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葡萄√娱乐官网正规吗知乎

正在阅读:

从无人问津到狂销500万册 《追风筝的人》在中国出版十年的畅销故事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从无人问津到狂销500万册 《追风筝的人》在中国出版十年的畅销故事

为你,千千万万遍……

“为你,千千万万遍。”十多年来,人们仍然记得这句话。《追风筝的人》中,这是“仆人”哈桑对“少爷”阿米尔的誓言,他为阿米尔追逐着象征荣耀的风筝,之后却因为忠诚和荣誉惨遭侮辱。阿米尔目睹这场悲剧,却再也无法直面他的同伴哈桑,他背叛了哈桑,迫使哈桑离开。战争爆发了,阿米尔去往另外一个国家,成年以后,回访自己的祖国,从战乱中救赎自己……

自《追风筝的人》2003年在美国出版,这本小说曾创下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上停留了103个礼拜、在全球共卖了3200万册的壮举。2006年,这本小说来到了中国,今年是它到来的整整第十个年头,而在中国,这本书的累积销量已经达到了500万册。

这样世界畅销的现象让作者胡赛尼本人都深为震惊,“从中国、印度、南非、特拉维夫、悉尼、伦敦到阿肯色州,都有读者向我表达他们的喜爱,这些信让我喜出望外。许多读者想要捐钱给阿富汗,有些甚至想收养阿富汗孤儿。” 恰逢十周年纪念,世纪文景引进《追风筝的人》中国十周年珍藏纪念版,增加了收入意大利著名摄影师路易吉·巴尔代利的阿富汗题材摄影作品和摄影手记。而胡塞尼的经纪人钱德勒也来到了上海书展,与中国读者分享这本书的故事。

为什么一个美国移民讲述阿富汗生活和感情的故事可以引起这么大的反响?为什么从美国到中国人们都会对阿富汗“两个追风筝的孩子”产生共鸣?回首这个故事从创作、出版、接受到改编的十几年历程,可以发现,故事中家庭、忠诚、爱的主题固然可以跨越国境引起共鸣,但阿富汗曾经和正在经受的国族苦难也让这些经典主题蒙上阴影。因此要探讨这个现象级畅销书,既要承认它是个“奇迹”,也要看到它背后也有很多挫折、争议还有焦虑。

《追风筝的人》是如何写成的?“历史的贱民”vs“阿富汗的另一面”

追溯起来,《追风筝的人》曾经是一个短篇小说,据胡赛尼自述,1999年电视上塔利班政府勒令禁止民众追风筝运动的新闻,触动了他的心弦。卡德勒·胡赛尼,1965年生于阿富汗喀布尔市,父亲是外交官,母亲是高中教师,兄弟姐妹五人中,他排行老大。他从小和兄弟姐妹一起追着风筝长大,1976年随父母离开阿富汗,1980年申请政治避难成为美国移民。虽然英文不是胡塞尼的母语,而只是波斯语、法语之后的第三语言,但他来到美国一年后,就已经熟练掌握英文并用英文写作,“英文是我的默认写作语言,用英文写作很舒适”,他以“追风筝的两个孩子”为主题写了一篇25页的短篇故事。

胡赛尼曾经把这个故事投给《时尚先生》《纽约客》和《大西洋月报》,但都遭到拒绝。在2001年3月,他在自家车库重新发现了这个短故事,并计划将它扩充为这本小说,但是2001年“911事件”发生后,他觉得这个时机似乎有利用战争伤痛的嫌疑,他对妻子说,“我们现在是历史的贱民,又有谁想要看我们的故事呢?”但他的妻子鼓励他继续写下去,“这个故事可以让人们看到阿富汗的另一面,并且还表达了亲情、友情和人性。”于是他完成了这部小说。

但那时胡赛尼甚至不知道如何在美国出版一本小说,所以他开始自学如何出版,懂得了要通过代理人来出版作品后, 2002年6月,他批量将这个故事发给不同的代理人,“一次将一部手稿发给五六个人,有些人的回复是比较官方的,这表示他们确实看都没看这个故事,有些人的回复是在看了之后的,说我的故事现在不适合他们,这时我才意识到这个出版系统是多么地主观,但是拒绝也是游戏的一部分。”在连续遭到30次不同原因的拒绝以后,他终于找到了一个叫作伊莲娜·克洛斯特的代理人,她打来电话说,“你的故事会成功的,这个故事会出版的,问题是在哪儿出版。”

