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葡萄√娱乐官网正规吗知乎

正在阅读:

专访吉田修一:如果你对每个人都很温柔 就是对每个人都不温柔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专访吉田修一:如果你对每个人都很温柔 就是对每个人都不温柔

所有的悲欢离合,按照吉田修一的说法,反映的无非是两个字——人心。

日本作家吉田修一。来源:网络

当吉田修一的照片出现在讲台背后的大屏幕上时,后排的女生惊呼:“哇,好帅!”这是发生在17日下午,离日本作家吉田修一和编剧史航的文学对谈开始前15分钟的事情,此时的思南文学之家一楼大厅已经人满为患。

这位现年48岁的作家显然在中国也有不少书迷,在现场Q&A环节,一位年轻女孩在问问题之前忍不住对台上微笑注视着自己的偶像大喊:“だいすき(好喜欢你)!”

这场文学对谈的标题是:“从《恶人》到《怒》,又温柔又冷酷的日本文坛跨界天才吉田修一。”如果说冷酷指的是他笔下的文学世界,那么吉田修一本人给人的感觉则是温柔的。他身材清瘦高挑,戴着眼镜,五官清澈,讲话的声音很柔和,但被问到难以回答或有趣的问题时表情和肢体语言又会很生动,惊讶时尾音拖得长长的,带着日语特有的可爱。

吉田修一近照。

所以在见到吉田修一本人之后,那种对“天才小说家”的敬畏之情不觉地消弭了几分。但即使如此,他的文学成就依然令人惊叹:1997年,吉田以《最后的儿子》获文学界新人奖,那时他29岁。2002年,他以《同栖生活》或第15届山本周五郎奖,并以《公园生活》获第127届芥川奖。2007年,他在《朝日新闻》连载《恶人》,这部作品获得了61届每日出版文化奖和第34届大佛次郎奖。2010年,《横道世之介》获第23届柴田炼三郎奖。

这位拿奖拿到手软的作家还因其作品天然的画面感和剧本气质屡屡与影视制作公司合作,其作品改编的作品包括妻夫木聪主演的《恶人》、高良健吾主演的《横道世之介》、藤原龙也主演的《同栖生活》、真木阳子主演的《再见溪谷》等。

众多评论家认为吉田修一是一位在纯文学与通俗文学领域均有所建树的“跨界作家”,而对普通读者来说,他最令人印象深刻之处在于对生活韵律的细腻把握和朴实文字下暗藏的人性拷问。在豆瓣上,一位读者是这样评论的:

他写了很多小说。产量高,作品多;语气很浅,思考很深;叙述低温,情感烫人;有些读起来像水推沙,有些则回味悠长。日系作家素来没有很多可以拿来当金句摘抄的妙语,但拿捏情感脉搏,又出奇地恰到好处。吉田修一叙述平实,少炫技和卖弄,无论是近几年的“熟”后之作,还是早些年的“将熟未熟”之作,强烈的表达欲诉诸笔端,仍是平铺直叙。只是揭开静如止水的表层,是深不见底的旋涡。所有貌似完美的情感与关系,都危如累卵。从《最后的儿子》到《公园生活》,从《星期天们》到《日向》,从《同栖生活》到《恶人》,到《怒》,他总在写现代人之间虚假、脆弱、如履薄冰的关系平衡。”

因为文字与日常生活贴得近,对于作品的疑问很轻易地会蔓延到对作者本人的好奇上。在文学对谈上,史航问了吉田修一父母是做什么工作的、是否是个经常信任别人或敏感的人、和年轻时的自己相比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如何看待“相见恨晚”、如果不是作家会做什么工作……令人略觉遗憾的是,尽管这位作家彬彬有礼地回答了所有问题,但似乎并不能让我们对他的作品有茅塞顿开之感。

“我从来不会把真实的生活或真实的想法写进作品,”在接受界面文化的专访时吉田修一说,“但毕竟是我在写作,我自己生活中的经历会以另外一种形式从我的身体里流入文章。”

所以虽然我们难以在吉田修一的作品中找到作者本人的真实对照,但他的经历和思考仍在小说中影影绰绰地显现:《同栖生活》中,良介父亲劝良介在东京多认识人的情节是他本人的亲身经历;而在《怒》中,小宫山泉在台风过去后看电视不满于新闻中只报道东京的情况却对受灾更严重的冲绳只字不提,则反映了他对冲绳因政治社会原因在日本主流社会缺乏话语权的思考。

