员并不多。

人很多,人才很少

国内目前的康复治疗师主要有三条培养路径:医学院、体育学院和海外留学。当然,也有少量师范院校和综合大学开设类似专科,但占比很小。

医学院的康复治疗专业,培养方式较为传统,更偏重公立医院康复科需求,以神经康复、老年康复、心肺、骨科以及儿童为主。毕业生也以进公立医院为首选。

体育学院的运动康复专业,是一个新兴的专业,开设时间不过十几年,人才培养以体医结合为目标,但培养模式还在优化探索中,早期毕业生受限于就业环境并未在专业上有所突破。

海外留学以美国为例,相关专业是物理治疗,这是一个从培养开始就偏向临床的专业,对从业人员的综合能力要求很高。由于就业环境良好,因此,毕业后都能进入对口领域继续深造。

以数量来说,国内大学培养的人是够的,但人才是缺的。

不管是医学院还是体育学院的培养体系,出来的应届生的能力并不能满足康复机构的要求。

因此,康复机构开出的高薪现阶段更多瞄向了临床能力更强的海外人才。

“机构们开出高额年薪甚至不惜以技术合伙人的方式招揽,并非着眼在治疗层面,而是希望有经验的康复治疗师能够将团队带出来,更注重他们的培养能力。”复动肌骨CEO赵卿怡对动脉网说到。“对民营机构来说,企业服务和发展的基础是标准化,既然行业还没有标准,那就从企业自身做起。”

高薪康复治疗师工作职责 动脉网制图

复动肌骨目前有两位这样的专家级康复治疗师。“有了这样的技术合伙人,可以让我们能够放心招很多应届生,由他们进行培训,统一整个机构的技术体系,使得患者的体验一致化。并且为机构今后的扩张打下了基础。”赵卿怡对动脉网介绍到。“即便是应届生,在培养课程中表现突出,能快速融入机构体系的,同样也能拿到比公立医院高许多的薪资。”

除了留学生,还有机构将目光瞄向了国外的康复专家,像优复门诊就引入了来自美国和欧洲的多名资深康复医学专家。并设立了优复研究院,一是通过这些专家来培养招收的应届毕业生,让他们适应机构的技术体系;二是定期开展培训,提高整个机构的技术水平。

由于反馈效果极好,优复门诊的培训不仅限于业务部门,还推行到了职能部门,包括运营和管理等岗位。此外,从获客结果来说,资深外籍专家的到来不仅提高了优复门诊的技术水准,还吸引了许多在沪的外籍客户。

另外,像冉冉运动康复和专业体育院校的合作,成立“北体大冉冉运动康复研究中心”,拓展人才渠道。也利用高校教学资源,向社会展开专业康复培训。

既然国内有培养渠道,那为何还逼得民营机构开出高额年薪去招揽人才进行二次培养呢?这些年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发展状况究竟如何?动脉网采访了数位从业人员,或许我们可以从他们的经历,发现一些问题。

隐藏在体育院校的运动康复专业

2005年,怀着对运动的喜爱和对大学生活的向往,刘新宇走进北京体育大学的校门。刘新宇并不知道自己在大学会学到什么,专业发展前景怎么样,她只是朴素地选择了一所自己喜欢的学校。

一年前,教育部在2004年审批同意运动康复专业成为在少数高校试点的目录外专业;2005年教育部正式批准高校开设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到了2012年,更名为运动康复专业。

刘新宇在无意之中成了中国运动康复专业的第一批学生。

十多年后的今天,说起当时的选择,刘新宇很是感概:“其实根本没有认真考虑过,当时哪懂这些。这个专业还是被学校调剂过去的,当时只是因为喜欢北体大,能读就行了。”

之后北体大的学习生活,既在刘新宇意料之中,又处处透露着意外。

运动康复专业培养路径,数据源自学信网 动脉网制图

意料之中的是学校的氛围跟想象中的一样,爱好运动的人凑在一起,整个校园充满了青春的活力,那种阳光向上的氛围正是刘新宇所追求的。意料之外的是,除了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这些和运动相关的科目,还有许多医疗相关的科目,比如免疫学、药理学、病理学。

虽然学的过程中很有兴趣,但有时也会感到迷茫。

“北体大这种体育院校是偏实践类型的,其他专业的师兄师姐当时都是去专业运动队进行实践。而我们运动康复是第一届,学校当时对口的资源也不多,我们的实践课程还是去的医院,主要是医院的康复科,和想象中的落差太大了。”刘新宇对动脉网说到。

到了康复科刘新宇才发现迎接她的是偏瘫、中风、截瘫这类患者,康复科的医生也是以神经康复为主的方向,而体育院校的运动康复更偏肌肉骨骼的方向。专业上完全不对口,刘新宇的迷茫也由此而生。