在代理人的努力下,2003年5月这个故事在河源出版社出版,开始的几个月并没有成功的迹象。通常情况下,小说家的第一本书特别难卖,胡塞尼的国际代理人钱德勒解释说,出版社没有能力预估他们支付的预付金能否实现盈利,又加上2001年发生了“911事件”,在2003年出版这本书,或多或少会有些政治问题。营销上,这本书也并没有得到奥普拉节目的青睐,只是在NPR和当地广播台里露面,直到15个月以后,这本书突然火了。“我开始就意识到人们在读这本书,但是人数毕竟不多,他们再介绍给他们的朋友,一年多以后,雪球效应爆发了。”胡赛尼说。

史上最年轻的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Malala Yousafzai与胡赛尼对谈

《追风筝的人》讲了什么?“感人至深的人间感情”vs“对阿富汗描写得俗不可耐”

胡赛尼承认,他以自己亲身经历为原型写作《追风筝的人》,他说,虽然这个故事完全是虚构的,但他与阿米尔的人生经历有很多相似之处。

《追风筝的人》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人物也不多,故事的前半部分在七十年代的阿富汗,着两个男孩,一个是阿米尔,一个是哈桑,他们虽然地位悬殊,但是一起成长,一起玩耍,阿米尔性格文弱,喜欢阅读,这让父亲怀疑是否具有男子气概,哈桑勇敢坚毅,聪明温顺,深受阿米尔的父亲喜欢。风筝比赛是阿富汗的习俗,规则很简单,“升起你的风筝,割断对手的”,当风筝被割断,真正的乐趣就开始了,能够追到最后一个风筝,意味着无比的荣誉。阿米尔善于风筝战斗,哈桑乐于追逐风筝。1975年阿米尔赢得斗风筝比赛,哈桑为他去追最后一只风筝,在这个追逐荣耀的过程中受到了侮辱,阿米尔目睹悲剧却不能施加帮助,因为无法正视自己的怯懦,又害怕承担哈桑的悲伤和屈辱,阿米尔对哈桑使了诡计,让哈桑和他的父亲从他家离开。

正在这时,阿富汗的政变爆发了,之后阿米尔随父亲移民美国,与哈桑分离。故事的后半部分发生在八九十年代的美国和阿富汗,长大后的阿米尔得知哈桑的现状,从美国重回阿富汗喀布尔,救回他的孩子。跟第一部分主人公田园歌般的成长故事相比(除了那件可怕的事),长大后的部分更为沉重痛苦,主角透过历史的创伤重返回乡,救赎故人,但是故乡已经不是记忆中的故乡,就像哈桑在信中对阿米尔说的,“阿米尔少爷,阿富汗已经不是你少年时的阿富汗了。”

在热爱这本书的人眼中,这本书是了解阿富汗的“第一缕光”。阿米尔、哈桑、父亲的人物故事,由天空中的风筝这个飞翔的象征串起,描摹出一个不是电视新闻上可见的、充满恐怖袭击的阿富汗。书中古老的喀布尔和流放中的阿富汗社区,充满羊羔的味道,茶水的清香,让人们了解这个蒙上战争阴影的国度原来也充满地方风俗的趣味,家庭成员之间也有亲密的情谊,这拉近了阿富汗与读者的距离,如胡塞尼自述,“家庭是我重要的主题,无论种族、文化、民族如何,经典文学主题总是家庭、爱、忠诚和荣誉等。”

但是这个故事饱受赞誉之时,其政治正确性、历史客观性也充满争议,正如印度裔作家萨曼·拉什迪所说,海外流亡的移民作家,回望故土和人民时,受到乡愁还有愿望的影响,写的都是片面而并不是全部的故事,如“一面破碎的镜子”。2005年美国评论网站Slate有篇批评文章问,“我必须要读这本书吗?”这篇文章认为小说在粗略地将个人救赎故事背景设定为阿富汗大历史之时,将阿富汗变成了一个充满异域色彩的模糊他乡,“阿米尔的治愈回归之路显得非常俗套,因为这个被政治宗教战争困扰的国度才更加灾难深重。不能说这个故事是对暴力的洗白,但是确实是对于真正恐怖事件的花边情节剧。”

