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霞光社 金鄞
编辑|麻吉
“如果你觉得天然钻石是营销‘骗局’,那么培育钻石可能也是。”
1993年,钻石业巨头戴比尔斯(De Beers)寻求进入中国市场,征集“A diamond is forever”的中文翻译,最终一位大学老师的“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入选。
这句人尽皆知的广告语成为戴比尔斯进入中国市场的敲门砖,钻石迅速成为象征爱情的信物,攻占了不少女性消费者的心智。但也因为其高昂的价格,成了一些伴侣们情路上的绊脚石。
培育钻石的出现,似乎让囊中羞涩的男士找到了不错的平替。作为一种人造钻石,培育钻石和天然钻石具有一样的化学成分和外观,价格却只有后者的三分之一。即便是专业人士,也不可能通过肉眼分辨出两者间的区别,况且培育钻石同样可以获得专业鉴定机构的证书。
随着近几年理性消费风潮渐起,有些消费者开始反思“钻石到底是不是最大的营销骗局”,培育钻石能成为“揭穿谎言”的“试金石”吗?
真爱也有“优惠价”
培育钻石在本质上与天然钻石无异。
天然钻石由碳单质在地壳岩层深处经过漫长时间的高温高压形成,并被火山爆发等熔岩活动带到浅层地表。培育钻石则是实验室的产物,属于人造金刚石。
但培育钻石又不同于莫桑石和锆石等钻石仿制品,它的晶体结构、物理、化学和光学性质和天然钻石完全相同。简言之,培育钻石就是“真钻石”。
更关键的是,钻石的价格取决于其大小、颜色、净度、切工,也就是业内常说的“4C标准”。同样顶级的培育钻石,价格只有天然钻石的三分之一,而且钻石越大,培育钻石的价格优势就越明显。
同样是一克拉的重量,天然钻石的平均售价在6至8万元左右,大品牌的顶级钻石甚至会超过10万元,而一克拉培育钻石的售价约在1至3万元之间。
钻石4C标准。图源:GIA官网
正在筹备婚礼的Jack对霞光社说,未婚妻看上了Harry Winston一款1.2克拉的钻戒,价格超过15万元,尽管两个人收入不低,但对他来说还是感到“肉疼”。最终,他还是被未婚妻“这样的花销一生只有一次”说服。
不过,愿意花十几万买钻戒的情侣是极少数,对于价格高昂的钻石,多数人还是望而却步。
“学生时代可能是看了很多偶像剧,对于爱情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但工作之后变得更加现实,既然决定在一起,就不想给男朋友太多压力。”已经结婚的小文说。
虽然她认为钻戒并不“那么重要”,但当霞光社向她介绍了培育钻石后,她觉得如果花一两万就能买一枚钻戒,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显而易见,价格是决定消费者购买行为的最主要因素。那么,天然钻石为什么可以买得这么贵?
