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融中财经 顾白
编辑|吾人
氢燃料电池无疑是2022年最热门的赛道之一。
前不久,包括上海浦东企业治臻股份在内的3家氢燃料汽车产业链企业,相继启动申报科创板IPO。一时之间,又燃起了PE/VC的造富梦。
自去年以来,国内氢能源方向投融资十分活跃。即使投资机构在避险情绪更趋向谨慎的大环境下,行业内仍有多起投资案例发生在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覆盖天使轮、A轮融资,直到Pre-IPO。
6月,上海发布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携手长三角地区、西北地区部分城市协同发展氢能源,再次将氢能源发展推上了机遇风口,也将疫情阴霾下的投资人引上了这条投资路。
上海一家早期机构投资人就向记者吐糟:“在“碳中和”“碳达峰”的目标下,氢能可以说在各领域的新兴应用都在经历从0到1的突破。参与布局的除了市场化VC/PE机构外,央企和国企也越来越多。这些机构本身就带着厚重的产业资源和资金实力,他们进来之后一般机构根本拼不过。很多项目天使轮就已经贵到投不起。”
“不过,氢能产业天花板足够高,从制氢、储运到应用,产业链各环节都有需要技术突破的地方,每个细分领域都有可能变成大赛道的可能。”该投资人说到。
行业内人将目前国内氢能赛道投资情况总结为三点:阶段早、市场慢、估值偏高。同时,氢能的基础设施是个巨大的投资,如果没有央企去牵头,没有国家队入场,还不是最佳的投资点。
01、3天3家氢能企业,集中提交科创板IPO
6月的最后三天,资本市场上3家氢能企业同时奔赴科创板,“财富效应”进一步影响了VC们对于氢能项目的趋之若鹜。
30日,“治臻股份”提交科创板IPO招股书;29日,国富氢能科创板IPO获交易所受理;28日,捷氢科技科创板IPO获受理。
国富氢能主要产品是储氢瓶、制氢设备和加氢站,目前处于高投入的研发阶段,技术门槛比较高,需要达到一定规模才能进入盈利。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国富氢能虽然押中氢能源的风口,处于高速成长。但作为一家亏损且盈利前景并不明朗的公司,估值在5个月内接近翻倍,并且市销率接近10倍,不得不说令人惊奇。
从国富氢能融资历程看,自2020年8月完成股改后,公司分别在2020年11月、12月,2021年4月(两次)、9月、10月、11月完成七轮增资,并在期内先后完成4次股权转让。截至目前,国富氢能有超过20个机构股东,包括东方电气和长江三峡集团共同出资的东方氢能、北京大兴区政府主导成立的水木氢源、苏州国资背景的苏州隽永、市场投资机构朗玛创投等。
2021年4月,苏州隽永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以2000万元增资国富氢能,增资后持股比例为1.29%,据此计算,国富氢能此轮投后估值15.5亿元。2021年8-9月期间,上海泓成创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下称泓成创投)、天鹰投资、青岛新鼎、朗玛创投分别与国富氢能签署了《股份认购协议》。泓成创投以3000万元增资,持股比例为0.98%,对应公司投后估值30.6亿元。
两次增资时隔五个月,国富氢能估值大幅提升。通过深扒背后操盘手,涌金系浮出水面。
天眼查显示,泓成创投实际操盘人为“涌金系”掌门人陈金霞。“涌金系”也恰巧是国富氢能最早的外部投资者。2017年10月,张家港涌源铧能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以下简称“涌源铧能”)通过增资持有了国富氢能20%的股权。涌源铧能有五名股东,其中三名股东都由陈金霞实际控制,其中包括涌源铧能的执行事务合伙人张家港涌泉投资管理企业(有限合伙)和泓成创投。
国富氢能是邬品芳创立的氢能供应企业,邬曾经曾就职于圣达因,创立过天然气储氢瓶上市公司富瑞特装,2016年创办国富氢能并逐渐退出富瑞特装。这种在资本市场上俗称“老司机”创业,创始人过往的成功积累了大量的行业人脉,也更容易获得投资人的信赖。
治臻股份是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师生团队创办的科研成果产业化平台,属于科研机构成果产业化的商业模式,深耕燃料电池电堆的核心部件、氢能金属极板领域10余年。
