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无冕财经 郭俊宇
编辑|易鸣
海底捞(06862.HK)新CEO杨利娟上任近半年,交出了首份成绩单。
8月14日晚间,海底捞上半年的盈利预警,结果不尽如人意。上半年,海底捞收入不低于167亿元,同比下滑不超17%;预计上半年净亏损2.25亿元至2.97亿元。
杨利娟上任之初,曾被视为海底捞的希望。3月1日,杨利娟临危受命,接替张勇,成为海底捞新的掌舵者。彼时的海底捞已元气大伤,她的首要任务,便是带领海底捞扭亏为盈。
她挽救海底捞的主要举措,是推行去年11月宣布的“啄木鸟计划”。但如今半年多过去,该计划尚未让海底捞走出亏损泥潭。
亏损之下,关闭了300多家门店的海底捞依然还有不少“顽疾”需要医治。要想彻底解决张勇留下的“烂摊子”,杨利娟或许还需要更多时间。
关店357家,搭进3年利润
对于上半年的亏损,海底捞依然将其归因于关闭亏损门店导致的一次性损失、减值损失以及疫情的冲击。
亏损的核心原因还是在于关店。盈利预警提到,上半年,海底捞处置长期资产的一次性损失、减值损失合计约为人民币2.55亿元至3.27亿元。
算上2021年亏掉的近41亿元,海底捞过去一年半的亏损至少为43.86亿元,这下算是把2018年-2020年这三年的利润(43亿元)全都搭进去了。
海底捞的股价也几乎跌至2018年刚上市时的水平,折腾三年,大起大落,如今一切好像都从头开始了。
关店计划运行大半年了,海底捞已经关停了多少门店?
据海底捞2021年财报,2021年全年关闭了276家门店,至年底全国门店数量为1329家。
今年上半年的官方数据尚未公布,但可以从第三方数据了解大概情况。据极海品牌监测的最新数据显示,海底捞目前在全国有1248家门店,按此计算,半年时间,海底捞门店数量减少81家。
因此,根据第三方数据大致可以估算出,海底捞宣布啄木鸟计划后,大概已经关了357多家门店。
海底捞在2020年下半年和2021年上半年,逆势扩张期间总共新开出662家门店,如今已经关停了一半以上。剩余的门店中,如果有亏损或者经营不善的,该关还得关。
虽然海底捞在去年11月曾表示,若门店平均翻台率低于4次/天,原则上不会规模化开设新店。
但它似乎并没有完全放弃开新店。极海品牌监测数据显示,今年1-7月,海底捞新开店19家。
这并不意味着,海底捞的翻台率已经有了明显改善。虽然“啄木鸟计划”对海底捞剩余门店的翻台率确实起到一定的提振作用,但效果似乎并不好。
根据中信证券的研报显示,今年1-7月份,海底捞所有门店的单店平均翻台率分别恢复至去年同期的106%、100%、80%、80%、100%、120%、115%。
其中,1-5月份海底捞的翻台率比去年同期并没有多大改善。在6月份之后才出现了比较明显的提升,这主要跟6月份开始上海等地的疫情出现好转有关。
然而,在各地疫情反复的情况下,海底捞能否保持住6、7月份翻台率回升的速度,依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短期内,海底捞或许仍会继续小规模关店。
张勇的“烂摊子”不好收
杨利娟实施的“啄木鸟计划”,重心在于对门店进行优化,也是为了解决两年前张勇激进扩张留下问题。
然而,门店问题只是张勇留下的其中一个“烂摊子”。2020年逆势扩张的错误决策还给海底捞带来了不少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就是高企的员工成本和负债。这两个问题或许也在上半年也侵蚀了海底捞不少利润。
在2020年下半年和2021年上半年逆势扩张的时候,海底捞的员工数量也在飙升。根据过去几年的财报显示,截至2020年上半年,海底捞有92179名员工,而到了2021年下半年,这一数字已经飙升至140505,2021年下半年又增长至146584。
这导致海底捞的员工成本在2021年出现大幅度增长,从2020年的96.77亿元飙升至148.75亿元。
大规模关店之后,海底捞承诺过“不裁员”,这意味着海底捞的员工成本很难降下来。即便有部分员工可能会因为薪资下降等问题自动离职,但海底捞的员工基数太大了。