在评论网站literactor上,一篇评论文章从“迎合大众想象“的角度,对这篇小说提出了犀利疑问,认为大众对这本书的推崇隐射着美国对于阿富汗的政治意图,“这本小说的失败之处就在于它的流行,小说捕捉了大众的想象,让我们看到这世界上最混乱的地方,并且以一种非常安全的方式。意识到塔利班就是一帮坏蛋,再稍微学一点点波斯语Fars。它描写的阿富汗,在苏联占领之前,似乎是个安静和平的石榴园还有风筝地——虽然哈扎拉人受到迫害,但是他们仍然有有钱的雇主,所以没关系——就在苏联占领之后,突然之间,阿富汗就变成了一个中东地狱,基地组织怎么获得权威的经过仅仅由勾画童年大反派、同性恋的形象来完成。 ”

《追风筝的人》如何出版?“走向全球的奇迹”vs“挫折重重的过程”

《追风筝的人》是全球现象级畅销书,共销售3200万册,在挪威,更是达到平均四人就有一本的惊人占有率,但是这本小说走向全球的道路并不平顺。

首先应该重新梳理一下这本书的版权情况,“在美国出版业,作家出版的国内与海外市场分别由不同的代理人负责,胡赛尼的国内代理人是伊莲娜·克洛斯特,海外代理另由钱德勒负责,将这本小说推广到全国是她的工作,钱德勒在大部分国家直接跟出版社往来,或者在每一个国家有一个当地的代理。”作为这本书在中国的版权代理人,谭光磊这样介绍。

在美国,克洛斯特最终联系到了河源出版社并于2003年出版在美国出版这本小说,开始并没有火爆的迹象,直到2004年平装本推出。而国外的出版由钱德勒负责,她发现,“这本书的翻译需要2004年才能出来,但是因为911事件影响,有很多国际出版社有担心到2004、2005年,人们是否会关注阿富汗地区的情绪呢?”

她推广这本书的主要途径是各国书展。“当年版权销给美国之后我就参加法兰克福书展,在书展上有一家非常出名的荷兰出版社在书展前就提前报价了,因为他觉得会有一些其他的国际出版社会来抢购这本小说,后来发现并没有,因为很多出版社担心书中的情节小孩自杀身亡的情节,不过当时也卖了有8个国家,所以我也不知道这个书之后会有这种反响。”钱德勒回忆当时卖国际版权的场景,认为开始并不是特别热门,但是一些国家很早就发现了出版契机,“我把手稿发给挪威所有的出版商看过,有一家出版商找到我说,我特别喜欢这个故事,我一定要买下它。算起来挪威全人口每4个人就有一个人买过《追风筝的人》这本书。”

这本小说的中文版权也是由法兰克福书展交易得来的。这本书在美国刚出版不久,还不很畅销之时,谭光磊就已经看到国外报道说梦工厂已经买了这本小说的电影版权,于是他决定试试向钱德勒邀请样书。然而等了将近半年,直到法兰克福书展见过面后,他才拿到样书。当时正是2004年,《追风筝的人》出了平装版,美国口碑爆发。

谭光磊在大陆出售简体版权时,遇到过很多困难。他说:“我们在卖简体中文版权的时候有很多大出版社看过,但是有各种理由说不能出。还有一家出版社说他们组了一个编委会,有一位资深的评审老师提出100多个政治错误,无法出版。另外一家编辑看了非常喜欢,给他的老板,老板找了一家出版社的老总,老总连夜看完,半夜3点半打电话给出版社的总编说我觉得还是别做了,他们后来也没有签。 ”

两年之后,2006年世纪文景出版了这本书,并在2014年的销售达到了高峰,“在过去的9年里,《追风筝的人》在中国的销量高达300多万册,2014的销售量是最高的一年,达到了88万册。”谭光磊说,“这一方面是因为2013年高圆圆在综艺节目上推荐了这本书,另一方面在于图书销售的雪球效益与在线销售方式有关,无论是中国的山西还是贵州还是东莞,《追风筝的人》都是小说中的畅销书。”

