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
编辑 | 翟瑞民
近期,世界多个国家报告了猴痘病例,且存在社区传播情况。2022年6月14日,国家卫健委官网发布《猴痘诊疗指南(2022年版)》(简称《指南》),要求提高医疗机构诊疗猴痘能力。
猴痘是一种由猴痘病毒(Monkeypox virus,MPXV)感染所致的人兽共患病毒性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该病潜伏期为5-21天,多为6-13天。
《指南》指出,猴痘为自限性疾病,大部分预后良好。不过,部分国家也出现了死亡病例。目前国内尚无特异性抗猴痘病毒药物,主要是对症支持和并发症的治疗。
据世卫组织报告,截至6月8日,来自四个区域(美洲区域以及欧洲、东地中海和西太平洋区域)的28个国家向世卫组织报告了1285例实验室确诊猴痘病例和1例疑似病例。
针对猴痘的传播途径,《指南》指出,人主要通过接触感染动物病变渗出物、血液、其它体液,或被感染动物咬伤、抓伤而感染。人与人之间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也可通过飞沫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也有可能感染,还可通过胎盘垂直传播。尚不能排除性传播的情况。
猴痘病毒跟新冠病毒一样,也有不同的变异株。病毒学专家常荣山告诉界面新闻,本次非流行国家部分病例病毒测序结果为西非进化分支,与2018-2019年流出非洲的毒株相比,已发生了明显变异。
猴痘的传染性有多强?是否会引发大规模疫情?常荣山介绍,参照历史上“天花”病毒的传染途径,猴痘病毒的传播机制也有很多相似之处,主要是通过密切接触实现传播。不过,从病毒的R0值(一个感染者在传染期内,在易感人群中引起的新感染者的平均人数)来看,猴痘的R0值低于天花病毒,比新冠、SARS等病毒弱很多。
此外,“世界范围内50岁以上人群都接种过牛痘疫苗,终生携带抗天花、猴痘病毒抗体,这些预存抗体会对猴痘的传播有免疫屏障作用。综合以上这些分析,猴痘不可能形成有规模的疫情。”常荣山表示。
广州市预防医学会首席专家王鸣近期撰文指出,在我国,虽然还从未有猴痘确诊病例的报道,但传染病是没有国界的,猴痘病毒输入我国的风险将持续存在,并随着欧美出现疫情,我国输入性病例的风险也会相应增加。
针对猴痘的预防与治疗,常荣山介绍,国外有公司开发的第三代疫苗(MVA-BN),可以预防猴痘。治疗方面国外也有特效药物,对正痘病毒属的病毒如天花病毒、猴痘病毒、牛痘病毒等有较强的抑制活性。
中国疾控中心新冠防控研究中心主任谭文杰此前在接受健康报采访时介绍,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的“四早”原则是应对新发突发传染病的“黄金法则”。中国疾控中心已制订了《猴痘疫情应急处置技术方案》,储备了猴痘分子检测试剂并对各省市疾控专业人员开展了猴痘核酸PCR检测培训。
谭文杰在国家重点研发项目“重要人兽共患病毒病跨种感染与传播机制”担任首席科学家。他介绍,天花病毒和猴痘病毒的相似性可形成交叉免疫,因此,对于高感染风险人群或疫情输入地区人群,研判风险后可适时依需进行应急接种,“我国长期进行天花疫苗的应急储备,可随时提供上百万支天花疫苗应急接种。”
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所长许文波6月9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回答记者提问时也表示,我国有能力通过对疑似病例临床标本开展猴痘病毒核酸检测和监测,及时发现潜在输入的猴痘病例。
《指南》发布后,国家卫健委表示,各级部门要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做好猴痘诊疗相关培训,切实提高“四早”能力,一旦发现猴痘疑似病例或确诊病例,应及时按照有关要求报告,并全力组织做好医疗救治工作。
“我国未报告发现猴痘病例,也没有报告在动物宿主发现该病毒。目前的重点是外防输入。”谭文杰表示。王鸣提醒,公众出外旅游时,要避免接触可能携带猴痘病毒的动物(主要是南部非洲的灵长类、啮齿动物、有袋类动物);避免食用野味;避免接触任何与猴痘患者接触过的物品;与受感染的动物或人类接触后,要保持良好的手卫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