但至少我们能够了解到的是,他对川端康成的喜爱塑造了他的写作风格:“他的写作风格就是用比较平实的语言传达一种特别的感动,我也想朝这个方向发展,所以不会堆砌特别华丽的辞藻。”

对于“跨界天才”这个说法,吉田修一表示自己从出道伊始就是以纯文学写作者自居,但为了让更多的人读自己的书,会有意识地用通俗文学的写法来吸引读者。但对于写作的“初心”,吉田修一表示自己一直在坚持着:“我想写的东西一直没有改变过,都是想写人到底是什么,人心到底是什么。”

此次世纪文景同时出版了《同栖生活》和《怒》。这两部写作时间相隔12年的作品形成了一个有趣的对照。同样是探讨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不同的是前者对维系人际关系持冷漠态度,后者则强调了信任的重要性;前者探讨了一对多的人际关系危机,后者反思了如何建立与“最重要的那个人”的联结;前者以散淡开头惊悚结尾,后者以凶案开启却在结局显露温情;在前者中,网络聊天室还是一个新奇事物,而在后者中,智能手机和Twitter已经司空见惯。

在不同的时空、场景中,吉田修一塑造了一场场生活抉择——洞悉现代人的生存困局是他在作品中一再奏响的母题,但他在此之中并无道德对错的评判,亦无价值取向的预设。在时间的滚滚洪流之中,人们上演了一幕幕悲欢离合。

而所有的悲欢离合,按照吉田修一的说法,反映的无非是两个字——人心。

我追求的是用平实的句子给人带来更大的感动

界面文化:你和史航的对谈中说你最喜欢的日本小说家是川端康成。你会从他的作品中获取灵感吗?

吉田修一:我觉得川端康成的文章是一个比较好的文章形式,会想朝那个方向努力,朝着那个感觉去写自己的文章。没有说具体得到什么灵感,就是喜欢那种文体,自己就会试着写出感觉相近的文体。

界面文化:有没有比较喜欢的外国作家?

吉田修一:费尔南多·佩索阿。

界面文化:史航问了你很多问题,似乎一直想知道你是怎样把自己的生活经历融入到写作中去的。你会刻意在作品中流露出真实的自我吗、或者你认为写作就是写作,生活就是生活?

吉田修一:我从来不会把真实的生活或真实的想法写进作品。但毕竟是我在写作,我自己生活中的经历会以另外一种形式从我的身体里流入文章。会有一个内在的影响。

界面文化:你的作品虽然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但文字是朴实平淡的。这种克制的写作风格和引人深思的内容之间的反差是你的刻意设计吗?

吉田修一:确实听你这么说我觉得挺开心的。我本来就比较喜欢川端康成,他的写作风格就是用比较平实的语言传达一种特别的感动。我也想朝这个方向发展,所以不会堆砌特别华丽的辞藻,但是也不是说精彩的句子就是不好的,那样也很不错,但我追求的是用平实的句子给人带来更大的感动。所以我的写作方式就是这样的。能让你这样觉得我也觉得非常开心。

界面文化:回想从1997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最后的儿子》一直到2014年发表的《怒》,你觉得自己的写作理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吉田修一:打个比方,我出道的时候写作可能就写坐在这张桌前的4个人,但现在写的话就会写整个咖啡馆所有的人。可能就是小说的范围会变得更广,不管是深度还是广度都已经不是之前那样狭窄了。

我想写的东西一直没有改变过,都是想写人心到底是什么

界面文化:许多评论家认为你是在纯文学和大众文学均有所建树的“跨界作家”。而在西方读者的心目中,你的小说被归类为“犯罪小说”(crime fiction)。你是如何看待文学类型这件事的?超越某种特定的文学类型范式是否是你一直以来的目标?

