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葡萄√娱乐官网正规吗知乎

正在阅读:

前700亿“顶流”确认加盟私募,为什么今年出现“公奔私”狂潮?6月20日是关键节点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前700亿“顶流”确认加盟私募,为什么今年出现“公奔私”狂潮?6月20日是关键节点

今年已有110名公募基金经理离任

图源:图虫

记者 杜萌

昨日,林森官宣加入私募机构上海勤辰私募基金管理合伙企业。作为昔日的易方达顶流“固收+”基金经理,林森离职前管理规模曾达646亿元。去年12月31日官宣离职的原华安基金明星基金经理崔莹,已经先林森一步入职了上海勤辰。

自去年年末以来,基金行业再度掀起“公奔私”大潮。Wind数据显示,截至5月30日,今年已有110名公募基金经理离任,引发市场关注。而这些基金经理的职业下一站,多是前往私募基金。

其中,周应波在3月末成立了上海运舟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兴证全球基金原副总经理董承非加盟老同事的“睿郡资产”;博时基金原医药基金经理葛晨则加入高毅。

为何公募基金行业在今年出现“奔私热潮”?界面新闻多方采访发现,这和市场宏观环境、公募行业调薪潮,以及“公奔私”越来越严格的静默期规定均有关。

百嘉基金董事、副总经理王群航表示,基金经理“公转私”现象一直存在,而且每隔几年就会掀起一波大潮。这与市场的周期有关,每波大潮都是伴随着市场赚钱效应产生的,以2007年-2008年、2014年-2015年及2021年以来,市场都经过了一轮大幅度的上涨。通常来说,经历过一轮大牛市后,绩优的基金经理往往会收获财富和市场知名度,这更有利于随后在私募发行新产品募集资金。

而从个人收入的角度来看,私募正以特有的合伙入股、持有股权、业绩提成等方式吸引基金经理。

“比如在私募,我如果能募集到100亿的资金,那么单算管理费的话,按照管理资金的总额计算,业内一般是每年1-2.5%,如果你溢价能力很高的话,可以谈到3%;;其次是收益分成,也就是carried interest,一般是基金除去本金外,收益的20%归基金经理所有,其余80%由全体出资人按出资比例分配。”某公募基金经理告诉界面新闻记者。

“资产管理行业今后趋势就是合伙人制,即基金经理强强联合,掌握公司股权、管理费分配的话语权。尤其是在公募行业降薪之后”。华南某资深公募行业评论人士表示。

除了这些老生常谈的话题外,已经铁板钉钉的“公募降薪”则更催生了部分基金经理的奔私。界面新闻从多个基金公司了解到,降薪方案已经于今年年初上报给各地证监局,现在各家公司都在盯着行业龙头,看如何行动。

“公司内部已经开了四五次高管会议了,讨论怎么从公平的角度,对高管、基金经理、投研团队、中后台岗位的薪酬进行调整。我听说也有基金均公司考虑学习银行,增加销售、合规等服务人员,招聘实习生,拉低人均薪酬。”某头部公募人士表示。

“公奔私”的静默期正在被监管逐渐拉长。

5月20日,证监会发布《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监督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及其配套规则,规定基金经理等主要投研人员在离职后1年内不得从事非公募基金投资管理等工作。该《办法》自6月20日开始施行。

这意味着基金经理“公奔私”静默期将延长到1年,基金经理在选择职业道路时会更加慎重,也可以杜绝利用短期市场关注度招揽资金等行为。

以往基金经理离职后静默期一般是3个月,而此次将基金经理静默期延长到1年,在1年内不能从事非公募投资管理的工作,影响还是比较大的。上述评论人士表示。

同时《办法》也规定,公募基金管理人应当建立实施薪酬递延支付和追索扣回等制度。“薪酬递延支付”包括但不限于:递延支付年限不少于3年,向高级管理人员、基金经理等关键岗位人员递延支付的金额原则上不少于40%。另外,追索扣回的规定同样适用于离职人员。

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高级基金分析师池云飞认为薪酬递延和追索制度,一方面会加大“人才”流动成本,有利于稳定基金管理队伍。另一方面,将基金管理人的考核期拉长,会加强基金管理人的长期发展意识,在制度上促进公募基金行业服务资本市场、服务居民财富管理、服务实体经济与国家战略的能力。

