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派财经 王飞澍
编辑|派公子
这一次,每日优鲜是真的崩了。
7月28日,有消息称,因为计划中的融资未能到位,每日优鲜宣布原地解散,并开始以各种方式裁员。同日,多地用户发现,每日优鲜首页出现置顶公告,称配送时间最快为次日达,每日优鲜正式变成“隔日优鲜”。
对此,每日优鲜工作人员回应称,在实现盈利的大目标下,公司对业务及组织进行调整。次日达、智慧菜场、零售云等业务不受影响。由于业务调整,部分员工离职,公司目前正积极寻求一切可能的方案,最大限度保障员工权益。
对于外界来说,每日优鲜走到这一步其实并不意外,2021年以来,每日优鲜已先后被曝拖欠供应商货款,2021年财报难产,接连收到退市警告,关闭南京、杭州、深圳、广州等9个城市的前置仓业务,再到如今全国门店大面积暂停。
一向争议不断的前置仓模式,每日优鲜果真走不通了吗?
01、每日优鲜,凉了?
7月28日,是每日优鲜选定的曝光大消息的特殊日子。
一份由每日优鲜员工提供的内部会议录音流出,在此次会议上,每日优鲜HRBP及现商品负责人肖运贵称,原本商谈的山西东辉集团2亿元战略投资款仍在交涉过程中,每日优鲜已经在SEC发布公告和备案,但由于目前并未完全交割,在投资款尚未到账前,大多数同事的工资将暂缓发放,公司会尽力争取以实物资产和股权等方式进行变现来支付员工的工资。
如果仅仅是暂缓发放工资,还能以资金暂时紧张来解释,但人事宣布“社保断缴”的言论,引来了进一步质疑。每日优鲜人力负责人宣布,大部分员工的工作截止到7月28日,7月份的社保及公积金公司会承担,但从8月份开始需要员工自理。对于有的员工询问,6月和7月的工资何时发放,人力负责人回复称,“现在没有能力回答”。
而每日优鲜创始人徐正和联合创始人曾斌等更高业务管理层,直接缺席了本次会议。让每日优鲜员工们感到更为愤怒的是,就在前一天,员工们不约而同都收到了居家办公的通知,而理由则是五花八门,包括供应商催债、公司新办公地甲醛超标等等。他们没想到,第二天公司会直接在线上会议上通知全体员工原地解散,删除其内部沟通软件飞书以及VPN账号。
有员工愤怒表示,“实际上就是暴力裁员”。目前,已有员工准备集体提交劳动仲裁。
当然,人员的变动必然跟随着业务的改变。
据报道,7 月 27 日晚间,每日优鲜 CEO 徐正和联合创始人曾斌召集业务线负责人级别以上的管理层开线上会,宣布了关停前置仓业务。
7月28日,翻看每日优鲜APP发现首页显示一则服务变更通知,原本30分送达的极速达改为次日达,不过开屏页面仍显示“最快30分钟送达”;在商品详情页面的配送一栏则显示:“因疫情您的订单可能延迟,预计1-4天送达”。
与此同时,多位员工表示已经收到公司通知,每日优鲜全国门店均已闭店,系统层面的更新也已经完成,极速达业务正式关停。
当晚,对于网传“公司解散”一事,每日优鲜公开回应称,在实现盈利的大目标下,公司对前置仓业务进行了调整,次日达和其他业务不受影响。“目前只暂停了北京、上海、天津三地的极速达业务,何时恢复、是否在全国范围内对前置仓业务进行调整暂未可知。”
但实际上,到了晚些时候每日优鲜APP几乎处于瘫痪状态。每日优鲜APP在北京、上海等多城已无法下单,虽然商品还可以加入购物车,但支付时页面会出现“抱歉,本单购买的商品在当前地址下无货”的提示。
而仅仅不到一个月之前,每日优鲜才刚刚在关闭了苏州、南京、杭州、青岛、深圳、广州、济南、石家庄、太原等9个城市的业务,只保留了北京、天津、上海和廊坊,其中,廊坊只留下了一个前置仓。这批业务的关停,意味着每日优鲜又回到了创业初期。
