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妆品观察
在微生态护肤赛道,今年或将诞生一个新10亿品牌。
根据鲁商发展2022年上半年财报,福瑞达生物股份旗下专研微生态科学护肤品牌——瑷尔博士H1营收同比增长74%至5.25亿元,而去年瑷尔博士营收超7亿元,若按照去年增速,将意味着瑷尔博士今年大概率跻身美妆“10亿元俱乐部”。
瑷尔博士高增长引发行业侧目的同时,其所处的“微生态护肤”赛道,近两年的市场热度也持续走高。美业颜究院数据显示,2018年-2022年(1-7月份),微生态原料备案产品数同比增速远超整体备案大盘,2021年微生态原料备案产品数达到19.63万件,预测2025年微生态护肤品市场规模将达到105.4亿元。
目前,雅诗兰黛、SK-II、欧莱雅、资生堂、兰蔻、赫莲娜、悦木之源、百雀羚、PMPM等国内外品牌,均已入局,微生态正加速在化妆品行业渗透,且有行业人士认为,中国品牌有望在这一赛道跑赢国际品牌。
品牌/原料商争相入局,微生态护肤热度攀升
在全球市场,欧莱雅、资生堂、宝洁等国际巨头,均早已入局“微生态护肤”。
1980年SK-II推出的神仙水中所蕴含的核心成分Pitera活细胞酵母精华,被称为微生态护肤的代表性产品;1982年雅诗兰黛推出的小棕瓶精华,采用双歧杆菌培育出来益生菌(二裂酵母发酵产物溶胞物L)作为其主要成分之一,而益生菌正是微生态相关原料之一(微生态相关原料主要分为益生元、益生菌、后生元)。
2015年,资生堂发布皮肤微生态研究成果,自此微生态护肤正式进入大众视野,此后宝洁、欧莱雅等先后下场,欧莱雅于2019年在中国发布《皮肤微生态研究报告》,并提出“微生态护肤时代已经到来”,其同年推出的第二代兰蔻“小黑瓶精华”,亦宣称主打“微生态护肤”理念。
跨国公司与国际品牌纷纷入局,也吸引了一众国内厂商跑步进场。2018年,瑷尔博士、珀莱雅、百雀羚等本土品牌,相继开启针对微生态护肤的研究,此后又涌现出了壹安态、XDG栖朵嘉、安敏优等主打微生态护肤的新锐品牌。
其中以瑷尔博士为代表,增势明显。瑷尔博士以微生态成分作为主线,构建修护和抗初老的产品矩阵,近一年在“微生态护肤产品”的销量上,售出近704万件产品,同比增速为97%。同样,以微生态相关原料为核心成分的日本品牌细步野,虽然刚开的天猫旗舰店销量较小,但其销售增速较快。
微生态护肤品牌林立,背后亦少不了上游供应商的推动。目前,包括CLR、仙婷、德之馨、帝斯曼等在内的国际原料商均已将“皮肤微生态”作为一大研究方向。德之馨于2012年收购全球三大菌株研发企业之一的Probi,开始布局微生态研究,目前已形成一整套皮肤微生态研究数据,同时初步建立了菌群生态和皮肤具体生理阐述的逻辑研究基础。CLR也早在1982年就推出BFL(二裂酵母发酵产物溶胞物)原料,被雅诗兰黛等国际品牌沿用至今;近年来,CLR也着手研究“微生物组友好型”原料。
而不仅仅是品牌和上游端,微生态护肤在消费者层面的认知近两年也慢慢趋于成熟。化妆品观察注意到,在小红书近一年微生态相关的话题中,有关益生菌净痘、微生态护肤、微生态皮肤管理等话题浏览总量都达到10万以上,有网友评论说,“微生态护肤好像越来越火了”。
微生态护肤已到“爆发期”前夜?
