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每日人物
发生在龙槽沟的悲剧,让人们突然警醒,疫情当下民众渴望逃离城市和压抑的日常生活,在社交媒体和商家的合谋中,露营、野游被营造成一场华丽的梦,但背后隐藏的危险却被忽略了。只沉溺于过度种草的“美好”,缺乏专业的野外经验和避险能力,甚至不顾常识,追求刺激,最后不一定能得到预期的体验,却可能付出无法承受的代价。
文 | 薛永玮 钟艺璇
编辑 | 赵磊
运营 | 绘萤
死里逃生
几乎是短短一秒钟,两名游客卷在水流里,直接冲到了阿庆的眼前,又转瞬不见。
被一同卷入黄水的还有帐篷、天幕、推车和大大小小的背包,到处都是人的叫声,还有孩子的哭喊声。阿庆根本来不及反应,一把抄起桌面上的手机,“涨水了,快跑!”
几秒前,他还悠闲坐在椅子上看风景,面朝上游,头顶的帐篷就扎在龙槽沟的浅滩上。龙槽沟是四川成都彭州市两个村落的界沟,水浅且清,小孩们常坐在岸边的大石头上荡着脚踢水。再往上游一公里,是村民用水区,行人不可前进,也就是这短短一公里多的河道,聚集了不少前来避暑的人。
8月13日,下午1点多,阿庆到达龙槽沟,当日晴朗无云。他是四川本地人,听邻居赞美过龙槽沟的景色,就和朋友安排了这里的周末行程。出发前,他和朋友们多次确认当地的天气预报,“一直说是晴天”。
▲ 阿庆在龙槽沟上游地段露营。图 / 受访者供图
就在阿庆抵达的十几分钟前,都江堰市突然发生3.4级地震,在龙槽沟上游农家乐玩耍的张欣欣感受到一股强烈的震感,“吓了一跳”,人们从房子里仓惶跑了出来。下午3点左右,天气突然由晴转阴,阿庆所在的上游地段飘起了小雨,当时他还特意跑去瞅了一眼水位,仍然正常。张欣欣也在农家乐看到,有雨点落了下来,但很快就停了,“头发都没打湿”。
3点半左右,没有任何预兆,山洪突然来了。留给阿庆的时间只有短短10秒,唯一的逃生道路只有身后的山坡,树很密,阿庆只能扒着缝隙往里钻,路上,阿庆还碰上了红黑条纹的蛇,朝他嘶嘶地吐蛇信子。人群一片混乱,有人被树枝划伤,有人半路滚落,有人鞋都没穿,光脚在山地狂奔,几分钟后,洪水早已经过去,人们依然不敢停下,一直跑,一直跑,“你不知道洪水会冲到哪里来,也不知道还会不会来,只能一直跑”。
截至8月15日,彭州龙槽沟现场搜救排查工作已接近尾声,此次突发山洪灾害共造成7人死亡、8人轻伤,目前河道内已无被困人员,当地已展开遇难者家属善后工作。
洪水过去后,阿庆缓了口气,在社交平台上说了一句自己“命大”,立刻涌入了十几条谩骂的消息,“这次命大,下次你就逃不过了”。点开消息后,他感到一阵凉意,“本来这次逃生已经很令人疲惫了,还要被追着骂,这件事固然有游客的责任,但真的至于引来这么恶毒的诅咒吗?”
