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葡萄√娱乐官网正规吗知乎

正在阅读:

东方影都,是东方的“好莱坞”吗?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东方影都,是东方的“好莱坞”吗?

中国影视工业化的一块基石。

文|毒眸

青岛,和中国电影产业,向来有着分不开的关系。

1907年9月4日,在中国电影诞生的两年后,青岛水兵俱乐部售票放映了一部电影,这在后来被认定是中国最早进行商业电影放映的场所。

百年后,青岛黄岛区的海面上,填起了一座星光岛,2018年,带着成为东方好莱坞愿景的“东方影都”正式建成。如今,这里拍出了《流浪地球》《刺杀小说家》《独行月球》,及还未上映的《封神三部曲》《流浪地球2》——细数自2016年以后的国产片,5亿投资以上的商业大片,大多都有东方影都的身影。

7月31日晚,《独行月球》剧组来到了青岛。这是剧组首轮路演的终点站,也是电影上映的第三天,按照青岛的规矩,三天回门儿,剧组把这称为“回娘家”。

路演的观众席里,坐着笑果文化的脱口秀演员王勉、资深编剧小罗,还有综艺导演车澈,Rapper万妮达、VAVA。就在路演这天,《怎么办!脱口秀专场》和《中国说唱巅峰对决》正在东方影都录制。

2020年底,《独行月球》在东方影都拍摄了142天。受疫情影响和行业环境的冲击,再加上影片类型的创新,彼时的开心麻花和东方影都,都承受着压力。

路演这天,东方影都影视产业园总裁孙恒勤在园区餐厅里,为《独行月球》剧组摆了一桌鲁菜。晚餐吃罢,没有尽兴的众人,又聚在园区餐厅外的绿色草坪上,支起一个白色长条桌,继续把酒言欢。

此刻,远处山上“东方影都”四个白色大字,在夜色里异常显眼,像极了洛杉矶山顶上的“HOLLY WOOD”。影都外,黄岛的夜生活也热闹着,位于路演影院商场外的夜市里,一扎扎鲜啤和海鲜烧烤伴着下了班的剧组人。有了生活,东方影都在青岛的土壤里生了根,影视基地也不再孤立于城市,成了城市里产业集群的一部分。

那四个闪亮的大字,是东方影都的野心,成为一个比肩国际的影视基地、助力中国影视工业化,也是他们正努力走向的未来。

《独行月球》上映后,毒眸(ID:DomoreDumou)来到东方影都实地走访了一周,带着探索本土影视基地、窥探电影工业的出发点,寻找符合产业未来想象的某个注脚。成立四年,这个集合高新、兼具国际标准的影视基地,正努力攀爬,过程中的经验,让它有了自己的故事、逐渐长出了本土的模样。

中国科幻

对初到东方影都的人来说,摄影棚就像一群被排列组合的白色大型集装箱,区别只在他们的大小,及棚上所标明的数字。而对于开着园区电动观光车、带着我们参观的影视产业园员工小楼来说,每个摄影棚里都发生过许多故事。

从园区主入口进入东方影都,穿过综合楼进入影棚区,这一条主干道上就分布着15个摄影棚。

右手边的1号摄影棚,是《刺杀小说家》杨幂训练动作戏的地方;左手边的2号摄影棚,搭建了《流浪地球》里的太空舱;往前开一小段的6号摄影棚,《疯狂的外星人》里破旧的商店就在此搭景……

像这样的摄影棚,园区一共有40个,总共占地面积约376万平米,约等同于500个足球场。2017年东方影都还未完工时,《流浪地球》在这里拍了近一年,启用了8个摄影棚;2018年,《刺杀小说家》启用16个摄影棚,拍摄近一年;此番《独行月球》,则启用了15个摄影棚。我们走访的那几日,摄影棚和置景车间的出租率在70%以上。

《独行月球》里的月球基地,对影棚的工作人员来说,就是6000平方米的20号棚。美术组为了最大程度接近月面效果,先在表面雕塑出陨石坑的造型,再将足足200吨石头磨成沙子,撒在表面当作月尘。

在硬件上,东方影都在规划之初就意图比肩国际。40个摄影棚里有目前世界最大的单体一万平米摄影棚,还有水下制作中心等硬件配套。这给有特殊拍摄需求的剧组提供了场景可能。爱奇艺制片人张妍对毒眸说,选择青岛影都的项目,对摄影棚的硬件设置及配套往往都有高标准。

最近在东方影都开机,索尼IP授权改编的网络电影《鲨滩》,就用上了水下摄影棚。也只有这样大小的摄影棚,才能安放进尺寸惊人的机械鲨。去年在此录制的综艺《战至巅峰》,场景是逼真的电竞馆,这也需要场馆有足够的纵深才能实现。

导演们泡在摄影棚里,而在美术做完置景、道具图纸后,置景和道具常驻的,则是每个摄影棚旁标配的置景车间,那是他们把图纸变为现实的地方。目前,东方影都共有32个置景车间。

我们走访园区的第一天,5号摄影棚对面的204号车间放满了90年代的复古服饰,三位服装师正对着本子上的草图修剪手上的衣服,这是刚开机一天,由邱礼涛执导,刘德华、张涵予、黄轩、文咏珊领衔主演的电影《莫斯科行动》。

《独行月球》里重达4吨,宇航员可以在其中摘掉头盔的月球车,便是道具师崔文良在置景车间里研发出来后,再用特殊车辆将其搬到了摄影棚。

对于许多大片而言,如月球车这样的巨型道具不在少数,许多已经能与摄影棚的高度持平。

“有的基地可能为了搭更多的棚,棚间距太小,很多车都开不进来,为道具的制作和拆卸带来了很大问题,非常影响大片的拍摄效率。”一位道具师告诉毒眸。而东方影都摄影棚之间宽敞的距离,保障了许多特殊道具的运输。

常年在置景车间工作的道具师,对于环境的舒适程度极为敏感。

中国香港道具师钟伟是《投名状》《木乃伊3》等大片的道具师,曾到过世界各地拍戏。在他记忆里,大多国际影棚的服务会细致到在卫生间里摆上新鲜植物。如今在东方影都,他有了类似的体验。

日常在车间盯着道具生产的他,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置景车间里有多个卫生间,每天都有阿姨定期打扫,车间里还有空调,工人们来工作就会觉得很舒服。”

钟伟告诉毒眸(ID:DomoreDumou),这些在国外一线摄影棚标配的服务,国内大部分摄影棚并不在乎。“有卫生间的,一般就是几个公厕,但也很少维护。如果是一些偏远的地方,甚至没有卫生间,沙地上竖起四个柱子就是厕所了。”

从《莫斯科行动》的服装组置景车间出来后,正对面就是5号摄影棚,这里有完工于2020年的影视虚拟化制作平台,可兼容动作捕捉、面部捕捉等拍摄技术,是科幻片制作的刚需。

《独行月球》中袋鼠的扮演者郝瀚,想必对这里分外熟悉。正式开拍前,导演张吃鱼花了3个月的时间,带着郝瀚和一众武行演员,在这里拍了近4000条、完成了影片近八成的视效,而这个制作环节,让影片有了更多调整的空间,奠定了《独行月球》大部分视效的基础。

在20号棚搭建的“月球基地”里,沈腾孤独地进行了长达5个月的无实物表演。穿着厚重宇航服的他想回看一下表演效果,不需要艰难地走到导演监视器前,只要在工作人员的IPAD上就能看到。

