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氨基财经 蔡九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同时也改变了很多药企的命运。
在疫情之前,生物科技公司Moderna,还只是一家年收入6000万美元的小公司;疫情来临后,其凭借mRNA新冠疫苗,市值一度超千亿美金。
新冠疫苗竞赛,让mRNA技术正式走上台前,预防疫苗研发火热。面对难得可以改变命运的机会,众多国内企业纷纷入局。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经有超过10家疫苗企业入局mRNA疫苗研发,包括艾博生物、艾美疫苗、斯微生物、瑞科生物、蓝鹊生物、石药集团、康希诺、深信生物、嘉诚西海、近邻生物、威斯津生物等。
全球范围来看,除了新冠病毒,还有诸多疾病亟待攻克,包括呼吸道合胞病毒等,而mRNA技术或能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也意味着,任何一个入局者,都有脱颖而出的可能。
但mRNA疫苗竞争,不仅是适应症之争,还有11大要素同样不容忽视。
近日,Nature Biotechnology发表了一篇《mRNA疫苗和免疫疗法的临床进展》,对相关要素进行了探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 01 /研发周期
创新疫苗研发,唯快不破。这也对各家疫苗企业的研发效率提出了挑战。
此次新冠疫苗研发,mRNA技术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核心原因在于传统技术受到挑战,mRNA技术则一路绿灯,最终率先撞线。
当然,除了政策因素,药企自身的努力也密不可分,例如将原本应该逐步递进的开发步骤同时进行,最大限度减少前期研究时限等等。
而在以后的疫苗争夺战中,大部分预防领域已经有性能突出的疫苗,所以mRNA技术享受优先待遇的可能性不大。这种情况下,如何在保证质量的同时,缩短临床试验时间,将是每一位企业需要去考虑的问题。
/ 02 /生产平台
mRNA疫苗的优点之一,是制造速度和灵活性突出。
mRNA疫苗活性成分的生产不需要活病毒,因此不需要专门的设施或生物安全实验室;不需要培养活细胞,可将细菌污染的风险降至最低,更不用使用生物反应器工艺。
再加上,不同mRNA疫苗的生产,依赖于相同的化学成分。这意味着,一旦拥有了高效率的生产平台,将会是一大竞争优势。
因为,相同的工艺,可以在不同疫苗甚至其它基于mRNA的药物中使用,兼具效率和灵活性。在流行病或季节性感冒等疾病的争夺中,或许会有优势。
当前,众多mRNA玩家之所以能够迅速开展第二代mRNA疫苗的研发,便是基于这一点。
虽然大家对制造成本没有达成共识,但mRNA技术相比传统疫苗技术,会更有成本优势。同理,不同mRNA疫苗玩家具备的供应链、规模、效率的不同,也会导致制造成本的不同。
/ 03 /快速优化抗原序列能力
mRNA技术的另一个优点,是能够根据核酸的变化设计抗原,与不同蛋白质或肽的生物工程相比,这是一个相对简单的过程。
不过,“简单”也是相对而言。不同企业所具备的不同序列优化能力,使得其产品及后续的竞争力也会有所差异。
BioNTech便充分展示了实力,其可以将不少于五种不同的新冠mRNA候选疫苗投入临床,其中三种使用核苷修饰的mRNA,一种使用含尿苷的mRNA,一种使用自扩增mRNA。
可以确定的一点是,序列优化考验企业的“功底”。目前正在开发的几种疫苗,已经经历了至少一个迭代优化步骤,这是mRNA产品开发的一个特点。
例如,Moderna靶向RSV的mRNA-1777,在1期试验中体液免疫反应不错,安全性也不差,但已经停止开发。
取而代之的是mRNA-1172。通过序列的优化,后者似乎更有效。在动物模型中,mRNA-1772被证明比mRNA-1777更有效。
另一款针对儿童RSV预防的mRNA-1345,也是通过序列的改进,中和抗体滴度比mRNA-1777高约8倍。
