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葡萄√娱乐官网正规吗知乎

正在阅读:

上海教卫这十年:教育现代化目标初步达成,居民平均期望寿命84.11岁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上海教卫这十年:教育现代化目标初步达成,居民平均期望寿命84.11岁

上海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已初步达成,保障市民生命健康的卫生服务体系也初步建成。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记者 黄景源

2022年9月22日,上海市政府举行“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党委专题系列第三场新闻发布会,围绕“推动教卫事业高质量发展,引领创造高品质生活”主题,介绍上海教卫事业改革发展有关情况。

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书记沈炜表示,上海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已初步达成,保障市民生命健康的卫生服务体系也初步建成。

据介绍,上海现有普通学校3432所,较2012年增加245所;大中小幼在校生301.06万人,增加45.1万人;专任教师23.27万人,增加5.15万人。已总体达成《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确定的教育事业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主要指标。

上海现有卫生机构6317个,卫生技术人员23.96万人。居民平均期望寿命84.11岁,较2012年提升1.7岁;上海地区婴儿死亡率2.30/千,较2012年下降54.37%;孕产妇死亡率1.60/10万,较2012年下降77.46%,各项主要健康指标保持世界领先水平。

率先探索形成托育服务体系,15所高校64个学科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

沈炜表示,上海实施面向人人的艺术普及教育和体育课改,中小学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和艺术素养不断提升,儿童少年近视率实现下降。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均接近100%,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比例接近50%。近90%学前幼儿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建设、设施设备配置、信息化建设、教师配置与收入、生均经费投入等标准全市统一。

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副书记、市教委主任王平表示,2014年,上海成为全国第一个整体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认定的省份;2020年底,上海率先总体达成《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确定的教育事业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主要指标,基础教育整体发展水平继续处于全国领先位置。

0-6岁的孩子是“最柔软的群体”。在学龄前儿童的养育、教育方面,上海在全国率先探索并基本形成了以幼儿园托班为主体、普惠性资源为主导的托育服务体系。目前,上海全市有各类托育服务机构1151个、提供托额5.3万个,其中普惠性托育机构占比近60%。截止到2022年9月,全市已有856所幼儿园开设托班,占幼儿园总数50.6%。此外,今年上海还启动了社区托育服务试点,利用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提供就近就便的临时托、计时托服务,静安区江宁街道等已率先试点。

学前教育资源方面,全市有幼儿园1699所,其中公办园在园幼儿占70%以上,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的幼儿占比超过90%,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超过99%,学位总量满足入园需求。

上海还将不断深化“幼有善育”。

目前,《上海学前教育与托育服务条例》已纳入上海市年度立法计划,有望成为全国首部覆盖0-6岁幼儿全年龄段公共服务的地方立法。“十四五”上海将新增200余所幼儿园,稳步推进“宝宝屋”建设,全市街镇覆盖率达到85%。

高校在人才培养、基础研究、重大科技创新等方面发挥着关键支撑作用。

据了解,上海15所高校、64个学科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本科在校生由35.9万人增至40.6万人,研究生在校生由12.7万人增至23.33万人,硕士生增加86.9%、博士生增加72.2%。

上海高校牵头建设3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2个集成攻关大平台、4个国家前沿科学中心和46个国家级科研平台。上海高校获国家科技“三大奖”数占全市总数约70%,占全国高校获奖数约10%,年均获“国自然”资助项目近4000项。上海还依托高校布局上海数学中心、李政道研究所等高水平科研基地,建设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免疫治疗创新研究院等重大创新平台。

王平表示,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上海在全国率先布局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交叉学科,启动涉外法治人才、卓越工程师等专项人才培养计划,强化基础学科人才和紧缺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上海高校学术学位点从331个增至508个,增加53%;专业学位点从145个增至385个,增加165%;博士学位点从198个增至314个;普通本科与研究生总人数由46万人增加至64万人,增长40%,十年累计培养毕业的博士生5.4万人,重点行业领域人才供给能力显著提升。