随着关城而来的,则是用户的溃堤式流失。易观千帆的数据显示,每日优鲜APP今年4月的活跃人数达到最高点的1357万,到了6月,活跃人数为807万。两个月时间数据锐减550万,退回到了2020年的平均水平。
显然,每日优鲜已经走上了绝路。受此消息影响,7月28日当晚,每日优鲜美股应声出现雪崩,截至当日收盘跌幅高达-42.80%,每股仅0.135美元,总市值3186万美元,距IPO当天已跌去99%。
02、崩盘仍有赢家
实际上,半个月前每日优鲜曾求得过一笔救命款。7月14日,每日优鲜发布公告称,与山西东辉集团达成股权战略投资合作协议,东辉集团计划向每日优鲜进行价值2亿元人民币的股权投资。
但或许是因为不看好每日优鲜的未来发展前景,亦或是其他原因,这笔救命钱始终没有如期打到每日优鲜的账上。
外界猜测,每日优鲜高层早已预判到了这场崩盘,并开始给自己找退路。7月18日,每日优鲜法定代表人由联合创始人曾斌变更为孙玉英。
此前,每日优鲜提交给纳斯达克的披露文件显示,每日优鲜创始人徐正早已移居香港特别行政区,成为香港公民,成功规避了破产风险。
和每日优鲜员工一样陷入绝望的还有“讨债无门”的供应商们。今天中午已有20 多名供应商们正从燕郊、天津等地赶往朝阳区政府,希望以此引起注意,争取回拖欠的货款。
每日优鲜2021年三季报显示,每日优鲜尚未支付的供应商欠款净额为16.52亿元,同比2020年三季度末的10.88亿元增加了34%。这些应付账款里包括三大类供应商货款、外包配送公司运费、营销服务提供商的服务费。
在疫情反复的2021年第四季度和2022年一、二季度,在经营上并没有太多改善,而且也没有融资输血的每日优鲜,所欠供应商的钱款并没有多少改观。据《晚点 LatePost》报道,每日优鲜目前负债高达 15 亿-18 亿元。
而据了解,移居香港的徐正持有的股份全部放在海外离岸信托中,这意味着,被拖欠的供应商们无法向徐正追索财产。
没能等到救命钱的每日优鲜,最终将所有在场的股东都一起拉下了水,两年前入股的“青岛国资”。
2020年12月,青岛国信、阳光创投、青岛市政府引导基金组成联合投资主体,曾向每日优鲜战略投资20亿元(约合3.06亿美元)。为了配套这一投资项目,诚意满满的青岛市还给了每日优鲜一大块土地——划定城阳区流亭机场附近一块约200亩的土地作为建设每日优鲜全国总部产业园。项目启动建设时间计划为2022年1月,总投资预计30亿元。2022年投资额为2亿元,进行主体施工。目前每日优鲜总部已注册十多家公司,落地了不少产业项目。
但随着每日优鲜的崩溃,青岛市国资无疑亏得血本无归。值得一提的是,青岛国资原计划在首次投资(2020年12月)半年内按F轮融资的价格追加10亿元投资。但在2021年5月29日,青岛国资放弃了对每日优鲜的认购权利。
青岛国资之外,每日优鲜的多数投资者都被套牢在徐正的故事里。企查查数据显示,从2014年至2021年登录纳斯达克,每日优鲜共发生融资事件11次,在生鲜电商中次数最多;共计融资142.71亿,数额最大。生鲜电商这个赛道,2010-2021年4月的10来年时间,融资总额为463.4亿,每日优鲜一家占比超30%。
当然在这场由每日优鲜发起的“鱿鱼游戏”中,也是有赢家的。早在6月1日,每日优鲜的某名老股东以市价9折一次性抛售1473万股普通股,成功实现割肉离场。
03、生鲜赛道崩塌
在此次暴风眼中,每日优鲜的前置仓业务无疑是焦点中的焦点。
在“解散”前夕,每日优鲜刚刚对外宣布了关停前置仓业务消息。在外界看来,这一决定无疑是每日优鲜在“断头求生”,目前每日优鲜收入中有95%依靠前置仓业务贡献。