《追风筝的人》改编电影?不在本国拍摄vs演员都成了流民

2007年,《追风筝的人》在出版四年后被改编成了同名电影。影片由导演马克·福斯特指导,阿富汗籍童星泽科里亚·易卜拉欣饰演童年阿米尔,艾哈迈德·汗·马穆扎达饰演童年哈桑。在这篇小说未成形,还处于手稿阶段时,制片人威廉·霍伯格和丽贝卡·耶登汉姆就注意到了它。耶登汉姆说:“这是充满感情、能够引起你无限回忆以及美丽的方式描述的故事,当你在阅读的时候,似乎真的看到书中所讲述的那些事情就在眼前发生。”霍伯格认为,如果将这个故事用影像表现出来,这部作品就会拥有更多值得开发的潜能。

小说的前半部分故事发生在阿富汗的喀布尔,而富有意味的是,这部影片拍摄地点因为阿富汗战乱的原因,除了部分场景取自阿富汗,拍摄主要集中在中国新疆喀什格尔。虽然在中国拍摄,导演福斯特仍然要求演员说正宗的阿富汗波斯语,“保持真实很重要,现在很多好莱坞电影都对穆斯林有不太正确的展现”。为了改写一些场景,胡赛尼也来到了片场,并在新疆和北京停留了一个多月。有趣的是,胡赛尼的父亲也与他同行,这与电影中“父与子”的故事像是种映衬。

电影在某些细节方面与原作是有差别的。小说总体按时间顺序的记述方式,而电影则是选用插叙,先交代阿米尔的书出版了,接了个电话后回忆就转到了童年,童年的某些部分也进行了省略;而对某些情节做了更有意味的改动,例如原著中哈桑是兔唇,但是电影里并不是,因为化妆兔唇每天要画两个小时,而且导演也觉得没必要。

电影的优势是借助画面和音乐更为直白生动地展现故事情节,比如核心场面追风筝也因为动画技术的运用而变得更加煽情,更有代入感——风筝被电脑制作得像鸟儿在在天空中以各种各样的姿势飞翔,视觉上非常细腻生动。“天上根本没有任何风筝,我们只是在地上看到线上上下下,搭上电缆,那头是水瓶子,造成一种拉伸的感觉。” 胡赛尼当时也在现场。

这部电影获得在全球获得7320万美元票房,受到金球奖提名,收获了诸多好评,《纽约时报》评价:“作者笔下的阿富汗温馨闲适,却因为不同种族之间的摩擦而呈现紧张气氛,充满令人回萦难忘的景象”,《华盛顿邮报》则称故事娓娓道来,轻笔淡描,近似川端康成的《千只鹤》。在中国,《追风筝的人》电影也赢得了包括一大批书迷在内的肯定。豆瓣电影上,这部电影达到了8.2的高分,7成以上的人给了4星以上的评价。

但是在阿富汗,这部电影被文化部悄悄下了剧院禁令,甚至连DVD都不许售卖,阿富汗官方的解释是“这是对阿富汗人民的污蔑”。导演说,可能是因为这部电影的场景会触及阿富汗人的敏感神经——尤其12岁的小男孩的半分钟被强暴的场面引起了社会的广泛争议。男孩的父母声明,在签署参演协议时并不知道有这个场面。网上甚至有人发起了一个“救救追风筝的孩子”的运动。

更为严重的是,参演的三个小演员受到了暴力威胁。据ABC新闻报道,电影公司甚至聘用了前CIA警官来处理儿童演员的安全问题,同意要让这些演员安全离开阿富汗去往阿联酋以后、再举行电影公映。负责保护演员安全的前任CIA警官说,“不光要担心塔利班的行动,孩子的家庭还有部族可能都会非常生气,认为这个孩子玷污了家族清白,很可能采取复仇行动。”

胡赛尼远远没有料到电影会引起这么大的争议,他认为,“这个强暴场面对于故事的发展,人物的成长必不可少,这样的争议意味着阿富汗现在变得更加危险,更加落后。”

于是,这个故事的结尾是,虚构不可避免地侵入了现实,儿童电影演员变成了和胡赛尼一样的“流放中的阿富汗人”。2008年年3月饰演阿米尔的小演员结束流放回到喀布尔,被强制勒令待在室内,对外界宣称,他希望从来而没有演过这个电影。

对话胡塞尼海外代理人钱德勒女士

界面文化:可以介绍一下你对这本书的工作吗?