这是一个典型的科学家创业的模式,“专业人才+产业资本”构建企业基础平台。2021年,凭借总投资2.6亿元的常熟年产千万片级金属极板产线正式投产,公司一举成为全球氢能金属极板产能领先的企业之一。上市之前,治臻股份获得过同创伟业、龙腾资本、朗玛峰创投、东证资本、自贸区基金、兴证资本、志鑫投资、兴富资本、复容投资、钧犀资本、临港科创投、立丰投资、海通新能源、智臻投资、西藏派诺投资、巨凝创投等众多机构加持。
从公司提交的招股书看,前两大股东上海氢捷投资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和上海集领为臻企业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均为团队成员个人持股,而第三大股东上海上汽创业投资中心(有限合伙)属于产业投资人,其他股东有产业资本也有财务投资人。
公司前十大股东
捷氢科技,公司脱胎于上海汽车集团,相当于上海汽车分拆上市,主营业务为燃料电池电堆、系统和核心零部件。这也是国有汽车集团中首家启动分拆上市的下属企业。本次分拆上市完成后,上汽集团股权结构不会发生变化,仍将维持对捷氢科技的控制权。
捷氢科技之外,上汽集团今年还会推进旗下多个创新企业的市场化改革,计划培育20家“科创小巨人”企业。上汽集团副总裁、总工程师祖似杰也曾透露,分拆一批子公司上市,是希望凸显其“中立性”,可以为除了上汽集团之外的其他车企进行配套服务。
尽管企业的形态相差比较大,但是不难看出,即使目前氢燃料电池车尚未实现大规模商用,但各路资本针对优质产业链公司的角逐,已进入白热化阶段。
投资人告诉融中“氢能是一个典型的高科技制造产业,很难引进一条生产线就做出市场接受的产品。即使目前还没有到规模生产的市场化阶段,相关企业的产品迭代已经可以通过研发能力体现出来。投资人出手要趁早。”
02、围投齐聚,上海谋划氢能千亿版图
上述的这三家公司中,除了科技属性的标签之外,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其中2家公司注册地在上海,一家在江苏张家港,可以说都处于长三角地区。长三角是我国氢能产业化重要的发源地,也是最早实施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化探索的地区。
此前市场流传一种说法:“中国氢能看佛山”。因为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下,这里聚集了100多家氢能企业、科研院所及相关机构,包括国家电投氢能、清能股份、昇辉科技、韵量燃料电池、济平新能源、康明斯恩泽、氢力氢为、攀业氢能源等一批企业纷纷在此落脚。
相比佛山,如今的上海也正在异军突起成为另一个氢能产业聚集地。6月底,上海公布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2-2035年),提出到2025年建设各类加氢站70座左右,重点区域涵盖金山、宝山、临港、嘉定、青浦等;重点通道包括S32申嘉湖高速、两港大道-沪奉高速-沪金高速、G50沪渝高速、G60沪昆高速、G15沈海高速等。在临港、崇明探索现场制氢加氢一体化项目示范。培育5-10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独角兽企业,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突破1万辆,氢能产业链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
根据最新出台的规划,到2025年,嘉定“氢能港”将引进、培育企业总数达200家,实现氢能及燃料电池汽车全产业链年产值、营收突破500亿元;引进氢能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检验检测平台等各类科研机构20个,汇聚国内外氢能创新创业人才3000名,实现科研成果转化项目落地30个;商务和公务范围内燃料电池汽车的运行数量达到1500辆,嘉定区内企业和个人积极购买或使用燃料电池汽车达到1000辆;融入长三角氢走廊建设计划,构筑氢气供应网络,建设商用加氢站不少于10座,试点氢能港道路沿线供氢管道输送;新增加3条以上氢燃料电池公交运营线路;打造2个零碳氢能示范园区;鼓励氢能上下游企业积极参与燃料电池汽车示范项目,形成行业标准体系集聚中心;加快氢能进入住宅楼宇能源消费终端,打造1到2个氢能应用社区。