不过这样的情况并没有持续多久,之后北体大调整了教学策略,利用在体育资源方面的优势,积极引入各种专业运动队合作,后来还有康复专科诊所的合作,让学生的实践更有针对性。

毕业难就业,就业难对口

经历7年的学习,2012年,刘新宇顺利完成了北体大运动康复硕士的学业。只是想从事专业工作,刘新宇还需要迈过一道坎——卫生部(现为卫健委)康复治疗师资格证。对于体育院校毕业的刘新宇,她需要挂靠在医疗单位一定时间才有资格考试,而医学院的学生可以直接考。

当时国内康复行业发展得不好,并没有太多的康复专科或是康复诊所可供应届生选择。

运动康复这个专业需要大量的临床实践来积累经验,是一门活到老学到老的学科。而医院康复科更趋向于招收医学院那条线出来的学生,基本会忽略体育院校的学生。

刘新宇的同学中有的因为没有合适的就业环境而继续读书,有的选择留校任教,有的开始做器械销售。总之是就业方向五花八门,但专业对口的没有几个。

幸运的是,刘新宇凭借自身的专业功底进入了体育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体研所),体研所是国家体育总局的下属单位,主要业务是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为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支持和服务。

到了体研所,刘新宇算是如鲸向海,似鸟投林。在这里,她负责游泳队和羽毛球运动员的康复工作,以及对每个运动员的身体评估,看他们有没有受伤的风险,如果有就会提醒教练组提前进行干预。

复治疗师在运动队中并不受重视 图源APTA美国物理治疗协会

“工作虽然对口了,但过程并不顺利。”刘新宇说道,“大家的想法不太一样,教练组根据赛事日程来设计训练方案,并不会因为我们的建议而进行太多的调整。我们作为服务角色,在运动队中的话语权肯定没有教练组高,导致工作开展很是困难。”

另外,服务运动队只是刘新宇工作中的一部分,还有另外一部分是研究。刘新宇所在的体研所要从体育总局那里拿科研课题,然后进行实验设计、数据采集,报告写作等,每个课题周期差不多2、3年的样子。

“对于医学院出来的人这或许没什么,但从体育院校毕业的我,真的很不适应这些研究工作。”刘新宇说起当时的研究工作依然面有惧色。

体育院校这条路线培育的康复治疗师,他们更喜欢直接和患者打交道,对患者状况进行评估,制定康复方案,陪伴患者进行康复训练,从患者功能的复原中获得职业成就感。案头作业的科研工作在他们的学习生涯中,从来不是重点。

2017年,刘新宇从体研所辞职,回家结婚带孩子,做起了全职太太,结束了5年康复治疗师的职业生涯。

小结

刘新宇的经历,折射出了国内运动康复行业前些年的发展现状——承认有用,但得不到认可。

一个新兴专业想得到认可需要时间沉淀。即便现在,在非一、二线城市,很多医生对康复治疗依然没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医生尚且如此,普通老百姓就更不用说了。

出国闯荡,陌生领域成为未来宝藏

现为一家民营康复机构的技术合伙人、同时还在大学任教的张鑫怎么也没想到,今时今日热爱的工作源于当初一个不经意的选择。

张鑫在本科完成临床医学的学习后,顺理成章地进入硕士阶段。此时,学校有一个国外的合作项目,可以去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医学中心攻读物理治疗临床博士项目。虽然项目本身在国内并不热门,但张鑫在思考之后,还是决定出去。

美国的物理治疗(Physical Therapy,以下简称PT)和国内的运动康复有很大的区别。PT是康复治疗的一个分支,康复治疗下面分PT,OT和ST(也叫SLP),分别代表物理治疗(也翻译为运动疗法)、作业治疗和语言治疗。从患者数量来看,PT所占比例最高。

PT、OT和ST在课程设置上的主要差异 动脉网制图

在美国,康复治疗是一个开展了很多年的学科,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有大学设立了。那时,PT,OT和ST的培养是混在一起的,后来开始分离,形成专科化培养。之前对于PT,还有本科和硕士项目。从2015年后,美国的物理治疗教育以物理治疗临床博士(Doctor of Physical Therapy,DPT)的学位课程为主。

对于已经执业的本科或硕士学位PT,也可以通过t-DPT项目进行为期一年多的学习,达成博士学位。这也从侧面反映出美国对PT的重视。

让张鑫意外的是,她在DPT的同学,本科专业不仅有学医的,还有金融、IT和法律等专业的。在美国,DPT的申请只要有获得认可的大学学士学位就行,并不对专业有什么要求。当然,如果要读DPT,只需完成先修课程,如生物学、化学、入门心理学、解剖学和运动生理学等科目就行。