“这一规定的实施也是为了在一定程度上减缓这一现象的发生,对公募优秀的基金经理起到一定的约束力,稳定行业的发展。对行业来说,能促进公募基金行业的稳定和发展,对基民来说也能有更好的投资体验。”盈米基金表示。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前700亿“顶流”确认加盟私募,为什么今年出现“公奔私”狂潮?6月20日是关键节点

今年已有110名公募基金经理离任

图源:图虫

记者 杜萌

昨日,林森官宣加入私募机构上海勤辰私募基金管理合伙企业。作为昔日的易方达顶流“固收+”基金经理,林森离职前管理规模曾达646亿元。去年12月31日官宣离职的原华安基金明星基金经理崔莹,已经先林森一步入职了上海勤辰。

自去年年末以来,基金行业再度掀起“公奔私”大潮。Wind数据显示,截至5月30日,今年已有110名公募基金经理离任,引发市场关注。而这些基金经理的职业下一站,多是前往私募基金。

其中,周应波在3月末成立了上海运舟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兴证全球基金原副总经理董承非加盟老同事的“睿郡资产”;博时基金原医药基金经理葛晨则加入高毅。

为何公募基金行业在今年出现“奔私热潮”?界面新闻多方采访发现,这和市场宏观环境、公募行业调薪潮,以及“公奔私”越来越严格的静默期规定均有关。

百嘉基金董事、副总经理王群航表示,基金经理“公转私”现象一直存在,而且每隔几年就会掀起一波大潮。这与市场的周期有关,每波大潮都是伴随着市场赚钱效应产生的,以2007年-2008年、2014年-2015年及2021年以来,市场都经过了一轮大幅度的上涨。通常来说,经历过一轮大牛市后,绩优的基金经理往往会收获财富和市场知名度,这更有利于随后在私募发行新产品募集资金。

而从个人收入的角度来看,私募正以特有的合伙入股、持有股权、业绩提成等方式吸引基金经理。

“比如在私募,我如果能募集到100亿的资金,那么单算管理费的话,按照管理资金的总额计算,业内一般是每年1-2.5%,如果你溢价能力很高的话,可以谈到3%;;其次是收益分成,也就是carried interest,一般是基金除去本金外,收益的20%归基金经理所有,其余80%由全体出资人按出资比例分配。”某公募基金经理告诉界面新闻记者。

“资产管理行业今后趋势就是合伙人制,即基金经理强强联合,掌握公司股权、管理费分配的话语权。尤其是在公募行业降薪之后”。华南某资深公募行业评论人士表示。

除了这些老生常谈的话题外,已经铁板钉钉的“公募降薪”则更催生了部分基金经理的奔私。界面新闻从多个基金公司了解到,降薪方案已经于今年年初上报给各地证监局,现在各家公司都在盯着行业龙头,看如何行动。

“公司内部已经开了四五次高管会议了,讨论怎么从公平的角度,对高管、基金经理、投研团队、中后台岗位的薪酬进行调整。我听说也有基金均公司考虑学习银行,增加销售、合规等服务人员,招聘实习生,拉低人均薪酬。”某头部公募人士表示。

“公奔私”的静默期正在被监管逐渐拉长。

5月20日,证监会发布《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监督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及其配套规则,规定基金经理等主要投研人员在离职后1年内不得从事非公募基金投资管理等工作。该《办法》自6月20日开始施行。

这意味着基金经理“公奔私”静默期将延长到1年,基金经理在选择职业道路时会更加慎重,也可以杜绝利用短期市场关注度招揽资金等行为。

以往基金经理离职后静默期一般是3个月,而此次将基金经理静默期延长到1年,在1年内不能从事非公募投资管理的工作,影响还是比较大的。上述评论人士表示。

同时《办法》也规定,公募基金管理人应当建立实施薪酬递延支付和追索扣回等制度。“薪酬递延支付”包括但不限于:递延支付年限不少于3年,向高级管理人员、基金经理等关键岗位人员递延支付的金额原则上不少于40%。另外,追索扣回的规定同样适用于离职人员。

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高级基金分析师池云飞认为薪酬递延和追索制度,一方面会加大“人才”流动成本,有利于稳定基金管理队伍。另一方面,将基金管理人的考核期拉长,会加强基金管理人的长期发展意识,在制度上促进公募基金行业服务资本市场、服务居民财富管理、服务实体经济与国家战略的能力。

“这一规定的实施也是为了在一定程度上减缓这一现象的发生,对公募优秀的基金经理起到一定的约束力,稳定行业的发展。对行业来说,能促进公募基金行业的稳定和发展,对基民来说也能有更好的投资体验。”盈米基金表示。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