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葡萄√娱乐官网正规吗知乎

正在阅读:

租金全免、资助翻倍,广州黄埔开“抢”港澳人才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租金全免、资助翻倍,广州黄埔开“抢”港澳人才

区域间的人才共享使用也是需要思考的议题。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 张熹珑

在吸引港澳人才这件事上,大湾区的各地,可谓卯足了劲。

继去年9月《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特别提到“吸引澳门居民就业创业”,以及今年以来深圳前海“惠港九件实事”和广州南沙“港人港税,澳人澳税”后,又一区域放出大招。

824日,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发布《广州市黄埔区、广州开发区进一步支持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实施办法》(简称“港澳青创10条”2.0版),政策核心条款共8条,包括创业资助、项目引育、创新激励、金融支持、办公补贴、实习就业、合作交流和生活保障。

“除了技术型人才,法律金融、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现代服务业人才也需要纳入吸纳范围。”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教授、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告诉界面新闻大湾区频道记者。

港澳人才“争夺战”正酣

近年来,大湾区的港澳人才“争夺战”正酣。

相对于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等地区,大湾区拥有更好的经济基础和市场环境,却在人才上“慢半拍”。

根据智联招聘《2022粤港澳大湾区产业与人才融合发展白皮书》,大湾区人才学历水平略低于其他主要城市群,大湾区人才本科占比38%、大专占比43%、硕士及以上占比4%,整体学历结构低于国内主要城市群。

2021年,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需求同比上涨18%,高于全国的9.6%。同年大湾区人才投递供给下降12%,跌幅大于全国其他地区的1.7%

人才供需的不匹配以及对高端人才的需求让广东各地纷纷把目光瞄准港澳。

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数据显示,截至今年春季,在粤办理就业登记的港澳居民有8.51万人,全省吸纳港澳青年就业3455人。

截至今年6月,在横琴注册的港澳台及外商投资企业已突破7000余户,南沙也落户近3000家港澳企业和300多个青创团队。可以说,这些地区是吸纳港澳人才的“优等生”。

在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建区之初,前来投资的外资也有一半来自港澳或途经港澳。目前,黄埔累计引进港澳企业1401家,实际投资138亿美元。其中包括1333家港资企业和澳门投资68家企业。

或许是由于地缘等因素,从企业数量来看,目前黄埔的吸引力度稍有落后。

而黄埔也意识到这一点,在新出台政策上有不少大动作。例如,对符合条件、在黄埔就业的港澳专本硕博毕业生,分别给予2万、4万、6万、10万元的一次性资助,在1.0基础上实现了倍增。这个力度在全国范围内也属于前列。

在支持创新创业方面,继续对符合条件的港澳青年创办企业或机构给予“两免一减半”租金补贴。对新注册入驻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孵化载体的港澳青年创办企业或机构,按照前两年100%最高20万元/年、第三年50%最高10万元/年的标准给予办公场地租金补贴,单个企业或机构最高补贴总额50万元。

相比之下,前海是按第一年80%、第二年50%、第三年20%的比例资助;南沙是每月每平方米最高80元的标准补贴1年,不超过20万元。

林江提到,在大湾区加速建设的背景下,不少广东企业先后奔赴港交所甚至海外上市。这种情况下,熟悉国际资本运作和法律体系的人才自然是企业的“香饽饽”:“目前,对这方面比较了解的还是港澳人才,特别是香港人才。”

黄埔的王牌

不比横琴、前海直接接壤的地缘优势,也没有南沙的优惠政策力度,但黄埔仍有自己的王牌:牢固的制造业基础和完善的产业链。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黄埔是广州的传统制造业中心,以石化、汽车、船舶等产业为主导。

这些产业也在区域内聚集了一批国企。目前,黄埔得以每年为港澳青年提供不少于1200个政府机关或企事业单位实(见)习岗位。

而《知识城总规》实施两年来,黄埔已引进百济神州、康方生物等创新制药项目40多个;集成电路产业上下游企业超过80家。新能源汽车产业方面,已落地小鹏汽车智造基地、百度Apollo全球首个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平台等项目。