在综合改革领域,上海探索形成的0-3岁婴幼儿托育服务、高考“两依据一参考”、高校课程思政、高校分类评价等重大制度成果在全国推广。目前,上海正以创建教育综合改革国家示范区为抓手,承担创建全国唯一的教育数字化转型试点区以及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整省试点、教育评价改革试点等重大任务。

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降至10%以下,提供家庭病床、老年护理床位各8万余张

沈炜说,上海优化发热门诊和哨点诊室布局,完善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事件处置系统,与全体市民一起打赢了大上海保卫战。强化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降至10%以下。完善院前医疗急救网络,建立统一调度系统,提升了急救平均反应时间。市民健康素养水平逐年提升并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医疗资源布局方面,上海新建5家、升级3家、迁建1家郊区三级医院的“5+3+1”建设工程初步完成,聚焦五个新城等重点区域加强产科、儿科布局,有效缓解郊区优质医疗资源紧缺;强化老年医疗、护理等资源配置,建成市老年医学中心,提供家庭病床、老年护理床位各8万余张;完善危重孕产妇、新生儿会诊抢救网络,布局建成五大儿科医联体。

在医疗卫生服务方面,上海建设5个国家医学中心、6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以及国家肝癌科学中心、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上海)等重大平台,在疑难危重症诊断与治疗、高水平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成果转化、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解决等方面形成一批重大原创成果。“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国家监测分析”最新数据显示,上海2家综合医院位列全国第一、第二名,2家中医院连续三年位列三级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第一,2家专科医院在同类专科医院中位列榜首,公立医院绩效水平全国领先。

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面,上海推行医药分开等改革,试点中医优势病种同病同效同价医保支付;深化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全部配备使用基本药物并实行零差率销售,建立监管、评价、投入、分配、药品供应保障等新机制。

在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推进公共卫生重点建设方面,上海有哪些具体的举措?

对此,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党组副书记、主任、市中医药管理局局长邬惊雷表示,上海建成了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信息系统平台,能够支撑不同的部门,具备信息汇聚、整合、分析及应用协同能力。

此外,上海建成覆盖全市三个网络,传染病监测预警网络、病原检测网络及救治网络。“很多预警通过诊所、发热门诊、医疗机构等监测和及时发现,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旦发现有不明原因的病人,病原将检测到底是病毒、细菌。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不可能仅靠一家医院,还有定点医疗机构、市区综合医院、传染病病房等,形成救治网络。”邬惊雷说。

同时,上海目前已形成5000人左右的公共卫生应急处置预备队,涵盖检测、流调、应急救治处置等方面,通过全市调度来提升疫情应急处置能力。

除了上述一个平台、一支队伍、三个网络,邬惊雷表示,上海公共卫生的能力建设也非常重要。一是慢性病综合防治的支持网络,提高慢性病的服务管理能力;二是要提高群防群控健康促进的能力;三是提升卫生综合监管能力;四是提高疾病预防控制能力。

推进卫生资源的合理布局是解决看病难的重要举措。上海如何打造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级?

“一般来说,城市有三级医疗体系,市属、区属、社区。我们把这三个层面比作高层要顶天,底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立地,为民众服务便捷优质。当中一层,各个区属医疗机构,应该是强腰。”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党组副书记、主任、市中医药管理局局长邬惊雷形象解释了三级医疗体系的含义。

据了解,上海已上海与国家卫生健康委加强联动协作,共同创建19个专业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目前,上海共获批5个国家医学中心。分别是儿科医院、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获批成为国家儿童医学中心,第九人民医院获批成为国家口腔医学中心,华山医院获批成为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市精神卫生中心获批成为国家精神医学中心。

此外,上海建设群众家门口的好医院。2019年,上海启动建设一批布局合理、标准统一、定位清晰的区域性医疗中心,解决中心城区大医院人满为患和人民群众“看病难”问题。目前,上海市卫健委已认定43家区域性医疗中心,这些区域性医疗中心的硬件建设、学科布局、能力服务流程优化等方面进一步得到提升。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上海教卫这十年:教育现代化目标初步达成,居民平均期望寿命84.11岁

