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满意公司 大蒙
编辑|Gawaine
相信大家都已经知道什么是预制菜了。
趣店连续19个小时的直播,为这个品类进行了10多亿次曝光,实现了大众化的市场教育。
其实,预制菜不是什么新鲜品类。
上世纪90年代,三全、思念等品牌就开始生产速冻汤圆、速冻饺子,这便是预制菜的一种。
但真正让这个品类快速发展的,是在2010年前后崛起的餐饮端需求。
当时,不少连锁餐厅为把握标准化和门店运营成本,采用了中央厨房模式。实际上,这种模式就是中央厨房将菜品深加工制成半成品,然后运送到门店后简单烹饪即可。
在外卖的兴起之后,快餐料理包等产品成为预制菜品类中的黑马。曾有媒体报道,大量专供外卖的商家甚至没有厨房,所谓的外卖食品,基本是通过微波炉加热料理包制成的。
整体来看,预制菜目前分为4个类别:
①即食预制菜:开袋即食,如罐头、午餐肉、八宝粥
②即热预制菜:加热后食用,如自热火锅、拌面以及一些小龙虾制品
③即烹预制菜:需要简单烹制,如牛排、鸡排
④即配预制菜:那些帮你洗好、切好的菜
而从市场占比来看,以餐饮为代表的B端市场占了80%。而在疫情影响之后,大众消费者对于预制菜的关注日渐增多,这个品类迈向广袤的C端市场也有了新机遇。
只不过,要真正走向大众消费,预制菜还有3个不得不回答的问题。
预制菜的最具价值用户是谁?
在分析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要理清预制菜To C业务中的主要参与者和主要产品。
当前预制菜行业主要有5类企业参与:
①原本从事农林牧渔业的,比如新希望、温氏股份等
②传统的速冻产品企业,比如安井、三全、思念等
③一些大型连锁餐饮企业,比如西贝、广州酒家
④上一波做生鲜的企业,包括盒马、永辉、叮咚
⑤预制菜独立创业品牌,像珍味小梅园、本味鲜物
⑥跨界而来的,趣店、深圳地铁、碧桂园
这些企业中,从当下体感到的主要To C产品来看,大多还是即烹、即配类预制菜。也就是需要用户买来再下一次厨房的产品。
这些产品的销售规模,实际上会被哪群人作为主力去推动?
首先,整个大众消费者都存在潜在需求。
尼尔森曾有报告指出,86%的调查者表示在疫情之后有强烈的“回家吃饭”的需求;80%的调查者在疫情之后将会更注重饮食健康。
但在家做饭就免不了“炒菜5分钟,备菜半小时”的痛苦。洗菜、切菜等准备工作,扰乱了大量人群做饭的心情,这个时候即烹、即配类预制菜就有了销售场景。
其次,年轻一代似乎对预制菜的需求更为迫切。
年轻人生活和工作节奏快,想回家做顿饭很不容易。加之单身人群、一人户群体较多,独立包装、分量合适的预制菜成了“救星”。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据统计,当前一人户群体中,26-30岁占比高达64.73%,是当代独居青年的主力人群。其中,男性独居用户占比女性高27.82%。
而在疫情前的一次调查显示,42.5%受访的90后每周在家做饭次数少于4次,且每月在家做饭少于3次的比重是其他年龄段的两倍以上。
这是一群朋克养生人群。为了健康在家做饭,他们还不如外卖点个养生汤。
其实,一些即烹类预制菜为了延长保质期,同样添加了不少添加剂。是否真的和正常在家做饭一样健康,这里还要打一个问号。
此外,和外卖相比,预制菜还需要烹饪、洗锅洗碗,甚至更贵。曾有媒体对比杭州盒马销售的预制菜产品酸菜鱼,售价约36元。而在外卖平台上,“酸菜鱼+米饭”的套餐价格基本不到20元。
