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葡萄√娱乐官网正规吗知乎

正在阅读:

“我把我的故事放在这里,明天会有人拣起它”|彼得·布鲁克逝世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我把我的故事放在这里,明天会有人拣起它”|彼得·布鲁克逝世

“戏剧总是能够刺入恐惧和绝望的最深黑暗之中,理由只有一个:不是在此前,也不是在此后,就在当下,此刻,确有灯在黑暗中亮着。”

图片来源:newspeterbrook.com

按:据英国《卫报》报道,导演彼得·布鲁克于近日去世,享年97岁。

彼得·布鲁克是英国戏剧和电影导演,20世纪重要国际剧场导演。他曾多次获得托尼奖和艾美奖,并捧得一座劳伦斯·奥利弗奖奖杯,被《纽约时报》称为“英语世界最伟大的导演”,以自己80多部戏剧作品颠覆了人们思考戏剧的方式。

布鲁克曾在皇家莎士比亚剧院担任导演,也曾领导位于巴黎的国际戏剧研究中心。他执导了《爱的徒劳》《暴风雨》《李尔王》等80多部著名戏剧,还执导了《乞丐的歌剧》《蝇王》等电影,另有多部歌剧作品。其著作包括《空的空间》《敞开的门》《时间之线》《流动的视点》《思绪如缕》等。其中,《敞开的门》《时间之线》和《彼得·布鲁克访谈录》的中文版由三辉图书引进。

《时间之线》是彼得·布鲁克别具一格的自传,它以时间之线串联了一场关于探索与体验的人生戏剧。今天的推送与大家分享的是这本书的结尾部分。

《时间之线》(节选)

撰文 | 彼得·布鲁克  翻译 | 张翔

一部自传就像一次对人生素材的重新梳理,两者都会有终结。生活就像踩着那根原木过河——抓着一根树枝,不知道何时会坠落——读一本书,则可以选择在一个适当的时刻停下。

我一直想知道自己为什么如此频繁地回归戏剧,理由其实很简单。戏剧不只是一个场所,也不仅是一个职业。它是一个隐喻,帮助你更清晰地看清生活。

据说在起源时,戏剧是一种治疗,一种城市治疗行为。根本性的、熵的运作,让城市生活不可避免地碎片化。可当人们在一个特定的场所聚集,在一种特定的氛围下,加入到一个神秘的活动之中,他们松散的四肢会重新聚拢,短暂的治疗也会让这个整体重新聚合,在其中每个成员可以重新认识到自己,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

曾亮相上海的《情人的衣服》剧照

饥饿、暴力、残忍、强奸、犯罪——在此时此地结盟。戏剧总是能够刺入恐惧和绝望的最深黑暗之中,理由只有一个:不是在此前,也不是在此后,就在当下,此刻,确有灯在黑暗中亮着。推进也许变成了一个空洞的概念,但进化不是,尽管进化可以经历几百万年,但戏剧可以让你在这个时间格上获得自由。就像老者所言:“若非现在,更待何时?”

分别为《战场》和《惊奇的山谷》剧照,两剧都曾亮相上海

通过我结识的优秀人群,我只确信光明的一点:品质是真实存在的,而且有它的源头。每个时刻都会有一个不可多得的新品质,经由人类行为而发扬光大——它会消失,被发现,再消失。这个源头不知其名,会被宗教和哲学背叛,被教堂和寺庙背叛,执着和放弃也时刻在背叛它。但不变的是,深藏其中的源头纹丝不动。品质是神圣的,但时刻处于危险之中。

我从未目睹过奇迹的发生,但我亲眼目睹了奇男子和奇女子的存在,他们的非凡之处在于,他们毕生倾尽所能。这是我唯一能够确信的,正是对这难以捉摸的“某些东西”的探索一路引导着我,尽管它时常被忘却、被忽略。小时候最激怒我的,莫过于听到那些成年人说,他们年纪越长,知道得越少。现在巡视自己的经历,我会对李尔王的一句台词备感亲切:“我对此毫不在意。”年华见老,我尤其痛恨所有多余的恭敬和点头哈腰,但今天殊该表明的是,孤军奋战的人只是风中的一根稻草,我们不可能独立完成——我们需要其他人,永远。刚开始能说会道时,我觉得任何事都可以解释。而现在,我发现若我在此用寥寥数语解释这么多年什么在引领着我,这将是帮倒忙。无知是通往惊奇的大门,意味着不会亦步亦趋。有趣的是,我尝试过带领别人,也尝试过独自工作。但不可避免的是,这一态度却不得不拜倒在真理脚下,且每每总是引人不快的真理,即:只有当我们在为一个不以个人好恶为参照的目标努力时,我们才开始存在。