在阿庆的回忆里,龙槽沟“看着就像正规景区”,入口有一位工作人员负责提示扫健康码,“门口还有公厕”。事实上,这个入口通往龙槽沟附近的宝山旅游景区,进去之后有一条路通往龙槽沟,沟口设有警示标志,并安装了大门,铁门上也挂有牌子提示不让人和车辆进入。游客黄子明也经常去龙槽沟避暑玩水,龙槽沟虽然有很多警示牌,大门有锁却并未紧闭,经常对外敞开,他在8月9日到访的那天,还有人在路边管理收费停车,停一次10元。“这个地方有社区在管理,上游没有监测系统,(这次)洪水到跟前了,下游的人才知道。”
就在一年前,龙槽沟还是另外一副模样,成都人刘静怡去年来的时候,龙槽沟还没这么多人,私家车随意地停在各个角落,更别说停车收费。到了今年,山脚下铺了水泥,路面也修宽不少,有了配套的“龙槽沟停车场”,“收费的人带了一个红色袖兜,我当时还问他,以前不是不收费吗,他说现在整改,要收费了”。
她还发现,山路沿边的商贩也变多了,一位在附近做生意多年的人告诉媒体,就是这两年,才有了到“龙槽沟”玩水的概念,来的基本都是城里人,成都人居多,而本地人一般都不会下河游玩。
毕竟在本地村民张大强的眼里,“龙槽沟根本不算景区”,他在附近的六营地管理一片野营地,在他看来,龙槽沟不收费,意味着没人管理,非常不安全。事实上,龙槽沟是一片未经开发的野地,主要承担上游泄洪任务,周围遍布绿色的防护栏,以及写着警示语的红色横幅。
而在社交媒体上,龙槽沟美得天然去雕饰,大小不一的圆润砾石铺满河道,阳光透过树荫的枝桠照在水面上,给清澈的河面打上了深深浅浅的纹路,波光、蓝天和绿水交映——最重要的是,不用花钱进场。因为离成都市区近,不少用户称这里为“成都周边的宝藏耍水地”“成都1小时可到的绿光森林”。
阿庆抵达的当天,龙槽沟上游的防护栏已经被人为破坏,许多游客直接从防护栏翻过去玩水。“这次事件确实有我们游客的责任,在我们平常的认知里,默认龙槽沟就是一个可以玩水的地方。”他说。
网上流传的视频里,在人群聚集的下游浅滩,有工作人员大声呼喊游客迅速撤离。《南方周末》报道,上游有游客较早发现山洪,立刻给山下的同事打电话,然后就往下游跑,边跑边向沿途游客呼喊撤离。阿庆所在的位置在上游,地处偏僻,从进来到安顿下来,再到最后洪水来临,他没有听到预警鸣笛,也没有看到有人前来呼喊撤离,“不然肯定不会留在这儿的”。
对阿庆来说,这是一次幸运的死里逃生。
龙槽沟山洪事故后,彭州市应急管理局的工作人员向媒体证实,事发地并非景区。实际上,就在两年前,龙槽沟还只是当地一个地质灾害隐患点,这里临近汶川县,地质运动活跃,2015年和2017年,均发生过山洪灾害。
但因为人们把龙槽沟当成了景点,才有了今日的天灾人祸。龙槽沟周边是宝山村风景区,这里遍地是村民开设的农家乐,野营地也成为当地人的收入来源之一,直到山洪事发前一晚,村民张大强管理的露营地至少租出了60顶帐篷,他每趟会向一个游客收取10元的管理费,“我们这里有人盯岗放哨,你来了就知道,绝对安全”。
事故发生后,张大强接到了停业通知,“至少歇业两天”,但他也透露,如果两天后,政策并不明朗,“想来可以从老路(野路)来,我敢打包票,到时候绝对会有人”。
不断有人强调这里的安全,多位小鱼洞社区的营地负责人称,他们的专业营地建在浅山上,植被丰富,不会遇到山洪,“露营只要选择正规营地就没问题”。但有游客告诉每日人物,自己是随着旅行社去的龙槽沟。夹杂在山林、村庄中,四周的景区赋予龙槽沟极大的迷惑性,人们并不清楚那些密密麻麻的沟壑,彼此之间到底存在什么区别,而在一些平台上,龙槽沟的美又被放大,危险却只字未提。
龙槽沟“珍爱生命 请勿下河”的提示牌上,同样提到,平时龙槽沟水流平缓,“在小红书、抖音等媒体平台上受到游客的喜爱”。但山洪暴发时,龙槽沟作为一条连通后山的沟渠,承担了“泄洪的任务”。这样一个未开发的危险地带,等待游客阿庆到的时候,大门打开,平时的护栏网被剪断,人们蜂拥而至,周边随处可见的警示牌被遗忘了个干净。
危险的露营
从去年以来,露营经济一直是各大社交媒体的重头戏。但在社交媒体上,一些“景美人少”的地方却可能充满了危险,露营分享也较少提及可能遇到的突发情况。
露营新手陈捷至今忘不了他的第一次野营经历,“从入门到入土”,他后来形容。去年7月,陈捷在平台上看见有人分享临安市玉龙山庄旁的野营图,“自然”“野林”“溯溪”几个标签迅速吸引了他。
陈捷平时喜欢玩摩托,那天他和两个朋友起了个大早,骑了5小时的盘山公路,顺着一条不起眼的岔路斜斜向下,经过废弃的玉龙山庄酒店后,摩托车再难前行,他们步行穿过一道石拱门,才在丛林里发现一条迂回的水泥阶梯,通往人烟稀少的山谷。
这里高山与溪流交错,说话甚至有回音,陈捷注意到,周边并没有村落,除去来时的唯一一条阶梯,附近再没有出口。“我们都觉得太值得了,这就是我们要的感觉。”天高气爽,大家很放松,干脆在水泥地上架起了帐篷,由于不太熟练,其中一顶帐篷的外帐在慌乱中搭反了,天幕也歪歪扭扭,勉强撑在地上。“当时一点都不担心,想着搭起来就行,管他那么多。”
到了夜晚,位置偏僻、处于汛期的山谷转头露出了自己最致命的一面。
晚7点左右,几滴小雨落在了陈捷的手机屏幕上,他们并未在意。过了10点,远处的天边已经有雷光,陈捷一行人依旧围坐在篝火旁唱歌、弹琴。直到半夜一点,陈捷彻底在暴雨中惊醒。朋友在身旁的帐篷里惊呼:“快出来看!”