数据显示,天然金刚石全球年产量约为1亿克拉。以戴比尔斯为例,目前约40%的钻石开采和贸易由其控制,毛坯钻石的开采成本逐年缓慢下降,近几年维持在每克拉40至60美元。而毛坯钻石的售价约为150美元/克拉,看起来并不贵。
不过,金刚石矿中多数含有杂质,有些矿藏由于质地太差,只能用于工业用途。其中,可以用作珠宝的天然金刚石占比约20%,而净度高的天然金刚石占比不到5%。
一位从事珠宝生意的业内人士告诉霞光社,钻石原石看起来并不起眼,样子和日常生活中的冰块或冰糖类似。真正让钻石闪耀的决定性因素是切工,这个环节中,原石打磨剖光中较高的损耗,也会被计入成本。
知名珠宝“非洲之星”重530克拉,它的原石库里南重量为3106克拉,号称世界第一大钻石原石。
1905年库里南被发现时,宝石界行家就对其估价75亿美元。当时南非属于英国殖民地,因此原石被赠给英国皇室,之后交给一家美国公司切割。据说设计方案就耗时六个月,最终原石被分成九颗大钻石和96颗小钻石,分别作为王冠、权杖及其它装饰。这105颗钻石总重量1063.65克拉,仅为库里南原重量的34.25%。
仅对比生产环节,培育钻石的成本优势就已经十分明显。
据A股上市公司力量钻石披露的数据,高温高压法(HPHT)生产钻石的周期约一到两周,毛坯钻石生产成本已经降低至90.43元/克拉,即便销售价格为630元/克拉,生产方还有八成左右的毛利。
而且对生产方来说,只要有足够的六面顶压机,理论上产能还可以无限扩张。
技术不断成熟,是培育钻石终端销售价格持续下降,并受到市场关注的根本原因。
高价钻石背后的秘密
其实,不管是开采还是切割打磨,对于天然钻石成本的影响都不算大。真正决定钻石价格的,是营销和品牌溢价。
早在19世纪后期,钻石还只能在巴西丛林或印度的河床中被发现,每年产量只有几磅重。但到了1870年,南非奥兰治河附近发现了巨大的钻石矿,随着成吨的钻石被开采,市场上充斥着大量钻石,投资南非的英国金融家开始意识到,钻石的稀缺性受到巨大威胁。
因此,几大钻石商在1888年联合成立了戴比尔斯公司,从源头控制钻石产量,并逐渐掌握了全球钻石贸易的话语权,并首创了毛坯钻石的交易机制。
1934 年,钻石交易公司成立,总部设在伦敦。钻石交易公司每年会组织10 次看货会,全球仅有约 100 家特约看货商可以参与并采购。这些看货商在购买钻石后,可以自己切割销售,也可以转手。但没有看货资质的企业,只能从特约看货商处购买毛坯钻石。
配货和交割条件都由卖方决定,这一抬高交易门槛并削弱买方议价能力的制度,使得钻石行业上游对价格的掌控力要高于一般的资源行业。即使后来,俄罗斯钻石巨头埃罗沙产量迅速提升,戴比尔斯的市场份额下降,这一制度也并未改变。
更厉害的手段还在营销层面,围绕钻石永恒的情感价值和象征忠贞不渝的爱情观念,戴比尔斯把钻石戒指打造成了订婚的传统。
1946年,戴比尔斯一口气在125份全国性报纸上做了整整一周的好莱坞明星私人物品专栏,描述她们佩戴的钻石饰品。
此外,戴比尔斯持续不断鼓励媒体,在名人报道中将钻石作为浪漫爱情的象征进行展示。1947年,戴比尔斯聘请的广告代理公司N.W. Aye的职员在一张纸上写下了后来广为流传的"A Diamond is forever"。随着钻石营销的深入人心,几十年后,这句广告语被提名为“20世纪最佳广告”。
这或许就是一些人认为“钻石是20世纪最成功的营销骗局”的原因。但抬高行业准入门槛,通过塑造品牌价值获得超额利润的行为,似乎在钻石培育领域也并不少见。
2018年7月,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正式将培育钻石纳入钻石大类。2019年,欧亚经济联盟、比利时“钻石高阶层会议”(HRD)、美国宝石研究院(GIA)、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世界珠宝联合会等全球珠宝行业的重要组织、机构,纷纷以各自的方式承认“培育钻石”属于钻石。
培育钻石有了“合法”身份之后,珠宝巨头也纷纷入场。2018年,戴尔比斯、施华洛世奇建立了自己的培育钻石子品牌。
大型珠宝公司的入局,给培育钻石带来了更多关注,但巨头们似乎有自己的盘算。
以戴比尔斯旗下的培育钻石品牌Lightbox为例,统一定价为800美元/克拉。对戴比尔斯来说,培育钻石这么便宜的定价可谓“一石二鸟”:第一,通过低价策略抢占市场,打击其他培育钻石竞争对手;第二,给购买培育钻石的消费者一种“培育钻石很廉价”的印象,以确保天然钻石至高无上的地位。另外,目前Lightbox主要在美国和加大拿销售,中国的官网长期处于无货的状态。这让Lightbox看起来更像个噱头。
除了国际大品牌,一些国内培育钻石品牌也已经出现。其中,Light Mark(小白光)已经在全国开出十几家门店。但电商平台上,小白光一克拉的裸钻也要2万元左右,这个价格显然没有想象的那么低。
钻石自由可期?
