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饮品报
从麦当劳的咖啡到麦咖啡,从拿铁到奶铁,记录了麦当劳在咖啡赛道上起步、发力、奔跑的历程。
1993年,麦当劳的咖啡子品牌麦咖啡诞生于澳大利亚,它的初衷是为欧美顾客在快餐之余营造一种咖啡氛围。
麦咖啡在中国的真正起步是在2010年。当年,麦当劳方面宣布,将在京、广、沪、深四个城市新开65家“麦咖啡”独立咖啡店。自此,麦咖啡结束仅在北京试点的时代,正式走向规模化发展。
2020年,是麦咖啡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在这一年,经历10年发展,麦咖啡在中国的门店达到800家;也是这一年,麦当劳宣布斥资25亿对麦咖啡进行全面升级。此后,两年时间,麦咖啡的门店从800家猛增至2500家。
而就在日前,麦咖啡又有新动作——推出奶铁系列产品,全面下架拿铁。为何弃“拿铁”推“奶铁”?麦当劳近20年独立咖啡品牌运营的经历,又可以为我们带来哪些启发?
从“拿铁”到“奶铁”,麦咖啡的本土化
有调查显示,中国消费者最常见的咖啡“伴侣”是奶粉、牛奶、植脂末等。国人更爱“奶味”的咖啡。
在国人看来,奶的加入会让咖啡愈显浓郁,而咖啡的苦又让奶的香味更加充分。奶与咖相互滋养,彼此成就,让“奶咖”表现出丝滑的口感与馥郁的香气。所以,饮品界流传一种说法:中国咖啡靠“奶”脱离了“苦”海。
在媒体采访中,麦当劳中国首席执行官张家茵也表示:“根据中国消费者对奶咖类产品的偏爱”,麦当劳倾力推出“奶铁”这一重磅新品。
从拿铁到奶咖,不只是名称上的改变。麦当劳方面透露,奶铁系列改变了原有拿铁产品的萃取方式和奶咖比:萃取是用更大粉量精萃前中段咖啡精华;奶量则提升到了30%左右。
同时,麦咖啡提供四种奶品选择,分别是牛奶、燕麦奶、厚椰乳与厚牛乳。除了奶元素外,从流量燕麦到“奶茶伴侣”椰乳、厚乳,这里,亦不难看出麦咖啡对国人咖啡口味的迎合。
所以,从“拿铁”到“奶铁”,是麦咖啡进一步本土化的战略举措。面对当下前景诱人,竞争激烈的咖啡市场,本土化亦是麦咖啡深化其独立咖啡生态,打造差异化壁垒的主要方向。
麦咖啡的成长逻辑,隐藏着品牌打造的主流思路
在宣布新推“奶铁”系列之前,麦咖啡就已经让网友“预感”到“将有大事发生”。
8月30日,麦咖啡在其微信公众号上发布了一条推送——《麦咖啡分手通知》请查收。内容中,麦咖啡“致麦当劳”,直言“想了好久,今天总算说出口——我们分手吧”。预告“9月1日,我要大家都记得,我是McCafe麦咖啡”,别再叫我“麦当劳的咖啡”,署名“正在憋大招的麦咖啡”。
与此同时,上海麦当劳总部出现了巨幅“分手”海报,麦当劳官微还借网友之口询问“啥情况?”到了8月31日,麦当劳官方回应:“没分!闹了点脾气,说一直被叫成麦当劳的咖啡,很少有人注定它的招牌和咖啡。”
经过“分手连续剧”的造势,奶铁在9月1日正式与大家见面。说到底,麦咖啡作为麦当劳的“亲儿子”,我们可以将麦当劳的一系列行为理解为“家长心态”:一边力挺麦咖啡,不断为麦咖啡背书;一边又期待麦咖啡的独立成长。
在2020年之前,中国咖啡市场还没有充分“卷起来”,麦当劳对“亲儿子”的态度还比较“佛系”。而在2020年以后,在瑞幸、Manner、幸运咖等本土品牌的疯狂教育下,中国咖啡市场呈现出爆发的态势。在这种背景下,麦当劳也开始“鸡娃”。
