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 胡颖君
理财市场迎来多事之秋。上半年,继股债市场波动剧烈引发银行理财破净潮,大量产品业绩不达基准之后,更多次生影响也开始显露。近期,多家银行及理财机构因将旗下的部分理财产品提前终止而引发业内热议。
8月11日,招银理财公告称,于8月18日提前终止招银理财招睿全球资产动量一年定开4号固定收益类理财计划C份额,对于仍持有该理财计划C份额的投资者,招银理财将计算客户本金及收益,并于提前终止日后5个工作日内将投资者应得资金划转至投资者账户。
在此之前的8月5日,信银理财发布关于信银理财智慧象固收增强FOF一年定开15号理财产品提前终止的公告。公告称,经审慎评估,公司决定于2022年8月9日提前终止该理财产品,同时关闭2022年8月9日的申购和赎回交易。根据产品说明书,该产品为固收类产品,业绩比较基准为5.4%,2021年8月9日开始运作,首个赎回开放日是2022年8月9日。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信银理财首只被提前终止的产品。7月份,该机构曾提前终止了多只固收类理财产品,包括智慧象固收增强FOF一年定开11号理财产品、12号理财产品、9号理财产品,以及固盈象固收稳健半年定开1号理财产品等。
除上述理财机构外,今年以来,还有日照银行、中原银行、盛京银行、浦发银行等多家银行及理财公司提前终止部分理财产品运作,累计被提前终止的理财产品达数十款,而这些被提前终止的理财产品多以固收类产品为主,混合类、权益类产品较少。
梳理公告可以发现,产品被提前终止的主要原因不外乎“市场震荡”、“保护投资人利益”、“规模减少”等因素。例如农银理财7月曾发布公告称,“农银同心·两年开放”价值精选第1期人民币理财产品(新客新资金专享)因预计后续市场不可控因素较强,产品净值可能会产生较大波动,为更好地提供产品服务,保障投资者权益,公司计划于2022年8月24日提前终止该产品。
而日照银行则以“为充分保障我行黄海万利宝(21180506期)年聚财一年定期开放式人民币理财产品投资者权益,避免因管理规模下降造成投资损失。”为由提前终止了该产品。
银行及理财公司单方面宣布产品终止运行,是否符合监管规定及合同约定?界面新闻记者注意到,多数理财产品说明书中专门设置了“提前终止”这一条款。例如某养老理财产品说明书中明确表示,“为保护投资者利益,管理人可根据市场变化情况提前终止本产品,除理财产品合同规定的提前赎回情形外,投资者不得提前终止本产品购买份额。”
贝塔研究院相关负责人告诉界面新闻记者,近期大量理财产品提前终止主要有以下两大因素,一是业绩,今年以来权益市场宽幅震荡,债券利率又处于低位,部分产品收益率不达预期且较业绩基准相差过大,导致部分客户投诉或大量赎回,也是市场优胜劣汰的结果。二是规模,考虑到运营成本、管理难度等因素,通常理财产品协议里会设置提前终止的相关条款,若产品规模过小管理人有权提前终止产品。
“过去,由于绝大多数产品中,投资者方没有提前终止权,且产品收益基本符合客户预期,商业银行方主动发起提前终止的情况很少。但是这两年,理财产品特别是理财公司的理财产品,由于一些混合型产品的业绩波动较大、或者产品管理规模过小、存量老产品的合规问题等原因,提前终止的情况逐渐增多。”金融监管政策专家、冠苕咨询创始人周毅钦告诉界面新闻记者。
周毅钦表示,近期主要还是由于部分权益和混合型产品业绩不佳,有些净值表现明显低于业绩比较基准甚至离保本尚有一些差距,造成了舆情事件,两相权衡之下,理财公司为避免引发客户大面积投诉,选择提前终止相关理财产品的运作。
部分业内人士则认为,理财公司提前终止产品的操作与基金“清盘”相似,是资管产品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的结果,“公募基金清盘也与市场行情、规模过小等因素挂钩。”沪上某公募基金产品部人士告诉界面新闻记者。
“市场震荡行情下,若公募基金净值回撤过大,遭遇大量投资者赎回,导致基金规模持续低于5000万元,则可能会引发基金清盘。”上述业内人士表示,除了这类自动触发终止条款的情形外,亦可通过持有人大会表决予以清盘。
随着净值化转型的不断深入,理财公司已经日趋“公募基金化”。周毅钦认为,提前终止一些规模、业绩不达预期的理财产品是理财公司转型过程中的必经之路,实际上当年基金公司也走过类似的道路。资管新规后,产品净值波动是正常的,是大势所趋,因此,理财公司方面,要加强投资者教育,合理引导投资者预期,同时建立全面完善的投研体系,加强产品设计和大类资产配置研究,减少理财产品净值波动。
贝塔研究院上述负责人也表示,随着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的推进,产品净值波动将成为常态,对于理财公司来说,一方面要提高自己的投研能力,保障产品运作的稳定性,避免产品净值产生过大波动,提升持有体验。另一方面应合理设置业绩比较基准,正确引导客户预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