陈捷赶紧拉开帐篷,水流瞬间沿着缝隙涌进来,一时分不清是雨水还是河水。雨太大了,他刚探出头,立刻就被淋得湿透,天黑地不透一丝亮光,空旷的山林只有令人发怵的雨声。
轰隆,雷声撕裂黑夜,透过光,陈捷看到,白天温柔的河水像一头猛兽,疯狂冲击河床的大石块,激起2米多高的浪。这不是正常的流速,河水甚至在翻滚前行,很快,水流越过了他们所在的3米高水泥台,从陈捷的脚踝向小腿肚迅速上移。
“收拾东西,跑啊!”同伴们叫起来。天幕已经被吹跑,帐篷因为没有打地钉,几乎要被水流冲走,陈捷三人都是头一回露营,第一反应是收拾东西往高处抛,他把两部手机、switch,耳机、零碎的锅碗瓢盆扔向不远处的土堆,“现在想来,当时就应该第一时间逃生”。
就在几分钟的时间里,水流迅速上涨,河水已经到了陈捷的膝盖。他们试图搬走帐篷,却发现进了水的帐篷纹丝不动,水势越来越大,陈捷突然在水里打了个趔趄,“我们那时才真的慌了,再拖下去一个都跑不了”。
他们想回头,急速水流带来的阻力却切断了唯一的后路,20米远的阶梯出口,已经宛若天堑,陈捷甚至不敢轻易移动,“只要一不当心,就有被卷走的可能,会游泳也没用”。
所有人当机立断,放弃原出口,决定直接顺着身后的山体,攀爬到高处小路去。陈捷光着脚在山体上寻找着力点,坡上都是野草和灌木,在身上留下数道细细的伤痕。“我们那天才知道,很多灾难是伴生的”,被暴雨持续冲刷的山体,土壤和石块已经松动,同行的一位朋友爬得快,脚下的石块突然脱落,“半条手臂那么粗的石块”,直直朝着下方的伙伴砸去。
石块瞬间在陈捷朋友的手臂和背部划开了一道巨大的口子,好在对方紧紧倚着山坡,没有跌落。“我以为我们真要玩完了,石头掉下来,他如果没抓稳,可能直接就被水带走了。”
只要身在野外,人类就必须面临天气、水流、山脉的变化,在这一点上,饶是经验丰富的野营老玩家,也无法挑战自然。
今年4月末,王文在广东佛山北江沿线,组织了一场30多人的露营。他有着丰富的露营经验,知道提前预估天气,出发前一周,天气预报一直显示阵雨,但直到他们抵达目的地的傍晚,这场雨迟迟未落。
王文放松了警惕,坐下来和大家一起生火,喝酒聊天的时候,一阵大风袭来,瞬间将天幕“嚓”一下撕烂,“简直是飞沙走石”。他们迅速加固帐篷,几人合力将长地钉死死打深在土壤里。
强风持续了半个多小时,暴雨又紧随而来。他们将移动冰箱、移动电源、充气沙发这些设备高置,王文每隔一会儿,就得检查哪个地方的水位线高了,帐篷哪个地方又有积水,以及考虑要不要在地上挖排水槽。
雨越来越大,4000多元专业级别的两室一厅隧道帐篷也开始招架不住。到后来,水直接钻进了内帐,瞬间积起小腿一半的位置,帐篷的防水台直接被淹没,锅碗瓢盆漂浮在水面上,露营这么多年,大风大浪都见过,王文安慰自己,“就当是挑战极限了”,但不到半小时,帐篷已经摇摇欲坠,他不得不弃帐而走,回了车里。
接下来的数个小时,直到天亮,王文经历了人生中最难忘的一趟露营,暴雨越下越大,车外的水位也越来越高,随时有被冲走的危险,他一宿没睡,死死盯着天气变化,直到清晨,乌云散去,远处的天际露出一抹白,才彻底松了一口气。
▲ 王文露营遭遇强对流天气时帐篷被淹的情况。图 / 受访者提供
在南方省份的夏季,这样的大暴雨尤其多发,甚至毫无预兆。李梁去年6月在浙江仙居淡竹河床露营时,就遭遇了一场突袭的大暴雨。扎营的时候,天气还不错,两天后,天气预报通知当天有中雨,不到傍晚,当地突然发布黄色预警,而他的帐篷就在河床下方。