张鑫对动脉网表示:“对于国内学生来说,先修课程中的某些科目很少能在其他专业中学到,大多数还是医学生或是康复治疗专业才行。”

美国DPT的课程更重视全面性的专业提升,包括物理治疗教育、临床治疗和与科学研究在内,学生需要完成包括实证物理治疗、细胞及人体系统生理学、肌肉骨骼解剖学、病人管理导论、动作控制理论等数十门课程。

PT的培养模式

DPT课程完成之后需要考取相应执照才能执业,这点和中国是一样的。虽然PT并非医生,更偏向技术工种,并且没有处方权,但美国规定PT每两年还需要修够一定的继续教育课程,这个执照才会继续有效。

也就是说,PT在美国尽管不是医生,但对他们的要求一点也不低。运动康复这个行业的知识是在不断更新的,新的研究、新的疗法都需要PT不断地去更新迭代自己的知识库。

DPT项目的时间一般在3年,这3年间除了正常的上课之外,还会有实习期,加起来大约9个多月的时间,并且场景非常多样化,如住院部、养老院、骨科诊所以及神经类专科诊所等。完成学业后,还有一个为期两年的,类似国内的规培期,之后PT才能独立执业。

国内读博一般会把实习期安排在最后一年或是两年的时间里。而DPT会将实习期分成5个小阶段穿插在3年中,通常分为1周、6周、6周、12周、12周。

在完成第一年的DPT课程后,会有一个为期一周的短期实习机会,主要是观察导师的工作流程。之后再隔半年,会有一个6周的实习期,需要达到导师50%的工作量以及对简单案例进行独立操作。最具挑战的当属12周的实习期,这阶段要求独立完成患者的评估治疗。

DPT的整个培养过程讲究循序渐进,不是让人读两年死书,再扔去医院。而是读一点,见识一点;读一点,见识一点,再参与一点。最后把所学的东西放在12周里,独立操作实践。

PT实习期需要在导师带领下完成独立操作实践 图源APTA美国物理治疗协会

“DPT给我最大的感触是将知识和实践结合得很好,美国对PT的综合能力要求很高,甚至PT对社交能力也有很高的要求。对PT来说,如何激励你的患者,让他打开心扉,心理层面的洞察也是非常重要的。”张鑫在谈到DPT学习的感悟时说到。

PT在美国属于一个技能型的专业,因此就业并不难。无论是大型医院、康复医院、康复诊所以及Nursing Home都需要PT。康复诊所几乎覆盖了大多数社区,而且,多数民众对于物理治疗的接受度很高,就业对于PT来说,并无难度。

只是,张鑫还是选择了回国。“我有一种迫不及待将自己所学带回国内的冲动!”

在美国学习DPT项目期间,张鑫不仅看到了这个细分领域的蓬勃生命力,更意识到国内康复领域未来的发展趋势,而国内相关专业对此准备尚且不足。

回国后的张鑫在同济大学康复治疗专业任教,一边在附属康复医院将自己所学应用在临床,一边将世界物理治疗联盟制定的物理治疗教育指南引入康复治疗系,力求将理论教学和实训操作紧密结合。

小结

可以看到美国DPT项目的培养非常注重理论和实操的结合,虽然同为技术工种,但和护士相比,PT还承担了部分医生的角色。因此对于综合能力的要求非常高,也正是这样的工作要求锻炼了PT的能力,使得他们成为民营康复机构眼中的香饽饽。

据美国劳工统计局的数据,2019年,PT收入的中位数在89440美元,按现在的汇率换算大约就是60万人民币左右。可以说民营机构开出的60万这个年薪就是为了争夺优秀DPT资源。

医学院的康复治疗专业

在同事们不解的目光下,吴育知离开了公立医院康复科,加入了一家民营康复机构。就和当初自己明明考上医学院,却选择了一个不是医学学士的专业,不被家里人理解一样。

当时,吴育知只是单纯不想当医生,可家里要求读医学院,就随便报了个医学院里的康复治疗专业。

“老实说,前两年都迷迷糊糊的,并不知道自己这个专业未来要做什么。”吴育知回想起那时的自己,对动脉网说。“直到大三,接触到了专业课,才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因为背靠医院资源,康复治疗专业会侧重医院的需求。例如在神经康复、老年康复方面着力更多。而在临床实习期,也会在各个医院、科室之间轮转。从大三开始,吴育知一边上课一边实习,经常接触到患者,吴育知逐渐明白了自己未来要做什么,意义在哪里。

和体育院校喜欢将见习场所摆在运动队不同,医学院康复专业的见习几乎是在医院康复科或是各个专科下属的康复部门。由于康复专业是理学学位,并不像医生一样拥有处方权。所以在康复科内,是以团队方式协同操作。