这项技术,是《流浪地球》拍摄时沿袭下来的。拍摄前,主创们发现了一个问题:在拍摄太空行走的部分,演员都穿着非常沉重的衣服,体能消耗非常大,很难往返于现场和监视器帐篷之间。

于是,负责数字影像管理和分发的三界影业,便借助东方影都目前拥有的全国影视基地唯一的一朵独立“云”——华为云,还通过园区全覆盖的wifi信号,研发了一项新技术:只要有园区网络覆盖的地方,就可以在电脑或移动端实时监看现场的画面。这也让后来诸多穿着复杂设备的演员们,实现了“监看”自由。

一部部科幻电影和大片之后,一批像三界影业这样的幕后团队,开始在青岛活跃。

《流浪地球》中,有一段救援团队在运载车上的戏份。电影中,团队屡次遭遇危机,运载车常处于颠簸状态,演员也在车内跟着左右摇晃。这样的表演,需要借助“六轴平台”。过去国产片要使用这个装置,都要请韩国团队,《流浪地球》则用了国内电影特效工作室希娜魔夫研发的六轴平台。

六轴平台从六个角度,模仿飞机、太空船的运动,经过工程师编程之后控制轨迹,里面可以实现晃动、加速、运动和震颤。“六轴平台的编程技术有较高的门槛,看似简单的失重动作,想要做的真实非常难,国内懂得操作平台的工程师比较稀缺。”技术人员向毒眸介绍。

 

这个六轴平台,也辅助了沈腾在月球车里的跳跃、攀爬、摔打等动作。

如今,希娜魔夫、三界影业、钟伟的永誉传媒以及满天星、宝荣宝衣、末那众合、海好影视等公司都已入驻东方影都影视产业园,他们研发道具、安置道具的置景车间,也成了他们的办公地。《独行月球》的美术指导李淼和崔文良、杨光光的美术制作公司画时空,也与东方影都有着多元的合作。

在《流浪地球》的拍摄过程中,国产科幻电影的工业体系完成了从0到1,积累了科幻电影的拍摄经验,《独行月球》则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完成国产科幻从1到2的迈进。

《独行月球》出品方之一、酷鲸制作创始人王风也对毒眸感慨,自己经历过《刺杀小说家》在东方影都的拍摄制作,积攒下来的很多经验,到了《独行月球》里,似乎完成了某种接力和延续。

在东方影都拍过的戏,似乎总带着些工业探索和创新,戏与戏之间,似乎也完成了一种流动。

在孙恒勤看来,这批导演已经形成了某种连接和磁场。“郭帆、路阳、张吃鱼……他们做了行业里没人做过的事,到了现在,这些导演之间的关系,在我看来是通力合作。他们互相支持、互相成就,惺惺相惜。”

电影工业

聊天过程中,钟伟向我们谈起了身边影视产业园员工的朱志杰,“在东方影都,灯坏了、没电了,或者需要什么别的服务,我随时都能联系上老朱,我记得他们有个口号是顾客不打烊员工不休息,真的是这样的。”

当毒眸问起如果被顾客投诉了怎么办,老朱神色有些凝重并表示,“客户的满意度就是我们工作里最重要的指标。”东方影都正在形成这样的风气——以剧组需求为工作的根本。

如果说影棚是剧组选择东影都的最核心诉求,那么,硬件之外的服务就是剧组们“二刷”、甚至在青岛留下的另一个原因。而这套属于影视基地的服务系统,则成了中国影视工业化路上的一块基石。

制片人王怀宇的项目《她们的名字》去年在东方影都杀青,在她的印象里,青岛对于影视剧组基本是一对一服务,有时会上门追踪,主动服务。“首先能保证我签了合同就能有棚,有住宿,出了问题我知道找谁。”

而这种局面,对于早年间在青岛拍过戏的人来说,可能是很难想象的。就在几年前,在青岛拍戏还存在乱象。

曾有制片人告诉毒眸,早年间青岛的外联、群演“野蛮生长”,行业也不规范,缺乏系统性、专业性的拍摄保障服务。

青岛西海岸新区影视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赵芳对此也有所了解。但在她看来,凡是没有大型基地的城市,或多或少都会面临这种问题。

“以外景取景拍摄为主的城市,它的资源是散乱而无序的,很难形成一个固定的、长期的、集约的服务平台。市场端供应量不足,资源也就很难形成协同效应。”赵芳告诉毒眸。

影视中心刚组建的2018年,赵芳到东方影都周边、挂着“影视”相关招牌的公司调研,却发现大家都没法靠影视营生,比如打着影视置景招牌的公司,主营业务其实是装修,在影视业务上只能很偶尔地接到几个小单子。

“配套一定是产业发展达到一定量级后,才能形成的协同效应。在那个阶段,生产要素是松散的,而我们要做的是一个集中的平台。平台上有规范,有约束,有淘汰机制,如果不按照服务规范来执行,你就不能参与到这个平台里。”调研结束后,赵芳有了这样的思考。

青岛西海岸新区影视产业发展中心,是地方设立的专门从事影视管理服务的党口工作部门。除承担区域影视产业发展规划、政策、活动职能外,某种程度上,他们像是剧组与政府公共机构之间的桥梁,负责剧组的疫情防控和公共事务协调。

为了更好地履行服务职能,从2018年开始,影视中心从就陆续捋出了剧组所需的20余项内容,如涉及到占路拍摄、拍摄所需文件、文件何时申请等政府相关事务,中心都建立了一套标准模式。

“我们会给双方都提供合同模板,把双方责任都界定下来,比如免费的场景里,要防止剧组们在拍摄过程当中造成损害,场景方要对剧组有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等等。”赵芳告诉毒眸。

有了政府参与到影都配套服务的链条中,过往的散乱的资源也慢慢聚拢。

这也是影都的协拍经理韩飞正在做的工作。他坦言,青岛之前在外联制片领域缺乏一些专业度,行业也没有形成系统性配套,但影都基于整个服务平台的建设,以及对周边产业链和产业生态的打造,也会对行业起到一个提升的作用。“比如我们车辆的价格,跟横店相比是相对持平的,在一个旅游城市,用车的价格要做到跟老牌影视基地差不多,其实挺难的。”

不变的系统,也要适应环境的变化,眼下,疫情防控便是影视中心目前最重要的工作。

2020年疫情后,中心制定了一个影视剧组复工指南。到了今年,每一个到中心报备的剧组,中心都会和剧组建一个微信群,确保有服务专员为剧组服务。而剧组来青岛前需要的疫情防控细节,比如下载什么APP、各地防疫政策如何互通解决等,都能得到为剧组量身定制的防疫方案。

剧组的人员庞杂,中心建立了信息台账,对每人的来处进行登记,行程轨迹、工作会涉及的生活场景也每日更新。“一旦有状况,台账能为流调提供最基础的保障,我们也会有相应的应急预案。同时在协调一些公共场景如学校、医院时,我们也可以将台账给到场景方,打消顾虑。”

在一系列防疫举措下,在今年的东方影都里,一批苦于找不到拍摄地的剧、综剧组来了,他们是东方影都的新老朋友。包括《怎么办!脱口秀专场》《中国说唱巅峰对决》等热门综艺在内,在这里开机的剧综项目就有8个。

