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雷达财经 李亦辉
编辑|深海
在每日优鲜败走之际,被广泛质疑的前置仓赛道里,另一家企业叮咚买菜带来了一个还算积极的消息。
8月11日晚,叮咚买菜交出了一份超出预期的2022年第二季度业绩。数据显示,公司该季度实现营收66.3亿元,同比去年增长42.8%;Non-GAAP净利润2000余万,首次实现阶段性盈利。
不过阶段性盈利看似为前置仓模式注入信心,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今年二季度,叮咚买菜是上海疫情期间的重要保供企业之一,这对于业绩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对此,在财报发布后的电话会议上,叮咚买菜创始人兼CEO梁昌霖坦言,公司第二季度的盈利是受到了疫情的部分影响。展望第三季度,叮咚买菜可能会略微亏损。
有行业人士认为,叮咚买菜除了需证明疫情好转、线下购物复苏后的业绩持续性,真正实现前置仓模式跑通外,还需在“降本增效”之外寻找新的增长点。
艰难打破亏损魔咒
叮咚买菜成立于2017年5月,2021年6月29日在美股上市,是一家前置仓生鲜电商平台,通过产地直采、前置仓配货和最快29分钟配送到家的服务模式,为用户提供生鲜消费服务。
上市之初,叮咚买菜的股价一度上涨至46美元/股,市值达到108亿美元。但半年后,其股价开始一路下滑。目前,该公司股价4.53美元/股,相较IPO时的发行价已累计下跌超80%,总市值约10亿美元。
伴随着股价下跌,叮咚买菜一直处于烧钱亏损的状态。财报显示,2019-2021年,其净亏损分别为18.73亿元、31.77亿元和64.29亿元,三年合计亏损约115亿元。
并且,该公司一直处于资金紧缺状态。2019年至2021年,其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持续净流出状态,分别为-9.64亿元、-20.56亿元和-56.67亿元。
为了遏制亏损势头,2021年8月份,叮咚买菜将公司战略调整为“效率第一,适当考虑规模”后,净亏损率逐渐收窄。
2022年第一季度,该公司净亏损4.77亿元,2021年同期净亏损为13.85亿元;按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净亏损为4.22亿元,2021年同期净亏损为13.76亿元。
当时,梁昌霖在财报中评论道,“事实证明,我们将产品能力作为主要增长动力的战略是成功的,相信叮咚正走在盈利的坚实道路上。”
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网络零售部主任、高级分析师莫岱青表示,一季度受疫情反复的影响,给叮咚买菜这样的生鲜电商提供了机会,人们线上购买生鲜类商品频次增加,购物习惯逐步养成。
到了第二季度,叮咚买菜总营收为66.34亿元,同比增长42.8%。其中商品收入为65.54亿元,同比增长42.4%,主要受平均客单价增长的推动;服务收入为人民币8040万元,这部分收入同比增长达到88.1%,主要是由于叮咚买菜会员计划订阅用户数量的提升。
利润方面,第二季度,叮咚买菜净亏损3450万元,上年同期净亏损为19.4亿元。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的净利润为2060万元,2021年同季度净亏损为17.3亿元,首次实现阶段性盈利。
单从财务数据看,叮咚买菜亏损率收窄得益于降低了销售和营销费用、履约费用等成本。
财报显示,在营收增长的同时,公司履约费用在第二季度为15.42亿元,较2021年同期的16.94亿元下降9.0%,占总收入的比例从36.5%下降到23.2%;公司第二季度营销和销售费用为1.47亿元,同比下降64.2%。
但市场普遍认为,公司二季度的盈利和疫情期间的保供业务密切相关。今年二季度恰好是上海、北京疫情被封期间。而这两地市场需求量大,恰好也是叮咚买菜的主要布局城市。
此外,叮咚买菜的收缩战线策略,对亏损收窄也起到很大作用。今年5月底以来,叮咚买菜关闭多地站点,包括安徽宣城、滁州,河北唐山、广东中山、珠海等城市。
当时,叮咚买菜回应称,个别前置仓变动为正常业务调整,调整规模较小,并未影响公司正常经营。
前置仓模式受质疑
一般而言,所谓“前置仓”模式,是指在离消费者尽量近的地方建仓库,储存由总仓送达的生鲜商品,并为周边地区尽快配送。覆盖范围通常在三公里内,相当于一个送到家的线上超市。
由此可见,前置仓的优点是,通过不断建仓将“即时配送”的效率提高,使得生鲜更“鲜”,满足消费者对生鲜产品及时性的刚性需求。