医生与治疗师的区别 动脉网制图

一个治疗团队由医生、康复治疗师、护士和护工等角色组成。由医生诊断,康复治疗师出具康复方案,团队协同完成。在习惯这样的工作模式后,吴育知毕业后顺理成章地进入了公立医院康复科。

“其实到最后,我还是没有习惯公立医院的工作方式。”吴育知对动脉网说到:“公立医院并不愁病人的来源,特别是地区大型三甲医院。因此,很多环节就做得很粗。打个比方,康复治疗其实由细分领域如神经、骨头及心肺等。在公立医院,就要求什么都得会做。并且完全不要求你把某一方面做得特别精,反而只要求你完成工作量。此外,公立医院会有科研的要求,会要求你做很多的研究写文章之类的工作。”

一个康复治疗师的职业倦怠

真正让吴育知厌倦的,是公立医院康复治疗的工作流程,和自己所受教育相去甚远。

在公立医院,康复治疗师只需在治疗室等着病人来,根据情况做半小时左右的康复训练。之后病人就走了,康复治疗师也不用管后续工作,病人之后是什么状况,康复师完全不知情。

吴育知虽然是在国内读的康复专业,但大学的教育体系是基于PT模式培训的。

PT的培训模式是以病人为中心,首先得了解病史,根据预约时的信息大致判断病人的问题以及准备相应治疗计划的大框架。病人来之后,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治疗方案的细节。完成治疗后,还需要布置家庭作业,并且要定期回访。根据回访情况,做阶段总结,以及再做下一个阶段的治疗计划。每一步都环环相扣,细节抠得很细。

同样是一节康复训练,对康复治疗师来说,所付出的精力完全不同。

另外,针对患者不同的需求,制定的方案差异化也极大。像一个运动员要重返赛场的需求,和一位阿姨只想出门买菜顺便遛个狗,即便是他们的初始病症非常接近,他们之间的康复方案肯定会有很大的差异。

这些个性化需求,在公立医院是无非满足的。不是康复治疗师做不了,而是他们没有做的环境和条件。

或许是身为一个理想主义者最后的倔强,吴育知从公立医院离职了。这让他的同学们很是诧异,毕竟在他们看来,当初付出了多少的努力,才进入公立医院这个工作环境,一些工作方式的妥协是能接受的。

写在最后

无论是体育院校还是医学院的毕业生,现在的就业环境只能让他们完成工作,对于更高层面的民营机构的需求,他们的能力还无法应付。如何持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以迎合市场需求是每个学子都要思考的问题。

比起开设运动康复专业的体育院校,开设康复治疗专业的医学院数量更多,照理说应该有更多的人才涌现出来才对。可现实是很多人在进入公立医院之后,觉得自己并非医生,康复治疗师又没有医生那样的明确的晋升路径,导致很多从业人员在专业层面的懈怠。这种懈怠使得很多人安于现状,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现在从业人员的稀缺。

对民营康复机构来说,他们要的不是一个单纯的技师,而是能独当一面、解决问题的人才。

对有追求,勇于迎接挑战的康复治疗师来说,现在就是最好的时代。对专业在读的学生,关键是要抓住任何契机提升自身的技能,个人的能力和行业需求相匹配才能站上发展的风口。

在当了几年全职太太后,刘新宇加入了一家民营康复机构。谈起重新执业的原因,她用了“热爱”两个字作答。是的,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唯有坚持,才能不负热爱。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快速增长的运动康复领域,60万年薪招不到人?

民营康复机构到底需要哪种人才?

文|动脉网

“雪道尽头是骨科”这是北京冬奥会期间,网上流行的一个“段子”。其实不仅是冬奥,随着各种体育运动在民间的开展,运动损伤层出不穷。而负责诊治这些损伤的,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骨科创伤医生,而是体育与医学相结合的一门学科——运动医学。

与其他学科不同,运动医学的诊疗中,手术成功只能算完成了一半,剩下的康复工作需要专业的康复治疗师来完成。“康复训练,患者自身很难独立完成,不标准的练习动作起不到效果。”就职于某机构的康复治疗师刘新宇对动脉网说。

随着民众康复需求的增加,公立医院的康复科已经很难满足需求。民营机构瞄准了这个空白,试图把有运动康复需求的患者抢过来。然而,他们却面临着60万高薪也招不到康复治疗师的窘境。

人才是行业发展的基础,高薪招不到人,问题出在哪里?