钱德勒:我是胡赛尼的海外代理,负责把书卖给其他国家;在美国国内有美国代理,他们需要说服出版方,需要修改书稿,这是个很费力的工作;我不需要,我得到的书已经是完本了,风险也比较小。

界面文化:你第一次读这本书是什么时候,之前了解阿富汗吗?

钱德勒: 那是2002年7月,美国代理人伊莲娜·克洛斯特送给我的,随后她又送给了美国编辑,我之前并不知道阿富汗,只知道美国对她投掷了炸弹,俄罗斯曾经占领过她。我只在电视上看到过新闻。

界面文化:这本书让你更了解阿富汗?

钱德勒:读《追风筝的人》我了解到阿富汗人,他们也是父亲、丈夫、孩子,以及他们的经历,不仅是“911”,而是在之前的30年历史。

界面文化:你有种预感这本书能卖得很好?

钱德勒:这本书直达我的内心。我们这个行业的人,每天都读很多的书,有时候立刻就知道哪本书不行。而这本书,它书写的方式还有主题都是普遍的人性,父子之情、同伴之情、背叛还有救赎,我当时就觉得我能卖掉它,但是能卖的意思是能卖6个国家,这就算成功了,我不知道我不能卖61个国家。我之前代理的其他书籍都没有那么成功,回去跟胡赛尼说在中国卖给了500万册,他简直激动到无语了。

界面文化:这是个很大的成功。

钱德勒:这是个巨大的成功。当然这归功于这本书本身。我也做了一些工作,在亚洲之外,我直接和出版社联系,在亚洲我要找到当地代理,我用电话和网络跟意大利、德国等出版商联系,在法兰克福或伦敦书展上遇到人们谈论版权,当卖到13个国家时,就有出版社主动过来找我。

界面文化:你从未担心过这本书?

钱德勒:没有,你认识这些角色,看到他们变化,成为更好的人。我读过这本书的更多的版本,知道这本书随着多次编辑变得更好。胡塞尼有次写着写着电脑坏了,整个小说的第二部分都丢了,这是个灾难。因为他都是早上5点起在去医院前完成写作。但是后来他说,最好的事情,就是电脑坏了,这让角色有第二次生命,并让他改掉了结局。我这个夏天还把书卖到乌克兰,亚美尼亚,我一点都不了解亚美尼亚的出版业,但是跟他们说,如果你想要冒险,这是一本适合冒险的书。它已经译成了61种语言,应该对它有信心。

界面文化:我注意到,有个改动是美国妻子变成了阿富汗妻子?

钱德勒:这是很好的改变,因为他的妻子也是阿富汗人,这看起来更加诚实,我开玩笑说,这可能是他的妻子不高兴,所以电脑坏了,正好就改变了身份。

界面文化:你认为能有书能跟这本书相比吗?在畅销的方面?

钱德勒:斯蒂芬金也许是美国排名第一的畅销作家,但是没有人像胡赛尼一样,可以同一年两部作品、《追风筝的人》和《灿烂千阳》,分别名列第一第二; 罗琳也很畅销,不过那是因为她发布了七本书。应该说没有书可以与它相比。

界面文化:那么你认为这本书畅销的最大的秘密是什么?

钱德勒:我不是出版人,但我知道出版社在推广这本书上非常努力,一直谈论这本书,每年都换新装,学校把它选为指定读物。

界面文化:能描述一下在中国出版的过程吗?

钱德勒:我依靠谭光磊,我给他已经完成的小说pdf版本,附上很长的摘要,还有我读这本书的想法。当别的国家,英国、法国、德国开始购买版权时——中国基本不会是最先购买的一方——谭光磊发给我中国出版方列表,说他会把书稿发给他们,然后又解释这本书可能会出版不那么顺利,因为美国的前经纪人不太了解大陆市场,所以要靠谭光磊的判断。有意思的是,我同事现在已经学会用中文写“谢谢”,也会用中文说“没关系”。

界面文化:从已经出版的三本书看来,胡赛尼的写作手法是越来越好?