不难发现,当前大家讨论的预制菜最具价值用户,可能实际上并没有相应的需求。
那么,预制菜真正的价值用户是谁?珍味小梅园换了一种思考方式。
2020年7月,珍味小梅园预制菜项目开启。当时他们推出过一款惠灵顿牛排,目的是拿这个具有爆款基因的产品去看看,到底谁在买预制菜。
最终,他们发现购买群体并不是想象中的年轻人,而是30岁以上的宝妈,甚至有50岁大妈。这群人愿意为了家人和孩子的健康,在家不厌其烦地打理一日三餐。
宝妈,新发现。
叮叮懒人菜合伙人也曾表示,对第一批种子用户的调研发现,大家普遍认为的“年轻一代”根本就不是预制菜的主要用户。他们不是不喜欢预制菜,而是不喜欢做饭、不下厨,就没有购买预制菜的需求。
他表示,“喜欢预制菜的人其实是喜欢做饭的人,他们根本不考虑外卖,但是也认为洗菜、切菜、调味等环节太麻烦了,希望烹饪过程能更方便快捷些。”
这样一来,预制菜当前就不能去所谓的拓新,不能去将外卖用户和不做饭的用户转化过来。他更多是在原有的存量做饭用户中获客,这与菜市场、生鲜超市等将有一场战争。
至于会不会是一场恶战,我们还无法预见。
只是,最具价值用户确定企业价值主张和经营方向。预制菜的产品SKU设计、定价策略、渠道策略乃至品牌推广的方向,届此有了基本点。
预制菜的Jobs-to-be-Done是什么?
Jobs-to-be-Done理论曾谈到,用户购买商品并不是为了拥有,而是为了完成一件现实世界中的任务。
提出“营销近视症”的哈佛大学营销教授西奥多·莱维特曾这样教导他的学生:“人们其实不想买一个四分之一英寸的钻头。他们只想要一个四分之一英寸的洞!”
搞清楚买预制菜的人到底要什么,我们才能够随之做好产品定位、考虑定价和渠道选择。
经过《满意公司》的不完全统计,目前我们得出了以下两个结论:
A类人群:购买预制菜是为了省去备菜的繁杂工序,简单便捷成为关键。
B类人群:购买预制菜时,关注的是菜品。像小龙虾、牛排等非家常菜类,他们希望通过预制菜的形式在家烹饪,提升生活质量甚至满足一些仪式感。
显然,针对第一种需求时,我们的产品SKU需要偏向家常菜,更多是与菜市场、生鲜超市做对比。
之前抖音上有一个案例,长沙菜场的李阿姨,在自己的摊位上为年轻人推出了一周菜单,并为他们洗好切好按份包装,甚至附赠烹饪技巧。
这位李阿姨后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选的都是湖南家常菜,做成半成品让他们带回家,让不会做饭的人都能做出一顿好饭菜。”
实际上,这就是针对A类人群的预制菜品牌需要去做的。
定位决定定价。服务这类人群,预制菜的定价则要往性价比方向走——这在产品定位中,也被叫做产品档次定位。
为什么要打造性价比?目前业内不少参与者的回应是,预制菜对于传统餐饮,省去了线下的环境和服务享受,就应该做一些价格的下调。
这种解释更多适用于即热和部分即烹食品。但对于整个预制菜行业的发展来看,你所颠覆的是传统超市里未经加工的菜。那么,你所创造的价值,应该是菜场的价格、预制的品质。
定价决定渠道。
嘉御基金卫哲将商品品类分为电商友好型和电商非友好型。
他说,如果买一瓶水,就是电商非友好型,电商没有办法为一瓶水的提供服务。所有冷藏冷链都是电商非友好型,冷链的物流成本很高且无法提高客单价,因为客单价是由冰箱大小决定的,无法进行囤货。
那么,预制菜是哪种渠道友好型商品?答案很明显,与做饭场景挂钩的,基本就是线下社区业态。
但很奇怪,直播19小时的趣店、交个朋友带货的珍味小梅园、曾走进李佳琦直播间的本味鲜物……几乎所有的预制菜品牌都在走电商渠道。
为什么?
