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来咖智库 追辛
编辑|龚岩
或许是因为扛不住疫情,今年来餐饮企业都纷纷谋求上市以“自救”。
继乡村基、老乡鸡、老娘舅、达美乐比萨、绿茶餐厅、和府捞面、捞王等一众连锁餐饮企业之后,7月13日晚间,海底捞海外业务运营主体特海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特海国际”)在港交所提交招股申请书,以实物分派方式分拆,并以介绍形式上市。
由于采取的是“介绍形式”上市,不涉及即时资金的筹集,因此特海国际最快能在本月底前完成挂牌。如果上市成功,这也意味着继海底捞、颐海国际后,海底捞创始人张勇的火锅产业版图上将再添“一员”。关于分拆海外业务的原因,招股书中也提到,分拆将使海底捞海外餐厅获得独立的上市地位及独立的募资平台,从而寻求更好的发展。
如今的火锅江湖中,“一哥”海底捞也是内忧外患。各个新品牌的迅速崛起以及自身盈利的放缓,也让海底捞把目光投向海外市场,希望开辟新的增长点。但特海国际这张牌能否打好,仍然有待观察。
海外业务分拆上市,独立发展还是剥离亏损
2016年7月,以火锅底料业务为主的颐海国际,从海底捞集团拆分出来单独在港上市,发行价为3.3港元/股,截至2022年7月15日,颐海国际股价为23.65港元,总市值247.6亿港元。
2018年9月,海底捞也正式登陆港交所,发行价为17.8港元/股,其后总市值最高一度接近4700亿港元。截至2022年7月15日,海底捞股价为16.08港元,总市值896.3亿港元。
时隔近4年后,张勇再度出牌,这次是把海底捞的海外业务分拆上市,特海国际也因此进入资本市场的视野。和颐海国际、海底捞均采用的“公开发售”形式不同,根据公告,特海国际计划采用“实物分派+介绍上市”的方式。“实物分派”意味着特海国际将股份直接分给现有股东,而非由海底捞直接控股,先折算成现金再分配;而“介绍上市”意味着不发新股、不融资,上市只是为了增加流动性。这种做法最大的好处就是省去了发行新股、路演配售等环节,缩短上市流程,争取以最快速实现IPO。
关于分拆海外业务的原因,特海国际在招股书内亦有所披露,分拆能为各板块业务更好地分配资源,并将使海底捞海外业务能够获得独立的上市地位及独立的募资平台,有利于海底捞和其海外业务的现有业务及未来扩张。同时,分拆后各板块的管理团队可以更高效地管理各自业务。另外,分拆还能提升海底捞海外餐厅的业务形象和市场影响力。
一位二级市场分析师向来咖智库表示,就目前的公告和财务情况分析,海底捞此举更大可能是为了剥离亏损业务,让集团公司扭亏为盈,从而拉升股价。
作为海底捞海外布局的主体公司,特海国际的《招股书》显示,海底捞于2012年开设位于新加坡的首家海外餐厅。自此,其逐步扩大海外的餐厅网络,截至2022年3月31日,海底捞在亚洲、北美洲、欧洲及大洋洲的11个国家拥有97家餐厅,具体包括东南亚57家、东亚17家、北美洲16家,澳大利亚及英国等共计7家。
招股书中也披露了特海国际与海底捞、颐海国际的关联交易。其中,特海国际与海底捞主要是在商标授权领域合作,基本不存在合作年度上限。而特海国际与颐海国际的关联交易则涉及海底捞专用产品、零售产品、即食自助产品三方面。2019年-2021年及2022年一季度,特海国际与颐海国际产生的交易额分别为672.8万美元、579.4万美元、858.2万美元、306.2万美元。2022年、2023年交易额上限设定为1675.5万美元和2286.6万美元。
本次分拆及上市后,特海国际将通过2020年12月成立的全资附属公司Singapore Super Hi掌控海外业务,其与海底捞公司则会剥离股权关系,改由海底捞现有股东直接持有。
海特国际认为,火锅是国际上最受欢迎的中餐品类之一。按收入计算,2021年可占国际中餐市场收入的11.1%。2016年-2019年,从307亿美元增至373亿美元。后受疫情影响,2020年降至256亿美元。随着疫情逐步缓和,火锅在国际市场已开始复苏,2021年恢复至289亿美元。
亏损和债务承压,海底捞海外新店扩张放缓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按2021年的收入计,特海国际是国际市场第三大中式餐饮品牌,也是国际市场上源自中国的最大中式餐饮品牌。
那么十年的发展,海特国际的业绩成色到底如何?