“微生态护肤,正处于‘爆发期’的前夜”,有业内人士乐观地表示。在不少行业人士看来,“微生态护肤”近几年热度攀升,背后其实有迹可循。
农业部岗位科学家、国家病原库实验室主任吕利群在采访中表示,微生态护肤的接受度高,根本原因在于益生菌食品消费的普及,益生菌健康观念深入人心;另外,国际上微生态在医学健康方面的研究进展振奋人心,消费者对微生态在护肤领域发挥特殊功效抱有期待。“我国是益生菌关联产品生产大国,微生态护肤品原料市场成熟度高,微生态进入护肤领域是水到渠成。”
德之馨大中华区化妆品原料部总监劳树权也表示,疫情就是微生态失衡的一种表现,在这样的背景下,消费者更易理解皮肤微生态,再结合上游供应链多年的研发积累,“微生态护肤理念具备了发力点”。
而更加直接的诱因,或是微生态在护肤领域的显著功效。根据公开资料,皮肤微生态是由细菌、真菌等微生物与皮肤表面的组织、细胞分泌物等共同组成的生态系统。而“微生态护肤”则是通过补充益生菌和益生元促进有益菌的生长,抑制和消除有害菌,调节皮肤表面的菌群平衡,阻止有害菌和病毒对皮肤的伤害,从而使得皮肤屏障功能及细胞更新功能得到有效改善,进而改善皮肤健康。
“消费者通过使用微生态护肤品,帮助皮肤有益菌生长,让皮肤微生态重归平衡状态,修复皮肤屏障,从而改善干燥、敏感、暗沉、色斑等问题,达到良好的护肤效果。”广州活泉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副总裁龚述辉在《中国微生态护肤品现状和前景分析》中如是写道。
在护肤领域,当前大众熟知的微生态相关原料主要分为三类:益生元(益生素)、益生菌、后生元。其中,益生元是可以被共生菌吸收的特定营养物质,通俗地说就是“给菌吃的营养品”,可以促进细菌的生长和繁殖,从而实现菌群平衡;益生菌是能提供益处的活菌,例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但化妆品中使用的大多是益生菌的碎片或萃取物,而非添加活菌;后生元则是菌产生的一种小分子代谢产物,譬如CLR公司的二列酵母发酵产物溶胞物。
劳树权告诉化妆品观察,目前市面上常见的微生态护肤产品,添加的主要是以益生元为主的多糖类物质,以及与益生菌代谢产物或者代谢环境为主的发酵液、发酵产物等。在他看来,更有价值且更受市场关注的将是特定菌株开发,即从具体的益生菌菌株着手,尽最大可能还原活菌菌株在皮肤上共存和谐的菌群生态,找到合适的菌株解决皮肤菌群生态的问题。
走向消费市场,还需迈过三大关
从众多品牌和上游企业入局微生态护肤来看,其市场热度和发展潜力已不言而喻,但部分行业人士认为,当前“微生态护肤”在消费端还未真正“爆火”,在市场推广和行业应用等方面,还有一些问题待解决。
首先,消费端对微生态护肤的认知并不清晰,具有一定市场推广难度。
HomeFacialPro(简称HFP)研发总监Peter指出,目前,微生态护肤还未形成强风潮,国内市场尚未完全发力,尤其是消费者对其了解得并不透彻。
一个佐证是,相比微生态护肤,“益生菌护肤”概念在消费者层面更加深入人心。在“化妆品监管App”上搜索“益生菌”,相关的产品数据有1193条,但直接以“微生态”概念命名的产品备案数量仅有108条。
“这是因为微生态护肤是个观念,而非一个具体效果。” 广州荃智美肤生物科技研究院研发总监张太军对此解释称。美丽修行大数据2021年发布的《微生态护肤会成为下一个市场风向标吗?》中也指出,消费者对于微生态护肤的现有认知主要是一些较宽泛的概念名词,但与此同时,他们对微生态护肤的期望却很细化,包括改善肤质、修护屏障、抗老化、改善痘印、色斑等一系列功效。
其次,市场存在一些微生态护肤“概念炒作”的现象,部分产品宣称无法提供真正的实验依据。
“过去,或受到商业影响,市场上很多关于皮肤微生态理念的表达,并不十分准确,近几年这种情况才稍有好转。”Peter举例说,如有产品宣称加入了有益菌,可以控制、或杀灭皮肤的有害菌,这也可能只是菌的一种调控,谈不上是微生态的概念,微生物之间有的只是共生与竞争的关系。“很多在讲故事,但讲对了的并不多,而真正以实验数据证明了皮肤微生态上菌群变化的,更是少之又少。”
“概念上很火热,但技术上处于起步阶段,且部分品牌只是在不停地打‘概念’。”张太军也表示。