吉田修一:我自己本身从出道开始就是写纯文学的。我认为纯文学就是研究人到底是什么,人心到底是什么。我想写的也一直是人。但我想要更多的人来看我的书,要有更多的读者的话,我就想是否可以用娱乐性更强的手法,可不可以用一种让别人读起来更容易的方式来让更多的人关注纯文学。这个可以说是你所说的“超越某种特定的文学类型范式”。我想写的东西一直没有改变过,都是想写人到底是什么,人心到底是什么。

可能在欧美市场这是一种销售策略,会把我的小说定义为犯罪小说,我也知道这个情况,这可能是一种促进销量的销售策略,我没有觉得特别不开心,觉得这样也挺好。

界面文化:没有觉得不开心吗?这样感觉作品的范围不是缩小了吗?

吉田修一:没有特别觉得不开心啊。因为要在那个国家卖嘛,所以……那个感情比较微妙,不知道是开心好还是不开心好,最开始是吓了一跳啦(笑)。虽然销售策略不一样,或者作品在别的国家会被翻译成不同的书名,但其实内容是没有改变的,如果因此能够被更多的人读到的话也是一件挺开心的事情。

界面文化:我们看到《同栖生活》的是由五个以第一人称叙事的故事组成的,在不同的人物、立场之间切换实际上体现在你的很多作品中。通过这样的写作手法你想要达到什么目的?

吉田修一:同一件事情,你是怎么想的,站在你的角度来看,我是怎么想的,站在我的角度来看,所以就会形成《同栖生活》中五个人会有五个第一人称。我是想通过不同的视野来看待同一件事情,就会有第一人称的转换。

我刚出道的时候视野比较小,所以写作会凝聚在几个人身上。但现在我的视野变得更广了,我想要从不同角度分析同一件事情,分析同一个人物。

界面文化:你的写作是否受到了“私小说”这种小说流派的影响?

吉田修一:我比较喜欢看以前的人写的私小说,但我的小说和私小说是完全的两个极端,因为我完全不会写自己的事情。小说里面也完全没有私小说的部分。

界面文化:你提到你希望更多的人来读自己的作品,那你会在意读者的反馈吗?这会影响到你的写作吗?

吉田修一:打个比方,我这次写了部小说,读者是这样感觉的,我也知道读者是这样感觉的,这种感觉对我的下一部小说会有影响吗?这个是没有的。但是我也会去亚马逊上看读者评论,看别人给自己一颗星还是五颗星(笑)。我也知道有一些作家是完全不看这些的,其实正是这样的作家反而非常在意读者评论。我就不那么在意了,所以我会去看。

写作的时候我意识到我是为了一个人写作,我会想,会有一个人来看我的小说,我想着我是为了一个人而写,是以这样的假设写作的。

由《怒》改编的电影即将于9月在日本上映。

即便是写罪犯,我想的也不是要写一个十恶不赦的罪人

界面文化:人性的恶和善在你的作品中往往同时呈现,你是如何理解人性的这两个部分的?

吉田修一:再怎么坏的人也会有好的一面,再怎么看上去完美的人也会有不光彩的一面。我是这样看待人的,所以写出来的小说会有这样的平衡,既有善良的一面也有邪恶的一面。说不定是因为我自己的思想就是人就是这样的,所以写出来的小说会呈现这样的平衡。

界面文化:此前的采访中你说过自己的写作顺序是先确定地点、在确立人物,然后是故事。在《怒》中的三个故事分别发生在东京、千叶、冲绳。这三个地点的选择有什么特殊含义吗?

吉田修一:我是想写三个在气氛和风景都完全不同的地方。最典型的就是东京了,这是一座大城市,和北京上海差不多,然后要写一个和东京不一样的地方的话,虽然千叶和东京离得很近,但它是一座渔港,跟中国比较的话可能就是江浙和上海的感觉——离得很近但完全不同。我就是想写出完全不同的地点的感觉。还有一个地方就是冲绳了,冲绳跟上述两个地点就更不同了。为了要突出三个有特色的地方,就选择了这三座城市。

界面文化:我注意到你在《怒》中通过小宫山泉的视角流露出对东京以首都的姿态占据大众媒体焦点的不满。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这个场景?

吉田修一:我是想通过小宫山泉看台风新闻的场景表现现在在冲绳也会有美军基地的问题。因为一系列的社会和政治原因,冲绳有很多新闻和东京相比都没有被广泛传播出去,大家关注的都是东京这样的大城市。冲绳发生了什么,消息传播的速度就没有那么快了。我是想通过写台风这个事情表达这样的一种现象。

界面文化:在《怒》中,愤怒有很多种形式。有些可以看到理由,有些则似乎毫无指向。在小说的开头和接近尾声的地方,我们都看到犯人书写的“怒”字,但这个最直接表达愤怒之情的角色却在没有表达动机之前就死亡了。为什么你觉得这是最接近真相的安排?