/ 04 /编码多种蛋白质/蛋白质亚基能力
实际上,mRNA技术针对新冠病毒,有几分“大材小用”的意思。因为新冠病毒的刺突蛋白是一种均质三聚体,因此只需要引入单个mRNA序列,难度并不大,技术优势并没有凸显。
如果是对于主要免疫原由多个亚单位组成的病原体,重组亚泛白疫苗挑战较大,而mRNA技术依然很轻松。
mRNA疫苗的另一大特点,是独立的亚基既可以同时编码在同一个长mRNA中,也可以分散于各自独立的mRNA链中。
这也成为考验各位mRNA疫苗玩家实力的一个维度。
例如,靶向巨细胞病毒的疫苗mRNA-1647含有六种mRNA物种,其中五种编码五种不同的蛋白质,这些蛋白质结合形成五聚体蛋白,第六种编码CMV糖蛋白B(gB)蛋白。
在相关方法中,单一疫苗可以靶向两种不同的病原体,就像mRNA-1653一样,它结合了两种mRNA物种,靶向人偏肺病毒(hMPV)和3型副流感病毒(PIV3)的F蛋白。
耶鲁大学Erol Fikrig博士和宾大Drew Weissman博士团队,开发了一种编码19种蛋白质的mRNA疫苗,旨在通过检测蜱虫叮咬,来防治莱姆病。
/ 05 /调节mRNA免疫原性能力
要想提高mRNA疫苗的免疫原性,办法不少。除了上文提到的迭代优化序列,还可以利用全mRNA转录本身,及其制造过程中产生的其他RNA产物的先天免疫原性,来增强对mRNA疫苗的免疫反应。
调节mRNA免疫原性的主要方法之一,是通过引入修饰的核苷来提高mRNA翻译蛋白水平。BioNTech和Moderna获批的mRNA新冠疫苗,均对核苷进行了修饰。
相比之下,迄今为止,针对COVID-19的未经修饰的RNA疫苗试验结果令人失望。mRNA三巨头之一的CureVac,未经修饰的新冠疫苗CVnCOV仅显示47%的保护率,最终掉队。
不管是海外巨头,还是国内企业,要想脱颖而出,都不能囿于传统技术层面,而是需要不断追求突破与创新,掌握更多提高mRNA疫苗免疫原性的自主技术。
/ 06 /递送系统
mRNA的成功,离不开递送系统的完善。
通常mRNA的大小为300-5000kDa,属于大分子,在不破坏细膜的前提下,进出细胞的唯一路径只有胞吞作用。在此之后,吞入的胞外物质会被运送至溶酶体消化,从而释放其中的小分子物质。
基于此,为了让mRNA能够完成转录和翻译,就必须让mRNA逃离与溶酶体结合的命运。也就是说,运送mRNA的载体必须能够进入细胞质,而且还需要在与溶酶体结合前发生破裂,释放出其中的mRNA。
这一背景下,“载体”应运而生。从两款已上市的mRNA新冠疫苗来看,它们均采用了脂质纳米粒(LNP)技术,这也是目前公认的主要递送手段。
LNP制剂的组成,可以实质性影响细胞内递送效率,确定递送的细胞特异性,并调节免疫原性。当然,递送载体还有提升空间,递送载体也不仅是LNP。这也是未来各疫苗企业脱颖而出的关键。
而不管是什么物质,核心目的都是,在效力和组织靶向方面取得进一步进展,这也将继续为mRNA应用领域打开新的大门。
/ 07 /存储和运输
影响mRNA产品竞争力的另一个方面,是储存和运输条件。由于mRNA的不稳定,需要在超低温情况下运输。
BioNTech的疫苗最初需要在-70°C下储存,BioNTech的合作者辉瑞公司开发了含有干冰的特定运输箱,以方便分销的物流,随后虽有所改进,但也只能在标准冷链运输中,存储最多两周。
严苛的条件,限制了疫苗的运输半径,使得疫苗的生产、运输、储存成本大幅增加,无形中推高了疫苗本身的价格。
改进存储条件的方向主要有两点。
一是通过抗原设计的优化,mRNA二级结构的差异也会对稳定性产生影响。所以,通过对mRNA序列进行优化或修饰,也可以提高mRNA的稳定性。海外的Moderna,国内的艾博生物等,都是在抗原层面做文章。
二是改成冻干制剂。难度不小,因为冻干过程中结晶和真空脱水产生的应力可能会降低大分子或LNP的稳定性,导致活性损失。但也有企业有所突破,辉瑞已经启动了一项第3阶段研究,以比较冻干BNT162b2配方与其冷冻液体BNT162b2配方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国内的瑞科生物,通过调节mRNA-LNP的制剂配方,添加合适的冻干保护剂,以及优化冻干工艺的多重工艺改进,成功实现了mRNA-LNP的冻干。其mRNA疫苗可以在4℃和25℃条件实现制剂稳定,甚至突破了常规的2-8℃的存储环境。