招股书显示,2019年-2021年及2022年Q1,海特国际的收入分别为2.33亿美元、2.21亿美元、3.12亿美元和1.09亿美元,各期分别亏损0.33亿美元、0.54亿美元、1.51亿美元和0.28亿美元,亏损额总体呈现出大幅上升之势。
因为成本高,一直亏损且需要持续扩张,因此,海特国际的债务压力巨大。2019年-2021年及2022年Q1,公司流动负债分别为1.69亿美元、3.24亿美元、3.90亿美元和4.23亿美元,到5月末,进一步增至4.32亿美元。
与国内市场的情况相似,疫情对于海底捞海外餐厅的经营带来了一定影响。比如客流量方面,疫情之前的2019年,特海国际的餐厅共录得约810万人次的客流量。此后,该公司客流量严重受新疫情影响。不过,情况到2021年已有所好转,数据显示,其顾客人次从2020年疫情高峰时期的约710万增加到约980万,而每家餐厅同店客流量由2020年的13.32万人次,增加至14.32万人次。2022年一季度,随着部分国家的疫情逐渐缓解,特海国际总共录得约380万的顾客人次,较2021年同期的约240万人次增长60.3%。
与此同时,餐厅的翻台率也有所走低。特海国际表示,由于疫情及限制措施,海底捞海外餐厅整体翻台率从4.1次/天下降至2020年的2.4次/天和2021年的2.1次/天。
不过,特海国际表示,海底捞国际业务正在从疫情影响中恢复。其在招股书中称“自2021年以来,特别是在2022年,许多国家已逐步撤销疫情限制措施,使我们能够恢复正常运营。在2022年第一季度,餐厅业绩显著改善,总客流量约达380万人次,整体翻台率为2.7次/天。”
但受疫情长期影响,特海国际也在调整扩张计划,优化现有餐厅的表现,并减慢新餐厅开业的数量及广度。数据显示,特海国际新开的餐厅数量由2020年的36家减少至2021年的22家,今年一季度仅开了3家新餐厅,而新餐厅数量的下降也会对盈利能力产生影响。
特海国际在“风险因素”中还提到,公司可能无法成功开设新餐厅并从中获利。此外,公司计划在其经营经验较少或并无经营经验的市场(如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及西班牙)开设新餐厅,但是公司可能无法预测该等地区的市场变化,或在开设新餐厅时在取得地方机构的牌照方面遭遇延迟。
行业与出海双重竞争压力,破局是关键
这两年,海底捞在国内的日子也并不好过。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已有260家海底捞餐厅在“啄木鸟计划”下永久关闭,32家餐厅暂时停业休整。
今年3月初,海底捞发布管理层人事任命公告,43岁的副首席执行官兼首席运营官杨利娟调任首席执行官,负责监督集团的管理及战略发展,并继续负责“啄木鸟计划”的落实与推进;36岁的李瑜出任海底捞中国大陆地区首席运营官,38岁的王金平出任港澳台及海外地区首席运营官,将协助首席执行官提升集团不同地区的运营效率,加强对公司管理及执行的监督和实施。目前,除通过“啄木鸟计划”关注内部管理效率提升外,海底捞亦在产品创新领域转变策略,从新一代消费需求入手进行多元化业务发展,打造系列周边爆品,吸引客流、增强用户粘性。
据浙商证券在研报中预测,6月26日,海底捞一至三线城市门店数量(不包含存续但停业的门店)分别较2021年上半年财报数据再下降27家、14家、51家,下降比例分别为10.9%、2.68%、9.12%。预计海底捞优化门店的效果将在2022下半年开始逐步体现,并传导至利润率,达到降本增效的效果。
在海底捞关店的同时,火锅的江湖也已经发生了变化,竞争程度有增无减。去年以来,巴奴毛肚火锅、周师兄等多家火锅品牌传出大额融资消息,谭鸭血、湊湊、捞王这些新品牌也正在迅速崛起,未来的争夺和厮杀在所难免。
而中餐品牌出海也并非坦途。此前,包括东来顺、全聚德、花家怡园、眉州东坡、大董、黄记煌、小肥羊、江边城外、沙县小吃等品牌都曾经尝试走出国门。而早先开店的不少品牌,也暴露出了海外开店的各种问题,比如盲目开店,装修、采购、人力成本高昂,人员管理困难,口味难以适应市场,食品安全意识不达标等等,已经不乏“水土不服”导致失败的前车之鉴。
特海国际就提到,海底捞海外餐厅将继续扩大其餐厅网络,但可能会增加风险及不确定性。例如,海底捞海外餐厅的扩张可能会导致其企业文化或餐厅质量下降,从而影响品牌声誉。另外,人员成本增加、新店开业前的支出和食材供应等,都增加了海底捞海外餐厅的扩张风险。
特海国际还指出,公司也面临着激烈的国际餐饮业竞争,包括服务、食物质量、味道、价值、氛围及位置等各方面。“我们旗下各餐厅均面对同区不同市场分部的多间餐厅的激烈竞争,包括当地拥有的中餐餐厅及国际连锁餐厅。许多竞争对手已在我们经营餐厅或拟开设新餐厅的市场发展成熟。此外,其他公司可能开发与我们理念相若的新餐厅,以我们的顾客为目标顾客,导致竞争加剧。”
今年1月,呷哺集团旗下高端火锅品牌湊湊海外首店亮相新加坡,马来西亚项目也正式启动,呷哺集团国际餐饮市场战略正式进入落地实施阶段。未来五年,呷哺集团计划将在新加坡布局50家门店,2022年内将在新加坡布局4家店。围绕东南亚市场,未来五年呷哺集团还将在海外布局中央厨房等相关产业链,供应国外市场的同时,打通国内外供应链市场。
尽管都有着美好的设想,但中餐想在海外市场赚钱并不容易。据世界中餐业联合会,目前海外中餐总数已经达到了近80万家,但是中国餐饮企业在走向海外的过程中依然面临政治、经济、文化融入、法律法规等多个方面的挑战。除了上述提及的挑战外,供应链的稳定以及流程标准化也是运营中相当重要的一环,代表了品牌是否能够高效复制,进而达到规模化的关键。
对特海国际来说,上市并非难事,真正难的还是如何在海外破局走稳、走快。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