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葡萄√娱乐官网正规吗知乎

正在阅读:

不点单不让进门?多少咖啡馆生意败给了“规矩太多”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不点单不让进门?多少咖啡馆生意败给了“规矩太多”

咖啡的商业化改造,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

文|咖门

“不点单不让进”的咖啡馆,你会去吗?

最近,我在重庆发现了一家新开不久的咖啡馆,开在半山腰,凭借“环境好、特别出片”的属性,迅速成为区域热门榜第1名。

但是,这家店也因为“不点单不让进”的规矩招来不少吐槽,甚至直接差评。

对于这样的“开店规矩”,你怎么看?

不点单不能进门,这届咖啡馆太有“个性”了

最近,重庆的一家咖啡馆,吸引了我的关注。

先来看看这家店:坐落在半山腰,观景位置优越,很适合看江景和日落。整体是热带雨林风格,草坪、沙滩、玻璃房,还融合了今年很火的露营风。

凭借“环境好、观景位置佳、拍照好出片”等优势,这家5月才开业的咖啡馆,吸引了不少消费者打卡,并且迅速冲到了区域热门榜的第1名。

但很快,这家店的一条规矩引发了争议:不点单不让进店。

网友说,这家店在门口处设置了负责点单的服务员,顾客只有点过餐方可进店,甚至有顾客直言,“像是在收门票”。

无独有偶,除了“不点单不让进”,近期一个关于“咖啡馆老板发文询问设置低消过分吗”的帖子,同样在社交媒体引发不少讨论。

事情是这样的:一个咖啡馆来了两名客人,买了一包咖啡豆和一杯饮品。

由于这家咖啡店此前就有每位堂食客人最低消费一杯饮品的规定,因此咖啡师询问客人想要再点一杯什么样的饮品,其中一位客人表示已经买了一包咖啡豆了。

但老板认为咖啡豆属于零售产品,不能当成堂食的消费。因此老板发帖询问,并提出了两个问题:这样的想法合理吗?人均低消一杯饮品过分吗?

问题来了:对此类“进店规矩”,你怎么看?

有些“开店规矩”,赢了道理,输了生意

与多位独立咖啡馆老板聊了聊我发现,绝大多数人表示自己不打算设置类似的规定,但也表示理解。

开咖啡馆,本就是一种商业行为,特别是疫情影响下生意难做,开门就要面临人工、店租、设备损耗等一座座成本大山,更需要老板精打细算。

而对于很多贩卖空间的店来说,如果每天吸引只拍照不消费的顾客,势必会影响门店的正常生意,设置一定的门槛,劝退蹭拍者也在情理之中。

有些“规矩”大家都能理解,而真正引发消费者不满的可能在于“执行过于死板”。

上文提到的重庆咖啡馆,最新的差评中,顾客表示,“想看看环境再点餐都不行”,这对于本身就对“不点单不让进”就颇有微词的顾客来说,无疑是再一次激怒。

而有关“低消问题”的讨论中,最常见的一种观点也是:“低消规定可以有,但是处理手法可更弹性。”

事实上,低消规定的原意是不想客人使用了空间但不消费,既然客人买了咖啡豆(贵于一般饮品),还被强制要求点饮品,难免会心生不快。

讨论中,有咖啡同行针对这一规定,提出灵魂一问:

再比如另一家店,在店内空无一人情况下,也要求两人必须点两杯,结果顾客直接选择了掉头离店。

总之,开咖啡馆终究是个“小生意”,小生意讲究的是人情味,一味地按照规矩办事,很可能“赢了道理,输了生意”。

公开讨论顾客,网友“雷区”第一名

上述的争议也许只是个例,但也能感受到,门店一个小细节设置得不合理,就会把顾客“拒之门外”。

我整理了近期的争议案例,翻看了近千条咖啡馆差评,并与身边咖啡爱好者聊了聊,发现这几种情况,都是消费者的“重大雷区”:

1、公开讨论顾客?我劝你还是算了吧

如今不少咖啡馆老板都将经营社交媒体作为门店运营的一部分,分享自己的开店日记、装修日记等等,把个人魅力变成咖啡馆的一部分,有的还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但公开讨论顾客?还是算了吧。

公开讨论顾客的行为,在绝大网友看来都是“过于小气”,而且几乎是消费者雷区Top1。

带入一下顾客视角,如果你在门店消费后看到咖啡馆老板公开讨论你的行为,你会怎么想?