山雨欲来前,一位工作人员连跑带喘地向他冲过来,“快走,可能会有洪水冲下”。他迅速冒雨收拾所有装备,赶紧离开。李梁不知道的是,那段时间浙江已经多次发布天气预警,因强对流天气频发,局部随时会出现短时强降雨、雷暴大风等天气。
但陈捷并没有这么幸运,他选在了一个真正人烟罕至的地方,在山坡的十分钟,陈捷经历了有生以来最恐怖的时刻,不能视物,一切凭借触觉,随手一摸都是湿滑的土壤与石块,下方的急流还在不断逼近。
卡在山坡上,他们不得不面对一个更大的问题,山间温度低,加上暴雨不断,所有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失温状态。陈捷赤裸着上身,仅剩的牛仔裤像两根钢管一样,紧紧箍着双腿,“又重、又硬、又冷”,他的身体在剧烈发抖,嘴巴张到最大,牙齿依旧在不自觉打颤。
紧张、害怕与寒冷让三个男人几乎丧失了所有力气,他们拨打了119,第一通电话,接通了,但雨声太大,接线员根本无法听清他们的位置,第二通、第三通电话,还没开口,雨水从空中垂落,砸在屏幕上,又直接把电话挂断。
“我当时快绝望了,只能靠自己,不然就要死在这里。”最后是朋友摸索到了一个能站立的断层平台,爬上去后,又一个一个将他们拉起,三人才勉强站稳。
找到路后,他们迅速离开了山谷,走之前,陈捷回头看了一眼,水流已经彻底吞没帐篷,连个尖顶都瞧不着,只留下巨大的冲击声在山间回荡。
只看见了美好
彭州山洪后,王文心有余悸,但野营的美好又真实存在。他在广东做外贸生意,对灯红酒绿的街市已经过敏,“只有强烈的压抑感”。野营成为王文逃离城市的必选路线,帐篷、座椅、照明灯这些露营装备常年放在他的后备箱,跨省、跨市出差的时候,一边开车一边就琢磨着可以去哪里露营,有时经过一条水库、河滩的功夫,转头下个高速就可以留宿。
这样的野营一个月能进行三四次,秋冬的时候他还会专门找野营地,“那时候还凉快些,不需要空调,更有意思”。野营满足了人们对城市之外的视野想象,王文所在的露营群里,越是那些只有周末才能出来的,越渴望去户外。
“野营地往往人更少,风景更好,不必受到太多干扰。”一位在北京专门负责组织野营活动的负责人说,这样的野营他们每周都进行一次,一人收费七八百元,活动常常提前一周就已经预定满员。他们所选的野营地通常在一些环京的山川、山顶上,露营过程中有户外经验丰富的人带队陪同,“安全性完全不用担心”。但他也提醒,来野营的人最好都有一定的户外经验,“山上可能会没信号,洗澡、上厕所都是个麻烦,而且需要徒步很久,有的人会不习惯,来了之后发现和想象中不一样”。
陈捷本就热爱自由,他以前喜欢开着摩托跑山,现在喜欢骑摩托去野营,和一堆朋友住在山里,让他回到了在农村的童年日子。组装帐篷也让他兴致勃勃,“就像拼接玩具一样”,这些都是城市没有的味道。
但那天晚上的生死一线后,陈捷意识到自己的天真,他们没有任何露营经历,更别说野营,只是在网上看到了几个帖子,当晚就兴冲冲决定去迪卡侬买帐篷和天幕,“我们对于野营的概念,就像春游一样,说走就走”。死里逃生后,陈捷再回头看那条帖子,发现除去精致的图片和粗略的路线外,内容里没有任何安全提示。“我们第一反应会以为这里是安全的,这类帖子给我的感觉是,这里好看吧,你们快来羡慕我吧。”