60万年薪争抢康复治疗师

自2014年国家发布《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开始,运动康复门店的数量开始逐年上升,据亿欧网的数据,到2020年已达370家。伴随着机构数量的上升,人才的需求也开始升温。

从业务层面来说,民营机构并不是要和公立医院直接竞争,而是想和公立医院分担不同阶段的康复服务。因此,民营机构一边与运动医学科医生联手,通过他们转推荐有康复需求的病患;一边招揽康复治疗师服务患者。

从需求端来说,民营康复机构并不需要顶尖康复医院的大专家,反而需要的是大量有临床经验的康复治疗师。

有经验的康复治疗师需要同时兼有医学和运动两大学科背景,开设此类专业的院校并不多。据学信网的数据,开设运动康复专业的院校全国仅79所。开设康复治疗专业的医学院虽然多,但培养模式相对传统,更贴近公立医院康复科的需求,并且医学院学生去公立医院就职意愿更高。

虽然国内暂时没有康复治疗师相关数据的标准统计口径,但根据《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全国康复医生1.64万名的数据,按康复科1:3的人员配置比例推算,康复治疗师全国也不超过5万人。

他们中愿意放弃公立医院工作的比例并不高,能满足民营机构要求的则更少。

由于民营康复机构多采用多点执业医生+康复治疗师的人员配置,医生只负责开具康复处方,具体康复流程都落在康复治疗师身上,从方案制定到具体执行。因此,对于康复治疗师的综合能力要求很高。

正因如此,才有了本文开头所说,有民营康复机构开出60万年薪寻找能带团队的康复治疗师。可即便如此,市场上符合要求的人员并不多。

人很多,人才很少

国内目前的康复治疗师主要有三条培养路径:医学院、体育学院和海外留学。当然,也有少量师范院校和综合大学开设类似专科,但占比很小。

医学院的康复治疗专业,培养方式较为传统,更偏重公立医院康复科需求,以神经康复、老年康复、心肺、骨科以及儿童为主。毕业生也以进公立医院为首选。

体育学院的运动康复专业,是一个新兴的专业,开设时间不过十几年,人才培养以体医结合为目标,但培养模式还在优化探索中,早期毕业生受限于就业环境并未在专业上有所突破。

海外留学以美国为例,相关专业是物理治疗,这是一个从培养开始就偏向临床的专业,对从业人员的综合能力要求很高。由于就业环境良好,因此,毕业后都能进入对口领域继续深造。

以数量来说,国内大学培养的人是够的,但人才是缺的。

不管是医学院还是体育学院的培养体系,出来的应届生的能力并不能满足康复机构的要求。

因此,康复机构开出的高薪现阶段更多瞄向了临床能力更强的海外人才。

“机构们开出高额年薪甚至不惜以技术合伙人的方式招揽,并非着眼在治疗层面,而是希望有经验的康复治疗师能够将团队带出来,更注重他们的培养能力。”复动肌骨CEO赵卿怡对动脉网说到。“对民营机构来说,企业服务和发展的基础是标准化,既然行业还没有标准,那就从企业自身做起。”

高薪康复治疗师工作职责 动脉网制图

复动肌骨目前有两位这样的专家级康复治疗师。“有了这样的技术合伙人,可以让我们能够放心招很多应届生,由他们进行培训,统一整个机构的技术体系,使得患者的体验一致化。并且为机构今后的扩张打下了基础。”赵卿怡对动脉网介绍到。“即便是应届生,在培养课程中表现突出,能快速融入机构体系的,同样也能拿到比公立医院高许多的薪资。”

除了留学生,还有机构将目光瞄向了国外的康复专家,像优复门诊就引入了来自美国和欧洲的多名资深康复医学专家。并设立了优复研究院,一是通过这些专家来培养招收的应届毕业生,让他们适应机构的技术体系;二是定期开展培训,提高整个机构的技术水平。

由于反馈效果极好,优复门诊的培训不仅限于业务部门,还推行到了职能部门,包括运营和管理等岗位。此外,从获客结果来说,资深外籍专家的到来不仅提高了优复门诊的技术水准,还吸引了许多在沪的外籍客户。

另外,像冉冉运动康复和专业体育院校的合作,成立“北体大冉冉运动康复研究中心”,拓展人才渠道。也利用高校教学资源,向社会展开专业康复培训。

既然国内有培养渠道,那为何还逼得民营机构开出高额年薪去招揽人才进行二次培养呢?这些年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发展状况究竟如何?动脉网采访了数位从业人员,或许我们可以从他们的经历,发现一些问题。

隐藏在体育院校的运动康复专业

2005年,怀着对运动的喜爱和对大学生活的向往,刘新宇走进北京体育大学的校门。刘新宇并不知道自己在大学会学到什么,专业发展前景怎么样,她只是朴素地选择了一所自己喜欢的学校。

一年前,教育部在2004年审批同意运动康复专业成为在少数高校试点的目录外专业;2005年教育部正式批准高校开设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到了2012年,更名为运动康复专业。