依托已经形成的成熟产业链,提供的实习岗位中不乏生物医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领域。

中新广州知识城 图片来源:黄埔宣传部

以元宇宙产业为例,作为中国集成电路第三极的核心承载区,黄埔区拥有比较完善的元宇宙生态产业链,全区产业规模基础已超千亿级,也在4月出台粤港澳大湾区首个元宇宙专项扶持政策“元宇宙10条”。

广州未璞森霖科技有限公司即是从事元宇宙相关产业,其创始人张雨滴来自澳门。她告诉记者:“黄埔对于元宇宙场景、数字藏品类型企业和品牌需求会比较多,所以我们在供应商和资源对接上会更快速容易。”

值得一提的是,技术和产业的变革也让人才吸纳上有了更多理解。

当下产业链形态和性质正在发生变化,特别是疫情后居家办公的兴起,工作模式进一步转变。吸引港澳人才甚至可以通过网络技术来实现,即工作者身在港澳,借助视频或数据信息开展工作。

“因此传统思维上理解黄埔跟香港关系密切与否,有多少个合作项目,已经没那么重要。”林江认为。

从人才吸引到区域融合

在“港澳青创10条”2.0版的发布中,有一个重要的关键词,即是南沙。

广州开发区政研室经济处处长蒋进平提到,《南沙方案》是该政策出台的重要背景,“也与此前南沙区发布的‘新十条’优惠政策形成错位和互补。”

与三年前出台的“港澳青创10条”1.0版相比,2.0版最大的变化在于政策导向有所调整,将着力点放在吸引港澳青年到黄埔来,并以初创型项目和企业为主,也减少了项目规模有限而达不到兑现门槛的情况。

如果说黄埔主打初创企业,南沙相对来说则有更多的大规模港澳企业,比如兆科(广州)眼科药物有限公司已在港交所上市。

位于知识城的澳门青年人创新部落 图片来源:黄埔宣传部

纵观南沙近几年来的动作,不少举措已经走在前列。例如首创港澳职业资格认可政策落地,启用“粤港澳大湾区职称和职业资格业务一站式服务平台”等。

随着《南沙方案》的提出与实践,广州正处于重新布局的阶段。“《南沙方案》是广州未来的一个亮点,现在南沙的概念不再是‘南沙区’,广州有意识把南沙政策效应、优惠拓展到其他区。”林江表示。

今年2月公布的《广州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提出,广州将构建一条科技创新轴,以中新广州知识城和南沙科学城为极点。

此前,广州已经形成以越秀为中心的第一中轴线和以天河珠江新城为中心的第二中轴线。而“北起中新广州知识城、南抵南沙科学城”的科技创新轴,有望成为广州城市发展的第三中轴线。

这两个分别位于第三中轴线一南一北的区域,在人才吸引上除了竞争,更多的是合作关系。例如南沙“人气不够”,与市中心交通往来相对黄埔而言没那么便利,但在政策创新上有更多引领作用。

相比之下,黄埔区内人口密集度高,制造业从业者和工厂居多,目前在GDP和企业数量上也领先南沙一头。

“这两个区域可以各取所需,形成连同效应。”林江认为,南沙的创新成果可以在黄埔进行实践和市场转化,而黄埔的企业如果需要制度优惠,可以在南沙试验区内进行创新。

以纳米科技为例,黄埔的广纳院发挥着将科研成果过渡为市场产品的重要作用。另外,百吉生物、来恩生物等总部企业也纷纷落户搭建成果转化基地。

此外,黄埔也是全国唯一实现“专利、商标、版权”统一管理的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元素最集中的地区。

从第三中轴线,到各个都市圈,再到“黄金内湾”,以往各区域守着“一亩三分地”过日子的情况已有所改变,吸纳人才背后也体现出区域融合发展的大趋势。

随着产业链格局与其本质的变化,林江认为,对人才的理解和使用方式也应与时俱进。

“在这个层面上,港澳人才来南沙、黄埔已经没有多大区别。吸引人才不再是单个区域的问题,区域间的人才共享使用也是需要思考的议题。”林江说。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租金全免、资助翻倍,广州黄埔开“抢”港澳人才

