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车聚网
7月21日凌晨,英伟达举办了全新的GTC开发者大会,带来了多款重磅产品,比如全新的40系显卡等等。
不过对于我们汽车人来说,最值得关注的无疑是全新一代车规级芯片Drive Thor(中文名索尔,即雷神),它的算力达到了惊人的2000 TOPS,将在极氪品牌首发。
一、拒绝挤牙膏,英伟达火力全开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国际大厂都喜欢“挤牙膏”。比如iPhone 14继续用A15处理器,英特尔CEO干脆承认“好东西都在实验室”,微软Windows 10已经很久没有正儿八经的更新。
但英伟达似乎与这些厂家不太一样。
2016年,英伟达推出Parker芯片。然后不到半年的时间,就加推了Xavier芯片。首款采用该芯片的车型我们也耳熟能详,那就是小鹏P7。即使拿到今天,这款芯片的性能依然不算落后。
2019年英伟达推出Orin X芯片,算力达到了惊人的250 TOPS。当前智能驾驶算力排前十的车型,至少有五款采用的是英伟达Orin X芯片,分别是蔚来ES7、小鹏G9、理想L9、飞凡R7以及智己L7。
看到这些名字有没有感觉头皮发麻?基本都是一二线新势力的头部车型。
而这次的Thor芯片,直接将算力标准提升到了2000 TOPS,跳过了原定于2024年量产的Atlan(算力1000 TOPS),实在是太“不讲武德”。
而且这次不是简单的算力提升,Thor将不再只是智能驾驶芯片,还可兼容智能座舱。
这才是最可怕的。因为高通8155芯片的算力为8 TOPS,一旦Thor芯片将座舱这条线打通,理论上可以轻松覆盖高通8155的全部功能。
根据新出行 CEO贺磊的说法,Thor芯片还会有两个不同的版本,算力分别为1000 TOPS和2000 TOPS,英伟达公布的是最高算力版本。这意味着Thor芯片很可能会兼顾中端和高端。
对于这个消息,很多KOL都欢欣鼓舞。首先赞叹科技进步带来的惊喜,因为性能确实有了跃级提升。再就是争论谁先搭载,如极氪已确定首发,小鹏、轻舟智航谁是第二家,然后车主会不会感觉“背刺”等等。
一时间,有了苹果发布了iPhone 15的错觉。
可是有人想过背后的原因,以及可能带来的后果吗?一家市值超3000亿美元的企业突如其来的大动作,一定是意有所指。
不出意外,英伟达此举是为了回击高通的“进犯”。
因为在汽车智能化领域,有两大分支:智能座舱、智能驾驶。可以比喻成井水、河水。一直以来,国际芯片巨头各分两派,互不相犯,各自发展。
但2022成都车展,打破了平衡。
长城旗下的魏牌宣布,搭载激光雷达的摩卡DHT-PHEV上市,它是中国首款搭载了Snapdragon Ride平台的量产车型,也是中国首个量产的城市智能辅助驾驶系统NOH的应用车型。简单讲,这个功能让车辆在城市中实现高阶自动驾驶,比如自动识别红绿灯、自动避让行人等。
这个Snapdragon Ride平台就是高通推出的智能驾驶平台。而高通以往都是以智能座舱供应商的身份出现,现在意味着它开始从井水,向河水进攻了。
目睹这一切的英伟达,坐不住了。因为智能驾驶是它的大本营,作为河神怎能坐视井神的“进犯”?于是有了开头那一幕的反攻。
二、井河之争,英伟达占优?
如前比喻,智能驾驶像河水,面临的环境风险更高,要保证外部安全;智能座舱像井水,主要和人打交道,保证车内舒适便捷。
我们来简单回顾一下,高通的井水和英伟达的河水是如何互犯的。
高通的Snapdragon Ride平台并不是像8155一样是简单的数码芯片改车规级芯片,而是引入了全新的设计。Snapdragon Ride平台采用的是骁龙8540加骁龙9000的芯片组合,前者是一款小SOC芯片,后者算是大AI加速芯片。
需要实现更大算力的时候,小SOC芯片可以不用动(它的性能已经足够),只需要叠加AI加速芯片即可,这种做法比英伟达的方案更加经济。
从之前公布的摩卡DHT-PHEV激光雷达版的实测视频来看,新车已经完成全程21.8公里的城市智能驾驶,遭遇41个红绿灯、5个城市路口、3次行人礼让以及6次城市智能变道,全部100%安全通过。
这意味着高通已经强势杀入了智能驾驶领域。
这时,英伟达选择直接跳过已经发布的Atlan芯片,直接“进化”到可以兼容智能座舱的Thor芯片,可以说拿出看家本领和高通针锋相对了。
那么,谁会赢呢?