/ 08 /给药方式
关于mRNA疫苗的最佳接种途径,目前还没有达成共识。
目前获批的疫苗,包括BTN162b2和mRNA-1273,都是选择肌肉注射的方式。
但也有企业另辟蹊径。国内的康希诺、来自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考虑通过吸入给药方式,实现mRNA疫苗的自我扩增。
吸入或鼻滴疫苗可引发细胞和体液免疫,这种方式对包括新冠病毒在内的呼吸道传染病防治中有效。
但是,鼻腔内mRNA疫苗的研究仍停留在动物模型阶段。随后的开发,可能需要可以有效地靶向上呼吸道适当靶点的有效载体,以进一步评估效果。
除了吸入方式,进展更快的还有皮下注射。mRNA-1440临床I期试验中在健康受试者体内分别评估了肌肉注射和皮下注射。相较于肌内接种,皮下接种引起了更多的不良反应。
总的来说,目前肌肉接种仍是各种疾病mRNA疫苗最常用的给药方式。
/ 09 /给药方案
出于性价比角度考虑,最理想的给药方案,是单剂量给药后就能产生极好的效果。
但目前为了增强免疫效果,主要是采用两针注射的方式。例如,BNT162b2的接种方式为21天接种2次;CvnCOv和mRNA-1273则在初始注射4周后进行加强免疫。
由于早期疫苗短缺和单次接种后观察到的部分保护,一些人主张用单剂疫苗对更多的人群进行免疫,而不是将部分供应用于第二次注射;或者将接种间隔,比临床试验设计的更长。
一项针对80岁以上成年人的小型试验的数据表明,将两次BNT162b剂量间隔约3个月,而不是3周可以增强抗体的峰值产生,而关于细胞免疫的结果不太清楚。
与此同时,公众越来越意识到,第三次接种是为了获得最佳免疫。最新的数据显示,疫苗的有效性在6个月后,略有下降。
不管怎么说,疫苗给药剂量和方案,对全球免疫阵线有着巨大的影响。这不仅表现在新冠疫苗中,更在其它疫苗中凸显。
目前,一些企业在疫苗的研究中,开始尝试较少的接种方案。
例如,自我扩增型mRNA疫苗,有望实现单针接种;RSV疫苗mRNA-1345的I期临床试验采用在2个月内接种3次的给药策略,而III期临床中将考察单次接种结果。
/ 10 /作为佐剂的作用
mRNA还有为疫苗添砖加瓦的功效。
因为,RNA具有免疫激活的特性,可以作为免疫刺激的补充或替代。一些研究小组已经在疫苗中添加了RNA作为刺激分子,以增强对编码抗原的免疫反应,并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
例如,CureVac开发的CV8102,是一款基于RNA的单链非编码TLR-7/8和RIG-1激动剂,用于癌症的治疗和传染病预防疫苗的辅助。在其研发的狂犬病疫苗中,就添加了CV8102以增强免疫原性。
很显然,mRNA技术的未来,不仅是疫苗,还有可能是佐剂。
不过,在mRNA疫苗中使用佐剂似乎是一个例外。BNT162b2和mRNA-1273都只依赖mRNA-LNP配方,不使用佐剂,大多数公司在临床上开发mRNA疫苗都遵循无佐剂的方法。
这可能是因为载体既能将mRNA传递到适当的细胞靶点,又能通过设计选择性刺激免疫系统,这也是mRNA作为疫苗平台的另一个优势。
/ 11 /安全性
由于疫苗预防属性,其安全性和耐受性要求很高。迄今为止,大部分mRNA疫苗的安全性与重组蛋白疫苗的安全性一致。
即使是大型临床试验,例如两种mRNA疫苗针对新冠开展的大规模临床实验,以及真实世界的后续研究,报告的严重不良反应并不多,主要是常见的副作用,包括局部疼痛、炎症或全身炎症反应(发热、不适)等。
当然,不同的新冠疫苗,整体的副作用差异或许也会不小。这在国内部分mRNA疫苗玩家身上有所体现。
对于疫苗产品来说,免疫原性固然重要,但安全性更不容忽视,最起码益处超过风险是底线。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