但由于履约成本高,难以盈利,生鲜电商的前置仓模式饱受争议。以前置仓模式的开创者每日优鲜为例,其配送时间已压缩至30分钟。
然而,要想在一、二线城市核心居民区附近,搭建起覆盖整个城市30分钟的送货需求,“前置仓”模式的前期投入极高。不仅要在市区形成密集的仓库矩阵,还需组建配送车队,同时尽可能减少物流导致的成本损耗。
也因此,因此前置仓往往和高昂的房租、人力、配送等履约成本划上等号。根据东北证券研报数据,前置仓模式的履约费用是传统中心仓电商的3倍,平台型电商的2倍,社区团购的6倍。
盒马鲜生创始人兼CEO侯毅,此前也曾尝试过前置仓模式。但在一番尝试后他表示,这个模式不合理,损耗无法控制,租金高昂,直言前置仓没有未来。
侯毅认为,前置仓模式可以低成本、快速复制,但是难以兼顾成本和效率,不可能全面盈利。他曾表示,除非大规模的物流收费,把物流成本收回来,前置仓模式有可能会实现盈利。
目前,在前置仓赛道,除了叮咚买菜,还有已经陷入困顿的“生鲜电商第一股”每日优鲜,两者被称为前置仓“双雄”。
据媒体报道,今年7月28日,每日优鲜30分钟极速达业务在全国范围内关停,公司被传面临“解散危机”。
虽然每日优鲜辟谣称“除了暂时关闭极速达业务外,公司目前正在努力保障其他几块业务运营”。但业内认为,极速达是保证即时配送的基础,也是前置仓模式存在的基本逻辑,如果极速达业务不存在了,前置仓商业模式存在的基础则荡然无存。
如今每日优鲜“摇摇欲坠”,面临着退市风险,让质疑前置仓模式的声音空前多了起来。
面对质疑,业绩电话会议上,梁昌霖表示,自己非常不赞成那种“看到一家企业遇到困难就觉得全行业都不行”的简单的、线性的思维方式。
“我们对前置仓模式充满坚定的信念。市面上对前置仓的分析有很多很多,但是大家常常忘了,判断一个模式的优劣,最重要的关键点,是不是真的满足用户的需求?”在梁昌霖看来,只有用户的取舍,才决定商业模式的成败。
他还表示,有些人看到了问题,爱抖小机灵,告诉全世界自己什么都知道。而另一些人,却一直低头在解决问题。
无论如何,在对手每日优鲜经营困难时,叮咚买菜却实现了季度盈利,账上还有现金余额60.6亿元,这或许给了梁昌霖底气。
挑战依然存在
尽管梁昌霖选择未来“死磕前置仓”,但客观分析,实现了阶段性盈利,叮咚买菜的压力并不小。
首先是在疫情好转后,叮咚买菜表现的持久性。
海豚社创始人李成东表示,叮咚买菜二季度的盈利和疫情期间的保供业务密切相关,不然很难有目前的增长。
“叮咚买菜二季度毛利的增长,主要是提高了商品价格的同时,降低了营销费用。”李成东同时指出,疫情之后是不是还能够保持这个毛利或者同等的收入增长,是有难度和存疑的。
易观千帆数据显示,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叮咚买菜活跃人数在今年4月达到峰值,当月活跃人数为914.93万,当时正是上海疫情爆发期。而随着上海逐渐解封,之后两个月其活跃人数减至747.78万,较高峰期下滑18%。
另据时代财经日前报道,一位上海叮咚买菜站点负责人透露,高峰期站点人均140单,近期回落到了疫情前的水平,平均单量只有80单,订单最终增量较小。
显然,疫情之后如何留住客户,是叮咚买菜需要解决的难题之一。
另一方面,前置仓以往的痛点依然存在,比如高成本问题。站在消费者角度的感知,就是价格更高。
东吴证券曾在研报中,对比了社区团购、传统商超和生鲜电商的价格,发现包括前置仓在内的生鲜电商商品价格为商超价格的121%-136%。
高价格,进一步决定了叮咚买菜的消费者群体,应该具备收入较高、对价格敏感度低,以及没时间逛商场、乐意下厨做饭等特征。换句话说,那些菜市场就在家门口的消费者,是不需要使用生鲜电商这样的渠道的。
从这个角度而言,叮咚买菜5月初传出的“撤城”收缩动作,放弃用户少、消费能力低的区域,将资源集中在长三角等购买力、消费力相对比较旺盛的区域,正是提高运营效率的表现。
在这次阶段性盈利前,叮咚买菜曾在2021年年底宣布已经在上海地区实现了全面盈利。之前有每日优鲜的员工透露过,每日优鲜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其实早已盈利,但它一直试图抢占更多市场,扩张过快导致了如今的败局。
在最新财报中,叮咚买菜也没有进一步透露开仓计划。但收缩战略背后,需要叮咚买菜在细分市场上发力来保持营收增长。
这一点在管理层的说法中能看出端倪。
据梁昌霖介绍,截至第二季度叮咚买菜的特色商品达到217个SKU,公司加强了用户消费趋势研究力度,以提升商品开发的成功率。除了提高自有品牌的比重,叮咚买菜还切入预制菜这样的高利润品类。
即便如此,每日优鲜败局在前,叮咚买菜作为前置仓模式下的幸存者,自然会受到更多的关注。但能否真正笑到最后,还有待市场的检验。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