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 安晶
铁轨热变形、机场跑道被“晒化”、伦敦郊区发生多起火灾,英国于7月19日迎来了史上最热一天。
官方统计显示,当天英格兰中部地区超过40摄氏度创下新纪录,还有另外30多个地区气温突破历史最高。
在最先遭遇热浪的葡萄牙和西班牙,虽然周二气温有所下降,但热浪已经造成两国1700多人丧生。
世界气象组织警告,受气候变化影响,未来数十年全球将频繁出现热浪。
空调销量暴涨
英国气象局监测显示,当地时间19日中午12点50分,伦敦希思罗机场首先突破40摄氏度,达到40.2摄氏度。当天的最高温为英格兰中部科宁斯比监测到的40.3摄氏度。
今年之前,英国的最高温为2019年的38.7摄氏度。周二当天,全英国有34个地区的气温超过38.7摄氏度,伦敦宣布进入“重大事件”状态。
受高温影响,伦敦多条主要铁路线暂停运行,部分火车减速运行。英国铁路网公司在Twitter放出照片,显示铁轨因高温发生变形。铁路网公司指出,铁轨温度通常比气温高出20摄氏度。
周一,伦敦卢顿机场跑道因高温出现表面损坏,进出港航班一度暂停。同一天,布莱兹诺顿空军基地跑道也因高温受损暂时停用。
英国交通大臣沙普斯表示,英国很多基建设施都是维多利亚时代修建的,无法承受目前的高温。要为了应对高温进行基建升级,还需花费多年时间。
受高温影响,伦敦郊区发生了至少九起火灾,东部郊区温宁顿村部分居民紧急撤离。伦敦消防队宣布进入“重大事件”状态,敦促民众不要在户外烧烤。
当天,伦敦救护车服务接到了400多个与高温有关的求助电话。为了降温,大批民众前往河边、海边。从上周日到周二,至少五人溺亡。
英国气象局科学技术部门负责人贝尔彻(Stephen Belcher)指出,在人类活动不影响气候的条件下,英国夏季气温超过40摄氏度是“不可能的”。但由于温室气体排放增加,极端高温成为了现实。
贝尔彻警告,如果温室气体排放依然保持在目前的高位,英国每隔三年就会出现类似今夏的极端高温。
往年,英国夏季的平均气温通常在30摄氏度以下。英国商业、能源和产业战略部去年的报告估算,英格兰只有5%的住宅安装了空调。大部分空调为可移动式,除伦敦的部分高级公寓外,很少有住宅使用中央空调。
而本周的极端热浪也推高了英国的风扇和空调销量。
英国第二大超市集团Sainsbury's统计显示,上周,风扇销量比前一周上涨1876%;空调销量暴涨2420%;充气式游泳池销量上涨814%。
周一,亚马逊英国网家用电器销售量前15的产品中有10项是风扇。 eBay统计显示,上周英国用户搜索空调的频率比前一周上涨415%,搜索风扇的上涨333%。
英国气象局预测,周二的极端高温之后,周三气温将明显下降,部分地区有雷雨天气。
高温连锁反应
在英国经历最热一天之时,最先遭遇本轮热浪冲击的西班牙和葡萄牙报告了上千人死亡。
葡萄牙卫生总局局长弗雷塔斯(Graça Freitas)周二透露,从7月7日到18日,葡萄牙因高温丧生的人数已经升至1063人。里斯本大学研究人员安图尼斯(Carlos Antunes)接受路透社采访时指出,现有数据显示高温更易对老年人造成致命打击。
安图尼斯表示,之后葡萄牙的高温致死情况将取决于民众的防护措施、养老院对老人的看护和使用的基建设施。
与英国的情况类似,空调并非葡萄牙民众的必备品。
葡萄牙租房平台Idealista对今年7月出租和出售的30多万所住宅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法鲁和维塞乌是安装空调最多的城市,安装率均为46%。在气温更高的南部城市贝雅,只有16%住宅安装了空调。
与葡萄牙不同,西班牙炎热地区的空调普及率更高,塞维利亚市有70%住宅安装了空调。但从西班牙全国来看,只有约33%住宅安装空调。西班牙卡洛斯三世健康研究所统计则显示,从7月10日到17日,西班牙有678人因高温死亡。
世界气象组织预计,欧洲的本轮热浪将持续到下周。
该组织秘书长塔拉斯周二警告,未来数十年,类似热浪的极端天气将越来越频繁。无论各国的气候干预政策是否成功,“气候负面趋势”都将持续到2060年代,冰川将继续融化、海平面不断上升。
他指出,在俄乌冲突已经影响全球食品供应的背景下,热浪将进一步冲击农业。意大利已预计今年的高温干旱将让该国30%的农业生产面临风险。
塔拉斯同时警告,新冠病毒易感人群也是最容易遭受热浪打击的人群。一旦热浪持续,会有更多老年人和疾病患者因高温丧生。
世界卫生组织周二的报告显示,过去六周,欧洲区的新冠新增确诊比之前增加了两倍。上周,欧洲区报告了近300万新增确诊,几乎每周都有近3000人死于新冠。
世卫组织欧洲区域主任克鲁格(Hans Kluge)指出,随着新增确诊上涨,欧洲因新冠住院的人数也在上涨,但接受重症监护的患者数量相对较低。然而在天气转冷的秋冬季节,预计新冠住院人数还将进一步上涨,给各国医疗系统造成巨大挑战。
他提醒,新冠依然是“严重的潜在致命疾病”,各国政府需要采取行动为秋冬的感染潮做好准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