刘新宇在无意之中成了中国运动康复专业的第一批学生。

十多年后的今天,说起当时的选择,刘新宇很是感概:“其实根本没有认真考虑过,当时哪懂这些。这个专业还是被学校调剂过去的,当时只是因为喜欢北体大,能读就行了。”

之后北体大的学习生活,既在刘新宇意料之中,又处处透露着意外。

运动康复专业培养路径,数据源自学信网 动脉网制图

意料之中的是学校的氛围跟想象中的一样,爱好运动的人凑在一起,整个校园充满了青春的活力,那种阳光向上的氛围正是刘新宇所追求的。意料之外的是,除了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这些和运动相关的科目,还有许多医疗相关的科目,比如免疫学、药理学、病理学。

虽然学的过程中很有兴趣,但有时也会感到迷茫。

“北体大这种体育院校是偏实践类型的,其他专业的师兄师姐当时都是去专业运动队进行实践。而我们运动康复是第一届,学校当时对口的资源也不多,我们的实践课程还是去的医院,主要是医院的康复科,和想象中的落差太大了。”刘新宇对动脉网说到。

到了康复科刘新宇才发现迎接她的是偏瘫、中风、截瘫这类患者,康复科的医生也是以神经康复为主的方向,而体育院校的运动康复更偏肌肉骨骼的方向。专业上完全不对口,刘新宇的迷茫也由此而生。

不过这样的情况并没有持续多久,之后北体大调整了教学策略,利用在体育资源方面的优势,积极引入各种专业运动队合作,后来还有康复专科诊所的合作,让学生的实践更有针对性。

毕业难就业,就业难对口

经历7年的学习,2012年,刘新宇顺利完成了北体大运动康复硕士的学业。只是想从事专业工作,刘新宇还需要迈过一道坎——卫生部(现为卫健委)康复治疗师资格证。对于体育院校毕业的刘新宇,她需要挂靠在医疗单位一定时间才有资格考试,而医学院的学生可以直接考。

当时国内康复行业发展得不好,并没有太多的康复专科或是康复诊所可供应届生选择。

运动康复这个专业需要大量的临床实践来积累经验,是一门活到老学到老的学科。而医院康复科更趋向于招收医学院那条线出来的学生,基本会忽略体育院校的学生。

刘新宇的同学中有的因为没有合适的就业环境而继续读书,有的选择留校任教,有的开始做器械销售。总之是就业方向五花八门,但专业对口的没有几个。

幸运的是,刘新宇凭借自身的专业功底进入了体育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体研所),体研所是国家体育总局的下属单位,主要业务是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为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支持和服务。

到了体研所,刘新宇算是如鲸向海,似鸟投林。在这里,她负责游泳队和羽毛球运动员的康复工作,以及对每个运动员的身体评估,看他们有没有受伤的风险,如果有就会提醒教练组提前进行干预。

复治疗师在运动队中并不受重视 图源APTA美国物理治疗协会

“工作虽然对口了,但过程并不顺利。”刘新宇说道,“大家的想法不太一样,教练组根据赛事日程来设计训练方案,并不会因为我们的建议而进行太多的调整。我们作为服务角色,在运动队中的话语权肯定没有教练组高,导致工作开展很是困难。”

另外,服务运动队只是刘新宇工作中的一部分,还有另外一部分是研究。刘新宇所在的体研所要从体育总局那里拿科研课题,然后进行实验设计、数据采集,报告写作等,每个课题周期差不多2、3年的样子。

“对于医学院出来的人这或许没什么,但从体育院校毕业的我,真的很不适应这些研究工作。”刘新宇说起当时的研究工作依然面有惧色。

体育院校这条路线培育的康复治疗师,他们更喜欢直接和患者打交道,对患者状况进行评估,制定康复方案,陪伴患者进行康复训练,从患者功能的复原中获得职业成就感。案头作业的科研工作在他们的学习生涯中,从来不是重点。

2017年,刘新宇从体研所辞职,回家结婚带孩子,做起了全职太太,结束了5年康复治疗师的职业生涯。

小结

刘新宇的经历,折射出了国内运动康复行业前些年的发展现状——承认有用,但得不到认可。

一个新兴专业想得到认可需要时间沉淀。即便现在,在非一、二线城市,很多医生对康复治疗依然没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医生尚且如此,普通老百姓就更不用说了。

出国闯荡,陌生领域成为未来宝藏

现为一家民营康复机构的技术合伙人、同时还在大学任教的张鑫怎么也没想到,今时今日热爱的工作源于当初一个不经意的选择。

张鑫在本科完成临床医学的学习后,顺理成章地进入硕士阶段。此时,学校有一个国外的合作项目,可以去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医学中心攻读物理治疗临床博士项目。虽然项目本身在国内并不热门,但张鑫在思考之后,还是决定出去。