彼得·布鲁克

任何事物没有改变。人生不是一条直线,书中的情节仍在不断重演,只是顺序会颠倒,平衡会转换。总会有新的项目、新的方向、新的热情。我仍会抓住一根无用的树枝,我的马会继续逆向飞奔、跳跃和摔倒,一个红罐头的闪亮碎片与无价之宝有着相同的吸引力,还有一句时常在耳的低语:“如果让这个时刻溜走,它就再也不会回来了。”

年轻时我总在想:“一个人穷其一生终有可能在精神上‘到那里’。”而事实上,我对精神上尽快“到那里”抱有一种偏执。接着,对我们人类的境况越来越明了以后,会被更现实的想法所占据:“它需要几倍的人生去完成啊?”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挫折后,一种共有的感觉开始占了上风 :在全人类无尽的抗争、摸索,升华和堕落之中,个人只是一颗飞逝的微粒。对“那里”的探索将是覆盖整个人类历史的未来命题,或许永无解答。

三辉书系-彼得·布鲁克系列

任何时候,我们总能找到新的开始。一个开始者的头脑中,永远洋溢着开始时的天真烂漫和未受限制的自由。对寄生状态来说,对困惑来说,对困难来说,前进是一件更困难的事。从无知通向经验的路上,有太多的状况蜂拥而入。完成总是最难的,只有让它去,才能让你尝到真正的自由。然后,完成又变成一个新的开始,生活因此成为一个连绵的词语。

在非洲的乡村,说书人在故事行将收尾时,会把手掌放到地上,说:“我把我的故事放在这里。”然后又加了一句:“明天会有人拣起它。”

来源:三辉图书

原标题:“我把我的故事放在这里,明天会有人拣起它”|彼得·布鲁克逝世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我把我的故事放在这里,明天会有人拣起它”|彼得·布鲁克逝世

“戏剧总是能够刺入恐惧和绝望的最深黑暗之中,理由只有一个:不是在此前,也不是在此后,就在当下,此刻,确有灯在黑暗中亮着。”

图片来源:newspeterbrook.com

按:据英国《卫报》报道,导演彼得·布鲁克于近日去世,享年97岁。

彼得·布鲁克是英国戏剧和电影导演,20世纪重要国际剧场导演。他曾多次获得托尼奖和艾美奖,并捧得一座劳伦斯·奥利弗奖奖杯,被《纽约时报》称为“英语世界最伟大的导演”,以自己80多部戏剧作品颠覆了人们思考戏剧的方式。

布鲁克曾在皇家莎士比亚剧院担任导演,也曾领导位于巴黎的国际戏剧研究中心。他执导了《爱的徒劳》《暴风雨》《李尔王》等80多部著名戏剧,还执导了《乞丐的歌剧》《蝇王》等电影,另有多部歌剧作品。其著作包括《空的空间》《敞开的门》《时间之线》《流动的视点》《思绪如缕》等。其中,《敞开的门》《时间之线》和《彼得·布鲁克访谈录》的中文版由三辉图书引进。

《时间之线》是彼得·布鲁克别具一格的自传,它以时间之线串联了一场关于探索与体验的人生戏剧。今天的推送与大家分享的是这本书的结尾部分。

《时间之线》(节选)

撰文 | 彼得·布鲁克  翻译 | 张翔

一部自传就像一次对人生素材的重新梳理,两者都会有终结。生活就像踩着那根原木过河——抓着一根树枝,不知道何时会坠落——读一本书,则可以选择在一个适当的时刻停下。

我一直想知道自己为什么如此频繁地回归戏剧,理由其实很简单。戏剧不只是一个场所,也不仅是一个职业。它是一个隐喻,帮助你更清晰地看清生活。

据说在起源时,戏剧是一种治疗,一种城市治疗行为。根本性的、熵的运作,让城市生活不可避免地碎片化。可当人们在一个特定的场所聚集,在一种特定的氛围下,加入到一个神秘的活动之中,他们松散的四肢会重新聚拢,短暂的治疗也会让这个整体重新聚合,在其中每个成员可以重新认识到自己,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