这种影剧综共同拍摄的热闹场面,是东方影都所期待的。

过去,在很多剧组的印象里,东方影都是“国际大片标配”“造价高昂”。事实上,在2016年运营初期就入职影都的Amanda看来,东方影都从未定位“只做大片工厂”,只是在东方影都初创期间《长城》《环太平洋:雷霆再起》等大片在此拍摄,以及《流浪地球》《疯狂的外星人》等国产科幻大片聚集于此,才会给大家这样的印象。

时间久了,影都与影剧综广告各类型剧组建立起了朋友圈。Amanda习惯性地向毒眸说出那句期待,“希望全国各类型的剧组都能来到东方影都拍摄制作。”

车澈则在《独行月球》路演映后交流现场感慨,“感谢青岛可以容留我们”。而作为一个多功能影视基地,东方影都正在被越来越多国内剧组看到。

回到青岛

抵达东方影都的第二天中午,设备部一位员工端着一盘黄瓜走进休息室:“这是我们园区大棚自产的黄瓜,纯有机,快尝尝。”正准备去吃午餐的小楼和Amanda分别转身拿起一根,“现在不拿,午餐回来就被抢光啦!”

这一刻,高新摄影棚和山东本土有了某种融合。制作区组团式分布的高科技摄影棚是冰冷的,但园区的角落又充满了这样的地气和温度。

东方影都的员工们有着邻里街坊般的熟稔。办公楼下的711便利店只有一名店员,顾客多的时候,影都的员工们都自助结账,有时还会自己从冰柜里取出冰块,用咖啡机做一杯好喝的冰美式。

变化正在东方影都内外同时发生。

从休息室的窗外往外看,正是高楼林立的融创公馆,在东方影都刚运营时,融创公馆入住率很低,楼下也只有几家商户星星点点地入驻。

如今,融创公馆周边游客和剧组工作人员络绎不绝,每栋楼的底商几乎都租出去了,不少商铺与剧组息息相关,连几家水果店门外也都会醒目地张贴着“剧组送水果服务”的电话。

为了适应不同剧组的工作时间,影都的员工常常忙得找不到人。他们当中,有许多漂泊在外多年的电影人选择回到家乡。

韩飞已经入行二十余年了。最早是群众演员,后来一路从副导演、演员统筹、制片主任,到执行制片人,全国各地跑。“全中国的影视基地我基本都待过。”

2018年后,他手头的许多项目都陷入了停滞,恰好东方影都开始了制片岗位的招募。家就在影都后山的他,心动了。“以前有时候在外面跑项目,两三年才回一趟家。现在每周能跟家里见面,还能做自己喜欢的事,真的很有归属感。”

更多像韩飞这样,能对应剧组的各幕后工种的从业者,被东方影都招募为工作人员。他们在这里有了不一样的生活体验。“在北京的时候都没有工作时间的概念,感觉基本都在工作。”曾在剧组担任美术一职的叶飞告诉毒眸,“科比说他看过洛杉矶凌晨四点的太阳,北京多少点的太阳我都看过了。”

选择回到青岛,也和青岛身后的电影底蕴有关。

1907成为首个电影商业放映场所后,电影的商业行为,就在青岛延续了下来。在1907年到1914年的德文版《青岛新报》上,几乎每周都有水兵俱乐部电影放映的广告。1914年日军占领青岛后,建起了多个日资电影院,在这些剧院里,中国人开始参与电影院的服务工作,出现了首批职业的“电影人”。

1927年,中国第二代导演的代表人物孙瑜在青岛创作了《青岛之波》,是最早出现在青岛的电影文学剧本;被誉为“中国电影艺术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力作”的电影《劫后桃花》在青岛取景拍摄。

漫长的历史走到现在,一批眼下电影产业里的中坚力量,已从青岛走进了大银幕。唐国强、黄渤、夏雨、郭帆……一众山东籍电影人,都正活跃在中国电影市场的中心。他们正延续着电影和青岛的关系。

2016年,东方影都尚未建好时,青岛人黄渤就把他首部自导自演的作品《一出好戏》放在了东方影都,后来还引荐了《疯狂的外星人》剧组入驻。济宁人郭帆不仅把《流浪地球》落在了东方影都,也在片中加入了很多山东元素,如频繁出现的“济宁派出所”“济南”。

到了2017年,青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为世界第九个电影之都,这给青岛带来了一些资源的倾斜,如各电影之都的学术交流、国际电影节参展等等

只不过,人才的回流若想构成良性循环,仅仅这些还不够,最重要的,是将人才培养和教育纳入其中,这也是东方影都的车轮能持续运转的基础。在这个宏大命题中,青岛电影学院就是最重要的一环。

青岛电影学院前身为北京电影学院现代创意媒体学院,是北京电影学院举办,教育部批准设立的电影教育本科高校,于2011年正式招生。选址时,校方考虑到青岛环境好、近几年影视业发展较快、人口基数大、艺术类考生比较集中等因素,同时在地域上又与北电拉开了一定距离,便选在了这里。

后来,教育部就独立学院提出了加快转设速度的要求。于是,到了2021年5月,经教育部批复同意,北京电影学院现代创意媒体学院转设为青岛电影学院,由青岛海发国有资本投资运营集团有限公司全资举办。该集团是一家市属的国有企业,也是东方影都2020年进入的新股东。

同属一个母公司的关系,让青岛电影学院与东方影都建立了密切合作。

青岛电影学院常务副院长苏文洁对毒眸(ID:DomoreDumou)介绍道,学校与东方影都合作了多个课程与科研项目。比如在东方影都的水下摄影棚,开展水下摄影教学和科研项目,东方影都动作捕捉虚拟拍摄棚中也有青岛电影学院老师、学生的参与。

青岛电影学院的学生能从东方影都的项目中,获得不少实习机会乃至工作机会。目前在东方影都开拍、乌尔善执导的国漫IP改编电影《异人之下》,其侧拍纪录片团队中就有青岛电影学院的学生。在《流浪地球2》的视效组,也有两位学生表现优异,被该片的视效指导、墨境天合创始人徐建收之麾下。

不少非青岛籍的影视人,正在向青岛聚拢。

《流浪地球》制片人王鸿落户青岛。由于《封神三部曲》在青岛工作了近两年的末那工作室,也在2020年把整个团队都搬到了青岛。“这边生活节奏慢,更适合艺术创作。团队里不少年轻人都在这里买房了,要是在北京,哪敢想买房的事儿啊。”末那创始人四季对毒眸说。

人才的回流,带来的不仅是人才本身,更是电影和产业逐渐回到青岛的大浪。

本土

“您是黄岛人吗,这里是不是变化挺大的?”结束在东方影都最后一天的探访,毒眸打了一辆出租车,问起了前几天打车都会问的问题。

他指着窗外一片高楼林立的房产、大手一挥:“10年前,这一片全是烂海滩,啥都没有。”

2014年,西海岸新区成为国务院批复设立的中国第九个新区,其覆盖区域为青岛市黄岛区全部行政区域。从地图上看,青岛犹如山东省一只伸向海洋边的靴子,而黄岛正好处在靴子的脚趾处。