从理论上分析,随着培育钻石产能不断提升,更大的产量可能会进一步压低生产成本。接受培育钻石的“等等党”,或许可以期待能在未来实现“钻石自由”。
目前培育钻石有两大技术路线,高温高压法(HPHT)和化学气相沉积法(CVD)。
高温高压法模拟天然钻石形成过程,可以达到无色,但由于生产过程中加入金属粉末作为催化剂,可能含有少量杂质,影响其净度。而化学气相沉积法则因为在环境中注入惰性气体,原石成品需要改色处理。
目前全球的培育钻石市场格局呈现三足鼎立的局面。在产业链上游,中国占据了全球超过四成的培育钻石市场份额,其中HPHT法占据90%。像力量钻石这样的高毛利也进一步刺激的生产端扩大产能。此前,多家A股上市公司披露了扩产计划。
在中游的毛坯加工、切割、打磨、镶嵌环节,印度占据了九成以上的市场。但前述业内人士认为,钻石的切割设计基本沿袭了传统的十几种样式,比如人们常说的鸽子蛋属于椭圆形切割。整个中游环节属于劳动力密集型,其议价能力、附加价值和毛利都比较低。
而在下游消费环节,美国已经成为最大的培育钻石消费市场,占全球份额的80%。而中国市场虽然只占全球培育钻石消费市场的约10%份额,但增速很快。据魔镜市场情报统计,在中国电商平台上,培育钻石今年7月销售额为0.74亿元,同比增长149%,增速较6月及二季度有明显提升。
今年以来,培育钻石生产企业的订单量持续火爆。据央视财经报道,河南省商丘市的一家培育钻石生产企业,今年上半年销售额接近2.5亿元,是去年同期的2.8倍;河南省许昌市的另一家培育钻石企业则称,公司明年元旦前的全部订单已经预订完毕。
不可否认,培育钻石的出现给天然钻石市场造成了一波“低价”冲击。而且从大趋势上看,培育钻石的价格正在逐渐下降。
2020年,同样1克拉达到GVS品级的裸钻,培育钻石的价格只有天然钻石的35%。而在四年之前,这个数字还是80%。批发价下降更为明显,培育钻石相对天然钻石的价格从70%下降到14%。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天然钻石品牌的态度却值得玩味。周大生曾发出公告,认为培育钻石毕竟是工业产物,随着技术提升,价格会往下走,而消费者购买珠宝是希望保值增值。因此公司只做天然钻石,暂无培育钻石方面的计划。
尽管培育钻石似乎在传统钻石商眼里有些“不入流”,但随着培育钻石获认证成为“真正的钻石”,并享受着璀璨夺目的品牌光环,在消费市场中,品牌方依然有很强的议价能力。
从这个角度来说,即便以后培育钻石的产量再高,降价的趋势不会一直持续。阻止降价的原动力或许就是“品牌”的力量,毕竟钻石在消费者眼中一直都是珍贵的代名词。简言之,产量上升带来的成本下降,只不过是给品牌方创造了更大的利润空间,消费者未必会感受到明显降价。
因此钻石和爱情之间的等价连接不会因为培育钻石的出现而改变。如果说天然钻石是一个成功的营销“骗局”,那么人造钻石显然并不是揭穿骗局的方法。
参考资料:
[1]《培育钻石:契机已至,向新而动》,华金证券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