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是,人们正在失去对现实的感知力,对大自然的想象停留在了“种草”内容上的美好片刻里。谈论起城市之外的生活,陈捷对乡野的想象充满浪漫主义色彩,混合着泥土和青草味的空气,在流水中煮泡咖啡,在蛙声中睡去,蝉鸣中醒来。但荒野的不确定性,终究是体验了才知道。有人顺着网红露营地打卡,到了才发现满地垃圾,碎石硌脚,根本没法搭帐篷;有人被蚊虫叮了满身红包,回去后奇痒难耐;有人带着一家人大老远前去所谓的小众露营地点,结果刚下车就被告知,此地已被封。
至少对于陈捷而言,一些最基本的安全知识,都不是在种草贴里学到的,比如汛期不能住河边,山顶要是高且树木光秃秃的话,也不能露营。“还有一定要配备防火台和防火毯,有些人就直接在野地上生火了,这是大忌,一不小心就会放火烧山。”不过,这些道理在他初次野营的时候还是一片空白,那晚十点后,外头下大雨,陈捷还在帐篷里安心用switch玩起了游戏。甚至后来爬坡逃生时,看到switch掉落,他第一反应是,“下河去捞”,自己的游戏还没存档,转念一想,“电视剧里这样的一般没好下场”,才咬咬牙放弃。
但互联网平台已经将一系列户外项目看作打通旅游产业的通道,并期待挖掘更为庞大的上下游市场。
各种平台都在推荐着人们去哪儿露营,官方也会推出露营相关的企划活动。除了露营,还有不少关于潜水、浆板、溯溪的游玩攻略。比如浙江金华网红地“小冰岛”,近年来吸引了一众游客打卡,但实际上这里是一座被废弃的矿山,常年发生落石,有较大的安全隐患。今年5月份,金华市已经对其启动了废弃矿山治理工程。
平台也会在直播间展示旅行风景,上亿用户被算法推荐观看配有欢快BGM的游玩短视频。经过剪辑后的短视频,出发前的准备、沿途的颠簸、到场的劳累都被暂时省略,快乐和美好被凝缩成短短几秒。大好河山仿佛轻松可得,游客好像只需要自行前往就好。不过也有越来越多的“避雷”内容出现,到了推荐地点后大失所望的人们,要么发现商业化痕迹过重,体验感远不及预期,要么根本找不到这一处野生景点。
一些平台对野游“网红打卡地”龙槽沟已经作出风险提示。目前,小红书、抖音均下架了关于龙槽沟的相关推荐,并在用户搜索“龙槽沟”后跳出风险提示;高德地图上的“龙槽(漕)沟景区”也已无法定位,点击后会显示附近其他正规景区。
但一次意外的极端天气不会完全冲散人们向外户外的热情。即便是遇到“广东2022年最强对流天气”的王文,也没有想过直接扭头回家。反而在挺过那次强对流后,王文有了更充足的户外求生经验。6月,在广州一处水库露营时再次遇到暴雨,被困在泥泞路里的王文,已经可以淡然选择把雨水作为水源补给,在无人的水库撑了好几天。
这些冒险毫无例外地都成了王文为之兴奋的记忆,但他也知道,人人都想冒点小险,留点纪念,只是没人能预估,小险最终会不会酿成大祸。“安全意识和经验很足的情况下,也有无法预知或抵抗突发情况的时候——比如说,四川那样的山洪就是完全没法提前预防的。”
陈捷则彻底与野营绝缘,从那以后,他只去人多的专业露营地,有大路,汽车能直接抵达,还通水电,“可能不太像纯粹的野外生活,但是我要保证自己和朋友们的安全”。他还记得,在涨水过去的第二天,他又回到了河边,水流尚未完全褪去,依旧残留昨晚的汹涌痕迹,他看见了水底卡在石缝里的苹果手机,不远处是自己的音响和摩托车头盔,至于帐篷,已经被吹到树枝上,卷成一条。
今年,他又去了一趟,不是露营,只是游玩,在下游的溪水里,他又发现个刺眼的东西,那是一个他去年遗失的锅盖,已经生锈了,在阳光下闪着光。
(文中除王文外均为化名)
每人互动
你会打卡“小众网红景点”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