区域间的人才共享使用也是需要思考的议题。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 张熹珑

在吸引港澳人才这件事上,大湾区的各地,可谓卯足了劲。

继去年9月《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特别提到“吸引澳门居民就业创业”,以及今年以来深圳前海“惠港九件实事”和广州南沙“港人港税,澳人澳税”后,又一区域放出大招。

824日,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发布《广州市黄埔区、广州开发区进一步支持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实施办法》(简称“港澳青创10条”2.0版),政策核心条款共8条,包括创业资助、项目引育、创新激励、金融支持、办公补贴、实习就业、合作交流和生活保障。

“除了技术型人才,法律金融、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现代服务业人才也需要纳入吸纳范围。”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教授、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告诉界面新闻大湾区频道记者。

港澳人才“争夺战”正酣

近年来,大湾区的港澳人才“争夺战”正酣。

相对于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等地区,大湾区拥有更好的经济基础和市场环境,却在人才上“慢半拍”。

根据智联招聘《2022粤港澳大湾区产业与人才融合发展白皮书》,大湾区人才学历水平略低于其他主要城市群,大湾区人才本科占比38%、大专占比43%、硕士及以上占比4%,整体学历结构低于国内主要城市群。

2021年,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需求同比上涨18%,高于全国的9.6%。同年大湾区人才投递供给下降12%,跌幅大于全国其他地区的1.7%

人才供需的不匹配以及对高端人才的需求让广东各地纷纷把目光瞄准港澳。

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数据显示,截至今年春季,在粤办理就业登记的港澳居民有8.51万人,全省吸纳港澳青年就业3455人。

截至今年6月,在横琴注册的港澳台及外商投资企业已突破7000余户,南沙也落户近3000家港澳企业和300多个青创团队。可以说,这些地区是吸纳港澳人才的“优等生”。

在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建区之初,前来投资的外资也有一半来自港澳或途经港澳。目前,黄埔累计引进港澳企业1401家,实际投资138亿美元。其中包括1333家港资企业和澳门投资68家企业。

或许是由于地缘等因素,从企业数量来看,目前黄埔的吸引力度稍有落后。

而黄埔也意识到这一点,在新出台政策上有不少大动作。例如,对符合条件、在黄埔就业的港澳专本硕博毕业生,分别给予2万、4万、6万、10万元的一次性资助,在1.0基础上实现了倍增。这个力度在全国范围内也属于前列。

在支持创新创业方面,继续对符合条件的港澳青年创办企业或机构给予“两免一减半”租金补贴。对新注册入驻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孵化载体的港澳青年创办企业或机构,按照前两年100%最高20万元/年、第三年50%最高10万元/年的标准给予办公场地租金补贴,单个企业或机构最高补贴总额50万元。

相比之下,前海是按第一年80%、第二年50%、第三年20%的比例资助;南沙是每月每平方米最高80元的标准补贴1年,不超过20万元。

林江提到,在大湾区加速建设的背景下,不少广东企业先后奔赴港交所甚至海外上市。这种情况下,熟悉国际资本运作和法律体系的人才自然是企业的“香饽饽”:“目前,对这方面比较了解的还是港澳人才,特别是香港人才。”

黄埔的王牌

不比横琴、前海直接接壤的地缘优势,也没有南沙的优惠政策力度,但黄埔仍有自己的王牌:牢固的制造业基础和完善的产业链。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黄埔是广州的传统制造业中心,以石化、汽车、船舶等产业为主导。

这些产业也在区域内聚集了一批国企。目前,黄埔得以每年为港澳青年提供不少于1200个政府机关或企事业单位实(见)习岗位。

而《知识城总规》实施两年来,黄埔已引进百济神州、康方生物等创新制药项目40多个;集成电路产业上下游企业超过80家。新能源汽车产业方面,已落地小鹏汽车智造基地、百度Apollo全球首个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平台等项目。