吉田修一:在小说中我删除的部分是关于犯人山神的叙述,写的时候里面引用了五六个人,认识山神的一些人包括亲人和朋友,从他们眼中看山神是怎样的人。其实之前删除的部分也没有确定地告诉读者为什么犯人会做出这样的事情,只是给了读者一个暗示。出单行本的时候我想让读者和书中人一样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去怀疑或相信身边的人。让读者能够切身体会到书中角色面临的困境。

界面文化:那犯人的心情就无所谓了吗?读者只看到他身边的人的心情,那犯人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吉田修一:其实我也不知道犯人是怎么想的。

界面文化:《同栖生活》和《怒》的主旨都是讨论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不同的是《同栖生活》对如何建立人的联结这件事持冷漠的态度,而《怒》则强调了信任的重要性。你如何解释这两部小说中呈现的理解人际关系的对立立场?

吉田修一:如果是比较《同栖生活》和《怒》,因为《同栖生活》中的角色是想要努力维护一个五个人的平衡,要让五个人和谐相处下去。对于这种多人的人际关系我是觉得没有必要做出太多努力,所以写作时抱着冷眼旁观的态度。但《怒》中的人际关系是一对一的,是我和我深爱的人的关系。我已经找到我爱的人了,那我需要积极地去维护一个良好的关系,我要怎么去做。所以一个人和众人的人际关系与一个人和重要之人的人际关系是有区别的。

界面文化:所以小范围的关系会更重要是吗?

吉田修一:只要对你最重要的人好就可以了。如果是年轻的时候大家会觉得要和每个人都搞好关系,但其实如果你对每个人都很温柔的话就是对每个人都不温柔。

界面文化:这是日本人的普遍心态吗?

吉田修一:Yeah…?也不是普遍的啦。所以很多人会觉得我的想法很奇特。

界面文化:你是否会对自己笔下的人物的选择有价值判断?因为很多评论认为你的小说是对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疏离的反思?

吉田修一:我不会有绝对的价值判断,觉得这个是坏的,这个是好的。即便是写罪犯,我想的也不是要写一个十恶不赦的罪人。没有这种想法。我写的只是一个人而已。

界面文化:从《同栖生活》到《怒》,这两部小说的写作时间相隔了十多年。在此期间,网络技术高速发展。在《同栖生活》中网络聊天室还是一个比较新奇的事物,但《怒》已经处于智能手机、Facebook和Twitter的时代了。你在小说中是如何看待技术进步和人际关系之间的联系的?

吉田修一:要比较这两部小说确实比较有意思。其实互联网是个好的发展方向吧,现在的年轻人可以通过网络很轻易地遇到外国朋友,这是个比较好的发展。对于人际关系来说是个好事。

界面文化:尽管人们能够在网络世界以匿名方式与别人相处,但讽刺的是在现实世界——至少在《怒》这部小说中——匿名反而成为人们被怀疑的理由。没有保险、不能去医院、身世不明、工作经历被伪造,都是切断个人与社会联结的表象,而这也映衬出大家心目中的“恶人”形象。你想要通过这个传达什么信息呢?我们应该如何理解人际距离?

吉田修一:嗯……被你这样一说好像是哎。我会把这个问题带回去好好思考的。

界面文化:写剧本和写小说有什么不同?你如何看待原著被改编为影视作品?是否会觉得影视作品中遗失了很多原著中的东西?