要么,他们在销售即食、即热类产品。这类产品加工程度高,对于供应链和新鲜度要求则比较低,属于电商友好型商品。
要么,他们只是在通过这个渠道进行品牌营销,放大品牌声量——趣店是最典型的案例。
获取那些希望更便捷烹饪家常菜的用户来说,预制菜最佳可得渠道,肯定是在线下、在社区楼下。去铺社区门店,或是自己建设社区门店,是这类预制菜品牌的不二选择。
还是以珍味小梅园为例,他们就曾组建20-30人的团队去BD上海各个区域的小商户。一年下来,这个品牌覆盖了上海的1800多个小网点,贴近用户社区生活。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B类人群的需求满足。作为生活质量、生活方式的一种提升,这类预制菜实际上充当了原有菜品的“品类增量”角色。
知名品牌策略人杨不坏就曾谈到,超级品牌的痛点是,大众传播边际效应递减。知名度已经非常饱和,全国人尽皆知,产品没有颠覆性创新,做营销的价值感在减弱。
这样一来,靠增加预算买流量买曝光不能解决,超级品牌需要寻找新增量。
如果把品牌换成品类,很多超级品类都是大众高频消费,这意味着这样的品类很难做价格抬升。鸡蛋是这样的品类,黄天鹅可生食鸡蛋就是在做品类增量的事情。
那些能够满足用户生活质量提升的预制菜,亦是如此。那么,它可以将定价抬升一个阶梯,渠道也可以往盒马甚至更精品一些的超市走。
但最好的选择,依旧是社区。
生鲜传奇也是一家选址贴近社区的品牌,定位用户一日三餐,主营生鲜。其创始人王卫,曾道出过不一样的社区门店逻辑。
他说,近20年来,中国发生了全球没有的现象,即房地产带动起来的小区聚集形式。
中国房地产,是把一个地方整个扒掉然后盖十几栋二十几栋楼,然后把同样的年龄阶层、同样收入水平,几乎同样的家庭结构的人突然地聚集在这里。
目前,中国的一个小区一般有3000户就是1万人。这个数字相当于欧美的一个大型镇落。在欧美,一个小镇就会有一家大卖场和很多的商业配套。
所以,你们可以试想中国未来的小区会迸发出什么样的红利。
这里,将是预制菜乃至所有即时消费品争夺的热战场。
多个价格带,甚至多个品类的预制菜,都聚集在社区商业当中,品牌又该如何区分和经营?这就要提到产品定位的另一个方式:产品组合定位。
预制菜第一股味知香的加盟商就曾介绍,该品牌允许加盟店销售跟公司产品没有冲突的产品,比如速冻丸子、水饺,产品占比30%左右。这样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多选择,也能给加盟商增收。
这其实就是一种产品组合。
一般来说,预制菜品牌布局社区商业时,应当用自建或品牌联动的方式满足即食、即热、即烹、即配等所有品类选择。
在这其中,我们再根据品牌的核心资源、重要合作等自身内在能力,去划分谁是我的进攻型产品、谁是我的防御型产品、谁是我的战略性产品。
最后,我们得出一个结论:
无论预制菜的Jobs-to-be-Done是什么,这个行业的竞争可能不再是新消费宣扬的“品类第一”竞争,而是产品SKU全面整合之下,对于社区商业渠道的竞争。
一句话,你要去社区开家店,然后店里尽量满足中西中餐、满足禽畜水产、满足炒蒸煮炸、满足家常和硬菜……
一家之力应该是做不出来的。这里将会涌现出一些资本整合角色,或者新的商业地产业态。
预制菜应该如何打造自己的品牌?