由于集结了重工业,在2012年,黄岛区全区就完成生产总值1365.01亿元,总量继续居青岛全市首位,但对青岛人来说,黄岛始终不是首选。一位曾在半岛都市报工作的青岛人告诉毒眸,“2014年半岛都市报上很多房地产广告,那时黄岛的楼板也就五六千吧,但大家还是不会心动,因为那时对黄岛有刻板印象,觉得荒、交通不方便。”

改变源于规划。

2012年12月1日,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青岛市黄岛区、县级胶南市,组建新的黄岛区,以原青岛市黄岛区、县级胶南市的行政区域为新的黄岛区的行政区域。2014年6月,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青岛西海岸新区。

据证券日报报道,在规划招商阶段,政府将土地出售给万达集团,并负责基础建设与填海项目,万达则承诺将一个与电影有关的文旅项目落户青岛。后来我们知道,这个项目就是东方影都。

“东方好莱坞”,是万达最初对东方影都的规划。

2013年东方影都正式启动前,王健林留下一句名言:“大多数行业都有天花板,唯独文化产业是没有天花板的行业。”万达算过一笔账:从2017年起,东方影都每年将拍摄150部以上的影视作品,每部作品以4位男女主角计算,就有超过600多位影视明星常住,亿万的粉丝蜂拥而至,将带来巨大的商机。

对照好莱坞,万达请来英国松林制片厂,为东方影都做设计顾问。作为“007系列”等大片常年的拍摄基地,英国松林认证标准之严苛,目前全球仅有4家影视基地获其认证。

彼时的万达,瞄准的是国内高新影视基地的空白。于是,一个自出生起就带着野心的影视基地,从黄岛诞生了。

据影视基地工作委员会专家团队的调研,一直到2021年,全国313家影视基地中聚焦数字制作、较少涉及旅游的数字制作型基地 ,如中影数字基地、青岛东方影都、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等,占比最少,仅为9%。

“高新”指的不仅是硬件设施,还有软件服务。

不少制片人对毒眸谈起过老牌影视基地服务上的缺失,“一般最多就是给你补齐一些基础的服务,比如配备摄影器材,自有马场什么的,但其他的基本就没有了。”而领着固定工资的部分影视基地,不具备服务意识,“他们巴不得你不来,反正基地没活他们也是照样领钱,来活了还给他们找事儿。”

硬件软件的高新,决定了东方影都的投资体量,对于这样的影视基地来说,生存下去,才是第一要义,也是实现野心的基础。

棚租收费是大多数影视基地的最主要收入来源。原先,东方影都更多面向国产大片。但2017年,万达遭遇“股债双杀”,承载着万达对“没有天花板的行业”野心的文旅项目,卖给了融创。如今,青岛市资产规模排名第二的国有资本投资平台海发集团与融创合作,成立东方影都产业控股集团,东方影都迎来全新发展生机。

易主后的东方影都,不变的,是助力国产影视工业化的大方向,改变的是开放的态度。

正是从这个节点开始,东方影都开始积极地向剧综和广告项目敞开怀抱。于是,根据不同的剧组和项目,他们开展了梯度收费。据毒眸了解,东方影都的摄影棚,按照不同周期、体量及所需要的配套服务,不同项目和类型所对应的棚租价格标准也有所不同。

不过,“东方影都影棚价格有补贴,算下来不算贵,而且配套服务的价格,如剧组盒饭、置景材料等也基本与市场价格持平,剧组可以根据情况选用。”一位剧集制片人向毒眸介绍。

海好影视创始人徐银海告诉毒眸(ID:DomoreDumou),这几年,东方影都在招商上的思路是很活泛的。“因为广告拍摄比较特殊,我也数次向东方影都反馈了这一点,今年就能明显感觉到影都对广告拍摄的优惠,现在广告项目到这里拍摄的热情也很高涨,今年到现在拍摄的项目比去年一年都多。”

当影剧综和广告都开始在这里热闹起来,山东省过往一系列看似无交集的储备,如青岛百年历史的电影底蕴、庞大的制造业基础、离几个关键经济带都很近的地缘优势等等,逐渐被东方影都这个支点撬开了。

但是,影视基地无法孤立于城市存在。

在成为古装剧的“横国”之前,横店集团早在80年代就形成了一条完整的轻纺产业链条,并涉足高科技产业,创办了电子工业总厂。横店影视城在1996年的成立,只是成为一个轻巧的支点,撬起了集团庞大的产业集群。

山东亦是如此。

徐银海告诉毒眸,山东临沂有中国最大的板材基地。而他也通过《流浪地球》一部戏,在青岛建立起了自己的供应商体系。“青岛有很多加工型企业,拍戏都用得上,比如说机加工、防磨玻璃、钢制造、激光雕刻这些,青岛都有,这里还有个很大的电子产品批发市场。以前北京也有,后来关闭了。”

脱离城市和环境,孤立地做影视基地,是很难的。据影视基地工作委员会披露,大多数影视基地,出租影棚的收入占比很小,只能通过旅游来补充营收,真正能在电影专业化拍摄、制作上为剧组提供全面服务的基地少之又少。

如何更好地与本土城市和环境融合?这是大部分影视基地要研究的课题。

为了达到国际水准,一心对标好莱坞的东方影都曾遇过水土不服的窘境。2015年,对外承接剧组时,高层管理人员里有诸多海外从业者。他们的海外经验,与本土剧组的工作习惯有较大冲突。

一位影棚管理的从业者向毒眸举了一个小例子,按照国际影棚的标准,影棚内的安全通道是必须留出来的,但彼时国内剧组通常会把物资堆满在路上。“国外剧组里的安全主任权限很大,可以叫停一个剧组的拍摄,而我们会被骂,还要去安全通道搬东西。”

除了工作习惯的不同,东方影都也正在积极探索影视基地作为旅游打卡地的标签。

正在园区举办的游园会项目,以“体验片场之旅”为内容,面向游客,展示青岛这座城市丰富的电影故事。一个个由中小学生组成的研学团,也正体现着东方影都向市民输送“电影知识”的热诚与决心。

但做到像横店、象山等实景城,拥有游客打卡的底色,东方影都还有一段路要走。

在赵芳看来,影视基地一定要规模化才有前途,否则很难向前发展。“影视基地需要长期固化下来的配套,而只有影视基地的项目达到一定量级后,这些配套企业才会对基地有忠诚度,愿意在这里扎根与你协同发展。

不过,对于一个成长中的年轻影视基地而言,这都是发展中所面临的必然问题。经过四年的发展,我们发现,那些看似难以解决的命题,似乎逐渐寻找到了答案的模样。

园区大棚里被剧组们一抢而空的黄瓜,似乎在国际化影棚和本土文化之间,找到了某种融合点;园区餐厅里,好客的山东人,将白酒和洋酒的文化融合,形成了东方影都独有的待客之道;而越来越多的新项目开机,更多剧组二刷、从业者留在青岛……则给这个年轻的影视基地在产业里的下一步,提供了可能。

它对标西方的标准,也在与本土影视人的相处里,逐渐长出了本土的样貌。

连续三天带着我们探访园区、总会详细解说的小楼,希望尽可能把东方影都的方方面面都呈现给我们。毕竟,对于一个有着助力电影工业发展野心的影视基地来说,被看到,进而被选择、信任,是必要的。

戏里,剧组在东方影都里的故事正如火如荼地拍摄。戏外,东方影都作为影视基地的探索,正向前继续攀爬。而这背后,不仅是一部部国产片,也是一个匹配国内产业现状的本土影视基地,也有机会成就属于中国电影工业化的未来。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东方影都,是东方的“好莱坞”吗?

