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vickie
欧莱雅企业基金会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6月23日于法国巴黎隆重举行 「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颁奖典礼。来自中国浙江大学脑科学与脑医学院院长胡海岚,因其在社会和情绪神经科学方面的重大发现成为2022年的获奖者,是目前全球最年轻的获奖人之一。
欧莱雅董事会主席、欧莱雅企业基金会主席安巩(Jean-Paul Agon)(右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奥德丽·阿祖莱(Audrey Azoulay)(左一)为胡海岚(中)颁发2022年“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
是什么让胡海岚选择了脑科学?她在科研中有哪些感受?如何保持活力与效率?她对女性有哪些建议? TOPHER上周连线访谈了胡海岚,从更多元的角度了解这位科学家的观点。
研究情绪既是兴趣又是社会责任
胡海岚对脑科学的兴趣从大学时期就开始了,在博士后期间将研究的焦点锁定在情绪和社会科学上,比如情绪对学习和记忆的影响,尤其是情绪相关的课题。对科学家来说,一个相对没有被开垦过的方向有着天然的吸引力,且抑郁等情绪疾病影响着世界上的很大比例的人群,研究的进展将会为他们带来很多帮助,这是胡海岚选择做抑郁相关研究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当地时间6月21日胡海岚教授在法国科学院作专题报告
传统药物一般在给药6-8周后才开始慢慢发挥疗效,而临床上意外发现氯胺酮在极低的剂量下就可以产生快速的抗抑效果,在难治性抑郁患者(使用传统药物无效)中见效率达到70%。对有自杀想法的病人,氯胺酮在一小时内就可以几乎消除其自杀意念。
2018年,胡海岚的团队通过对氯胺酮的研究解析了抑郁症本身的机制。他们发现氯胺酮能够快速起效,是因为它能够很快地阻断介导负面情绪的「反奖赏中心」过度的放电或者过度激活状态,从而将多巴胺、五羟色胺这些和快感以及奖励感受相关的化学物质控制在安全水平。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还发现了两三个新的通道蛋白,它们可以作为潜在的抗抑郁药物的分子靶点。
临床应用任重道远
胡海岚提到「理解氯胺酮怎么快速发挥作用对脑科学家来说是重大的基础科学的问题,因为它能够帮助我们理解抑郁症这种如此复杂的大脑疾病真正的核心机制是什么。同时因为氯胺酮有副作用,理解机制之后,可以帮助我们设计和寻找更好、同时副作用更小、更安全的药物。」
胡海岚及其团队也在积极推动科研成果的实践应用。一是致力于对氯胺酮在分子结构上进行改造,在保留抗抑郁的作用的同时,去除成瘾性及其他副作用。二是做靶点的拓展,目前团队发现至少有一个分子靶点和氯胺酮的靶点在同一个通路里面起作用,并且预测阻断这个靶点之后也会有抗抑郁的效果,针对这个靶点临床上现在已经有药物治疗别的疾病,两三年前团队已经和临床医生开始了合作进行临床测试。
但是科学从基础研究到临床成功,一般需要10-20年时间去研究和攻克药物安全性、副作用、化学基团的设计、优化等相关问题。但是理解了「疾病的机制,也就是跨出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胡海岚说道。
在被问及如何在「多个科研方向和专精」方向上平衡时,胡海岚表示虽然科研会有同时有很多潜在方向,比如在他们的实验室就有关于情绪异常,抑郁症的机制,以及社会竞争行为的背后脑机制等方向。虽然这些方向看起来「不同」,但是实际上它们会有很多交集,互相启发。
不希望给女科学家贴标签
虽然获颁的是奖励女性科学家的大奖,但是胡海岚还是希望媒体不要给女性科研工作者贴上性别标签。“因为她们提出的假说,设计的实验和得出的结论并不会因为性别就会有更高或者是更低的正确率或者成功率。在科学的真相和事实面前,不同的性别都是平等的。如果有一天女性科学家的比例达到了50%甚至更高的时候,民众不再下意识觉得这是很特别很稀有的时候,这种性别标签就会自然消失。”
胡海岚的学生当中女性比例非常高。她认为,无论男女,每一个学生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特点。强调或者抽离性别特征,本身也是一种标签化的行为。