答:特别同意,胡赛尼越写越好,故事也越来越精彩。《群山回唱》将不同的视角结合,还原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他在访谈中也说,“《追风筝的人》可能是一个比我年轻的人写的。如果现在这个年龄再写一本出道小说,那我应该写不出当时的那种感觉。如果现在如果用一支红笔去看我的作品,我会改掉这里,改掉那里。”

界面文化:胡赛尼现在有写什么新书吗?

钱德勒:他正在写四本,我跟他聊天,说我不给你压力,写好了就告诉我,他说,我现在跟这本书有很好的时光,我喜欢这里的人物伴随着我。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从无人问津到狂销500万册 《追风筝的人》在中国出版十年的畅销故事

为你,千千万万遍……

“为你,千千万万遍。”十多年来,人们仍然记得这句话。《追风筝的人》中,这是“仆人”哈桑对“少爷”阿米尔的誓言,他为阿米尔追逐着象征荣耀的风筝,之后却因为忠诚和荣誉惨遭侮辱。阿米尔目睹这场悲剧,却再也无法直面他的同伴哈桑,他背叛了哈桑,迫使哈桑离开。战争爆发了,阿米尔去往另外一个国家,成年以后,回访自己的祖国,从战乱中救赎自己……

自《追风筝的人》2003年在美国出版,这本小说曾创下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上停留了103个礼拜、在全球共卖了3200万册的壮举。2006年,这本小说来到了中国,今年是它到来的整整第十个年头,而在中国,这本书的累积销量已经达到了500万册。

这样世界畅销的现象让作者胡赛尼本人都深为震惊,“从中国、印度、南非、特拉维夫、悉尼、伦敦到阿肯色州,都有读者向我表达他们的喜爱,这些信让我喜出望外。许多读者想要捐钱给阿富汗,有些甚至想收养阿富汗孤儿。” 恰逢十周年纪念,世纪文景引进《追风筝的人》中国十周年珍藏纪念版,增加了收入意大利著名摄影师路易吉·巴尔代利的阿富汗题材摄影作品和摄影手记。而胡塞尼的经纪人钱德勒也来到了上海书展,与中国读者分享这本书的故事。

为什么一个美国移民讲述阿富汗生活和感情的故事可以引起这么大的反响?为什么从美国到中国人们都会对阿富汗“两个追风筝的孩子”产生共鸣?回首这个故事从创作、出版、接受到改编的十几年历程,可以发现,故事中家庭、忠诚、爱的主题固然可以跨越国境引起共鸣,但阿富汗曾经和正在经受的国族苦难也让这些经典主题蒙上阴影。因此要探讨这个现象级畅销书,既要承认它是个“奇迹”,也要看到它背后也有很多挫折、争议还有焦虑。

《追风筝的人》是如何写成的?“历史的贱民”vs“阿富汗的另一面”

追溯起来,《追风筝的人》曾经是一个短篇小说,据胡赛尼自述,1999年电视上塔利班政府勒令禁止民众追风筝运动的新闻,触动了他的心弦。卡德勒·胡赛尼,1965年生于阿富汗喀布尔市,父亲是外交官,母亲是高中教师,兄弟姐妹五人中,他排行老大。他从小和兄弟姐妹一起追着风筝长大,1976年随父母离开阿富汗,1980年申请政治避难成为美国移民。虽然英文不是胡塞尼的母语,而只是波斯语、法语之后的第三语言,但他来到美国一年后,就已经熟练掌握英文并用英文写作,“英文是我的默认写作语言,用英文写作很舒适”,他以“追风筝的两个孩子”为主题写了一篇25页的短篇故事。

胡赛尼曾经把这个故事投给《时尚先生》《纽约客》和《大西洋月报》,但都遭到拒绝。在2001年3月,他在自家车库重新发现了这个短故事,并计划将它扩充为这本小说,但是2001年“911事件”发生后,他觉得这个时机似乎有利用战争伤痛的嫌疑,他对妻子说,“我们现在是历史的贱民,又有谁想要看我们的故事呢?”但他的妻子鼓励他继续写下去,“这个故事可以让人们看到阿富汗的另一面,并且还表达了亲情、友情和人性。”于是他完成了这部小说。