此次公布的盈利预警中,海底捞也提到部分餐厅阶段性停止营业或暂停堂食服务,但仍有固定开支及员工成本产生。
“关店不裁员”的做法虽然对于员工而言很厚道,但对于尚在亏损的海底捞来说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在海底捞快速扩张时期,高企的人力成本不会阻碍企业的发展,因为高人力成本往往能够带动更高的人均创收。
然而,在疫情时期,餐饮行业低迷的情况下,高企的人力成本无法带来更高的人均创收,就会成为企业的负担。等到2022年半年报公布之后,海底捞的员工成本值得重点关注。
除此之外,海底捞在疯狂扩张门店时还留下了一个隐患——高额债务。
2020年的逆势扩张让海底捞的资产负债率从48.45%飙升至71.71%,资本负债比更是高达97%,这个负债水平在餐饮行业里已经算很高了。一般而言,餐饮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大多都在40%~60%区间内。
截至2021年,海底捞有98亿的流动负债,其中一年内到期的短期债务就达到了36.31亿元,在2020年以前该指标仅为个位数。这些短期债务会进一步加大海底捞的资金压力。
海底捞因这些负债支付的财务费用,从2020年的4.46亿元增加至2021年的6.45亿元,这已经严重侵蚀了公司的盈利空间。
高企的债务不仅仅会侵蚀企业利润,还是一个不定时的“炸弹”,一旦企业的资金链断裂,将会给企业带来致命打击。
好在海底捞目前还有不少融资手段可以解决资金问题,例如海外发债、银行借款、股权融资等。但要回归健康的负债水平,终究还是要靠海底捞自身的“回血”能力。
海底捞如何“自救”?
自从无法通过门店扩张来实现高速增长之后,海底捞便积极“开源节流”。
过去一年里,海底捞尝试过不少“副业”,试图找到第二增长曲线。
例如今年3月,海底捞在堂食之外又开启了烧烤食材外送业务,同月宣布推出盲盒和数字藏品等周边产品;今年6月,海底捞更是宣布成立社区营运事业部,卖奶茶钵钵鸡,发力预制菜。
此外,海底捞还尝试了经营火锅外的其他餐饮种类,例如汉舍中国菜、十八汆面馆、五谷三餐及苗师兄炒鸡等。
可惜,这些“副业”取得的反响都不大,其重心或许还是要回归到主业上来。
虽然海底捞目前已经走下神坛,但还有1200多家门店的它,依然是火锅行业里的“庞然大物”,保留着一定的客户基础和供应链优势。
火锅市场也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据国泰君安的研报显示,近五年,火锅市场规模复合年增长率为9.5%,2025年火锅市场总收入将达到8501亿元。
海底捞要重回以往的快速增长轨道,或许要敢于打破一些旧枷锁。在海底捞还站在“神坛”上时,“服务至上”似乎是火锅界绝对正确的理念。
然而,随着火锅赛道“参赛者”越来越多,赛道不断细分,消费者的选择也越来越广,“服务”已经不是消费者吃火锅时首要考虑的因素了。
今年3月份,艾媒咨询对1844名消费者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如今的消费者在选择火锅店时首要考虑的是“口味”和“卫生状况”,而海底捞非常重视的“服务”已经被消费者排在了最后面。
海底捞过去靠着极致的服务攒下的口碑似乎也在下滑。
8月15日,在海底捞发布盈利预警后,“人们为啥不爱吃海底捞了”的话题上了微博热搜,该话题有4.4亿次的阅读,2.3万的讨论。
对于这个问题,很多网友的回答是贵,觉得不值。准确来说,是海底捞的产品没有达到消费者的预期,没有让消费者觉得“贵有所值”。这个热搜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海底捞在消费者中的口碑已经大不如前了。
在此前的大肆扩张之下,海底捞的管理能力确实已经有些跟不上了,包间监控争议、毛肚缩水事件、牛肉粒变素等负面事件层出不穷。
逐渐被消费者抛弃的海底捞,该拿什么重新赢得消费者呢?在将服务做到极致,甚至已经过度之后,海底捞或许应该把重心放在产品上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