倘若店主字里行间没有掌握好分寸,也可能会引发更大的风波。

前段时间,长沙的一家咖啡馆就因为在社交媒体公开吐槽在门店拍照的顾客,引发消费者的不满,一时间点评软件充斥着差评,最终事件以店主出面道歉收尾。

2、乍一看还不错,细一看都是bug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不少咖啡馆乍一看还不错,拉高了顾客的期待,但细节处的bug,直接让顾客对门店好感骤降。正如俗话说的,没有期望,就不会失望。

比如不少贩卖空间的店,网红因素全都有,但细节处经不起推敲。

除了装修问题,餐具也需要关注,比如纸杯的味道就需要重视。咖啡馆包材、杯子可以不“华丽”,但保证没有异味是最起码的。

3、不需过度服务,但更怕“多问一句就摆脸色”

还有一类特别突出的问题在于“态度不好”。情绪是会互相传染的,门店点单员带着负面情绪,自然会传递给顾客。

甚至有的咖啡馆,哪怕多问一句都会直接招来店员的不耐烦。

有时候,顾客需要的不是过度热情,而作为咖啡师,也是时候认识到,更多的顾客没那么懂行,需要你更多的耐心。

开咖啡馆,老板要学会“自我安慰”

在咖啡商业化的进程中,是时候认识到,只做好眼前那一杯咖啡远远不够。

顾客喝咖啡本身就是一场综合体验,咖啡的硬实力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细节服务的“软实力”同样需要重视。

而在这个过程中,咖啡馆老板除了做好服务,同样也需要进行自我调节,这也是形成良性关系的关键。

正如浅原咖啡主理人王建宁说,老板们要学会“自我安慰”,现在大环境还有很多不确定性,即便有些人进店没消费,但至少能让店里有人气,而不是冷冷清清的,“毕竟很多店请群演还得给钱。”

“只要不触及底线,做生意还是应该对客人包容一些,对自己、对客人、对门店都好,会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咖啡的商业化改造,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

这意味着,你总要面对更在意服务、出品速度、物料质量的顾客。当咖啡不再神秘、不再高高在上,用什么样的方式和顾客相处,需要咖啡馆重新思考。

在实现标准化的同时,如何展现个性,让二者不冲突,是独立咖啡馆始终需要思考的命题。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不点单不让进门?多少咖啡馆生意败给了“规矩太多”

咖啡的商业化改造,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

文|咖门

“不点单不让进”的咖啡馆,你会去吗?

最近,我在重庆发现了一家新开不久的咖啡馆,开在半山腰,凭借“环境好、特别出片”的属性,迅速成为区域热门榜第1名。

但是,这家店也因为“不点单不让进”的规矩招来不少吐槽,甚至直接差评。

对于这样的“开店规矩”,你怎么看?

不点单不能进门,这届咖啡馆太有“个性”了

最近,重庆的一家咖啡馆,吸引了我的关注。

先来看看这家店:坐落在半山腰,观景位置优越,很适合看江景和日落。整体是热带雨林风格,草坪、沙滩、玻璃房,还融合了今年很火的露营风。

凭借“环境好、观景位置佳、拍照好出片”等优势,这家5月才开业的咖啡馆,吸引了不少消费者打卡,并且迅速冲到了区域热门榜的第1名。

但很快,这家店的一条规矩引发了争议:不点单不让进店。

网友说,这家店在门口处设置了负责点单的服务员,顾客只有点过餐方可进店,甚至有顾客直言,“像是在收门票”。

无独有偶,除了“不点单不让进”,近期一个关于“咖啡馆老板发文询问设置低消过分吗”的帖子,同样在社交媒体引发不少讨论。

事情是这样的:一个咖啡馆来了两名客人,买了一包咖啡豆和一杯饮品。

由于这家咖啡店此前就有每位堂食客人最低消费一杯饮品的规定,因此咖啡师询问客人想要再点一杯什么样的饮品,其中一位客人表示已经买了一包咖啡豆了。

但老板认为咖啡豆属于零售产品,不能当成堂食的消费。因此老板发帖询问,并提出了两个问题:这样的想法合理吗?人均低消一杯饮品过分吗?

问题来了:对此类“进店规矩”,你怎么看?

