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葡萄√娱乐官网正规吗知乎

正在阅读:

工业总产值突破4万亿元,上海如何推进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工业总产值突破4万亿元,上海如何推进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自2011年至2021年,上海全市工业增加值从7231亿元提高到10739亿元,保持全国城市第一;工业总产值从33834亿元提高到42014亿元,突破4万亿元大关。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 杨舒鸿吉

2022年9月14日,中共上海市委外宣办举行“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党委专题系列首场新闻发布会,主题为“强化高端产业引领,构建新型产业体系”。

会上,据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工作党委副书记、市经济信息化委主任吴金城介绍,自2011年至2021年,上海全市工业增加值从7231亿元提高到10739亿元,保持全国城市第一;工业总产值从33834亿元提高到42014亿元,突破4万亿元大关。

吴金城指出,上海以制造业为实体经济主战场,2017年率先发布“实体经济50条”,2018年以来实施两轮打响“上海制造”品牌三年行动计划,不断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跃升。面对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新动能持续涌现的形势,瞄准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目标,推动上世纪90年代提出的六大支柱工业转型升级,初步构建起以三大先导产业为引领、六大重点产业为支撑、新赛道产业加速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的新型产业体系。

上海推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规模实现倍增,2021年总规模1.27万亿元。

集成电路产业中,14纳米先进工艺规模实现量产,90纳米光刻机、5纳米刻蚀机、12英寸大硅片、国产CPU、5G芯片等实现突破;全市集成电路产业规模达到2500亿元,约占全国25%,集聚重点企业超过1000家,吸引了全国40%的集成电路人才。

生物医药领域,上海创新出台浦东生物医药立法,CART细胞治疗、PET-CT、心脏起搏器等技术和产品相继突破,全市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达到7000亿元。

人工智能领域,上海已经实现原创算法、智能芯片等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建设百余个重大示范应用场景,全市人工智能产业规模3056亿元,产业人才占全国1/3。

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时尚消费品是上海重点打造的“六大产业”。吴金城透露,上海2021年六大重点产业工业总产值超过2.87万亿元。

电子信息领域,上海推动新型显示、智能传感器、物联网等领域发展,提升核心环节技术水平和产品附加值,8K超高清芯片、智能座舱、5G通信模组等一批产品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生命健康领域,上海延伸发展健康服务、医药流通,康复辅助器具、家庭服务机器人、在线医疗等加快发展。

汽车领域,上海推动新能源化、智联化、品牌化发展,打造智能电动汽车新品牌和新车型,建设全国首批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充电桩、换电站、加氢站等站点规模加快扩大,累计推广新能源汽车超过67万辆,建设世界级汽车产业中心。

高端装备领域,上海建设民用航空、大型邮轮、重型燃气轮机、北斗导航等具有战略性的特色产业链,工业机器人年产量位居全国第一;聚焦临港打造“全球动力之城”。

先进材料领域,化工、钢铁等行业加快绿色化转型,发展前沿新材料,布局膜材料、纤维材料等新兴领域。

时尚消费品领域,上海发展化妆品、创意设计等特色产业,一批国货潮品、文创精品、新锐品牌加快推出,首届世界设计之都大会将于明天召开。

吴金城透露,面向未来,上海布局新赛道和未来产业,发布绿色低碳、元宇宙、智能终端三个新赛道。

其中,绿色产业链至2025年产业规模达到5000亿元;元宇宙领域至2025年产业规模达到3500亿元;智能终端行业至2025年产业规模达到7000亿元。

吴金城表示,面向未来5-10年构筑发展优势,上海还将培育未来健康、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材料等前沿产业集群,布局脑机接口、基因和细胞治疗、智能计算、6G技术、新型储能、高性能复合材料等前沿领域。

图片来源:图虫

十年来,上海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将创新作为产业经济发展第一驱动力,在全国率先出台实施工业强基工程、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全力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产业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

C919大飞机成功首飞,ARJ21支线客机商业运营,首艘国产大型邮轮坞内起浮,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等国际领先船舶相继推出,国家重型燃气轮机试验基地启动建设,世界首条公里级高温超导电缆正式投运。上海还深度参与载人航天、深空探测、新一代运载火箭等国家重大战略。

创新体系建设方面,上海已经形成国家级95家、市级713家、区级1600余家的企业技术中心体系。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比超过60%。