吉田修一:小说被拍摄成电影对我来说我得到的东西更多,我觉得作为作家,笔下的人物能够真实地再现在眼前的经历是非常难得的。并不是所有的作家的小说都能电影化。如果看到自己笔下的人物能够活生生地站在自己面前是个非常难得的经验,这样的经验也会给我之后的创作带来很好的影响。

写小说和写剧本的感觉完全不同。写小说是一对一的关系,只是写给一个读者。但写剧本(《恶人》)的话我是和李相日导演一起写的,觉得写剧本其实可以有更多人参与的原因是你是要给很多观众来看的,这是一个多人对多人的东西。这和写小说是非常不一样的。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专访吉田修一:如果你对每个人都很温柔 就是对每个人都不温柔

所有的悲欢离合,按照吉田修一的说法,反映的无非是两个字——人心。

日本作家吉田修一。来源:网络

当吉田修一的照片出现在讲台背后的大屏幕上时,后排的女生惊呼:“哇,好帅!”这是发生在17日下午,离日本作家吉田修一和编剧史航的文学对谈开始前15分钟的事情,此时的思南文学之家一楼大厅已经人满为患。

这位现年48岁的作家显然在中国也有不少书迷,在现场Q&A环节,一位年轻女孩在问问题之前忍不住对台上微笑注视着自己的偶像大喊:“だいすき(好喜欢你)!”

这场文学对谈的标题是:“从《恶人》到《怒》,又温柔又冷酷的日本文坛跨界天才吉田修一。”如果说冷酷指的是他笔下的文学世界,那么吉田修一本人给人的感觉则是温柔的。他身材清瘦高挑,戴着眼镜,五官清澈,讲话的声音很柔和,但被问到难以回答或有趣的问题时表情和肢体语言又会很生动,惊讶时尾音拖得长长的,带着日语特有的可爱。

吉田修一近照。

所以在见到吉田修一本人之后,那种对“天才小说家”的敬畏之情不觉地消弭了几分。但即使如此,他的文学成就依然令人惊叹:1997年,吉田以《最后的儿子》获文学界新人奖,那时他29岁。2002年,他以《同栖生活》或第15届山本周五郎奖,并以《公园生活》获第127届芥川奖。2007年,他在《朝日新闻》连载《恶人》,这部作品获得了61届每日出版文化奖和第34届大佛次郎奖。2010年,《横道世之介》获第23届柴田炼三郎奖。

这位拿奖拿到手软的作家还因其作品天然的画面感和剧本气质屡屡与影视制作公司合作,其作品改编的作品包括妻夫木聪主演的《恶人》、高良健吾主演的《横道世之介》、藤原龙也主演的《同栖生活》、真木阳子主演的《再见溪谷》等。

众多评论家认为吉田修一是一位在纯文学与通俗文学领域均有所建树的“跨界作家”,而对普通读者来说,他最令人印象深刻之处在于对生活韵律的细腻把握和朴实文字下暗藏的人性拷问。在豆瓣上,一位读者是这样评论的:

他写了很多小说。产量高,作品多;语气很浅,思考很深;叙述低温,情感烫人;有些读起来像水推沙,有些则回味悠长。日系作家素来没有很多可以拿来当金句摘抄的妙语,但拿捏情感脉搏,又出奇地恰到好处。吉田修一叙述平实,少炫技和卖弄,无论是近几年的“熟”后之作,还是早些年的“将熟未熟”之作,强烈的表达欲诉诸笔端,仍是平铺直叙。只是揭开静如止水的表层,是深不见底的旋涡。所有貌似完美的情感与关系,都危如累卵。从《最后的儿子》到《公园生活》,从《星期天们》到《日向》,从《同栖生活》到《恶人》,到《怒》,他总在写现代人之间虚假、脆弱、如履薄冰的关系平衡。”

因为文字与日常生活贴得近,对于作品的疑问很轻易地会蔓延到对作者本人的好奇上。在文学对谈上,史航问了吉田修一父母是做什么工作的、是否是个经常信任别人或敏感的人、和年轻时的自己相比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如何看待“相见恨晚”、如果不是作家会做什么工作……令人略觉遗憾的是,尽管这位作家彬彬有礼地回答了所有问题,但似乎并不能让我们对他的作品有茅塞顿开之感。

“我从来不会把真实的生活或真实的想法写进作品,”在接受界面文化的专访时吉田修一说,“但毕竟是我在写作,我自己生活中的经历会以另外一种形式从我的身体里流入文章。”

所以虽然我们难以在吉田修一的作品中找到作者本人的真实对照,但他的经历和思考仍在小说中影影绰绰地显现:《同栖生活》中,良介父亲劝良介在东京多认识人的情节是他本人的亲身经历;而在《怒》中,小宫山泉在台风过去后看电视不满于新闻中只报道东京的情况却对受灾更严重的冲绳只字不提,则反映了他对冲绳因政治社会原因在日本主流社会缺乏话语权的思考。