访谈中,胡海岚提起印象最深的是和其他女科学家的交流。因为疫情原因,这是3年来「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第一次线下颁奖,积累了来自生命科学领域,也有来自计算机科学、化学、工程领域的15位女科学家。这些天这些来自不同领域的最强大脑在一起参加活动,彼此分享和交流各自的工作,不同的研究领域碰撞出科学灵感的火花。
「大家都很享受这个科学的盛宴。这几天相处下来和其中的几位成为了很好的朋友,还谈到了科学上合作的可能性。」胡海岚说道。
做自己喜欢和擅长的事
刚上北大时胡海岚起初被保送物理系,但她感觉物理学科相对发展比较成熟,而生命科学领域还有很多未知值得发掘,这让她产生了挑战和探索的兴趣,加上在大学期间,胡海岚读到史蒂夫·库夫勒和约翰·尼科尔斯合著的《神经生物学——从神经元到脑》,她意识到「大脑当中的很多信号是以电信号传播,是可以被观察、被记录,被改变的。」由此更加确定了自己的研究兴趣是脑科学。
经历了博士阶段的学术培养后,在博士后申请时她决定再一次挑战自己,由果蝇的神经发育转向「动物行为及其背后的脑机制」。虽然需要重新学习技术,第一阶段经历了很多的试错。但她坚持了下来。
关于兴趣,胡海岚还提到一点「做自己感兴趣和擅长的事,从个人和社会的角度都是效率最高,浪费最小,最有幸福感,也最有可能产生成效的做法」, 正如她自己从未在科研中感到枯燥,「在我们看来科学家是世界上最好的职业,这是国家和社会资助你,让你去做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情」。
科学也要沉得住气
胡海岚会选择运动、旅游、享受美食来缓解压力,面对年轻人的压力,她建议年轻人如果面对挑战或是遭遇挫折,不妨暂时地放一放,放松一下,很多东西自己会随着时间化解。在有远大理想的同时,也要把学会大的目标拆解成一个一个可以实现的小目标,慢慢实现。
胡海岚提到,除了兴趣之外,韧性也是科研必不可少的品质。科学家要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内要耐得住寂寞和挫折,「百折不挠在科研领域不是一个比喻而是一个现实。」,他们每天70%以上的时间可能都是面对失败或者实验暂时的不成功。所以韧性的锻炼也是实验科学家的基本功。
虽然一些媒体喜欢报道年少成名,但胡海岚认为,科学工作应该特别避免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心态。要尊重科学的规律和时间,不管是一下就有了突破,还是需要很长时间等待都是有可能的,所以除了“女科学家”的标签,她希望媒体也应避免给科学家贴“年轻”的标签,“科研就像不知道终点在哪里的马拉松,你要调整好自己的节奏,有时候快,有时候慢,有时候有同伴一起,有时候也要一个人孤独地坚持,不知道终点在哪里的魅力,但是总能让你充满希望。”
性别平等还需更多人努力
「世界需要科学,科学需要女性」世界各国都在致力于消除学术领域中的性别不平等,国内最近也出台了青年人才项目当中适当地放宽女性申请人的年龄的限制,创造对生育友好的工作环境等一系列政策。
胡海岚认为这些都是可喜的进步。她也分享了一些其他国家值得借鉴的政策,比如一些国家在招聘,论坛和基金申请当中都规定了女性的最低比例,许多国际会议都要求女性参会人数达到30-40%等等。
除了政策支持,女性友好的科研环境需要各方努力共同打造,比如来自男性科学家的合作和支持,此次评奖中就有包括菲尔兹奖获得者的男性科学家全程参与了从评审到颁奖的一系列活动,来表达对促进科学界性别平等的支持。
胡海岚认为「在顶尖科学领域,女性仍是少数,这个现象值得我们关注并致力于改善。科学的世界需要多元和包容,科学的大门是向所有人敞开的——无论性别、国籍、种族或文化。多元可以为创新和绩效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团队中有更多女性的参与,会有助于创造更好的结果、更丰富的创造力和更多的可能性。」
TOP HER|记录女性成长价值与商业价值
垂类精准媒体|她经济整合营销|数据增长决策|高净值社群经济
北京·上海·香港·纽约·伦敦·温哥华|topher@topherglobal.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