从质量效益来看,全市工业劳动生产率超过40万元/人,产业园区单位土地工业总产值超过80亿元/平方公里,居于全国领先水平,三批53个特色产业园区单位土地产出达到141亿元/平方公里。全市规上工业用能总量十年来累计下降526万吨标准煤,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42%、碳排放下降50%以上。

图片来源:图虫

吴金城指出,十年来,上海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落实数字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战略要求,推进数字技术全方位赋能产业发展,激活数字经济新动能。

上海以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为主攻方向,推动制造业加快转型步伐,制定十大领域数字化转型“一业一策”,建设60家智能工厂,打造5家灯塔工厂,2家企业获评国家级智能制造标杆企业,推广智能制造优秀场景200个;上海机器人密度260台/万人,是国际平均水平两倍多;形成26个具有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链接全国120多万家企业、820万台设备,打造3.5万个工业APP、150万个数据集、5500个工业算法,带动20万中小企业上平台,推动一批“5G+AI+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

当前,上海大力发展在线新经济,形成30家新生代互联网领军企业和7家千亿级电商平台。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营收达到1.3万亿元。成立上海数据交易所,数据产品挂牌超过100个,合作“数商”超过500家;加快国际数据港建设,发布全国首个智能网联汽车数据跨境流动操作指引和正面清单。

吴金城表示,十年来,上海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做到“五好五不缺”(好项目不缺土地、好产业不缺空间、好应用不缺场景、好创意不缺人才、好团队不缺资源),为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厚植沃土。

上海在全国首创发布产业地图,以产业地图为导向,不断优化全市产业空间布局,推动招商引资和投资促进。全市近5年累计建设30多个100亿级以上、250多个10亿级以上项目,连续三年举办全球投资促进大会,累计签约项目690个,总投资约1.5万亿元。

上海五家制造业企业进入世界500强,围绕龙头企业,培育产业链“链主”企业;建设南虹桥、张江、市北高新民营企业总部集聚区,推动一批优质民营企业落地,持续做好外资企业协调服务。深化与央企战略合作,吸引央企总部及高端制造、科技、金融等功能板块,中船、中国电气装备等央企总部落户。

上海中小企业加快提升专业化能力,累计培育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6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62家,市级“专精特新”企业达到4942家。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工业总产值突破4万亿元,上海如何推进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自2011年至2021年,上海全市工业增加值从7231亿元提高到10739亿元,保持全国城市第一;工业总产值从33834亿元提高到42014亿元,突破4万亿元大关。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 杨舒鸿吉

2022年9月14日,中共上海市委外宣办举行“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党委专题系列首场新闻发布会,主题为“强化高端产业引领,构建新型产业体系”。

会上,据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工作党委副书记、市经济信息化委主任吴金城介绍,自2011年至2021年,上海全市工业增加值从7231亿元提高到10739亿元,保持全国城市第一;工业总产值从33834亿元提高到42014亿元,突破4万亿元大关。

吴金城指出,上海以制造业为实体经济主战场,2017年率先发布“实体经济50条”,2018年以来实施两轮打响“上海制造”品牌三年行动计划,不断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跃升。面对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新动能持续涌现的形势,瞄准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目标,推动上世纪90年代提出的六大支柱工业转型升级,初步构建起以三大先导产业为引领、六大重点产业为支撑、新赛道产业加速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的新型产业体系。

上海推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规模实现倍增,2021年总规模1.27万亿元。

集成电路产业中,14纳米先进工艺规模实现量产,90纳米光刻机、5纳米刻蚀机、12英寸大硅片、国产CPU、5G芯片等实现突破;全市集成电路产业规模达到2500亿元,约占全国25%,集聚重点企业超过1000家,吸引了全国40%的集成电路人才。

生物医药领域,上海创新出台浦东生物医药立法,CART细胞治疗、PET-CT、心脏起搏器等技术和产品相继突破,全市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达到7000亿元。

人工智能领域,上海已经实现原创算法、智能芯片等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建设百余个重大示范应用场景,全市人工智能产业规模3056亿元,产业人才占全国1/3。

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时尚消费品是上海重点打造的“六大产业”。吴金城透露,上海2021年六大重点产业工业总产值超过2.87万亿元。

电子信息领域,上海推动新型显示、智能传感器、物联网等领域发展,提升核心环节技术水平和产品附加值,8K超高清芯片、智能座舱、5G通信模组等一批产品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生命健康领域,上海延伸发展健康服务、医药流通,康复辅助器具、家庭服务机器人、在线医疗等加快发展。