20年前的零部件行业,也发生过一起旷日持久的战争,双方是以车身电子见长的西门子威迪欧、以发动机电子起家的博世。当时二者想进入对方领域,成为汽车电子领域的全面霸主,进而成为汽车业的“无冕之王”。
结果西门子大败,整个汽车电子业务也在2007年打包卖给了大陆汽车。博世赢了后,一直高歌猛进直到现在的电动车时代仍独领风骚。
博世胜利的原理也不复杂:那就是车身电子的技术复杂性不如发动机电子高。西门子的主力产品遥控钥匙、车身控制模块、车窗防夹模块等技术很快被国内厂家模仿,产品力接近但成本只有西门子的1/3。反观博世的发动机电子,仅一个EMS发动机管理系统模块,在多少年后仍让国内对手望洋兴叹。
所以结局已注定,关键看技术的重要性与难度。
比如,你开车时能适当休息下手和脚,是不是觉得很惬意?而开车时一直和车机聊天,有时还前言不搭后语是不是挺尴尬?
这个角度讲,英伟达代表的智能驾驶,对消费者的意义更大些。好比特斯拉,它的智能驾驶绝对排所有车企前列,它的人机对话却让10万的国产车都会感到骄傲,但我们仍说:特斯拉的智能化不错。
所以,智能驾驶比智能座舱更有价值、更有难度、也更有在位优势。英伟达从智能驾驶芯片做到智能座舱芯片,有点降维打击的意思。好比理科生去写作文,应该比文科生做数学题的成绩要好。
从市场角度看,能否得到重点用户支持并批量应用,也是胜负关键。
目前来看,在“笼络”用户方面,两者略有不同。英伟达的客户群不算太大,但都是重量级的,且以各大新势力为主。特别是两个名字非常扎眼,一个是百度旗下的集度,一个是一直坚持自研的比亚迪。
百度应该是国内做智能驾驶最出名的科技公司,比亚迪则是国内最大的新能源汽车企业。能够拿下这两个性格迥异的客户,说明英伟达在策略方面相当灵活。
高通也有蔚小理这些新势力,但传统车企更多。它的客户群体更加庞大,但一直给人的印象都是强势,断供新闻也比较多,连带一些品牌屡屡曝出消费者因芯片“货不对板”而维权的新闻。
一旦市场上的选择变多,它受到的冲击可能会更大。
再就是在技术领域,智能座舱需要的芯片性能上限并不高。以高通8155为例,市面上能够平替它的就有不少。比如联发科的MT8675,三星的Exynos Auto V9,国产的也有芯驰科技的X9U,以及芯擎科技(吉利控股)的龍鹰一号。
相比之下,英伟达Orin X想被替代就比较难了,更别说接下来的Thor。地平线算力128 TOPS的征程5都还没量产,英伟达已经将这个标准提升到了2000 TOPS。而且英伟达还有非常容易上手的软件工具链,它的车载芯片编程平台基础也更好,让车企可以用得更顺手。
考虑到未来智能驾驶路线大概率是算力+算法的结合,这两方面英伟达都有更深的护城河。
井河相争,占优的可能是英伟达。
三、一颗红心,两手准备
英伟达和高通打起来,国内厂商就能够坐山观虎斗、甚至坐收渔利吗?如同20年前西门子败退,一些国内厂商也分到了一杯羹?
时代不同了,现在很难,而且还有潜在的巨大风险。
奔驰和宝马死磕了这么多年,一直不带奥迪玩儿,所以格局一直是BBA。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互怼多年,两家可以说是针锋相对的“死对头”。但仔细一看,真正死掉的是第三、第四、第五。现在谁还能喝到汾湟可乐、非常可乐?更别提旭日升了。
一种非常可能的局面是:当英伟达和高通互相攻入对方领地后,二者像藤缠树一样,合作大于竞争,准确讲叫「竞合」;因为无论是井水、还是河水,背后都是一个龙王――美国。可以预见,它们客观上会建立起汽车智能化的寡头垄断,共同挖深美国芯片技术的护城河。
那么,中国企业再想插进去分得杯羹,势比登天,更别说与之抗衡了,甚至议价都将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最糟的是,即使你不嫌贵,人家也可能不卖。
这不是危言耸听,英伟达8月底被美国政府下令禁止向中国出口顶级芯片A100、H100,这事儿刚过去还不到一个月。那么未来,当我们中国车企用英伟达们的一体化智能系统甘之若饴、难舍难分时,突然来一个新的禁令,该如何面对?