中国影视工业化的一块基石。

文|毒眸

青岛,和中国电影产业,向来有着分不开的关系。

1907年9月4日,在中国电影诞生的两年后,青岛水兵俱乐部售票放映了一部电影,这在后来被认定是中国最早进行商业电影放映的场所。

百年后,青岛黄岛区的海面上,填起了一座星光岛,2018年,带着成为东方好莱坞愿景的“东方影都”正式建成。如今,这里拍出了《流浪地球》《刺杀小说家》《独行月球》,及还未上映的《封神三部曲》《流浪地球2》——细数自2016年以后的国产片,5亿投资以上的商业大片,大多都有东方影都的身影。

7月31日晚,《独行月球》剧组来到了青岛。这是剧组首轮路演的终点站,也是电影上映的第三天,按照青岛的规矩,三天回门儿,剧组把这称为“回娘家”。

路演的观众席里,坐着笑果文化的脱口秀演员王勉、资深编剧小罗,还有综艺导演车澈,Rapper万妮达、VAVA。就在路演这天,《怎么办!脱口秀专场》和《中国说唱巅峰对决》正在东方影都录制。

2020年底,《独行月球》在东方影都拍摄了142天。受疫情影响和行业环境的冲击,再加上影片类型的创新,彼时的开心麻花和东方影都,都承受着压力。

路演这天,东方影都影视产业园总裁孙恒勤在园区餐厅里,为《独行月球》剧组摆了一桌鲁菜。晚餐吃罢,没有尽兴的众人,又聚在园区餐厅外的绿色草坪上,支起一个白色长条桌,继续把酒言欢。

此刻,远处山上“东方影都”四个白色大字,在夜色里异常显眼,像极了洛杉矶山顶上的“HOLLY WOOD”。影都外,黄岛的夜生活也热闹着,位于路演影院商场外的夜市里,一扎扎鲜啤和海鲜烧烤伴着下了班的剧组人。有了生活,东方影都在青岛的土壤里生了根,影视基地也不再孤立于城市,成了城市里产业集群的一部分。

那四个闪亮的大字,是东方影都的野心,成为一个比肩国际的影视基地、助力中国影视工业化,也是他们正努力走向的未来。

《独行月球》上映后,毒眸(ID:DomoreDumou)来到东方影都实地走访了一周,带着探索本土影视基地、窥探电影工业的出发点,寻找符合产业未来想象的某个注脚。成立四年,这个集合高新、兼具国际标准的影视基地,正努力攀爬,过程中的经验,让它有了自己的故事、逐渐长出了本土的模样。

中国科幻

对初到东方影都的人来说,摄影棚就像一群被排列组合的白色大型集装箱,区别只在他们的大小,及棚上所标明的数字。而对于开着园区电动观光车、带着我们参观的影视产业园员工小楼来说,每个摄影棚里都发生过许多故事。

从园区主入口进入东方影都,穿过综合楼进入影棚区,这一条主干道上就分布着15个摄影棚。

右手边的1号摄影棚,是《刺杀小说家》杨幂训练动作戏的地方;左手边的2号摄影棚,搭建了《流浪地球》里的太空舱;往前开一小段的6号摄影棚,《疯狂的外星人》里破旧的商店就在此搭景……

像这样的摄影棚,园区一共有40个,总共占地面积约376万平米,约等同于500个足球场。2017年东方影都还未完工时,《流浪地球》在这里拍了近一年,启用了8个摄影棚;2018年,《刺杀小说家》启用16个摄影棚,拍摄近一年;此番《独行月球》,则启用了15个摄影棚。我们走访的那几日,摄影棚和置景车间的出租率在70%以上。

《独行月球》里的月球基地,对影棚的工作人员来说,就是6000平方米的20号棚。美术组为了最大程度接近月面效果,先在表面雕塑出陨石坑的造型,再将足足200吨石头磨成沙子,撒在表面当作月尘。

在硬件上,东方影都在规划之初就意图比肩国际。40个摄影棚里有目前世界最大的单体一万平米摄影棚,还有水下制作中心等硬件配套。这给有特殊拍摄需求的剧组提供了场景可能。爱奇艺制片人张妍对毒眸说,选择青岛影都的项目,对摄影棚的硬件设置及配套往往都有高标准。

最近在东方影都开机,索尼IP授权改编的网络电影《鲨滩》,就用上了水下摄影棚。也只有这样大小的摄影棚,才能安放进尺寸惊人的机械鲨。去年在此录制的综艺《战至巅峰》,场景是逼真的电竞馆,这也需要场馆有足够的纵深才能实现。

导演们泡在摄影棚里,而在美术做完置景、道具图纸后,置景和道具常驻的,则是每个摄影棚旁标配的置景车间,那是他们把图纸变为现实的地方。目前,东方影都共有32个置景车间。

我们走访园区的第一天,5号摄影棚对面的204号车间放满了90年代的复古服饰,三位服装师正对着本子上的草图修剪手上的衣服,这是刚开机一天,由邱礼涛执导,刘德华、张涵予、黄轩、文咏珊领衔主演的电影《莫斯科行动》。

《独行月球》里重达4吨,宇航员可以在其中摘掉头盔的月球车,便是道具师崔文良在置景车间里研发出来后,再用特殊车辆将其搬到了摄影棚。

对于许多大片而言,如月球车这样的巨型道具不在少数,许多已经能与摄影棚的高度持平。

“有的基地可能为了搭更多的棚,棚间距太小,很多车都开不进来,为道具的制作和拆卸带来了很大问题,非常影响大片的拍摄效率。”一位道具师告诉毒眸。而东方影都摄影棚之间宽敞的距离,保障了许多特殊道具的运输。

常年在置景车间工作的道具师,对于环境的舒适程度极为敏感。

中国香港道具师钟伟是《投名状》《木乃伊3》等大片的道具师,曾到过世界各地拍戏。在他记忆里,大多国际影棚的服务会细致到在卫生间里摆上新鲜植物。如今在东方影都,他有了类似的体验。

日常在车间盯着道具生产的他,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置景车间里有多个卫生间,每天都有阿姨定期打扫,车间里还有空调,工人们来工作就会觉得很舒服。”

钟伟告诉毒眸(ID:DomoreDumou),这些在国外一线摄影棚标配的服务,国内大部分摄影棚并不在乎。“有卫生间的,一般就是几个公厕,但也很少维护。如果是一些偏远的地方,甚至没有卫生间,沙地上竖起四个柱子就是厕所了。”

从《莫斯科行动》的服装组置景车间出来后,正对面就是5号摄影棚,这里有完工于2020年的影视虚拟化制作平台,可兼容动作捕捉、面部捕捉等拍摄技术,是科幻片制作的刚需。

《独行月球》中袋鼠的扮演者郝瀚,想必对这里分外熟悉。正式开拍前,导演张吃鱼花了3个月的时间,带着郝瀚和一众武行演员,在这里拍了近4000条、完成了影片近八成的视效,而这个制作环节,让影片有了更多调整的空间,奠定了《独行月球》大部分视效的基础。

在20号棚搭建的“月球基地”里,沈腾孤独地进行了长达5个月的无实物表演。穿着厚重宇航服的他想回看一下表演效果,不需要艰难地走到导演监视器前,只要在工作人员的IPAD上就能看到。