在此之前,作为上海首个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园,嘉定“氢能港”依托同济大学嘉定校区的科技优势,以汽车“新四化”为主攻方向,重点围绕氢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两大新兴产业,布局智能制造、科技研发、总部经济、商业商务四大核心功能模块。已经引进上汽捷氢、长城汽车、丰田汽车、佛吉亚、堀场仪器等氢能源和汽车智能化产业项目50多家,总投资超过100亿元,成为全国氢能行业中优势企业较集中、企业能级较大、人才数量较多的一个产业高地。
其实自1998年长三角成立第一家燃料电池企业到现在,20多年时间,上海、江苏、浙江逐渐从核心零部件到生态体系的构建,同时基于上海汽车集团、上燃动力等产业基础,以及上海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中科院等科研院所的技术支持和人才供应,上述三家氢能就均有交大基因。可以说,这里具有氢能发展的先天优势,也是目前国内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生态建设最完善的地区之一。
03、投资人:“赛道火爆,创始人的估值期待,要合理”
2022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标准在2021年的基础上退坡30%。一定程度上,这反映出新能源已经逐渐摆脱了政策“拐棍”;另一方面,国家将新能源汽车的补贴重心转移至氢燃料电池车领域。作为“双碳”目标的另一条赛道,氢燃料电池车悄然间变得热闹起来。
据国际能源网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季度,我国股权市场针对以氢能为主业的投资额约有136.1亿元人民币。截至目前,已经有IDG资本、凯辉基金、绿动资本、水木易德等30多家公司参与氢能领域投资。
有投资人告诉记者:“和传统燃油车比,氢燃料电池车具有节能减排的属性,也被视为最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汽车。”而且由于氢燃料电池拥有比锂离子动力电池更长的续航里程、更轻的总质量以及更高的工作效率,氢燃料电池投资项目正在迎来火爆的投资期。而开发氢能也已经引起各国的高度重视。”
之前中国政府高层考察丰田工厂时曾在坊间流露出一种说法——“动力电池快充20分钟续航300公里,氢燃料电池加氢3分钟续航600公里。动力电池就是大忽悠,氢燃料电池才是终极能源方案!”由此,“氢燃料电池车”这个词,也第一次出现在大众眼前。
2021年以后,不少企业单独或者联合投资了燃料电池项目,总投资额超260亿元。近两年,尽管国内疫情波动,但是新能源市场销量稳步增长。氢燃料电池产业发生融资事件超过100起。仅今年1—6月,氢燃料电池车产业链公开的大额融资事件也达到10余起,其中爱德曼氢能、东方氢能和新研氢能的融资金额都在亿元以上级别。
另外,在国企、央企的带头下,布局氢能的民营企业也越来越多。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约有包括首航高科、吉电股份、广汇能源等在内的19家上市公司进军氢能领域。
某上市公司负责人对媒体表示,尽管今年产销量有所上涨,但目前行业还处于技术储备、产能储备和资本储备期。“目前整个市场还处于试点示范阶段,巨量的市场潜力有待释放,眼下也正是产业链布局的黄金时期。”
目前,氢能产业相关政策密集出台,近30个省份及直辖市将氢能发展纳入新能源汽车产业、战略新型产业发展或区域“十四五”规划当中。其中,北京、河北、内蒙古等地还专门出台了氢能产业的整体发展规划和政策,将氢能产业应用从交通运输领域向多领域扩展。
从产业链来看,氢能分为上游的制氢,中游的储运、加氢站和下游的燃料电池系统与应用三大部分。上游的电解水制氢、下游的氢燃料电池等领域,均是投资机构关注的重点,并且已经涌现出宝瀛气体、骥翀氢能、重塑科技、捷氢科技、氢晨新能源等创新企业。
“氢能中上游,前期投入高昂、回款依赖全产业链联动,下游则直接面向消费者,产品化程度高、技术突破点多,也更适合VC和初创公司入局。”上述投资人对记者坦白到,“但是有些创始人,受到政策大环境影响,对企业估值有着明显超出常规逻辑的期待和判断。现在A轮体量已经高出过去20%的水平线。”
“双碳背景下,传统能源比例下降,新能源比例上升是必然趋势。氢能最擅长的领域,其实在能源电气化后的工业生产和电网系统的储能调配。燃料电池汽车作为氢能产业化重要的切入点,上下游产业生态的构建也非常重要。但整体上创始人还是应该合理理性地进行融资,才能带领公司走得远。”该投资人也很无奈。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