美国的物理治疗(Physical Therapy,以下简称PT)和国内的运动康复有很大的区别。PT是康复治疗的一个分支,康复治疗下面分PT,OT和ST(也叫SLP),分别代表物理治疗(也翻译为运动疗法)、作业治疗和语言治疗。从患者数量来看,PT所占比例最高。

PT、OT和ST在课程设置上的主要差异 动脉网制图

在美国,康复治疗是一个开展了很多年的学科,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有大学设立了。那时,PT,OT和ST的培养是混在一起的,后来开始分离,形成专科化培养。之前对于PT,还有本科和硕士项目。从2015年后,美国的物理治疗教育以物理治疗临床博士(Doctor of Physical Therapy,DPT)的学位课程为主。

对于已经执业的本科或硕士学位PT,也可以通过t-DPT项目进行为期一年多的学习,达成博士学位。这也从侧面反映出美国对PT的重视。

让张鑫意外的是,她在DPT的同学,本科专业不仅有学医的,还有金融、IT和法律等专业的。在美国,DPT的申请只要有获得认可的大学学士学位就行,并不对专业有什么要求。当然,如果要读DPT,只需完成先修课程,如生物学、化学、入门心理学、解剖学和运动生理学等科目就行。

张鑫对动脉网表示:“对于国内学生来说,先修课程中的某些科目很少能在其他专业中学到,大多数还是医学生或是康复治疗专业才行。”

美国DPT的课程更重视全面性的专业提升,包括物理治疗教育、临床治疗和与科学研究在内,学生需要完成包括实证物理治疗、细胞及人体系统生理学、肌肉骨骼解剖学、病人管理导论、动作控制理论等数十门课程。

PT的培养模式

DPT课程完成之后需要考取相应执照才能执业,这点和中国是一样的。虽然PT并非医生,更偏向技术工种,并且没有处方权,但美国规定PT每两年还需要修够一定的继续教育课程,这个执照才会继续有效。

也就是说,PT在美国尽管不是医生,但对他们的要求一点也不低。运动康复这个行业的知识是在不断更新的,新的研究、新的疗法都需要PT不断地去更新迭代自己的知识库。

DPT项目的时间一般在3年,这3年间除了正常的上课之外,还会有实习期,加起来大约9个多月的时间,并且场景非常多样化,如住院部、养老院、骨科诊所以及神经类专科诊所等。完成学业后,还有一个为期两年的,类似国内的规培期,之后PT才能独立执业。

国内读博一般会把实习期安排在最后一年或是两年的时间里。而DPT会将实习期分成5个小阶段穿插在3年中,通常分为1周、6周、6周、12周、12周。

在完成第一年的DPT课程后,会有一个为期一周的短期实习机会,主要是观察导师的工作流程。之后再隔半年,会有一个6周的实习期,需要达到导师50%的工作量以及对简单案例进行独立操作。最具挑战的当属12周的实习期,这阶段要求独立完成患者的评估治疗。

DPT的整个培养过程讲究循序渐进,不是让人读两年死书,再扔去医院。而是读一点,见识一点;读一点,见识一点,再参与一点。最后把所学的东西放在12周里,独立操作实践。

PT实习期需要在导师带领下完成独立操作实践 图源APTA美国物理治疗协会

“DPT给我最大的感触是将知识和实践结合得很好,美国对PT的综合能力要求很高,甚至PT对社交能力也有很高的要求。对PT来说,如何激励你的患者,让他打开心扉,心理层面的洞察也是非常重要的。”张鑫在谈到DPT学习的感悟时说到。

PT在美国属于一个技能型的专业,因此就业并不难。无论是大型医院、康复医院、康复诊所以及Nursing Home都需要PT。康复诊所几乎覆盖了大多数社区,而且,多数民众对于物理治疗的接受度很高,就业对于PT来说,并无难度。

只是,张鑫还是选择了回国。“我有一种迫不及待将自己所学带回国内的冲动!”

在美国学习DPT项目期间,张鑫不仅看到了这个细分领域的蓬勃生命力,更意识到国内康复领域未来的发展趋势,而国内相关专业对此准备尚且不足。

回国后的张鑫在同济大学康复治疗专业任教,一边在附属康复医院将自己所学应用在临床,一边将世界物理治疗联盟制定的物理治疗教育指南引入康复治疗系,力求将理论教学和实训操作紧密结合。

小结

可以看到美国DPT项目的培养非常注重理论和实操的结合,虽然同为技术工种,但和护士相比,PT还承担了部分医生的角色。因此对于综合能力的要求非常高,也正是这样的工作要求锻炼了PT的能力,使得他们成为民营康复机构眼中的香饽饽。