曾亮相上海的《情人的衣服》剧照

饥饿、暴力、残忍、强奸、犯罪——在此时此地结盟。戏剧总是能够刺入恐惧和绝望的最深黑暗之中,理由只有一个:不是在此前,也不是在此后,就在当下,此刻,确有灯在黑暗中亮着。推进也许变成了一个空洞的概念,但进化不是,尽管进化可以经历几百万年,但戏剧可以让你在这个时间格上获得自由。就像老者所言:“若非现在,更待何时?”

分别为《战场》和《惊奇的山谷》剧照,两剧都曾亮相上海

通过我结识的优秀人群,我只确信光明的一点:品质是真实存在的,而且有它的源头。每个时刻都会有一个不可多得的新品质,经由人类行为而发扬光大——它会消失,被发现,再消失。这个源头不知其名,会被宗教和哲学背叛,被教堂和寺庙背叛,执着和放弃也时刻在背叛它。但不变的是,深藏其中的源头纹丝不动。品质是神圣的,但时刻处于危险之中。

我从未目睹过奇迹的发生,但我亲眼目睹了奇男子和奇女子的存在,他们的非凡之处在于,他们毕生倾尽所能。这是我唯一能够确信的,正是对这难以捉摸的“某些东西”的探索一路引导着我,尽管它时常被忘却、被忽略。小时候最激怒我的,莫过于听到那些成年人说,他们年纪越长,知道得越少。现在巡视自己的经历,我会对李尔王的一句台词备感亲切:“我对此毫不在意。”年华见老,我尤其痛恨所有多余的恭敬和点头哈腰,但今天殊该表明的是,孤军奋战的人只是风中的一根稻草,我们不可能独立完成——我们需要其他人,永远。刚开始能说会道时,我觉得任何事都可以解释。而现在,我发现若我在此用寥寥数语解释这么多年什么在引领着我,这将是帮倒忙。无知是通往惊奇的大门,意味着不会亦步亦趋。有趣的是,我尝试过带领别人,也尝试过独自工作。但不可避免的是,这一态度却不得不拜倒在真理脚下,且每每总是引人不快的真理,即:只有当我们在为一个不以个人好恶为参照的目标努力时,我们才开始存在。

彼得·布鲁克

任何事物没有改变。人生不是一条直线,书中的情节仍在不断重演,只是顺序会颠倒,平衡会转换。总会有新的项目、新的方向、新的热情。我仍会抓住一根无用的树枝,我的马会继续逆向飞奔、跳跃和摔倒,一个红罐头的闪亮碎片与无价之宝有着相同的吸引力,还有一句时常在耳的低语:“如果让这个时刻溜走,它就再也不会回来了。”

年轻时我总在想:“一个人穷其一生终有可能在精神上‘到那里’。”而事实上,我对精神上尽快“到那里”抱有一种偏执。接着,对我们人类的境况越来越明了以后,会被更现实的想法所占据:“它需要几倍的人生去完成啊?”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挫折后,一种共有的感觉开始占了上风 :在全人类无尽的抗争、摸索,升华和堕落之中,个人只是一颗飞逝的微粒。对“那里”的探索将是覆盖整个人类历史的未来命题,或许永无解答。

三辉书系-彼得·布鲁克系列

任何时候,我们总能找到新的开始。一个开始者的头脑中,永远洋溢着开始时的天真烂漫和未受限制的自由。对寄生状态来说,对困惑来说,对困难来说,前进是一件更困难的事。从无知通向经验的路上,有太多的状况蜂拥而入。完成总是最难的,只有让它去,才能让你尝到真正的自由。然后,完成又变成一个新的开始,生活因此成为一个连绵的词语。

在非洲的乡村,说书人在故事行将收尾时,会把手掌放到地上,说:“我把我的故事放在这里。”然后又加了一句:“明天会有人拣起它。”

来源:三辉图书

原标题:“我把我的故事放在这里,明天会有人拣起它”|彼得·布鲁克逝世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