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戈振伟
8月11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在出席首届“大湾区国际科创峰会”致辞时表示,香港要着力发展创科,向全球“抢”人才,他将在10月发布的首份《施政报告》中提出相关的想法和具体措施。
香港特区政府新任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局长孙东出席同一峰会指出,本届政府将做好顶层发展规划,为未来5至10年香港创科发展制定清晰的方向和目标,并由特区政府主导、规划、投入及引领,秉持以结果为目标的理念,推进香港创科把握时机,向前发展。
孙东近期在接受《香港商报》采访时透露,特区政府计划于10月发表施政报告时,就引入创新科技产业方面提出具体措施,包括为发展创新科技产业的土地提供优惠。
当局同时期望,将引入创科人才的审批加快,以及审批程序可以更为宽松。吸引人才来港的最重要元素是“安居”,政府正为此作出努力,将就协助来港科研人才的居住问题,推出一两项措施。
在“亚洲四小龙”中,香港是唯一没有高科技和高增值产业作为经济支柱之一的经济体。其与21世纪的最大经济变量“互联网”和“科技”几乎绝缘。香港迫切想改变这种面貌,发展科创产业成为每一届特区政府的施政目标。
今年4月底,李家超在公布的政纲中提出:“无创科无未来。”他表示,将积极把香港发展成国际创新科技中心,构建国际科研之都,带动经济转型。国家“十四五”规划中也明确支持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港澳及区域发展研究所所长张玉阁在其著作《十字路口的香港经济》中指出,香港的经济问题主要表现为“转型之痛”和“发展之困”,“转型之痛”指的就是香港继制造业和服务业两次转型之后,尚未完成以知识经济和创新型经济为核心的第三次转型。
“产业结构问题是香港经济最大、最关键的问题,而其致命软肋是‘失衡’——由于几乎失去了制造业,导致整体产业结构失衡。”张玉阁指出,自2004年以来,香港第三产业的比重一直保持在90%以上,贸易及物流、金融、专业服务和旅游四大支柱产业增加值,占GDP总量的比例达到60%。这和亚洲和内地其他城市相比都是比重最高的。比如与香港体量相近的新加坡,其经济中依然保有26%左右的工业。
在专家看来,香港的经济转型要成功,必然要向知识型、服务型高增值产业转型,主要是创新科技产业、创意产业,以及知识型服务。
香港的创新科技产业发展迟缓,一直前行艰难。虽然特区政府成立以来一直大力推动“发展创科”,然而雷声大雨点小,政策难落地,导致其在科创产业上缺乏存在感。
香港市民口中传颂颇广的一句话是“High Tech揩嘢,Low Tech捞嘢”,意思是“搞高科技就会失败,搞科技含量低的就能赚到钱”。这句话似乎也代表了香港这些年来的低迷的科创生态。
事实上,香港发展科创的底子并不薄。首先是过硬的科研实力,目前有5所大学跻身世界百强,国家两院院士逾40人,1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6所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分中心、28所与世界级大学和科研机构合作的创新研发实验室。
同时,香港发达的金融业也为创科加速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例如港交所修改上市规则,突破性地允许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赴港上市。
全国港澳研究会理事、团结香港基金副总干事黄元山认为,香港发展创科的优势在于最上游的基础研究和最下游的上市集资,但对本地的科研成果并未给予足够的商品化支持,商汤科技(创始人为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和大疆创新(创始人毕业于香港科技大学)等人工智能巨头,都是在香港以外的地区将技术落地生产。
香港特区政府于1998年公布创新及科技发展蓝图,并据此投资发展各项必要的基础设施,包括注资50亿港元成立创新及科技基金;创办由政府资助的香港应用科技研究院;建立香港科学园、数码港及5所研发中心。
香港科学园是香港最大的科技研发及企业孵化基地,也是香港建立世界级创科中心的核心载体,目前集聚了逾1100家创科企业、1.7万名创科人才,发展已具规模。
为了进一步突出对科创的重视,香港特区政府近年来不断调整,例如在2015年将之前在商务及经济发展局的创新科技处独立为创新科技局;2020年7月推出“再工业化资助计划”;如今更是将创新科技局调整为创新科技及工业局,进一步推动创新科技发展及成果转化。
同时,香港想要发展科创,也离不开和大湾区其他城市的联动合作。资料显示,大湾区的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全球创新指数连续两年居全球第二。
在这一过程中,香港与深圳优势互补协同效应尤其明显。香港拥有雄厚的科研实力、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发达的资本市场和成熟的服务业,深圳则连接着广阔的市场、完备的供应链,拥有突出的先进制造能力,是多个龙头科创企业所在地。
目前,香港特区政府正全力推进位于落马洲河套地区的港深创新及科技园(港深创科园)建设,并将与深圳河对岸的深圳科创园区共同组成“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这是大湾区四个重大合作平台之一。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