有些“开店规矩”,赢了道理,输了生意

与多位独立咖啡馆老板聊了聊我发现,绝大多数人表示自己不打算设置类似的规定,但也表示理解。

开咖啡馆,本就是一种商业行为,特别是疫情影响下生意难做,开门就要面临人工、店租、设备损耗等一座座成本大山,更需要老板精打细算。

而对于很多贩卖空间的店来说,如果每天吸引只拍照不消费的顾客,势必会影响门店的正常生意,设置一定的门槛,劝退蹭拍者也在情理之中。

有些“规矩”大家都能理解,而真正引发消费者不满的可能在于“执行过于死板”。

上文提到的重庆咖啡馆,最新的差评中,顾客表示,“想看看环境再点餐都不行”,这对于本身就对“不点单不让进”就颇有微词的顾客来说,无疑是再一次激怒。

而有关“低消问题”的讨论中,最常见的一种观点也是:“低消规定可以有,但是处理手法可更弹性。”

事实上,低消规定的原意是不想客人使用了空间但不消费,既然客人买了咖啡豆(贵于一般饮品),还被强制要求点饮品,难免会心生不快。

讨论中,有咖啡同行针对这一规定,提出灵魂一问:

再比如另一家店,在店内空无一人情况下,也要求两人必须点两杯,结果顾客直接选择了掉头离店。

总之,开咖啡馆终究是个“小生意”,小生意讲究的是人情味,一味地按照规矩办事,很可能“赢了道理,输了生意”。

公开讨论顾客,网友“雷区”第一名

上述的争议也许只是个例,但也能感受到,门店一个小细节设置得不合理,就会把顾客“拒之门外”。

我整理了近期的争议案例,翻看了近千条咖啡馆差评,并与身边咖啡爱好者聊了聊,发现这几种情况,都是消费者的“重大雷区”:

1、公开讨论顾客?我劝你还是算了吧

如今不少咖啡馆老板都将经营社交媒体作为门店运营的一部分,分享自己的开店日记、装修日记等等,把个人魅力变成咖啡馆的一部分,有的还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但公开讨论顾客?还是算了吧。

公开讨论顾客的行为,在绝大网友看来都是“过于小气”,而且几乎是消费者雷区Top1。

带入一下顾客视角,如果你在门店消费后看到咖啡馆老板公开讨论你的行为,你会怎么想?

倘若店主字里行间没有掌握好分寸,也可能会引发更大的风波。

前段时间,长沙的一家咖啡馆就因为在社交媒体公开吐槽在门店拍照的顾客,引发消费者的不满,一时间点评软件充斥着差评,最终事件以店主出面道歉收尾。

2、乍一看还不错,细一看都是bug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不少咖啡馆乍一看还不错,拉高了顾客的期待,但细节处的bug,直接让顾客对门店好感骤降。正如俗话说的,没有期望,就不会失望。

比如不少贩卖空间的店,网红因素全都有,但细节处经不起推敲。

除了装修问题,餐具也需要关注,比如纸杯的味道就需要重视。咖啡馆包材、杯子可以不“华丽”,但保证没有异味是最起码的。

3、不需过度服务,但更怕“多问一句就摆脸色”

还有一类特别突出的问题在于“态度不好”。情绪是会互相传染的,门店点单员带着负面情绪,自然会传递给顾客。

甚至有的咖啡馆,哪怕多问一句都会直接招来店员的不耐烦。

有时候,顾客需要的不是过度热情,而作为咖啡师,也是时候认识到,更多的顾客没那么懂行,需要你更多的耐心。

开咖啡馆,老板要学会“自我安慰”

在咖啡商业化的进程中,是时候认识到,只做好眼前那一杯咖啡远远不够。

顾客喝咖啡本身就是一场综合体验,咖啡的硬实力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细节服务的“软实力”同样需要重视。

而在这个过程中,咖啡馆老板除了做好服务,同样也需要进行自我调节,这也是形成良性关系的关键。

正如浅原咖啡主理人王建宁说,老板们要学会“自我安慰”,现在大环境还有很多不确定性,即便有些人进店没消费,但至少能让店里有人气,而不是冷冷清清的,“毕竟很多店请群演还得给钱。”

“只要不触及底线,做生意还是应该对客人包容一些,对自己、对客人、对门店都好,会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咖啡的商业化改造,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

这意味着,你总要面对更在意服务、出品速度、物料质量的顾客。当咖啡不再神秘、不再高高在上,用什么样的方式和顾客相处,需要咖啡馆重新思考。

在实现标准化的同时,如何展现个性,让二者不冲突,是独立咖啡馆始终需要思考的命题。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