依托已经形成的成熟产业链,提供的实习岗位中不乏生物医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领域。

中新广州知识城 图片来源:黄埔宣传部

以元宇宙产业为例,作为中国集成电路第三极的核心承载区,黄埔区拥有比较完善的元宇宙生态产业链,全区产业规模基础已超千亿级,也在4月出台粤港澳大湾区首个元宇宙专项扶持政策“元宇宙10条”。

广州未璞森霖科技有限公司即是从事元宇宙相关产业,其创始人张雨滴来自澳门。她告诉记者:“黄埔对于元宇宙场景、数字藏品类型企业和品牌需求会比较多,所以我们在供应商和资源对接上会更快速容易。”

值得一提的是,技术和产业的变革也让人才吸纳上有了更多理解。

当下产业链形态和性质正在发生变化,特别是疫情后居家办公的兴起,工作模式进一步转变。吸引港澳人才甚至可以通过网络技术来实现,即工作者身在港澳,借助视频或数据信息开展工作。

“因此传统思维上理解黄埔跟香港关系密切与否,有多少个合作项目,已经没那么重要。”林江认为。

从人才吸引到区域融合

在“港澳青创10条”2.0版的发布中,有一个重要的关键词,即是南沙。

广州开发区政研室经济处处长蒋进平提到,《南沙方案》是该政策出台的重要背景,“也与此前南沙区发布的‘新十条’优惠政策形成错位和互补。”

与三年前出台的“港澳青创10条”1.0版相比,2.0版最大的变化在于政策导向有所调整,将着力点放在吸引港澳青年到黄埔来,并以初创型项目和企业为主,也减少了项目规模有限而达不到兑现门槛的情况。

如果说黄埔主打初创企业,南沙相对来说则有更多的大规模港澳企业,比如兆科(广州)眼科药物有限公司已在港交所上市。

位于知识城的澳门青年人创新部落 图片来源:黄埔宣传部

纵观南沙近几年来的动作,不少举措已经走在前列。例如首创港澳职业资格认可政策落地,启用“粤港澳大湾区职称和职业资格业务一站式服务平台”等。

随着《南沙方案》的提出与实践,广州正处于重新布局的阶段。“《南沙方案》是广州未来的一个亮点,现在南沙的概念不再是‘南沙区’,广州有意识把南沙政策效应、优惠拓展到其他区。”林江表示。

今年2月公布的《广州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提出,广州将构建一条科技创新轴,以中新广州知识城和南沙科学城为极点。

此前,广州已经形成以越秀为中心的第一中轴线和以天河珠江新城为中心的第二中轴线。而“北起中新广州知识城、南抵南沙科学城”的科技创新轴,有望成为广州城市发展的第三中轴线。

这两个分别位于第三中轴线一南一北的区域,在人才吸引上除了竞争,更多的是合作关系。例如南沙“人气不够”,与市中心交通往来相对黄埔而言没那么便利,但在政策创新上有更多引领作用。

相比之下,黄埔区内人口密集度高,制造业从业者和工厂居多,目前在GDP和企业数量上也领先南沙一头。

“这两个区域可以各取所需,形成连同效应。”林江认为,南沙的创新成果可以在黄埔进行实践和市场转化,而黄埔的企业如果需要制度优惠,可以在南沙试验区内进行创新。

以纳米科技为例,黄埔的广纳院发挥着将科研成果过渡为市场产品的重要作用。另外,百吉生物、来恩生物等总部企业也纷纷落户搭建成果转化基地。

此外,黄埔也是全国唯一实现“专利、商标、版权”统一管理的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元素最集中的地区。

从第三中轴线,到各个都市圈,再到“黄金内湾”,以往各区域守着“一亩三分地”过日子的情况已有所改变,吸纳人才背后也体现出区域融合发展的大趋势。

随着产业链格局与其本质的变化,林江认为,对人才的理解和使用方式也应与时俱进。

“在这个层面上,港澳人才来南沙、黄埔已经没有多大区别。吸引人才不再是单个区域的问题,区域间的人才共享使用也是需要思考的议题。”林江说。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