但那时胡赛尼甚至不知道如何在美国出版一本小说,所以他开始自学如何出版,懂得了要通过代理人来出版作品后, 2002年6月,他批量将这个故事发给不同的代理人,“一次将一部手稿发给五六个人,有些人的回复是比较官方的,这表示他们确实看都没看这个故事,有些人的回复是在看了之后的,说我的故事现在不适合他们,这时我才意识到这个出版系统是多么地主观,但是拒绝也是游戏的一部分。”在连续遭到30次不同原因的拒绝以后,他终于找到了一个叫作伊莲娜·克洛斯特的代理人,她打来电话说,“你的故事会成功的,这个故事会出版的,问题是在哪儿出版。”

在代理人的努力下,2003年5月这个故事在河源出版社出版,开始的几个月并没有成功的迹象。通常情况下,小说家的第一本书特别难卖,胡塞尼的国际代理人钱德勒解释说,出版社没有能力预估他们支付的预付金能否实现盈利,又加上2001年发生了“911事件”,在2003年出版这本书,或多或少会有些政治问题。营销上,这本书也并没有得到奥普拉节目的青睐,只是在NPR和当地广播台里露面,直到15个月以后,这本书突然火了。“我开始就意识到人们在读这本书,但是人数毕竟不多,他们再介绍给他们的朋友,一年多以后,雪球效应爆发了。”胡赛尼说。

史上最年轻的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Malala Yousafzai与胡赛尼对谈

《追风筝的人》讲了什么?“感人至深的人间感情”vs“对阿富汗描写得俗不可耐”

胡赛尼承认,他以自己亲身经历为原型写作《追风筝的人》,他说,虽然这个故事完全是虚构的,但他与阿米尔的人生经历有很多相似之处。

《追风筝的人》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人物也不多,故事的前半部分在七十年代的阿富汗,着两个男孩,一个是阿米尔,一个是哈桑,他们虽然地位悬殊,但是一起成长,一起玩耍,阿米尔性格文弱,喜欢阅读,这让父亲怀疑是否具有男子气概,哈桑勇敢坚毅,聪明温顺,深受阿米尔的父亲喜欢。风筝比赛是阿富汗的习俗,规则很简单,“升起你的风筝,割断对手的”,当风筝被割断,真正的乐趣就开始了,能够追到最后一个风筝,意味着无比的荣誉。阿米尔善于风筝战斗,哈桑乐于追逐风筝。1975年阿米尔赢得斗风筝比赛,哈桑为他去追最后一只风筝,在这个追逐荣耀的过程中受到了侮辱,阿米尔目睹悲剧却不能施加帮助,因为无法正视自己的怯懦,又害怕承担哈桑的悲伤和屈辱,阿米尔对哈桑使了诡计,让哈桑和他的父亲从他家离开。

正在这时,阿富汗的政变爆发了,之后阿米尔随父亲移民美国,与哈桑分离。故事的后半部分发生在八九十年代的美国和阿富汗,长大后的阿米尔得知哈桑的现状,从美国重回阿富汗喀布尔,救回他的孩子。跟第一部分主人公田园歌般的成长故事相比(除了那件可怕的事),长大后的部分更为沉重痛苦,主角透过历史的创伤重返回乡,救赎故人,但是故乡已经不是记忆中的故乡,就像哈桑在信中对阿米尔说的,“阿米尔少爷,阿富汗已经不是你少年时的阿富汗了。”

在热爱这本书的人眼中,这本书是了解阿富汗的“第一缕光”。阿米尔、哈桑、父亲的人物故事,由天空中的风筝这个飞翔的象征串起,描摹出一个不是电视新闻上可见的、充满恐怖袭击的阿富汗。书中古老的喀布尔和流放中的阿富汗社区,充满羊羔的味道,茶水的清香,让人们了解这个蒙上战争阴影的国度原来也充满地方风俗的趣味,家庭成员之间也有亲密的情谊,这拉近了阿富汗与读者的距离,如胡塞尼自述,“家庭是我重要的主题,无论种族、文化、民族如何,经典文学主题总是家庭、爱、忠诚和荣誉等。”