但至少我们能够了解到的是,他对川端康成的喜爱塑造了他的写作风格:“他的写作风格就是用比较平实的语言传达一种特别的感动,我也想朝这个方向发展,所以不会堆砌特别华丽的辞藻。”

对于“跨界天才”这个说法,吉田修一表示自己从出道伊始就是以纯文学写作者自居,但为了让更多的人读自己的书,会有意识地用通俗文学的写法来吸引读者。但对于写作的“初心”,吉田修一表示自己一直在坚持着:“我想写的东西一直没有改变过,都是想写人到底是什么,人心到底是什么。”

此次世纪文景同时出版了《同栖生活》和《怒》。这两部写作时间相隔12年的作品形成了一个有趣的对照。同样是探讨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不同的是前者对维系人际关系持冷漠态度,后者则强调了信任的重要性;前者探讨了一对多的人际关系危机,后者反思了如何建立与“最重要的那个人”的联结;前者以散淡开头惊悚结尾,后者以凶案开启却在结局显露温情;在前者中,网络聊天室还是一个新奇事物,而在后者中,智能手机和Twitter已经司空见惯。

在不同的时空、场景中,吉田修一塑造了一场场生活抉择——洞悉现代人的生存困局是他在作品中一再奏响的母题,但他在此之中并无道德对错的评判,亦无价值取向的预设。在时间的滚滚洪流之中,人们上演了一幕幕悲欢离合。

而所有的悲欢离合,按照吉田修一的说法,反映的无非是两个字——人心。

我追求的是用平实的句子给人带来更大的感动

界面文化:你和史航的对谈中说你最喜欢的日本小说家是川端康成。你会从他的作品中获取灵感吗?

吉田修一:我觉得川端康成的文章是一个比较好的文章形式,会想朝那个方向努力,朝着那个感觉去写自己的文章。没有说具体得到什么灵感,就是喜欢那种文体,自己就会试着写出感觉相近的文体。

界面文化:有没有比较喜欢的外国作家?

吉田修一:费尔南多·佩索阿。

界面文化:史航问了你很多问题,似乎一直想知道你是怎样把自己的生活经历融入到写作中去的。你会刻意在作品中流露出真实的自我吗、或者你认为写作就是写作,生活就是生活?

吉田修一:我从来不会把真实的生活或真实的想法写进作品。但毕竟是我在写作,我自己生活中的经历会以另外一种形式从我的身体里流入文章。会有一个内在的影响。

界面文化:你的作品虽然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但文字是朴实平淡的。这种克制的写作风格和引人深思的内容之间的反差是你的刻意设计吗?

吉田修一:确实听你这么说我觉得挺开心的。我本来就比较喜欢川端康成,他的写作风格就是用比较平实的语言传达一种特别的感动。我也想朝这个方向发展,所以不会堆砌特别华丽的辞藻,但是也不是说精彩的句子就是不好的,那样也很不错,但我追求的是用平实的句子给人带来更大的感动。所以我的写作方式就是这样的。能让你这样觉得我也觉得非常开心。

界面文化:回想从1997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最后的儿子》一直到2014年发表的《怒》,你觉得自己的写作理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吉田修一:打个比方,我出道的时候写作可能就写坐在这张桌前的4个人,但现在写的话就会写整个咖啡馆所有的人。可能就是小说的范围会变得更广,不管是深度还是广度都已经不是之前那样狭窄了。

我想写的东西一直没有改变过,都是想写人心到底是什么

界面文化:许多评论家认为你是在纯文学和大众文学均有所建树的“跨界作家”。而在西方读者的心目中,你的小说被归类为“犯罪小说”(crime fiction)。你是如何看待文学类型这件事的?超越某种特定的文学类型范式是否是你一直以来的目标?

吉田修一:我自己本身从出道开始就是写纯文学的。我认为纯文学就是研究人到底是什么,人心到底是什么。我想写的也一直是人。但我想要更多的人来看我的书,要有更多的读者的话,我就想是否可以用娱乐性更强的手法,可不可以用一种让别人读起来更容易的方式来让更多的人关注纯文学。这个可以说是你所说的“超越某种特定的文学类型范式”。我想写的东西一直没有改变过,都是想写人到底是什么,人心到底是什么。

可能在欧美市场这是一种销售策略,会把我的小说定义为犯罪小说,我也知道这个情况,这可能是一种促进销量的销售策略,我没有觉得特别不开心,觉得这样也挺好。

界面文化:没有觉得不开心吗?这样感觉作品的范围不是缩小了吗?