从2020年对麦咖啡全面升级开始,麦当劳就表现出了对麦咖啡品牌发展的高度重视。麦咖啡自此开启奔跑模式。
从创立到现在,我们可以将麦咖啡的成长经历分为三大阶段:
一是独立品牌试水阶段。前面10年,是麦当劳在中国试水独立咖啡品牌的阶段。这个阶段的麦咖啡,倾向于对门店模型的打磨与对市场的探索。
二是差异化壁垒搭建阶段。从品牌升级到近两年围绕着麦咖啡进行一系列营销,再到确立“奶咖”专属明星产品,麦咖啡日渐在白热化竞争市场中形成了差异化壁垒。
三是高速增长阶段。麦当劳方面透露,麦咖啡将蓄力更高速增长,预计2023年新增约1000家门店,大部分位于三线城市。
上述三个阶段,其实是大多数餐饮品牌成长发展的一个缩影。先成立品牌,再细细打磨差异化壁垒,而后在形成自有特色与经验沉淀的情况下将品牌做强做大。根据这个逻辑我们去看那些曾经昙花一现的饮品品牌,会发现这些品牌要么是顺序错了,还没有打磨出差异化特色的时候就开始盲目扩张;要么是主次不分,品牌做强做大的根本支撑是差异化的产品,而非营销。
麦咖啡的背后,站着一群瞄准咖啡事业的餐企
麦咖啡奶铁的上市,向大家释放出一个信号:麦咖啡回归产品将持续深化咖啡市场。而麦咖啡的发力,彰显出麦当劳对咖啡市场的“雄心勃勃”。
“雄心勃勃”布局咖啡行业的知名餐企,不只麦当劳一个。在咖啡行业风口下,跨界布局咖啡市场的餐企不胜枚举,比如狗不理包子、米其林餐厅“宋”、茶颜悦色、蜜雪冰城等,均推出了独立咖啡品牌。
那么,麦当劳发力咖啡业务,餐饮品牌纷纷布局咖啡品牌的背后,到底有着怎样的底层原因?
1、降低不确定性风险
疫情,就是近两年最大的不确定性风险。
口罩常态化,餐饮堂食受到巨大影响,致使一些正餐餐厅的营收锐减,连海底捞、呷哺呷哺两大火锅头部品牌在今年上半年也陷入巨亏。相反,瑞幸等咖啡品牌却表现出了强劲的营收能力,这与咖啡的天然基因有着莫大的关系。
作为有着天然社交属性与零售基因的品类,咖啡适合堂食、自提、外卖、零售等多种售卖方式,可沉浸至居家、办公、逛街等各式各样的饮用场景中。因此,咖啡有了更强的抗击风险能力。这是近两年咖啡成为跨界热门的关键原因之一。
2、延长运营时段,增加引流场景
与正餐等餐饮品类不一样,咖啡没有明显的高峰时段,它是一个“全时段”品类。以麦咖啡为例,大多数麦咖啡门店依傍于麦当劳存在,在这种情况下,麦咖啡很容易补上麦当劳的闲时时段,同时,又与麦当劳形成相互引流的关系。
这与很多火锅店、烘焙店特辟饮品窗口的逻辑类似,均是通过延长运营时段,相互引流来实现增收。
3、寻找第二曲线
在母品牌眼中,每一个子品牌,都是“第二曲线”的“潜力股”。
无论是寻求年轻化路线的老字号,还是延伸业务边界的西式快餐、新茶饮,它们打造独立咖啡品牌的最终目的,都是为公司寻找第二曲线。
2020年,麦当劳方面曾豪言“目标是让有麦当劳的地方,就有麦咖啡”,宣布在3年内布局超过4000家麦咖啡。如今,麦咖啡离4000家的规模更近了一步。显然,麦当劳的门店体系,将成为麦咖啡加速扩张的最大倚仗。
同时,麦当劳西式快餐与咖啡的天然匹配,麦当劳与麦咖啡消费群体的高度重合,都将成为麦咖啡奔跑的强大助力。如今,又有了“奶铁”加持的麦咖啡,值得期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