这项技术,是《流浪地球》拍摄时沿袭下来的。拍摄前,主创们发现了一个问题:在拍摄太空行走的部分,演员都穿着非常沉重的衣服,体能消耗非常大,很难往返于现场和监视器帐篷之间。

于是,负责数字影像管理和分发的三界影业,便借助东方影都目前拥有的全国影视基地唯一的一朵独立“云”——华为云,还通过园区全覆盖的wifi信号,研发了一项新技术:只要有园区网络覆盖的地方,就可以在电脑或移动端实时监看现场的画面。这也让后来诸多穿着复杂设备的演员们,实现了“监看”自由。

一部部科幻电影和大片之后,一批像三界影业这样的幕后团队,开始在青岛活跃。

《流浪地球》中,有一段救援团队在运载车上的戏份。电影中,团队屡次遭遇危机,运载车常处于颠簸状态,演员也在车内跟着左右摇晃。这样的表演,需要借助“六轴平台”。过去国产片要使用这个装置,都要请韩国团队,《流浪地球》则用了国内电影特效工作室希娜魔夫研发的六轴平台。

六轴平台从六个角度,模仿飞机、太空船的运动,经过工程师编程之后控制轨迹,里面可以实现晃动、加速、运动和震颤。“六轴平台的编程技术有较高的门槛,看似简单的失重动作,想要做的真实非常难,国内懂得操作平台的工程师比较稀缺。”技术人员向毒眸介绍。

 

这个六轴平台,也辅助了沈腾在月球车里的跳跃、攀爬、摔打等动作。

如今,希娜魔夫、三界影业、钟伟的永誉传媒以及满天星、宝荣宝衣、末那众合、海好影视等公司都已入驻东方影都影视产业园,他们研发道具、安置道具的置景车间,也成了他们的办公地。《独行月球》的美术指导李淼和崔文良、杨光光的美术制作公司画时空,也与东方影都有着多元的合作。

在《流浪地球》的拍摄过程中,国产科幻电影的工业体系完成了从0到1,积累了科幻电影的拍摄经验,《独行月球》则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完成国产科幻从1到2的迈进。

《独行月球》出品方之一、酷鲸制作创始人王风也对毒眸感慨,自己经历过《刺杀小说家》在东方影都的拍摄制作,积攒下来的很多经验,到了《独行月球》里,似乎完成了某种接力和延续。

在东方影都拍过的戏,似乎总带着些工业探索和创新,戏与戏之间,似乎也完成了一种流动。

在孙恒勤看来,这批导演已经形成了某种连接和磁场。“郭帆、路阳、张吃鱼……他们做了行业里没人做过的事,到了现在,这些导演之间的关系,在我看来是通力合作。他们互相支持、互相成就,惺惺相惜。”

电影工业

聊天过程中,钟伟向我们谈起了身边影视产业园员工的朱志杰,“在东方影都,灯坏了、没电了,或者需要什么别的服务,我随时都能联系上老朱,我记得他们有个口号是顾客不打烊员工不休息,真的是这样的。”

当毒眸问起如果被顾客投诉了怎么办,老朱神色有些凝重并表示,“客户的满意度就是我们工作里最重要的指标。”东方影都正在形成这样的风气——以剧组需求为工作的根本。

如果说影棚是剧组选择东影都的最核心诉求,那么,硬件之外的服务就是剧组们“二刷”、甚至在青岛留下的另一个原因。而这套属于影视基地的服务系统,则成了中国影视工业化路上的一块基石。

制片人王怀宇的项目《她们的名字》去年在东方影都杀青,在她的印象里,青岛对于影视剧组基本是一对一服务,有时会上门追踪,主动服务。“首先能保证我签了合同就能有棚,有住宿,出了问题我知道找谁。”

而这种局面,对于早年间在青岛拍过戏的人来说,可能是很难想象的。就在几年前,在青岛拍戏还存在乱象。

曾有制片人告诉毒眸,早年间青岛的外联、群演“野蛮生长”,行业也不规范,缺乏系统性、专业性的拍摄保障服务。

青岛西海岸新区影视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赵芳对此也有所了解。但在她看来,凡是没有大型基地的城市,或多或少都会面临这种问题。

“以外景取景拍摄为主的城市,它的资源是散乱而无序的,很难形成一个固定的、长期的、集约的服务平台。市场端供应量不足,资源也就很难形成协同效应。”赵芳告诉毒眸。

影视中心刚组建的2018年,赵芳到东方影都周边、挂着“影视”相关招牌的公司调研,却发现大家都没法靠影视营生,比如打着影视置景招牌的公司,主营业务其实是装修,在影视业务上只能很偶尔地接到几个小单子。

“配套一定是产业发展达到一定量级后,才能形成的协同效应。在那个阶段,生产要素是松散的,而我们要做的是一个集中的平台。平台上有规范,有约束,有淘汰机制,如果不按照服务规范来执行,你就不能参与到这个平台里。”调研结束后,赵芳有了这样的思考。

青岛西海岸新区影视产业发展中心,是地方设立的专门从事影视管理服务的党口工作部门。除承担区域影视产业发展规划、政策、活动职能外,某种程度上,他们像是剧组与政府公共机构之间的桥梁,负责剧组的疫情防控和公共事务协调。

为了更好地履行服务职能,从2018年开始,影视中心从就陆续捋出了剧组所需的20余项内容,如涉及到占路拍摄、拍摄所需文件、文件何时申请等政府相关事务,中心都建立了一套标准模式。

“我们会给双方都提供合同模板,把双方责任都界定下来,比如免费的场景里,要防止剧组们在拍摄过程当中造成损害,场景方要对剧组有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等等。”赵芳告诉毒眸。

有了政府参与到影都配套服务的链条中,过往的散乱的资源也慢慢聚拢。

这也是影都的协拍经理韩飞正在做的工作。他坦言,青岛之前在外联制片领域缺乏一些专业度,行业也没有形成系统性配套,但影都基于整个服务平台的建设,以及对周边产业链和产业生态的打造,也会对行业起到一个提升的作用。“比如我们车辆的价格,跟横店相比是相对持平的,在一个旅游城市,用车的价格要做到跟老牌影视基地差不多,其实挺难的。”

不变的系统,也要适应环境的变化,眼下,疫情防控便是影视中心目前最重要的工作。

2020年疫情后,中心制定了一个影视剧组复工指南。到了今年,每一个到中心报备的剧组,中心都会和剧组建一个微信群,确保有服务专员为剧组服务。而剧组来青岛前需要的疫情防控细节,比如下载什么APP、各地防疫政策如何互通解决等,都能得到为剧组量身定制的防疫方案。

剧组的人员庞杂,中心建立了信息台账,对每人的来处进行登记,行程轨迹、工作会涉及的生活场景也每日更新。“一旦有状况,台账能为流调提供最基础的保障,我们也会有相应的应急预案。同时在协调一些公共场景如学校、医院时,我们也可以将台账给到场景方,打消顾虑。”

在一系列防疫举措下,在今年的东方影都里,一批苦于找不到拍摄地的剧、综剧组来了,他们是东方影都的新老朋友。包括《怎么办!脱口秀专场》《中国说唱巅峰对决》等热门综艺在内,在这里开机的剧综项目就有8个。