吉田修一:没有特别觉得不开心啊。因为要在那个国家卖嘛,所以……那个感情比较微妙,不知道是开心好还是不开心好,最开始是吓了一跳啦(笑)。虽然销售策略不一样,或者作品在别的国家会被翻译成不同的书名,但其实内容是没有改变的,如果因此能够被更多的人读到的话也是一件挺开心的事情。

界面文化:我们看到《同栖生活》的是由五个以第一人称叙事的故事组成的,在不同的人物、立场之间切换实际上体现在你的很多作品中。通过这样的写作手法你想要达到什么目的?

吉田修一:同一件事情,你是怎么想的,站在你的角度来看,我是怎么想的,站在我的角度来看,所以就会形成《同栖生活》中五个人会有五个第一人称。我是想通过不同的视野来看待同一件事情,就会有第一人称的转换。

我刚出道的时候视野比较小,所以写作会凝聚在几个人身上。但现在我的视野变得更广了,我想要从不同角度分析同一件事情,分析同一个人物。

界面文化:你的写作是否受到了“私小说”这种小说流派的影响?

吉田修一:我比较喜欢看以前的人写的私小说,但我的小说和私小说是完全的两个极端,因为我完全不会写自己的事情。小说里面也完全没有私小说的部分。

界面文化:你提到你希望更多的人来读自己的作品,那你会在意读者的反馈吗?这会影响到你的写作吗?

吉田修一:打个比方,我这次写了部小说,读者是这样感觉的,我也知道读者是这样感觉的,这种感觉对我的下一部小说会有影响吗?这个是没有的。但是我也会去亚马逊上看读者评论,看别人给自己一颗星还是五颗星(笑)。我也知道有一些作家是完全不看这些的,其实正是这样的作家反而非常在意读者评论。我就不那么在意了,所以我会去看。

写作的时候我意识到我是为了一个人写作,我会想,会有一个人来看我的小说,我想着我是为了一个人而写,是以这样的假设写作的。

由《怒》改编的电影即将于9月在日本上映。

即便是写罪犯,我想的也不是要写一个十恶不赦的罪人

界面文化:人性的恶和善在你的作品中往往同时呈现,你是如何理解人性的这两个部分的?

吉田修一:再怎么坏的人也会有好的一面,再怎么看上去完美的人也会有不光彩的一面。我是这样看待人的,所以写出来的小说会有这样的平衡,既有善良的一面也有邪恶的一面。说不定是因为我自己的思想就是人就是这样的,所以写出来的小说会呈现这样的平衡。

界面文化:此前的采访中你说过自己的写作顺序是先确定地点、在确立人物,然后是故事。在《怒》中的三个故事分别发生在东京、千叶、冲绳。这三个地点的选择有什么特殊含义吗?

吉田修一:我是想写三个在气氛和风景都完全不同的地方。最典型的就是东京了,这是一座大城市,和北京上海差不多,然后要写一个和东京不一样的地方的话,虽然千叶和东京离得很近,但它是一座渔港,跟中国比较的话可能就是江浙和上海的感觉——离得很近但完全不同。我就是想写出完全不同的地点的感觉。还有一个地方就是冲绳了,冲绳跟上述两个地点就更不同了。为了要突出三个有特色的地方,就选择了这三座城市。

界面文化:我注意到你在《怒》中通过小宫山泉的视角流露出对东京以首都的姿态占据大众媒体焦点的不满。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这个场景?

吉田修一:我是想通过小宫山泉看台风新闻的场景表现现在在冲绳也会有美军基地的问题。因为一系列的社会和政治原因,冲绳有很多新闻和东京相比都没有被广泛传播出去,大家关注的都是东京这样的大城市。冲绳发生了什么,消息传播的速度就没有那么快了。我是想通过写台风这个事情表达这样的一种现象。

界面文化:在《怒》中,愤怒有很多种形式。有些可以看到理由,有些则似乎毫无指向。在小说的开头和接近尾声的地方,我们都看到犯人书写的“怒”字,但这个最直接表达愤怒之情的角色却在没有表达动机之前就死亡了。为什么你觉得这是最接近真相的安排?