汽车领域,上海推动新能源化、智联化、品牌化发展,打造智能电动汽车新品牌和新车型,建设全国首批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充电桩、换电站、加氢站等站点规模加快扩大,累计推广新能源汽车超过67万辆,建设世界级汽车产业中心。

高端装备领域,上海建设民用航空、大型邮轮、重型燃气轮机、北斗导航等具有战略性的特色产业链,工业机器人年产量位居全国第一;聚焦临港打造“全球动力之城”。

先进材料领域,化工、钢铁等行业加快绿色化转型,发展前沿新材料,布局膜材料、纤维材料等新兴领域。

时尚消费品领域,上海发展化妆品、创意设计等特色产业,一批国货潮品、文创精品、新锐品牌加快推出,首届世界设计之都大会将于明天召开。

吴金城透露,面向未来,上海布局新赛道和未来产业,发布绿色低碳、元宇宙、智能终端三个新赛道。

其中,绿色产业链至2025年产业规模达到5000亿元;元宇宙领域至2025年产业规模达到3500亿元;智能终端行业至2025年产业规模达到7000亿元。

吴金城表示,面向未来5-10年构筑发展优势,上海还将培育未来健康、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材料等前沿产业集群,布局脑机接口、基因和细胞治疗、智能计算、6G技术、新型储能、高性能复合材料等前沿领域。

图片来源:图虫

十年来,上海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将创新作为产业经济发展第一驱动力,在全国率先出台实施工业强基工程、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全力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产业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

C919大飞机成功首飞,ARJ21支线客机商业运营,首艘国产大型邮轮坞内起浮,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等国际领先船舶相继推出,国家重型燃气轮机试验基地启动建设,世界首条公里级高温超导电缆正式投运。上海还深度参与载人航天、深空探测、新一代运载火箭等国家重大战略。

创新体系建设方面,上海已经形成国家级95家、市级713家、区级1600余家的企业技术中心体系。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比超过60%。

从质量效益来看,全市工业劳动生产率超过40万元/人,产业园区单位土地工业总产值超过80亿元/平方公里,居于全国领先水平,三批53个特色产业园区单位土地产出达到141亿元/平方公里。全市规上工业用能总量十年来累计下降526万吨标准煤,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42%、碳排放下降50%以上。

图片来源:图虫

吴金城指出,十年来,上海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落实数字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战略要求,推进数字技术全方位赋能产业发展,激活数字经济新动能。

上海以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为主攻方向,推动制造业加快转型步伐,制定十大领域数字化转型“一业一策”,建设60家智能工厂,打造5家灯塔工厂,2家企业获评国家级智能制造标杆企业,推广智能制造优秀场景200个;上海机器人密度260台/万人,是国际平均水平两倍多;形成26个具有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链接全国120多万家企业、820万台设备,打造3.5万个工业APP、150万个数据集、5500个工业算法,带动20万中小企业上平台,推动一批“5G+AI+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

当前,上海大力发展在线新经济,形成30家新生代互联网领军企业和7家千亿级电商平台。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营收达到1.3万亿元。成立上海数据交易所,数据产品挂牌超过100个,合作“数商”超过500家;加快国际数据港建设,发布全国首个智能网联汽车数据跨境流动操作指引和正面清单。

吴金城表示,十年来,上海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做到“五好五不缺”(好项目不缺土地、好产业不缺空间、好应用不缺场景、好创意不缺人才、好团队不缺资源),为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厚植沃土。

上海在全国首创发布产业地图,以产业地图为导向,不断优化全市产业空间布局,推动招商引资和投资促进。全市近5年累计建设30多个100亿级以上、250多个10亿级以上项目,连续三年举办全球投资促进大会,累计签约项目690个,总投资约1.5万亿元。

上海五家制造业企业进入世界500强,围绕龙头企业,培育产业链“链主”企业;建设南虹桥、张江、市北高新民营企业总部集聚区,推动一批优质民营企业落地,持续做好外资企业协调服务。深化与央企战略合作,吸引央企总部及高端制造、科技、金融等功能板块,中船、中国电气装备等央企总部落户。

上海中小企业加快提升专业化能力,累计培育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6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62家,市级“专精特新”企业达到4942家。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