这种影剧综共同拍摄的热闹场面,是东方影都所期待的。

过去,在很多剧组的印象里,东方影都是“国际大片标配”“造价高昂”。事实上,在2016年运营初期就入职影都的Amanda看来,东方影都从未定位“只做大片工厂”,只是在东方影都初创期间《长城》《环太平洋:雷霆再起》等大片在此拍摄,以及《流浪地球》《疯狂的外星人》等国产科幻大片聚集于此,才会给大家这样的印象。

时间久了,影都与影剧综广告各类型剧组建立起了朋友圈。Amanda习惯性地向毒眸说出那句期待,“希望全国各类型的剧组都能来到东方影都拍摄制作。”

车澈则在《独行月球》路演映后交流现场感慨,“感谢青岛可以容留我们”。而作为一个多功能影视基地,东方影都正在被越来越多国内剧组看到。

回到青岛

抵达东方影都的第二天中午,设备部一位员工端着一盘黄瓜走进休息室:“这是我们园区大棚自产的黄瓜,纯有机,快尝尝。”正准备去吃午餐的小楼和Amanda分别转身拿起一根,“现在不拿,午餐回来就被抢光啦!”

这一刻,高新摄影棚和山东本土有了某种融合。制作区组团式分布的高科技摄影棚是冰冷的,但园区的角落又充满了这样的地气和温度。

东方影都的员工们有着邻里街坊般的熟稔。办公楼下的711便利店只有一名店员,顾客多的时候,影都的员工们都自助结账,有时还会自己从冰柜里取出冰块,用咖啡机做一杯好喝的冰美式。

变化正在东方影都内外同时发生。

从休息室的窗外往外看,正是高楼林立的融创公馆,在东方影都刚运营时,融创公馆入住率很低,楼下也只有几家商户星星点点地入驻。

如今,融创公馆周边游客和剧组工作人员络绎不绝,每栋楼的底商几乎都租出去了,不少商铺与剧组息息相关,连几家水果店门外也都会醒目地张贴着“剧组送水果服务”的电话。

为了适应不同剧组的工作时间,影都的员工常常忙得找不到人。他们当中,有许多漂泊在外多年的电影人选择回到家乡。

韩飞已经入行二十余年了。最早是群众演员,后来一路从副导演、演员统筹、制片主任,到执行制片人,全国各地跑。“全中国的影视基地我基本都待过。”

2018年后,他手头的许多项目都陷入了停滞,恰好东方影都开始了制片岗位的招募。家就在影都后山的他,心动了。“以前有时候在外面跑项目,两三年才回一趟家。现在每周能跟家里见面,还能做自己喜欢的事,真的很有归属感。”

更多像韩飞这样,能对应剧组的各幕后工种的从业者,被东方影都招募为工作人员。他们在这里有了不一样的生活体验。“在北京的时候都没有工作时间的概念,感觉基本都在工作。”曾在剧组担任美术一职的叶飞告诉毒眸,“科比说他看过洛杉矶凌晨四点的太阳,北京多少点的太阳我都看过了。”

选择回到青岛,也和青岛身后的电影底蕴有关。

1907成为首个电影商业放映场所后,电影的商业行为,就在青岛延续了下来。在1907年到1914年的德文版《青岛新报》上,几乎每周都有水兵俱乐部电影放映的广告。1914年日军占领青岛后,建起了多个日资电影院,在这些剧院里,中国人开始参与电影院的服务工作,出现了首批职业的“电影人”。

1927年,中国第二代导演的代表人物孙瑜在青岛创作了《青岛之波》,是最早出现在青岛的电影文学剧本;被誉为“中国电影艺术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力作”的电影《劫后桃花》在青岛取景拍摄。

漫长的历史走到现在,一批眼下电影产业里的中坚力量,已从青岛走进了大银幕。唐国强、黄渤、夏雨、郭帆……一众山东籍电影人,都正活跃在中国电影市场的中心。他们正延续着电影和青岛的关系。

2016年,东方影都尚未建好时,青岛人黄渤就把他首部自导自演的作品《一出好戏》放在了东方影都,后来还引荐了《疯狂的外星人》剧组入驻。济宁人郭帆不仅把《流浪地球》落在了东方影都,也在片中加入了很多山东元素,如频繁出现的“济宁派出所”“济南”。

到了2017年,青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为世界第九个电影之都,这给青岛带来了一些资源的倾斜,如各电影之都的学术交流、国际电影节参展等等

只不过,人才的回流若想构成良性循环,仅仅这些还不够,最重要的,是将人才培养和教育纳入其中,这也是东方影都的车轮能持续运转的基础。在这个宏大命题中,青岛电影学院就是最重要的一环。

青岛电影学院前身为北京电影学院现代创意媒体学院,是北京电影学院举办,教育部批准设立的电影教育本科高校,于2011年正式招生。选址时,校方考虑到青岛环境好、近几年影视业发展较快、人口基数大、艺术类考生比较集中等因素,同时在地域上又与北电拉开了一定距离,便选在了这里。

后来,教育部就独立学院提出了加快转设速度的要求。于是,到了2021年5月,经教育部批复同意,北京电影学院现代创意媒体学院转设为青岛电影学院,由青岛海发国有资本投资运营集团有限公司全资举办。该集团是一家市属的国有企业,也是东方影都2020年进入的新股东。

同属一个母公司的关系,让青岛电影学院与东方影都建立了密切合作。

青岛电影学院常务副院长苏文洁对毒眸(ID:DomoreDumou)介绍道,学校与东方影都合作了多个课程与科研项目。比如在东方影都的水下摄影棚,开展水下摄影教学和科研项目,东方影都动作捕捉虚拟拍摄棚中也有青岛电影学院老师、学生的参与。

青岛电影学院的学生能从东方影都的项目中,获得不少实习机会乃至工作机会。目前在东方影都开拍、乌尔善执导的国漫IP改编电影《异人之下》,其侧拍纪录片团队中就有青岛电影学院的学生。在《流浪地球2》的视效组,也有两位学生表现优异,被该片的视效指导、墨境天合创始人徐建收之麾下。

不少非青岛籍的影视人,正在向青岛聚拢。

《流浪地球》制片人王鸿落户青岛。由于《封神三部曲》在青岛工作了近两年的末那工作室,也在2020年把整个团队都搬到了青岛。“这边生活节奏慢,更适合艺术创作。团队里不少年轻人都在这里买房了,要是在北京,哪敢想买房的事儿啊。”末那创始人四季对毒眸说。

人才的回流,带来的不仅是人才本身,更是电影和产业逐渐回到青岛的大浪。

本土

“您是黄岛人吗,这里是不是变化挺大的?”结束在东方影都最后一天的探访,毒眸打了一辆出租车,问起了前几天打车都会问的问题。

他指着窗外一片高楼林立的房产、大手一挥:“10年前,这一片全是烂海滩,啥都没有。”

2014年,西海岸新区成为国务院批复设立的中国第九个新区,其覆盖区域为青岛市黄岛区全部行政区域。从地图上看,青岛犹如山东省一只伸向海洋边的靴子,而黄岛正好处在靴子的脚趾处。

由于集结了重工业,在2012年,黄岛区全区就完成生产总值1365.01亿元,总量继续居青岛全市首位,但对青岛人来说,黄岛始终不是首选。一位曾在半岛都市报工作的青岛人告诉毒眸,“2014年半岛都市报上很多房地产广告,那时黄岛的楼板也就五六千吧,但大家还是不会心动,因为那时对黄岛有刻板印象,觉得荒、交通不方便。”