吉田修一:在小说中我删除的部分是关于犯人山神的叙述,写的时候里面引用了五六个人,认识山神的一些人包括亲人和朋友,从他们眼中看山神是怎样的人。其实之前删除的部分也没有确定地告诉读者为什么犯人会做出这样的事情,只是给了读者一个暗示。出单行本的时候我想让读者和书中人一样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去怀疑或相信身边的人。让读者能够切身体会到书中角色面临的困境。

界面文化:那犯人的心情就无所谓了吗?读者只看到他身边的人的心情,那犯人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吉田修一:其实我也不知道犯人是怎么想的。

界面文化:《同栖生活》和《怒》的主旨都是讨论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不同的是《同栖生活》对如何建立人的联结这件事持冷漠的态度,而《怒》则强调了信任的重要性。你如何解释这两部小说中呈现的理解人际关系的对立立场?

吉田修一:如果是比较《同栖生活》和《怒》,因为《同栖生活》中的角色是想要努力维护一个五个人的平衡,要让五个人和谐相处下去。对于这种多人的人际关系我是觉得没有必要做出太多努力,所以写作时抱着冷眼旁观的态度。但《怒》中的人际关系是一对一的,是我和我深爱的人的关系。我已经找到我爱的人了,那我需要积极地去维护一个良好的关系,我要怎么去做。所以一个人和众人的人际关系与一个人和重要之人的人际关系是有区别的。

界面文化:所以小范围的关系会更重要是吗?

吉田修一:只要对你最重要的人好就可以了。如果是年轻的时候大家会觉得要和每个人都搞好关系,但其实如果你对每个人都很温柔的话就是对每个人都不温柔。

界面文化:这是日本人的普遍心态吗?

吉田修一:Yeah…?也不是普遍的啦。所以很多人会觉得我的想法很奇特。

界面文化:你是否会对自己笔下的人物的选择有价值判断?因为很多评论认为你的小说是对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疏离的反思?

吉田修一:我不会有绝对的价值判断,觉得这个是坏的,这个是好的。即便是写罪犯,我想的也不是要写一个十恶不赦的罪人。没有这种想法。我写的只是一个人而已。

界面文化:从《同栖生活》到《怒》,这两部小说的写作时间相隔了十多年。在此期间,网络技术高速发展。在《同栖生活》中网络聊天室还是一个比较新奇的事物,但《怒》已经处于智能手机、Facebook和Twitter的时代了。你在小说中是如何看待技术进步和人际关系之间的联系的?

吉田修一:要比较这两部小说确实比较有意思。其实互联网是个好的发展方向吧,现在的年轻人可以通过网络很轻易地遇到外国朋友,这是个比较好的发展。对于人际关系来说是个好事。

界面文化:尽管人们能够在网络世界以匿名方式与别人相处,但讽刺的是在现实世界——至少在《怒》这部小说中——匿名反而成为人们被怀疑的理由。没有保险、不能去医院、身世不明、工作经历被伪造,都是切断个人与社会联结的表象,而这也映衬出大家心目中的“恶人”形象。你想要通过这个传达什么信息呢?我们应该如何理解人际距离?

吉田修一:嗯……被你这样一说好像是哎。我会把这个问题带回去好好思考的。

界面文化:写剧本和写小说有什么不同?你如何看待原著被改编为影视作品?是否会觉得影视作品中遗失了很多原著中的东西?

吉田修一:小说被拍摄成电影对我来说我得到的东西更多,我觉得作为作家,笔下的人物能够真实地再现在眼前的经历是非常难得的。并不是所有的作家的小说都能电影化。如果看到自己笔下的人物能够活生生地站在自己面前是个非常难得的经验,这样的经验也会给我之后的创作带来很好的影响。

写小说和写剧本的感觉完全不同。写小说是一对一的关系,只是写给一个读者。但写剧本(《恶人》)的话我是和李相日导演一起写的,觉得写剧本其实可以有更多人参与的原因是你是要给很多观众来看的,这是一个多人对多人的东西。这和写小说是非常不一样的。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