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妆品观察
有着“美白神器”之誉的熊果苷,正悄然生变。
近日,越南发布公告,将脱氧熊果苷(熊果苷分为α-熊果苷、β-熊果苷以及脱氧熊果苷)列入化妆品禁用成分清单,原因是其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释放氢醌,给消费者带来健康风险。
无独有偶,在越南之前,欧盟去年就宣布化妆品中禁用脱氧熊果苷,英国、马来西亚也计划在化妆品中禁用该成分,我国也在2015版《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中将氢醌列为禁用成分。
一边是多国禁用脱氧熊果苷,一边却是熊果苷在国内市场似有“愈来愈热”之势。薇诺娜、HBN、PMPM等国货品牌,均推出了含熊果苷成分的相关产品。美丽修行BEBD大数据也显示,2022年α-熊果苷,位居美白祛斑成分TOP10榜单的第七名,其产品增长幅度甚至高于市场大热的烟酰胺。
图源自美丽修行BEBD大数据
熊果苷,为何出现如此极端的两种情况?
01 增长64.4%,α-熊果苷热度攀升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熊果苷曾是市场主流美白成分,被许多化妆品企业所采用。如今时隔30余年,熊果苷,尤其是α-熊果苷,有再度“翻红”的迹象。
在小红书上,以“熊果苷”为关键词进行搜索,相关笔记超过6万篇,不少笔记中,熊果苷、烟酰胺、VC已被消费者并称为“美白三巨头”。
公开资料显示,熊果苷能够通过抑制体内酪氨酸酶的活性,阻止黑色素的生成,从而减少皮肤色素沉积,祛除色斑和雀斑。在熊果苷三大类中,脱氧熊果苷抗黑色素的效用最强。诸多文献表明,脱氧熊果苷抗黑色素的能力分别是α-熊果苷的38.5倍、β-熊果苷的350倍,但因其容易在保质期内降解出氢醌,存在致敏和致癌的潜在风险,因此在化妆品应用中,主要以α-熊果苷和β-熊果苷为主。
在市场上,关于α-熊果苷的应用,近两年明显增长。据美丽修行BEBD大数据,在截至8月11日的有效备案产品中,含有α-熊果苷成分的产品超过20000个,年度环比增长64.4%;其中8803个品牌、1797家工厂备案产品均使用了该成分,年度环比增长52.96%、29.24%。
图源自美丽修行BEED大数据
薇诺娜、HBN、PMPM、韩后等国货品牌,以及The Ordiany等外资品牌,也均推出了含有该成分的产品。以HBN为例, 2021年HBN注册备案了“α-熊果苷精华液”、“α-熊果苷鎏光微精华露”等近十款主打α-熊果苷的护肤产品。其天猫官方旗舰店,“HBNα-熊果苷精粹水”月销量超7万,为店内月销量最多的产品,同时该产品还入选“天猫榜单爽肤水·V榜”(通过商品近90天销量进行排序)第6名。
工厂端对该成分的青睐也急剧攀升。美丽修行BEBD大数据(bevol.bebd.com)显示,2019年-2021年,工厂使用α-熊果苷的产品数量大幅增长,如广东敏达药妆医药公司,近三年含α-熊果苷的产品数量复合增长率达321.9%。
相较β-熊果苷,α-熊果苷近几年受到更多青睐,其背后原因主要在于两点:
一是功效及安全性。美丽修行平台显示:α-熊果苷抑制黑色素生成的效果比β-熊果苷要强10倍。“α-熊果苷的美白效果更好,目前在市场上应用得更多。”上海某原料商在采访中表示。
广州麻尚会生物科技创始人陈来成也提到,α-熊果苷不易变色和降解,添加2%含量的α-熊果苷相当于添加10-15%含量的β-熊果苷功效。
二是价格。过去由于α-熊果苷的价格较为昂贵,市场应用远不及β-熊果苷,但近年来随着α-熊果苷价格下降,市场热度有超越β-熊果苷之势。
02 “翻红”背后,四大隐忧显现
有众多品牌和工厂的投入,熊果苷(α-熊果苷)在市场的“翻红”似乎是意料之中。但熊果苷在化妆品应用上存在的诸多乱象和隐忧,却也使得许多国家和企业“放弃”这一成分。
首当其冲的,就是“恶性价格战”。有业内人士在采访中透露,“α-熊果苷市价最高峰时接近10000元/kg,虽然后续价格逐步降下来,但目前市场上一些纯度高的α-熊果苷价格也在2000元/kg左右。”
化妆品观察注意到,在某行业群内,有厂商的α-熊果苷报价仅为600元/kg。在某原料采购平台,不同商家关于α-熊果苷的报价也有较大差异:同样标注纯度99.5%的α-熊果苷,有商家报价640元/kg,有的报价则在1800元/ kg。
“即便是800元/kg,都已经远远低于市场价格;”上述业内人士表示,“大家都想占领市场,于是打‘价格战’,结果谁都赚不到钱。”
其次,目前熊果苷也多存在质量良莠不齐的问题。“一些说是添加α-熊果苷,但实际混着β-熊果苷在卖。” 前述受访人士揭露,“两者相混,不单是成本上的差异,对安全性也有较大影响。β-熊果苷稳定性相对较低,在应用中会有风险,在过高的温度中或者含量超过3%,就有可能降解出氢醌。”