广州麻尚会生物科技创始人陈来成也透露,近两年品牌端对“微生态”相关原料的需求量变大,基本上每个原料公司都有一两款微生态概念的原料,但资料宣称雷同,品质和功效却千差万别,价格也较为混乱。
再次,微生态护肤还存在一定的技术壁垒问题,比如如何将“益生菌”、“益生元”添加到化妆品中。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益生菌的核心是有活性、有足够数量以及有益。但在化妆品中直接添加益生活菌可能会产生一些风险,依据我国现行的《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年版)》,化妆品中所有活微生物均为风险物质,并对化妆品中的菌落总数、霉菌和酵母菌给出了明确限量。
截自《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年版)》
“这意味着从法律层面禁止了将‘活益生菌’添加至化妆品中。”吕利群表示。因此,目前市场上大部分使用的是灭活菌,但由于灭活菌技术含量较高,所以直接添加益生菌在市场上的应用并不广泛。
而关于“益生元”,虽然目前该原料应用较广泛,但它不能直接对机体起作用,而是通过刺激有益菌群的生长去发挥功效。“每个人都有个体差异,因此很难还原出百分之百普适性的菌的‘食谱’,通常主打益生元的产品,添加的是基于我们自身认为的所谓对人类比较友好的菌,但严格意义上来说,这和皮肤微生态的概念有所偏差。” Peter表示,皮肤微生态是着眼于群体的研究,而不是针对某个单一的菌种的研究。
劳树权也指出,益生元是通过一些成分或者混合物的形式来发挥作用,从皮肤微生态角度看,是一种间接作用,严格来说和菌群生态系统的关联性是弱的。因此,德之馨核心的发力点是针对菌群生态,寻找特定菌株、培植,最后通过灭活不破壁的方式应用在护肤品中,目前其已经在该技术上实现了突破。
国产品牌有望“跑赢”外资品牌
除了上述三大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微生态护肤发展面临的另一大挑战,还在于皮肤微生态技术的研究。
“目前最大的挑战来自皮肤微生态本身,皮肤微生态本质就是一个大数据分析系统,需要持续长时间的投入大量的时间、金钱进行体系化的科学研究。”劳树权坦言,菌群生态在皮肤上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动态的平衡系统,成千上万种菌群的相互交互以及和人类宿主的交互,是一个非常庞大的而且极其复杂的研究系统。
张太军也表示,“企业要真正研究下去还需要巨大的投资,要搞清楚本态已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比如微生态和皮肤健康之间的关联有哪些,证据是什么。”
但总体上,业界仍看好微生态护肤的未来发展。
“从科研角度看,菌群生态和人类皮肤健康研究是一个科研蓝海,发展不可限量。”劳树权说到,站在更高的角度,菌群生态不单只影响皮肤状态,还会深刻影响人类的环境生存状态及生态系统。
“科技领域已经提供大量的生物学证据,表明均衡的皮肤微生态系统对维持健康皮肤和头发不可或缺。当前皮肤微生态在基础研究上还存在一些障碍,但相信市场发展的需求会引导更多的科研资源进入这个领域。”吕利群表示。
在张太军看来,微生态护肤方向是一个长期趋势,于品牌而言,这是一个机会点,但也不宜过度透支。据了解,目前在国内市场,有些微生态护肤品牌已经取得了初步成功,典型如瑷尔博士。Peter也透露,HFP一直很看重皮肤微生态的一些表征,未来将围绕皮肤微生态做一些技术组合,开展系列研究,包括产品线架构的建设。
值得一提的是,微生态护肤或将是国产品牌取得领先优势的新赛道。龚述辉就曾公开表示,在国内化妆品市场,“微生态”和“益生菌”护肤概念刚刚开始流行,国产品牌跟外资品牌可以说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国产品牌对于新兴原料和成分的研发和生产如果及早布局,很容易赢得先发优势,很容易在此新领域上跟外资品牌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