首先当然是积极提升芯片性能,2025年做不到2000 TOPS,那做到300 TOPS总可以吧?至少不要被彻底拉开代差。实践中300 TOPS的算力已经能做足够多的事,别忘了小鹏P7的算力才30 TOPS。
其次是降低成本,因为汽车的竞争是成本的竞争。
英伟达们提供的是通用的芯片架构,配极氪是这颗,配高合的也是这颗,配燃油车的还是这颗。对供应商来说,统一规格意味着边际成本递减:供货量越大,成本越低。
但对一部分主机厂来说,过剩算力意味着极大的浪费,可市场上的选择没那么多,而且人家不支持量身定做,你只能为冗余付费,最后让消费者买单。
不出意外的话,会有越来越多的车型配备英伟达和高通的芯片,因为消费者爱赶时髦、厂家又喜欢内卷。届时20万的车用上Orin X,甚至Thor都有可能。那么400美元一颗的Orin X芯片,成本会摊的越来越薄。
这时自然产生一种现象:英伟达们的芯片既先进,又便宜,进入了良性循环。如果有国内竞争者挑战,那么美国人直接降价,让新手不战自败。
国内芯片企业要想有出路,可以考虑差异化竞争。比如走定制化路线,针对特定车型的特点,用成本更低、功耗更小的方案实现类似的效果,也能从市场上分走一杯羹。毕竟国内不管是车企还是个人,对于性价比都有非常高的要求。
最后,还需要国家出手。因为成本竞争的第一步就是――走量。只有足够大的销量,才能形成商业闭环,才能活下去。宁德时代的电池、比亚迪的DM-i,莫不如此。它们第一批产品瑕疵率都高,但随着产量的快速提升,不良率迅速降低。
一定程度上,整个新能源行业就是一个试错的过程。
如果不考虑道德和法规,最优解就是大干快上,甚至“萝卜快了不洗泥”。因为规模化量产之上是天堂,之下是地狱。
至于如何平衡法规和量产,就不是小编和老百姓能决定的了。但有一个策略,或许可供参考。
最近美国刚刚签署了最新的《通货膨胀削减法案》,规定只要是在美国销售的电动汽车使用了中国产电池,或者电池中采用了中国原材料,就会被排除在补贴之外。
我们也可以采用类似的方案,采用Thor芯片或者8155芯片的车型不得享受补贴。或者给予采用国产芯片的车型多一些补贴,就像我们之前的电池“白名单”一样。
这不是为了限制,只是为了公平。
只有中国制造的芯片走上持续迭代的正循环,中国汽车才会进入相对安全的快车道。以前的自动变速器我们基本做到了,现在的动力电池已经做到了,未来的芯片应该也可以。
车聚小结
不少媒体兴高采烈的议论谁会首搭英伟达Thor芯片,对其各种不吝赞美,丝毫没有意识到危险的来临。
就像电影《大内密探零零发》中所放的一样。秘密组织说要解剖来路神秘的“天外飞仙”尸体,中原的一大帮名医就被吸引了过去。本以为自己只是看客,结果是别人布的一个局的猎物,最后险些被一网打尽。
极氪是不是首搭?两大巨头谁赢谁输?其实都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整个行业长远的健康发展。如果全行业足够清醒,做好预案,还有追赶机会。
英伟达的芯片发布完成后,长城汽车CGO李瑞峰第一时间发了微博。称魏牌城市NOH技术搭载落地,“智行芯搭档”高通Snapdragon Ride平台功不可没。
国内车企已经开始在两巨头之间“站队”了?但愿车聚君想多了。
争论哪种可乐好喝,这事儿本身就有点可乐。听说,中国的奶茶开始袭卷欧洲并深受德国年轻人喜欢?希望有一天,能看到汽车行业有这样的消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