据美国劳工统计局的数据,2019年,PT收入的中位数在89440美元,按现在的汇率换算大约就是60万人民币左右。可以说民营机构开出的60万这个年薪就是为了争夺优秀DPT资源。

医学院的康复治疗专业

在同事们不解的目光下,吴育知离开了公立医院康复科,加入了一家民营康复机构。就和当初自己明明考上医学院,却选择了一个不是医学学士的专业,不被家里人理解一样。

当时,吴育知只是单纯不想当医生,可家里要求读医学院,就随便报了个医学院里的康复治疗专业。

“老实说,前两年都迷迷糊糊的,并不知道自己这个专业未来要做什么。”吴育知回想起那时的自己,对动脉网说。“直到大三,接触到了专业课,才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因为背靠医院资源,康复治疗专业会侧重医院的需求。例如在神经康复、老年康复方面着力更多。而在临床实习期,也会在各个医院、科室之间轮转。从大三开始,吴育知一边上课一边实习,经常接触到患者,吴育知逐渐明白了自己未来要做什么,意义在哪里。

和体育院校喜欢将见习场所摆在运动队不同,医学院康复专业的见习几乎是在医院康复科或是各个专科下属的康复部门。由于康复专业是理学学位,并不像医生一样拥有处方权。所以在康复科内,是以团队方式协同操作。

医生与治疗师的区别 动脉网制图

一个治疗团队由医生、康复治疗师、护士和护工等角色组成。由医生诊断,康复治疗师出具康复方案,团队协同完成。在习惯这样的工作模式后,吴育知毕业后顺理成章地进入了公立医院康复科。

“其实到最后,我还是没有习惯公立医院的工作方式。”吴育知对动脉网说到:“公立医院并不愁病人的来源,特别是地区大型三甲医院。因此,很多环节就做得很粗。打个比方,康复治疗其实由细分领域如神经、骨头及心肺等。在公立医院,就要求什么都得会做。并且完全不要求你把某一方面做得特别精,反而只要求你完成工作量。此外,公立医院会有科研的要求,会要求你做很多的研究写文章之类的工作。”

一个康复治疗师的职业倦怠

真正让吴育知厌倦的,是公立医院康复治疗的工作流程,和自己所受教育相去甚远。

在公立医院,康复治疗师只需在治疗室等着病人来,根据情况做半小时左右的康复训练。之后病人就走了,康复治疗师也不用管后续工作,病人之后是什么状况,康复师完全不知情。

吴育知虽然是在国内读的康复专业,但大学的教育体系是基于PT模式培训的。

PT的培训模式是以病人为中心,首先得了解病史,根据预约时的信息大致判断病人的问题以及准备相应治疗计划的大框架。病人来之后,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治疗方案的细节。完成治疗后,还需要布置家庭作业,并且要定期回访。根据回访情况,做阶段总结,以及再做下一个阶段的治疗计划。每一步都环环相扣,细节抠得很细。

同样是一节康复训练,对康复治疗师来说,所付出的精力完全不同。

另外,针对患者不同的需求,制定的方案差异化也极大。像一个运动员要重返赛场的需求,和一位阿姨只想出门买菜顺便遛个狗,即便是他们的初始病症非常接近,他们之间的康复方案肯定会有很大的差异。

这些个性化需求,在公立医院是无非满足的。不是康复治疗师做不了,而是他们没有做的环境和条件。

或许是身为一个理想主义者最后的倔强,吴育知从公立医院离职了。这让他的同学们很是诧异,毕竟在他们看来,当初付出了多少的努力,才进入公立医院这个工作环境,一些工作方式的妥协是能接受的。

写在最后

无论是体育院校还是医学院的毕业生,现在的就业环境只能让他们完成工作,对于更高层面的民营机构的需求,他们的能力还无法应付。如何持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以迎合市场需求是每个学子都要思考的问题。

比起开设运动康复专业的体育院校,开设康复治疗专业的医学院数量更多,照理说应该有更多的人才涌现出来才对。可现实是很多人在进入公立医院之后,觉得自己并非医生,康复治疗师又没有医生那样的明确的晋升路径,导致很多从业人员在专业层面的懈怠。这种懈怠使得很多人安于现状,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现在从业人员的稀缺。

对民营康复机构来说,他们要的不是一个单纯的技师,而是能独当一面、解决问题的人才。

对有追求,勇于迎接挑战的康复治疗师来说,现在就是最好的时代。对专业在读的学生,关键是要抓住任何契机提升自身的技能,个人的能力和行业需求相匹配才能站上发展的风口。

在当了几年全职太太后,刘新宇加入了一家民营康复机构。谈起重新执业的原因,她用了“热爱”两个字作答。是的,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唯有坚持,才能不负热爱。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