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有数DataVision 李天骄
编辑|周哲浩
赴美IPO的中国公司见知教育,是一家非常神奇的公司。
从行业上看,它是职业教育,培训面向的是成年人,避开了受到监管重点关注的K12领域。并且,它的官网上赫然写道:集团每年总会优先选用数百名大学毕业生到企业工作,并为他们提供适合的岗位。
职业培训机构提供一定的就业机会并不稀奇,毕竟大家就是冲着找工作的目的参加的培训,不然也没别的办法衡量培训机构实力,但像见知教育这样,把“包分配”写在官网上(虽然数量不多有选择),还是相当罕见的。
但就是这样一家规避了风险,并且以“培训-就业”闭环作为竞争力的职业教育公司,过去三年四次交表港交所,都未成功。而自去年,见知教育向SEC交表后数十次修改。
这背后究竟是水土不服?还是内功不够?事实上,都不用花费太多功夫,翻开公司的招股书,就可以发现一些端倪。
01、To C的生意,却存在大客户依赖
见知教育的招股书中,有一组令人疑惑的数据:根据2021年披露,公司超过60%的收入来源于B2C模式,但同样让人惊奇的是,做To C业务的公司收入依赖大客户,前三大客户合计占比达60%。
明明是To C,却存在大客户依赖。白纸黑字的矛盾,或许是公司的发展轨迹所致。
公司商业模式主要为B2B2C和B2C两种。见知教育是依托B2B2C起家的。它把职业教育相关的视频卖给职业院校,让学生们观看学习,平台网站叫做森途学院。
换句话说,其实就是做网课,只是不直接面向学生/消费者,而是先卖给学校。
通过不断向各地高校推广销售,5年内公司这项业务已经做得顺风顺水了。2016年在新三板挂牌,同年还得到了政府背书,与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成立合资公司。
甚至一度在高等院校的招标信息也可以看到森途的身影,如同济大学也曾购买过森途学院的视频。
但就在这时,公司开始寻思起了直接To C的业务。
一方面,高校在购买课程时有价格限制,另一方面,公司也在网上直接捣鼓过一些付费课程,反响不错——但同时,在2016年年报披露中,公司与金融公司合作,做培训贷款,可以让学生们分期付费。
虽然To C的业务市场更广阔,但是见知教育转型的效果或许并不理想。
公司2021年营收4.73亿元,其中To C的业务近3亿元。公司出现了增收不增利的情况:毛利率整体呈现下滑趋势,2021年净利润为0.53亿元,同比下降了39%。
事实上,在市面上很难找到公司To C的产品。
它的两款To C产品叫做小鱼取经和豆灯学堂,前者是APP但在手机应用市场里面找不到身影,后者通过微信公众号销售。笔者多次主动加销售客服微信,近一个月的时间也未曾通过。
并且,从介绍描述来看,课程的内容槽点颇多。很难想象有多少人会愿意付近200元,让人指导一下“沟通交流”的技巧。
回头来看,公司传统的B2B2C模式,毛利还是很高的。在公开招投标上显示在5-7万不等,毛利率在40-60%的区间。
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公司在转型后,渠道的力量削弱了。与高校合作的时候,它有政府的背书以及经验,但在直接面向消费者后,它要重新建立自己的渠道。
如公司重点项目“小鱼取经”付费视频包,2017-2019年,销售成本占比超收入的五成,光2019年销售费用花了2.3个亿。
事实上,它建立渠道的效果也是存疑的。公司的一个方式,是通过短信发给不固定的人群。在这个短信已经是鸡肋功能的时代,人们看短信都不一定,更别提因为短信宣传去买课了。
公司上市的主要目的之一,便是募资建立与消费者之间的渠道。招股书写道:我们与VIE(森途和见知教育这个上市主体之间是VIE架构)一起寻求将重点转移到针对个人客户,以扩大客户群并进一步发展我们和VIE的业务。”
公司的愿景是想借助之前的名气,直接卖课给消费者。然而学校业余的课程如果变成自费的推广给你,真的有人愿意拿钱去听么?