过去数年,前置仓业务一直是每日优鲜生鲜故事的核心。所谓前置仓模式是将供应商送来的商品先送入平台所在城市大仓,再用冷藏车送往各个前置仓(小型仓储配送中心),用户的订单会被系统分配到最近的前置仓,再由该仓负责拣货、打包,并配送至门店3公里范围内的消费者手中,配送时间多在30分钟至1小时之间。
由于前置仓模式解决了生鲜配送面临的“最后一公里”难题,每日优鲜在生鲜电商赛道中脱颖而出,获得了腾讯的五轮领跟投和整个行业3成的融资份额。
有了每日优鲜打样,这一明星商业模式迅速吸引了赛道内其他玩家跟进,比如叮咚买菜。成立于2017年的叮咚买菜,在2019年3月融完B+轮融资之后开始向全国扩张。当年5月,每日优鲜CFO王珺就透露,计划年内投入超过10亿元去打上海市场,并在深圳、武汉、西南地区和叮咚买菜开启全面竞争。据公开报道,1个季度差不多就烧掉了10个亿。
疯狂扩张背后,这一商业模式的弊端也逐渐开始显露,不论是先行者每日优鲜,还是后来者叮咚买菜,亦或是盒马鲜生和其他社区团购玩家,都没能在这一模式中实现盈利。
盒马CEO侯毅更是直言前置仓是伪命题,而他否定前置仓的理由有三点,分别是客单价上不去、损耗率下不来、毛利率难保证。在他看来,资本进来以后,通过补贴去争夺市场是不健康的。供应链再造、流程优化、全球采购、差异化的竞争,这才是做生意的真本事。2021年,盒马正式关闭了所有的前置仓业务。
目前来看“预言家”侯毅的观点在每日优鲜身上得到了验证,烧钱换增长的商业模式并不长久。
从每日优鲜、叮咚买菜的财报来看,2018-2020年,每日优鲜累计亏损了近70亿元,而叮咚买菜2019-2021年则亏了114.8亿元。根据2021年的预估业绩公告,每日优鲜净亏损预计超过37亿元。
在过高亏损之下,每日优鲜只能通过缩小业务范围来“断臂求生”。后来的赛道明星叮咚买菜也难以招架。6月,叮咚买菜密集退出了天津,安徽宣城、滁州以及广东中山、珠海等多个城市。在2021年三季度财报中,叮咚买菜创始人兼CEO梁昌霖表示四季度要进一步大幅降低non-GAAP净亏损率。
值得一提的是,关于前置仓模式本身就是个坑的争议一直存在。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前置仓模式虽然解决了最后一公里问题,但是仓储面积较小,导致SKU太少,很难满足用户多方面需求;其次,配送模式太重,时效要求之下人力成本太大;然后,由于没有门店,流量获取成本太高。
然而,模式之困还并非每日优鲜面临的唯一问题。
在优优汇商科技创始人、CEO李波涛看来,没有深耕供应链是每日优鲜的较大缺陷。“和其他平台相比,每日优鲜几乎很少卖活鲜,而且做了几个自有品牌后就没有了下文。大部分品牌都来自经销商,说明平台在供应链上深耕得不够。利用采购、选品、数据分析等一整个体系来打造供应链和商品品质壁垒,这才是生鲜电商的命脉,也是冰山之下的东西。”
综合作用之下,整个生鲜赛道都不再被资本看好,而每日优鲜本身高额的债务也影响了寻求融资或收购,曾有接近美团的人士表示,在美团买菜的业务会议上有人曾讨论,哪怕售价 1 美元,每日优鲜也不具备收购价值。
每日优鲜崩溃已成定局,不论是模式之困,还是经营之过,与每日优鲜相关的每一方都成了这次雪崩中的受害者。
在每日优鲜回应的话术里,这次重大调整是为了“实现盈利的大目标”,断臂尚能求生,但砍掉盈利大头,只剩下5%收入来源的每日优鲜确定能存活下去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