在这些乱象之外,目前熊果苷在应用上的一些“漏洞”和风险,则是更大的阻碍。
其一是涉熊果苷原料使用规范不清晰。
我国最新《已使用化妆品原料目录(2021年版)》中,同时收录了α-熊果苷(序号:01005)与熊果苷(序号:07259)。尽管大部分行业人士默认“目录中的熊果苷(07259)指的就是‘β-熊果苷’”,但从政策层面上讲,目录并未详细标明熊果苷的种类,也未明确化妆品中能否添加脱氧熊果苷。
由于目录未详细标明熊果苷的种类,也导致产品标签标识成分标注不明确的问题,从而导致消费者在购买相关产品时,难以辨别。
其二,安全添加剂量尚不明确。
当前,含α-熊果苷和β-熊果苷化妆品活跃于美白市场,虽然其风险性远低于脱氧熊果苷,但因为与氢醌相似的结构,二者在体表是否会转化为氢醌,以及确切的安全添加剂量,也一直是业内讨论的话题。
2011年,为规范化妆品原料技术要求,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了《化妆品用合成熊果苷原料要求》(征求意见稿),认为应对熊果苷中氢醌含量进行必要的安全性风险评估分析,但未有下文。目前最新的《已使用化妆品原料目录(2021年版)》也并未对熊果苷允许使用浓度进行限制。
因为熊果苷应用的风险,曾有品牌陷入负面漩涡。2011年,“东洋之花美白水润面贴膜”等18种化妆品被曝含有毒物质,品牌官方对此回应称,“在产品中加了熊果苷美白剂,熊果苷是国家允许使用的,但是它在超过四十度、五十度的情况下会缓慢分解,产生极微量的氢醌,怀疑这批货就是因为当地温度太高造成缓慢分解出现氢醌。”
在东洋之花这次事故后,该成分的使用者也有所减少。此外,出于对安全风险的担忧,部分化妆品企业如资生堂、DHC等,后来也下架了含有熊果苷成分的护肤品,且不再生产该成分美白系列产品。其中资生堂还是率先将熊果苷作为美白因子应用于化妆品的企业。
03 美白成分趋势向好,但“安全”是前提
尽管,熊果苷在应用上存在隐患,但不少行业人士,对其未来发展仍持乐观态度。
数据显示,熊果苷未来几年仍有较大增长潜力。据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2022-2026年中国熊果苷产品市场分析可行性研究报告》, 2021年,全球熊果苷市场规模在1亿美元左右,预计2022-2026年,全球熊果苷市场将保持6.8%的年均复合增长率。
“从数据来看,熊果苷在行业端的应用一直呈现上升趋势,不过目前热度不及烟酰胺、维C,但是从国内消费者‘以白为美’的追求上来看,安全的美白类成分趋势是向好的。”美丽修行合伙人徐红表示。
如徐红所言,“美白类成分发展的前提是‘安全’。”今年8月1日,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所发布《祛斑类特殊化妆品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就明确提到,祛斑美白剂应兼顾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这也意味,熊果苷想要真正扩大市场应用,首先需要解决“安全隐患”。
广州荃智美肤生物科技研究院研发总监张太军就表示,企业使用该成份很容易被误伤,因为一旦产品检出氢醌很难处理和撇清关系,“不解决熊果苷存在的不确定风险性,其广泛推广也就无从谈起。”
对于熊果苷应用上的风险,有业内人士建议,当务之急是找出熊果苷安全添加剂量范围。“我国监管部门应该对熊果苷作为化妆品原料使用提出风险性管理建议,提出限量要求、标签标识警示等措施。同时,监管部门需要对我国市场上已存在的含熊果苷的化妆品进行风险监测,监测皮肤不良反应,分析不良反应比例与病例基本信息,并对引起化妆品不良反应的产品熊果苷浓度进行调查。”
某测评机构负责人也赞同制定熊果苷的监管细则,“在377被禁用的消息传出时,就有人预警,这样的监管不仅仅针对377成分,诸如熊果苷、烟酰胺等美白功效成分或许会受到同样的监管。虽然目前熊果苷是否会被纳入‘377式监管’还未盖棺定论,但特殊功效的原料将会受到严格监管已经是必然趋势。”
在该负责人看来,不仅仅是熊果苷,美白剂属于风险相对较高的一类原料,这类产品此前多归于‘特殊化妆品’统一进行规范,未有具体的实施细则,此次《征求意见稿》的出台,或能弥补此类产品管理上的空缺,明确企业生产此类产品的具体技术要求。
同样,徐红也表示,就目前暴露出来的熊果苷(脱氧熊果苷)的风险,国内监管部门不大可能会忽视。
(注:公开资料显示,熊果苷分为α-熊果苷、β-熊果苷以及脱氧熊果苷,但也有行业人士认为脱氧熊果苷属于另一种原料,目前原料目录尚未详细标明熊果苷种类。)
来源:化妆品观察公众号
原标题:又被禁!熊果苷“生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