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葡萄√娱乐官网正规吗知乎

正在阅读:

“死去的记忆突然攻击我”,朋友圈测试共同回忆功能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死去的记忆突然攻击我”,朋友圈测试共同回忆功能

似乎近来互联网中掀起了一阵怀旧的风潮,而微信在朋友圈开始测试的“共同回忆”功能,也不失为一种便利用户“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的方式。

文|三易生活

屡屡被质疑的张小龙,如今再次面临这一情况。在近期微信安卓端8.0.25的测试版更新中,几项新功能的加入也受到外界的众多关注。

除了支持“支持一次最多发送99张图片”外,“朋友圈共同回忆”功能的内测,明显也有着更高的热度。据网传的相关截屏显示,用户在发布朋友圈内容时会出现“和谁一起”的新选项,除了提醒所标记的好友外,“和谁一起”的内容还将保存在朋友圈相册的新入口“共同回忆”中。

并且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这一功能最多可标记10个好友,并且就算是删除的好友,双方的“共同回忆”记录仍然存在,但无法查看对方朋友圈的具体详情。

对于这一功能的更新,评论区依旧保持了以往“褒贬不一”的特征。有需求的用户觉得这是个“共同记录日常”的好功能,而没有需求的用户则依旧会吐槽“能不能搞点实用的,比如编辑朋友圈”,并且还有用户表示,“这是情侣分手了,也要留些回忆时不时提醒下自己‘曾经的过往’吗?”

尽管老话说“互联网是有记忆的”,但就目前而言,其实可以说是“互联网帮你记住”。昔日冲扫胶片、打印照片,然后粘贴在相簿中供随时翻看,如今则变成了用手机拍摄、上传各类云相册,并随时在云端查看。

同样为了实现用户间的分享,诸如“共享相册”、“分享相册”等功能也层出不穷。此外,或许是为了防止这些“数据”就此沉寂,如今越来越多的手机厂商或社交平台都推出了诸如“照片精选”、“照片回忆”等功能,让那些“被忘记的瞬间”重新回到用户的视线里。

而微信朋友圈内测的“共同回忆”功能,同样也遵循着这样的逻辑,方便用户与好友间记录日常或怀旧。其实近年来无论是打开社交平台、还是短视频应用,都很难不发现诸如《甄嬛传》等经典剧集被“十级学者”翻来覆去地研究,还有孙燕姿、罗大佑、王心凌、周杰伦等无数艺龄甚长的歌手/明星频繁在各平台出现。

似乎近来互联网中掀起了一阵怀旧的风潮,而微信在朋友圈开始测试的“共同回忆”功能,也不失为一种便利用户“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的方式。

在上线后的十余年时间里,微信朋友圈已经从诞生之初一个较为私密的分享平台,逐步变为了支持图片评论、允许发布小视频等功能更为全面的个人展示窗口。而随着用户基数的增加以及用户多元化的需求,如今朋友圈也加上了旨在保护隐私的“朋友圈可见时间范围”、取消共同好友点赞评论通知、“谁可以看”等功能。

尽管许多人的朋友圈不免发展为广告、工作用途,但不可否认的是,微信显然希望其用于联结人与人,并延长用户间关系链的工具。

而在连接用户与好友的共同回忆等功能外,其实还有能够连接用户与“曾经的自己”这样的功能,例如QQ空间的那年今日、微博的去年今日等,都是在算法的帮助下让用户回忆此前所发过的内容,就像一个随时调取且可以重点展示的数字记忆库。

不可否认人的记忆显然是有限的,但只要有足够的存储空间,用户在互联网上的数据储存却可以没有上限,并且借助相关技术,诸如“共同回忆”、“那年今日”等功能,也都能将用户过去的记忆整理、并再次呈现出来。而例如机器学习与识别,关键词、图片搜索等功能也能够帮助用户准确筛选,并不局限于时间点或时间线。

不过当各平台都开始频繁提醒用户回忆过去,也不免会有尴尬的情况出现。例如在一篇题为《社交媒体中的时间崩溃:“语境崩溃”的拓展》的学术论文中就显示,平均年龄23岁的受访者们在社交媒体上行事谨慎、安静,避免透露过去的尴尬内容,以平衡私人与工作、过去与现在的界限。

简单来说,就是有不少用户会因为过去的行为而感到羞耻、想要拥有“被遗忘的权利”,因此“那年今日”等这类功能或许也并不是完全受用户青睐。

而在用户批评微信不推出“聊天记录漫游”等功能的背后,其实也反映了聊天记录、图片等数据对于用户而言,已不再是单纯的数据、反而可能是不容删除的记忆。

当然,对于一个需要保持活力、增进用户粘性的社交产品而言,无论用户如何吐槽,微信早已不再是单纯的即时通讯工具,更多功能的推出都是为了满足用户更为细分化的需求。就像永远有人热衷于“情怀”和“复古”一样,总有人需要一个辅助记忆、帮助整合与朋友回忆的工具。

而如今微信推出任何功能、有任何改变似乎都不奇怪,毕竟社交赛道的想象力至今还未完全展现,说不定在好友共同回忆后,微信的“那年今日”也指日可待了。

但学者安德鲁·霍斯金斯(Andrew Hoskins)也曾提到,“在算法时代,我们只需要上传与检索便可以想起一切”,但假如一直依靠互联网来存储回忆、是否也意味着对当下瞬间的感知能力在下降,以及大脑记忆的方式将改变呢。并未更加值得思考的是,假如与好友之间一直有新的对话,又何须去重温过往呢?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死去的记忆突然攻击我”,朋友圈测试共同回忆功能