改变源于规划。

2012年12月1日,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青岛市黄岛区、县级胶南市,组建新的黄岛区,以原青岛市黄岛区、县级胶南市的行政区域为新的黄岛区的行政区域。2014年6月,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青岛西海岸新区。

据证券日报报道,在规划招商阶段,政府将土地出售给万达集团,并负责基础建设与填海项目,万达则承诺将一个与电影有关的文旅项目落户青岛。后来我们知道,这个项目就是东方影都。

“东方好莱坞”,是万达最初对东方影都的规划。

2013年东方影都正式启动前,王健林留下一句名言:“大多数行业都有天花板,唯独文化产业是没有天花板的行业。”万达算过一笔账:从2017年起,东方影都每年将拍摄150部以上的影视作品,每部作品以4位男女主角计算,就有超过600多位影视明星常住,亿万的粉丝蜂拥而至,将带来巨大的商机。

对照好莱坞,万达请来英国松林制片厂,为东方影都做设计顾问。作为“007系列”等大片常年的拍摄基地,英国松林认证标准之严苛,目前全球仅有4家影视基地获其认证。

彼时的万达,瞄准的是国内高新影视基地的空白。于是,一个自出生起就带着野心的影视基地,从黄岛诞生了。

据影视基地工作委员会专家团队的调研,一直到2021年,全国313家影视基地中聚焦数字制作、较少涉及旅游的数字制作型基地 ,如中影数字基地、青岛东方影都、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等,占比最少,仅为9%。

“高新”指的不仅是硬件设施,还有软件服务。

不少制片人对毒眸谈起过老牌影视基地服务上的缺失,“一般最多就是给你补齐一些基础的服务,比如配备摄影器材,自有马场什么的,但其他的基本就没有了。”而领着固定工资的部分影视基地,不具备服务意识,“他们巴不得你不来,反正基地没活他们也是照样领钱,来活了还给他们找事儿。”

硬件软件的高新,决定了东方影都的投资体量,对于这样的影视基地来说,生存下去,才是第一要义,也是实现野心的基础。

棚租收费是大多数影视基地的最主要收入来源。原先,东方影都更多面向国产大片。但2017年,万达遭遇“股债双杀”,承载着万达对“没有天花板的行业”野心的文旅项目,卖给了融创。如今,青岛市资产规模排名第二的国有资本投资平台海发集团与融创合作,成立东方影都产业控股集团,东方影都迎来全新发展生机。

易主后的东方影都,不变的,是助力国产影视工业化的大方向,改变的是开放的态度。

正是从这个节点开始,东方影都开始积极地向剧综和广告项目敞开怀抱。于是,根据不同的剧组和项目,他们开展了梯度收费。据毒眸了解,东方影都的摄影棚,按照不同周期、体量及所需要的配套服务,不同项目和类型所对应的棚租价格标准也有所不同。

不过,“东方影都影棚价格有补贴,算下来不算贵,而且配套服务的价格,如剧组盒饭、置景材料等也基本与市场价格持平,剧组可以根据情况选用。”一位剧集制片人向毒眸介绍。

海好影视创始人徐银海告诉毒眸(ID:DomoreDumou),这几年,东方影都在招商上的思路是很活泛的。“因为广告拍摄比较特殊,我也数次向东方影都反馈了这一点,今年就能明显感觉到影都对广告拍摄的优惠,现在广告项目到这里拍摄的热情也很高涨,今年到现在拍摄的项目比去年一年都多。”

当影剧综和广告都开始在这里热闹起来,山东省过往一系列看似无交集的储备,如青岛百年历史的电影底蕴、庞大的制造业基础、离几个关键经济带都很近的地缘优势等等,逐渐被东方影都这个支点撬开了。

但是,影视基地无法孤立于城市存在。

在成为古装剧的“横国”之前,横店集团早在80年代就形成了一条完整的轻纺产业链条,并涉足高科技产业,创办了电子工业总厂。横店影视城在1996年的成立,只是成为一个轻巧的支点,撬起了集团庞大的产业集群。

山东亦是如此。

徐银海告诉毒眸,山东临沂有中国最大的板材基地。而他也通过《流浪地球》一部戏,在青岛建立起了自己的供应商体系。“青岛有很多加工型企业,拍戏都用得上,比如说机加工、防磨玻璃、钢制造、激光雕刻这些,青岛都有,这里还有个很大的电子产品批发市场。以前北京也有,后来关闭了。”

脱离城市和环境,孤立地做影视基地,是很难的。据影视基地工作委员会披露,大多数影视基地,出租影棚的收入占比很小,只能通过旅游来补充营收,真正能在电影专业化拍摄、制作上为剧组提供全面服务的基地少之又少。

如何更好地与本土城市和环境融合?这是大部分影视基地要研究的课题。

为了达到国际水准,一心对标好莱坞的东方影都曾遇过水土不服的窘境。2015年,对外承接剧组时,高层管理人员里有诸多海外从业者。他们的海外经验,与本土剧组的工作习惯有较大冲突。

一位影棚管理的从业者向毒眸举了一个小例子,按照国际影棚的标准,影棚内的安全通道是必须留出来的,但彼时国内剧组通常会把物资堆满在路上。“国外剧组里的安全主任权限很大,可以叫停一个剧组的拍摄,而我们会被骂,还要去安全通道搬东西。”

除了工作习惯的不同,东方影都也正在积极探索影视基地作为旅游打卡地的标签。

正在园区举办的游园会项目,以“体验片场之旅”为内容,面向游客,展示青岛这座城市丰富的电影故事。一个个由中小学生组成的研学团,也正体现着东方影都向市民输送“电影知识”的热诚与决心。

但做到像横店、象山等实景城,拥有游客打卡的底色,东方影都还有一段路要走。

在赵芳看来,影视基地一定要规模化才有前途,否则很难向前发展。“影视基地需要长期固化下来的配套,而只有影视基地的项目达到一定量级后,这些配套企业才会对基地有忠诚度,愿意在这里扎根与你协同发展。

不过,对于一个成长中的年轻影视基地而言,这都是发展中所面临的必然问题。经过四年的发展,我们发现,那些看似难以解决的命题,似乎逐渐寻找到了答案的模样。

园区大棚里被剧组们一抢而空的黄瓜,似乎在国际化影棚和本土文化之间,找到了某种融合点;园区餐厅里,好客的山东人,将白酒和洋酒的文化融合,形成了东方影都独有的待客之道;而越来越多的新项目开机,更多剧组二刷、从业者留在青岛……则给这个年轻的影视基地在产业里的下一步,提供了可能。

它对标西方的标准,也在与本土影视人的相处里,逐渐长出了本土的样貌。

连续三天带着我们探访园区、总会详细解说的小楼,希望尽可能把东方影都的方方面面都呈现给我们。毕竟,对于一个有着助力电影工业发展野心的影视基地来说,被看到,进而被选择、信任,是必要的。

戏里,剧组在东方影都里的故事正如火如荼地拍摄。戏外,东方影都作为影视基地的探索,正向前继续攀爬。而这背后,不仅是一部部国产片,也是一个匹配国内产业现状的本土影视基地,也有机会成就属于中国电影工业化的未来。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