政策也是一个未知。根据国家发布的新规要求,掌握超过100万用户个人信息的运营者赴国外上市,必须向网信办申报。而据招股书中披露:见知为中国约2000所高等院校提供在线教育服务,若单校超过500人,那么受到的监管也会更强。
目前,公司的现金流已捉襟见肘。2021年,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0.61亿元,而每年公司的营业成本以及相关的人力成本就要花掉2亿左右。
公司现在现金流周转,还需要靠创始人借钱给公司,创始人既是股东又是债权人。
02、承诺分配,却无迹可寻
在见知教育向消费者兜售的蓝图中,“包分配”是非常诱人的一点。但要落在实处并非易事。
首先,包分配意味着见知作为教育机构,会与各种公司有相关协议,吸纳接受培训的学生。但通过招股书,我们很难找到与见知在这方面合作的企业,无法得知这部分大学毕业生的“包分配”的就业去向。
其次,公司在官网上有这样的描述:面对下岗职工和政府的“零就业家庭工程”,集团累计吸纳下岗职工1000余人。但根据招股书,整个公司员工人数体量不足百人。
由此可见,集团累计吸纳下岗职工1000余人,为外包再就业。
总结来说,对外查不出输送到了哪些企业,内部吸收又存在“外包”行为。
其实主要问题还是在培训的课程本身。职业教育机构一般有着明确的培训目的,比如蓝翔就是教开挖掘机,新东方就是教做饭。粉笔和中公教育都专注于考公。
见知教育招股书写着,超7成是公司自研的视频教育内容。但通过豆灯学堂等视频职业教育内容来看,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它的培训课程并没有明确的目的,多为职场技能培训,随便来一个工龄超过一年的打工人都能告诉你,这东西有多玄学。
哪怕是职业培训,也存在术业有专攻,见知提供的技能却显得宽泛而缺乏竞争力。
小张去学IT,小李去学做饭,他们都能找到对口的工作,但学习社交礼仪和战略规划的我却可能一无所获。
但见知教育体现出来的,并不是一家公司的问题。
03、职业教育行业乱象背后
如何评价培训机构的好坏?
在公众的认知中,普通高校的教育是有高低的,也有各种排名榜单作为衡量。但是职业教育则不同,它们没有统一的评判标准,比如口碑的高下或者衡量技能的准则。
但这并不意味着开头的问题没有答案。恰恰相反,它的答案是非常简单粗暴的:能够让人找到工作的职业培训,就是好机构。
正是上面的这种“目的先行”,导致了各种职业培训机构的乱象。
有的虚假宣传以高薪为诱惑。比如前几年,在程序员职业热门的时候,各种标榜“编程包教包会,月薪轻松过万”的口号不绝于耳。典型的案例,可能会提到外卖员是如何报班学习,在掌握C++技能后成为开发工程师的。
但实际上,这样的情况并不多见。更普遍发生的,是交钱完成培训后,发现当初承诺的“大厂”岗位,如今只是与大厂有合作的外包公司,开出的工资也比市面的平均水平要低[6]。
比承诺的低好歹还有钱拿,更恶劣是骗了钱让学员竹篮打水。今年6月,就有新闻报道了培训机构打着内推的幌子,收了一名应届生11万,说是会提供导师一对一咨询服务以及直推实习项目,结果入职当天,他被安排在了类似访客室的小房间里,并被告知不允许进入办公区域,就这样待了一个月。
不过,只要在宣传上打出能上班的承诺,培训机构就总能获得学员。他们不会那么在乎机构的师资是不是合规,培训的技能是否真实有效。换句话说,学员花费上万块钱,并不是冲着技能去的,而是为了最后的岗位。
因此,培训机构的客单价往往高得吓人。一些公司还通过皮包公司来和学生签订合同,确保公司自己的账面上干干净净。
这样的情况,让人联想到了一个华尔街的段子:很久以前,一个乡下来的观光客去参观纽约金融区的奇观。当他们一行人到达巴特利时,向导指着停泊在海港的豪华游艇说:“看,那就是银行家和证券经纪人的游艇。”
这时,天真的观光客问道:“那客户的游艇在哪里呢?”
视觉设计:远川设计部
责任编辑:周哲浩
研究支持:张泽一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