似乎近来互联网中掀起了一阵怀旧的风潮,而微信在朋友圈开始测试的“共同回忆”功能,也不失为一种便利用户“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的方式。

文|三易生活

屡屡被质疑的张小龙,如今再次面临这一情况。在近期微信安卓端8.0.25的测试版更新中,几项新功能的加入也受到外界的众多关注。

除了支持“支持一次最多发送99张图片”外,“朋友圈共同回忆”功能的内测,明显也有着更高的热度。据网传的相关截屏显示,用户在发布朋友圈内容时会出现“和谁一起”的新选项,除了提醒所标记的好友外,“和谁一起”的内容还将保存在朋友圈相册的新入口“共同回忆”中。

并且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这一功能最多可标记10个好友,并且就算是删除的好友,双方的“共同回忆”记录仍然存在,但无法查看对方朋友圈的具体详情。

对于这一功能的更新,评论区依旧保持了以往“褒贬不一”的特征。有需求的用户觉得这是个“共同记录日常”的好功能,而没有需求的用户则依旧会吐槽“能不能搞点实用的,比如编辑朋友圈”,并且还有用户表示,“这是情侣分手了,也要留些回忆时不时提醒下自己‘曾经的过往’吗?”

尽管老话说“互联网是有记忆的”,但就目前而言,其实可以说是“互联网帮你记住”。昔日冲扫胶片、打印照片,然后粘贴在相簿中供随时翻看,如今则变成了用手机拍摄、上传各类云相册,并随时在云端查看。

同样为了实现用户间的分享,诸如“共享相册”、“分享相册”等功能也层出不穷。此外,或许是为了防止这些“数据”就此沉寂,如今越来越多的手机厂商或社交平台都推出了诸如“照片精选”、“照片回忆”等功能,让那些“被忘记的瞬间”重新回到用户的视线里。

而微信朋友圈内测的“共同回忆”功能,同样也遵循着这样的逻辑,方便用户与好友间记录日常或怀旧。其实近年来无论是打开社交平台、还是短视频应用,都很难不发现诸如《甄嬛传》等经典剧集被“十级学者”翻来覆去地研究,还有孙燕姿、罗大佑、王心凌、周杰伦等无数艺龄甚长的歌手/明星频繁在各平台出现。

似乎近来互联网中掀起了一阵怀旧的风潮,而微信在朋友圈开始测试的“共同回忆”功能,也不失为一种便利用户“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的方式。

在上线后的十余年时间里,微信朋友圈已经从诞生之初一个较为私密的分享平台,逐步变为了支持图片评论、允许发布小视频等功能更为全面的个人展示窗口。而随着用户基数的增加以及用户多元化的需求,如今朋友圈也加上了旨在保护隐私的“朋友圈可见时间范围”、取消共同好友点赞评论通知、“谁可以看”等功能。

尽管许多人的朋友圈不免发展为广告、工作用途,但不可否认的是,微信显然希望其用于联结人与人,并延长用户间关系链的工具。

而在连接用户与好友的共同回忆等功能外,其实还有能够连接用户与“曾经的自己”这样的功能,例如QQ空间的那年今日、微博的去年今日等,都是在算法的帮助下让用户回忆此前所发过的内容,就像一个随时调取且可以重点展示的数字记忆库。

不可否认人的记忆显然是有限的,但只要有足够的存储空间,用户在互联网上的数据储存却可以没有上限,并且借助相关技术,诸如“共同回忆”、“那年今日”等功能,也都能将用户过去的记忆整理、并再次呈现出来。而例如机器学习与识别,关键词、图片搜索等功能也能够帮助用户准确筛选,并不局限于时间点或时间线。

不过当各平台都开始频繁提醒用户回忆过去,也不免会有尴尬的情况出现。例如在一篇题为《社交媒体中的时间崩溃:“语境崩溃”的拓展》的学术论文中就显示,平均年龄23岁的受访者们在社交媒体上行事谨慎、安静,避免透露过去的尴尬内容,以平衡私人与工作、过去与现在的界限。

简单来说,就是有不少用户会因为过去的行为而感到羞耻、想要拥有“被遗忘的权利”,因此“那年今日”等这类功能或许也并不是完全受用户青睐。

而在用户批评微信不推出“聊天记录漫游”等功能的背后,其实也反映了聊天记录、图片等数据对于用户而言,已不再是单纯的数据、反而可能是不容删除的记忆。

当然,对于一个需要保持活力、增进用户粘性的社交产品而言,无论用户如何吐槽,微信早已不再是单纯的即时通讯工具,更多功能的推出都是为了满足用户更为细分化的需求。就像永远有人热衷于“情怀”和“复古”一样,总有人需要一个辅助记忆、帮助整合与朋友回忆的工具。

而如今微信推出任何功能、有任何改变似乎都不奇怪,毕竟社交赛道的想象力至今还未完全展现,说不定在好友共同回忆后,微信的“那年今日”也指日可待了。

但学者安德鲁·霍斯金斯(Andrew Hoskins)也曾提到,“在算法时代,我们只需要上传与检索便可以想起一切”,但假如一直依靠互联网来存储回忆、是否也意味着对当下瞬间的感知能力在下降,以及大脑记忆的方式将改变呢。并未更加值得思考的是,假如与好友之间一直有新的对话,又何须去重温过往呢?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