对于当下一些预制菜独立创业公司来说,有困难也有机遇。
困难是品牌力弱,上游供应商、下游经销商、商超渠道乃至社区小商户,都不认你。
机遇是品牌力都弱,作为预制菜To C市场的萌芽阶段,目前市场上还没有一个达成大众共识的品牌出现,这给了新锐品牌崛起的机会。
不少新锐玩家已在向品牌营销倾斜资源,微博、微信、抖音、小红书以及电梯、公交车站等,我们随处能够看到一些预制菜的广告。
只是,在资本与巨头催熟之前,留给新锐打造品牌的时间窗口会越加缩小。如何高效地树立起自己的品牌形象?这是一个问题。
首先,我们要搞懂,品牌建给谁看的。
在实际的商业流程中,预制菜乃至所有新锐能够体感到自我品牌力的地方,其实是直接合作伙伴的反馈。比如代工厂那里拿不到优先供货权、渠道那里门槛费很高、进驻商场都是别人选自己……
以至于,很多老板一开始说要做品牌,其实是想给这些直接伙伴看的。
山东大学教授孙曰瑶就曾谈到:品牌建设工作极为重要的是,品牌建给谁看?不是直接客户,而是根据目标顾客链绘制出来的终点顾客,并通过终点顾客的选择来获得溢价的定价权。
齐鲁工业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曹琳,更是曾在文章中表示,品牌的价值在于,减少甚至省略消费者的选择过程,即有了某种需求,立即联想到某品牌,然后进行购买。如果企业没有自己的品牌,根本就没有机会进入消费者的备选集中。
一句话,能降低用户交易费用的,是驰名商标,能降低用户选择成本的,才是品牌。
预制菜要快速实现这一目标,其实有诸多的途径。比如海量投放电梯广告影响用户心智,比如重点铺小红书等种草平台,发挥KOC的人群影响。
这其中,有几点值得注意:
第一,建议聚焦“品类对立”。
品类对立是一个市场营销学术语,大致是去建立与竞争对手相反的新品类。这种相反并非产品相反,可能是大与小、喜欢与厌恶、自由与制约等。
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战,百事可乐的对手一直就是可口可乐。但只有到了越南战争,百事可乐才找到了与可口可乐对立的品类:那些反对越南战争的年轻人。
预制菜其实可以从这方面去寻找与竞争对手、巨头、传统菜品等相关者的对立面,比如便捷、健康、一人份、厌恶外卖……
特别是针对预制菜核心的宝妈人群,在一些情绪化的观点交流上,品牌能够通过对立态度的传播,揽获一群忠实粉丝。
第二,建议完善产品生命周期管理机制。
心智符合二元哲学,人们看到了矛,就一定会联想到盾,新锐通过品类对立能够蹭到一些认知机会。
但从整个商业闭环来看,用户认知品牌之后,只有品牌的产品和服务满足了用户体验,才能够得到认同,实现复购乃至口碑裂变。
在一些快消品公司,为满足这一点往往是打造一款大单品,比如营养快线、红牛、王老吉等,一款单品畅销10多年,品牌走向产品化。
但预制菜不适用于这个规律。作为一个社区消费业态,用户对于预制菜的要求应当是大而全,品牌应当是同时拥有多个大单品,且应当主动缩短单品流行周期。
一般而言,一个周期下(比如3个月)的多款(比如10个)大单品,会为品牌共享差不多80%的营收;而其他繁多的SKU销售也就占比20%。
这就要求,品牌能够每隔3个月,都能够培养出不同的10个大单品出来。它可能是产品创新实现的,也可能是通过市场营销在其他存量SKU中扶持起来的。
当然,3个月只是一个没有任何市场参考的时间。在快速迭代的商业竞争中,谁拥有把这个周期缩得足够短的能力,谁就抢到了下半场的门票。
第三,建议加强原产地品牌的营销。
关于吃喝的东西,众口难调。
