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
编辑 | 翟瑞民
自2022年7月9日起至今,浙江省各区县气象台共发布971条高温红色预警。在省会杭州市,截止到8月22日,主城区超过35摄氏度的天数已经达到54天,40摄氏度以上的天数达到14天。而过去一周,杭州市平均降雨量只有17.2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52.2%。
8月22日,浙江省水利厅举行抗旱保供水工作新闻发布会介绍,近60天全省降水量创1954年有记录以来新低。高温少雨天气下,部分县(市、区)水库保供水天数不足60天,全省7.3万人面临供水紧张局面。
7月以来遭遇连续三轮高温天气
7月9-10日,浙江省内最早发布高温红色预警信号的区县来自浙南地区,包括温州市永嘉县、台州市仙居县、丽水市青田县等多个县市。7月12日,浙北地区的嘉兴市、杭州市等地气象台也先后发布红色预警。
根据浙江省气象局消息,今年浙江省出梅早,6月26日出梅后即出现大范围高温,且强度增强迅速。7月8日以来,浙江省大部地区出现持续性的38-40℃局部40℃以上的酷热天气,瑞安38.8℃(10日)、绍兴41.3℃(12日)、桐乡41.0℃(12日)、长兴40.9℃(12日)、德清40.2℃(13日)、嵊泗36.8℃(14日)等6个国家气象站打破当地7月最高记录。
此后在7月22-28日,浙江省迎来新一轮晴热高温天气。浙中南地区38℃以上高温日数6-7天,金华、丽水等地部分持续7天出现40℃以上高温;23日高温强度最强,台州市三门县达43.1℃,温州市永嘉县42.6℃,丽水市青田县42.3℃,均破本站历史最高纪录。
8月5日以来,浙江省出现第三轮极端高温天气,其中8月11-12日高温范围最广、强度最强,杭州、金华、绍兴等地22个县(市、区)最高气温超40℃,最高临安42℃。
8月12-18日,浙中北的大部地区再次出现5-7天的40-42℃极端高温天气;金华、杭州、德清、兰溪国家气象站最高气温破本站历史最高纪录。14日,杭州的气温达到41.8℃,成为自1951年杭州站有连续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的最高气温历史极值。
8月24日是“三伏”的最后一天,冷空气终于开始深入南下。不过,浙江省气象局表示,预计8月25日前浙江省仍将持续晴热高温,大部地区日最高气温达39-41℃,浙北和浙西部分地区仍将有4-5天的40-42℃局地43℃以上的酷热天气,有可能出现破纪录的极端高温。
近60天降水量创1954年来新低
高温天气过程导致气象水文干旱。浙江省水利厅党组成员、总工程师施俊跃8月22日在新闻发布会介绍,今年6月26日出梅以来,浙江省长期晴热高温少雨,多地高温天数、高温度数双双突破历史极值,水库蓄水率持续降低。近60天,全省降水量116.6毫米,创1954年有记录以来新低,比多年平均偏少68%。
据浙江省气候中心监测,7月中旬,浙北大部地区已出现轻度到中度气候干旱,局部重旱。7月14日13时,浙江省水利厅、省水文管理中心发布浙江省2022年首个水利旱情蓝色预警,研判湖州市和舟山市可能发生轻度干旱。截至22日早8时,全省共发布水利旱情预警48个,其中黄色预警(较重干旱)5个,蓝色预警(轻度干旱)43个。
据了解,水利旱情预警有8个指标:近30日降雨较多年平均偏少50%、连续无雨日、供水能力小于90天的大中型水源水库个数、小型水库蓄水率、降雨预报、新安江水库水位、饮水困难人数、供水紧张人数。一旦2个或以上指标达到预警级别,就意味着当地出现旱情,需要采取紧急预案措施。
根据浙江省水利厅数据,截至22日早8点,全省大中型水库当前蓄水总量246.86亿方(蓄水率75.5%),较同期偏少11.25亿方,其中新安江水库当前蓄水量141.73亿方(蓄水率79.4%),较同期偏少6.87亿方。
8月17日,浙江省水利厅数字化改革工作专班副主任李荣绩接受媒体采访时称,目前全省已经有7地市26县152处供水工程出现供水紧张的情况。“从县域来看,大部分县市区水库蓄水保供天数在90天以上。但部分县市区保供水压力较大,慈溪、庆元、苍南、岱山保供天数不足60天。”施俊跃表示。
施俊跃也指出,当前,浙江省抗旱保供水形势总体可控,全省可供水量101.44亿立方米,平均保供天数149天,部分偏远山区农村供水工程受到旱情影响,供水影响人口8.16万人,其中供水紧张7.3万人。根据气象预报分析,汛期后期,全省气温仍将持续偏高。若无台风影响或没有区域性集中降雨,全省水库蓄水量将持续减少,旱情可能进一步扩散加重,浙中南的内陆地区有可能出现伏旱连秋旱的现象。
连日高温干旱,对浙江多地生产生活造成影响。在杭州市桐庐县,由于持续高温,1万多亩稻田受到影响,减产20%到50%;在杭州富阳区的茶园,三分之一茶树已被晒焦;在台州市仙居县横溪镇,一些树龄超过20年的杨梅树,因为连续高温干旱,部分树叶已经枯黄。
8月13日,浙江省水利厅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抗旱保供水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水利部门积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统筹安排,做好用水计划管理;加强监测,及时预警及时响应;突出重点,确保群众用水安全;着眼全局,加强水资源调度管理;积极主动,强化应急处置保障;加强宣传,营造抗旱节水良好氛围。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