上海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已初步达成,保障市民生命健康的卫生服务体系也初步建成。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记者 黄景源

2022年9月22日,上海市政府举行“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党委专题系列第三场新闻发布会,围绕“推动教卫事业高质量发展,引领创造高品质生活”主题,介绍上海教卫事业改革发展有关情况。

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书记沈炜表示,上海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已初步达成,保障市民生命健康的卫生服务体系也初步建成。

据介绍,上海现有普通学校3432所,较2012年增加245所;大中小幼在校生301.06万人,增加45.1万人;专任教师23.27万人,增加5.15万人。已总体达成《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确定的教育事业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主要指标。

上海现有卫生机构6317个,卫生技术人员23.96万人。居民平均期望寿命84.11岁,较2012年提升1.7岁;上海地区婴儿死亡率2.30/千,较2012年下降54.37%;孕产妇死亡率1.60/10万,较2012年下降77.46%,各项主要健康指标保持世界领先水平。

率先探索形成托育服务体系,15所高校64个学科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

沈炜表示,上海实施面向人人的艺术普及教育和体育课改,中小学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和艺术素养不断提升,儿童少年近视率实现下降。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均接近100%,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比例接近50%。近90%学前幼儿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建设、设施设备配置、信息化建设、教师配置与收入、生均经费投入等标准全市统一。

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副书记、市教委主任王平表示,2014年,上海成为全国第一个整体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认定的省份;2020年底,上海率先总体达成《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确定的教育事业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主要指标,基础教育整体发展水平继续处于全国领先位置。

0-6岁的孩子是“最柔软的群体”。在学龄前儿童的养育、教育方面,上海在全国率先探索并基本形成了以幼儿园托班为主体、普惠性资源为主导的托育服务体系。目前,上海全市有各类托育服务机构1151个、提供托额5.3万个,其中普惠性托育机构占比近60%。截止到2022年9月,全市已有856所幼儿园开设托班,占幼儿园总数50.6%。此外,今年上海还启动了社区托育服务试点,利用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提供就近就便的临时托、计时托服务,静安区江宁街道等已率先试点。

学前教育资源方面,全市有幼儿园1699所,其中公办园在园幼儿占70%以上,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的幼儿占比超过90%,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超过99%,学位总量满足入园需求。

上海还将不断深化“幼有善育”。

目前,《上海学前教育与托育服务条例》已纳入上海市年度立法计划,有望成为全国首部覆盖0-6岁幼儿全年龄段公共服务的地方立法。“十四五”上海将新增200余所幼儿园,稳步推进“宝宝屋”建设,全市街镇覆盖率达到85%。

高校在人才培养、基础研究、重大科技创新等方面发挥着关键支撑作用。

据了解,上海15所高校、64个学科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本科在校生由35.9万人增至40.6万人,研究生在校生由12.7万人增至23.33万人,硕士生增加86.9%、博士生增加72.2%。

上海高校牵头建设3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2个集成攻关大平台、4个国家前沿科学中心和46个国家级科研平台。上海高校获国家科技“三大奖”数占全市总数约70%,占全国高校获奖数约10%,年均获“国自然”资助项目近4000项。上海还依托高校布局上海数学中心、李政道研究所等高水平科研基地,建设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免疫治疗创新研究院等重大创新平台。

王平表示,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上海在全国率先布局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交叉学科,启动涉外法治人才、卓越工程师等专项人才培养计划,强化基础学科人才和紧缺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上海高校学术学位点从331个增至508个,增加53%;专业学位点从145个增至385个,增加165%;博士学位点从198个增至314个;普通本科与研究生总人数由46万人增加至64万人,增长40%,十年累计培养毕业的博士生5.4万人,重点行业领域人才供给能力显著提升。