所以预制菜行业中场故事,大概率是区域性渗透的故事。尽管当下线上渠道如此便利,也很难有一个品牌能够影响或统领全国。
这个过程中,北方的咸、南方的甜、川渝的辣等,都可能出现诸多品牌。当然,从成瘾性来说,麻辣可能起步更顺利点,清淡的蓝海或许更长久点。
在纵横割据之前,我们就应当加强对于预制菜选品等原产地的营销。阳澄湖大闸蟹、万州烤鱼、海南椰子鸡……这些可能会对跨区域品类尝试带来机会。
第四,建议重配品牌营销的渠道预算。
我曾在《新消费该去哪些环节挖利润?》一文中提到过这个建议:
一谈到营销,大家首先想到的地方是小红书这样的种草平台。
此前遇到过一个餐饮品牌。他们长期与一些素人博主合作,以几元到几十元不等的价格发布图文信息,最开始一个月3000元的预算,最多也不超过1万元,他就可以打透了几个关键词。
只要用户搜索相应的关键词,首页里必有几篇笔记是这个品牌。
但有个问题是,小红书上的“草”似乎太多了。业内的话是,现在的品牌种草,都是在草原上种。那么,如此冗杂的种草笔记中,基于同质化的产品,用户到底要相信哪一个品牌的话?
这个问题可以换一种问法:当同行业的品牌都渗透到消费者心智之后,你该怎么办?
我们发现,最终比拼的其实不只是你是否触达到用户的心智,而是你是否抢占到了用户心智的高地——也就是更能显现品牌厚度。
这并非智能手机屏幕里的各种广告就能实现的。它可能要像初期的拼多多一样,去打公交站广告、地铁广告、电梯广告乃至央视广告。
我们也看到,最近1年来,预制菜已取代K12、互联网App,成为电梯广告的新金主之一。
这种看似传统的大广告渠道,或者说户外广告,才是真正抢占用户心智高地的地方。
以欧莱雅为例,2013年以来,欧莱雅在中国市场户外广告、平面广告投放量一直保持行业前列,巅峰期曾接近行业总占比30%。
宝洁亦是如此,在户外广告等渠道的投放量常年保持行业前三。
AsiaPoster公司CEO史沫伍德就曾说:“户外广告才是真正的大众传媒。”
如何去权衡品牌广告、效果广告、种草笔记、兴趣电商等各个板块的预算投入,对于品牌来说已成为一门学问。
第五,建议重视消费价值观的研究。
这是任何一个企业坚守价值主张的关键。
当下,预制菜核心人群是宝妈。而宝妈作为中国家庭的消费支柱,她的消费方式将影响另一半、影响父母、影响下一代。
这就是品牌溢出。
而在品牌人群正发生溢出的过程中,我们就应该去做一些重新定位以及品牌态度的梳理。
总之,当下的预制菜品牌,上有成熟的供应链、下有被团购、生鲜等教育透了的社区商业。他们的当务之急就是建设品牌。
最后我想说一句,当下新消费追求的销售规模,其实并非消费品的壁垒,品牌才是。
参考文献:
[1]36氪研究院,2022年低温预制食品行业研究报告[R].北京:36氪, 2022.
[2]新消费Daily.前有陆正耀,后有罗敏,是预制菜还是预制“韭菜”?[EB/OL]. 2022[2022年7月29日]. https://mp.weixin.qq.com/s/rivMNYLdEzRRgRIuqrpVmA.
[3]刀法研究所. 珍味小梅园:为什么线下社区是预制菜的最优解?[EB/OL]. 2022[2022年7月29日]. https://mp.weixin.qq.com/s/ITtVI6TSvs92OLRfC1A52Q.
[4]虎嗅. 生鲜传奇王卫:文明国度都是被野蛮民族征服的,零售也这样[EB/OL]. 2018[2022年7月29日]. https://www.huxiu.com/article/273501.html.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