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玉
连续三日,央行逆回购操作量维持在每日30亿元的“地量”,引起市场关于货币政策转向的猜测。分析师指出,央行此举意在回笼市场中过度宽裕的流动性,而非暗示货币政策转向紧缩。
7月6日(周三),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开展3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这是央行连续第三天进行30亿元的逆回购操作,当日净回笼资金970亿元,加上前两天,本周央行已净回笼资金3010亿元。
央行在月初大额回笼资金并不稀奇。比如,今年3月底,央行连续5日开展千亿级逆回购操作,护航资金面平稳跨过季末时点。4月初,央行逆回购量连续多日降至100亿元。不过,和以往比较,这次单日30亿元的逆回购操作规模确实有些少。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梁斯对界面新闻表示,央行连续小额投放逆回购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有所变化,其核心原因是季初银行间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各类市场主体临时性、季节性流动性需求回归正常,无需采用较大规模的流动性投放操作。
他指出,在度过年中时点后,市场流动性需求快速下降,DR007、R007等关键货币市场利率再次降至7天期逆回购利率下方,说明流动性较为宽松。
截至7月6日12:00,银行间7天质押式回购利率(R007)报1.72%,银行间7天存款类金融机构间的债券回购利率(DR007)报1.57%,均远低于7天逆回购利率2.1%。
央行在2021年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提到,人民银行在公开市场操作中更加关注DR007等货币市场短期基准利率,并综合考虑现金投放回笼、财政收支以及市场需求等因素灵活调整公开市场操作的规模和期限品种。市场在观察央行公开市场操作时,应重点关注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中期借贷便利利率等政策利率,以及市场基准利率在一段时间内的运行情况,而不应过度关注央行操作数量,避免对货币政策取向产生过分解读。
回顾历史,当市场利率严重偏离政策利率时,央行都会进行非常规操作。比如,2021年1月初,DR007在1.6%-1.8%之间徘徊,远低于当时的7天逆回购利率2.2%,此后央行先将单日逆回购规模从100亿元降至50亿元,随后又降至20亿元。
招商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张静静表示,观察央行货币政策态度,“价”的重要性远超于“量”。虽然央行逆回购投放量降至每日30亿元,但中标利率仍维持在2.1%不变,说明货币政策调整的信号并未出现。而且,从量上来看,今年跨季期间逆回购的净投放量也显著超过上年同期。
她进一步指出,近期市场出现了加杠杆的现象。4月以来,银行间质押式回购成交量不断走高,6月23日,升至6.4万亿的历史高位,市场加杠杆倾向凸显。出于维护流动性平稳跨季的考虑,央行季末仍在增加逆回购投放,直到7月2日才开始缩减。
“这说明央行已关注到流动性过度充裕下市场加杠杆的倾向,并通过缩减每日逆投放规模向市场释放‘控杠杆’的信号。”张静静说。
“我们认为,在‘稳企业-保就业’成为首要目标的定位下,宽松的货币政策不会仓促退场。尽管近期猪价攀升推动通胀预期走高,但在发改委保供稳价与需求淡季的背景下,央行三季度‘稳物价’的压力并不明显,通胀暂不成为主要矛盾。”张静静说。
信达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李一爽也表示,就目前情况来,30亿元逆回购操作并不能判断货币政策已经出现了趋势性的转折。
他称,尽管近期高频数据出现了改善,但这更多仍是疫情冲击减弱后经济的自发性修复,在出口增速下行、地产投资趋势尚未出现转折信号的状态下,经济未来大概率仍然处于弱复苏的状态。6月27日,易纲行长表态总量政策要进一步发力支持经济,从大逻辑上看经济仍然需要货币宽松的支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