在综合改革领域,上海探索形成的0-3岁婴幼儿托育服务、高考“两依据一参考”、高校课程思政、高校分类评价等重大制度成果在全国推广。目前,上海正以创建教育综合改革国家示范区为抓手,承担创建全国唯一的教育数字化转型试点区以及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整省试点、教育评价改革试点等重大任务。

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降至10%以下,提供家庭病床、老年护理床位各8万余张

沈炜说,上海优化发热门诊和哨点诊室布局,完善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事件处置系统,与全体市民一起打赢了大上海保卫战。强化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降至10%以下。完善院前医疗急救网络,建立统一调度系统,提升了急救平均反应时间。市民健康素养水平逐年提升并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医疗资源布局方面,上海新建5家、升级3家、迁建1家郊区三级医院的“5+3+1”建设工程初步完成,聚焦五个新城等重点区域加强产科、儿科布局,有效缓解郊区优质医疗资源紧缺;强化老年医疗、护理等资源配置,建成市老年医学中心,提供家庭病床、老年护理床位各8万余张;完善危重孕产妇、新生儿会诊抢救网络,布局建成五大儿科医联体。

在医疗卫生服务方面,上海建设5个国家医学中心、6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以及国家肝癌科学中心、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上海)等重大平台,在疑难危重症诊断与治疗、高水平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成果转化、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解决等方面形成一批重大原创成果。“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国家监测分析”最新数据显示,上海2家综合医院位列全国第一、第二名,2家中医院连续三年位列三级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第一,2家专科医院在同类专科医院中位列榜首,公立医院绩效水平全国领先。

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面,上海推行医药分开等改革,试点中医优势病种同病同效同价医保支付;深化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全部配备使用基本药物并实行零差率销售,建立监管、评价、投入、分配、药品供应保障等新机制。

在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推进公共卫生重点建设方面,上海有哪些具体的举措?

对此,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党组副书记、主任、市中医药管理局局长邬惊雷表示,上海建成了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信息系统平台,能够支撑不同的部门,具备信息汇聚、整合、分析及应用协同能力。

此外,上海建成覆盖全市三个网络,传染病监测预警网络、病原检测网络及救治网络。“很多预警通过诊所、发热门诊、医疗机构等监测和及时发现,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旦发现有不明原因的病人,病原将检测到底是病毒、细菌。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不可能仅靠一家医院,还有定点医疗机构、市区综合医院、传染病病房等,形成救治网络。”邬惊雷说。

同时,上海目前已形成5000人左右的公共卫生应急处置预备队,涵盖检测、流调、应急救治处置等方面,通过全市调度来提升疫情应急处置能力。

除了上述一个平台、一支队伍、三个网络,邬惊雷表示,上海公共卫生的能力建设也非常重要。一是慢性病综合防治的支持网络,提高慢性病的服务管理能力;二是要提高群防群控健康促进的能力;三是提升卫生综合监管能力;四是提高疾病预防控制能力。

推进卫生资源的合理布局是解决看病难的重要举措。上海如何打造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级?

“一般来说,城市有三级医疗体系,市属、区属、社区。我们把这三个层面比作高层要顶天,底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立地,为民众服务便捷优质。当中一层,各个区属医疗机构,应该是强腰。”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党组副书记、主任、市中医药管理局局长邬惊雷形象解释了三级医疗体系的含义。

据了解,上海已上海与国家卫生健康委加强联动协作,共同创建19个专业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目前,上海共获批5个国家医学中心。分别是儿科医院、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获批成为国家儿童医学中心,第九人民医院获批成为国家口腔医学中心,华山医院获批成为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市精神卫生中心获批成为国家精神医学中心。

此外,上海建设群众家门口的好医院。2019年,上海启动建设一批布局合理、标准统一、定位清晰的区域性医疗中心,解决中心城区大医院人满为患和人民群众“看病难”问题。目前,上海市卫健委已认定43家区域性医疗中心,这些区域性医疗中心的硬件建设、学科布局、能力服务流程优化等方面进一步得到提升。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