但是这个故事饱受赞誉之时,其政治正确性、历史客观性也充满争议,正如印度裔作家萨曼·拉什迪所说,海外流亡的移民作家,回望故土和人民时,受到乡愁还有愿望的影响,写的都是片面而并不是全部的故事,如“一面破碎的镜子”。2005年美国评论网站Slate有篇批评文章问,“我必须要读这本书吗?”这篇文章认为小说在粗略地将个人救赎故事背景设定为阿富汗大历史之时,将阿富汗变成了一个充满异域色彩的模糊他乡,“阿米尔的治愈回归之路显得非常俗套,因为这个被政治宗教战争困扰的国度才更加灾难深重。不能说这个故事是对暴力的洗白,但是确实是对于真正恐怖事件的花边情节剧。”

在评论网站literactor上,一篇评论文章从“迎合大众想象“的角度,对这篇小说提出了犀利疑问,认为大众对这本书的推崇隐射着美国对于阿富汗的政治意图,“这本小说的失败之处就在于它的流行,小说捕捉了大众的想象,让我们看到这世界上最混乱的地方,并且以一种非常安全的方式。意识到塔利班就是一帮坏蛋,再稍微学一点点波斯语Fars。它描写的阿富汗,在苏联占领之前,似乎是个安静和平的石榴园还有风筝地——虽然哈扎拉人受到迫害,但是他们仍然有有钱的雇主,所以没关系——就在苏联占领之后,突然之间,阿富汗就变成了一个中东地狱,基地组织怎么获得权威的经过仅仅由勾画童年大反派、同性恋的形象来完成。 ”

《追风筝的人》如何出版?“走向全球的奇迹”vs“挫折重重的过程”

《追风筝的人》是全球现象级畅销书,共销售3200万册,在挪威,更是达到平均四人就有一本的惊人占有率,但是这本小说走向全球的道路并不平顺。

首先应该重新梳理一下这本书的版权情况,“在美国出版业,作家出版的国内与海外市场分别由不同的代理人负责,胡赛尼的国内代理人是伊莲娜·克洛斯特,海外代理另由钱德勒负责,将这本小说推广到全国是她的工作,钱德勒在大部分国家直接跟出版社往来,或者在每一个国家有一个当地的代理。”作为这本书在中国的版权代理人,谭光磊这样介绍。

在美国,克洛斯特最终联系到了河源出版社并于2003年出版在美国出版这本小说,开始并没有火爆的迹象,直到2004年平装本推出。而国外的出版由钱德勒负责,她发现,“这本书的翻译需要2004年才能出来,但是因为911事件影响,有很多国际出版社有担心到2004、2005年,人们是否会关注阿富汗地区的情绪呢?”

她推广这本书的主要途径是各国书展。“当年版权销给美国之后我就参加法兰克福书展,在书展上有一家非常出名的荷兰出版社在书展前就提前报价了,因为他觉得会有一些其他的国际出版社会来抢购这本小说,后来发现并没有,因为很多出版社担心书中的情节小孩自杀身亡的情节,不过当时也卖了有8个国家,所以我也不知道这个书之后会有这种反响。”钱德勒回忆当时卖国际版权的场景,认为开始并不是特别热门,但是一些国家很早就发现了出版契机,“我把手稿发给挪威所有的出版商看过,有一家出版商找到我说,我特别喜欢这个故事,我一定要买下它。算起来挪威全人口每4个人就有一个人买过《追风筝的人》这本书。”

这本小说的中文版权也是由法兰克福书展交易得来的。这本书在美国刚出版不久,还不很畅销之时,谭光磊就已经看到国外报道说梦工厂已经买了这本小说的电影版权,于是他决定试试向钱德勒邀请样书。然而等了将近半年,直到法兰克福书展见过面后,他才拿到样书。当时正是2004年,《追风筝的人》出了平装版,美国口碑爆发。

谭光磊在大陆出售简体版权时,遇到过很多困难。他说:“我们在卖简体中文版权的时候有很多大出版社看过,但是有各种理由说不能出。还有一家出版社说他们组了一个编委会,有一位资深的评审老师提出100多个政治错误,无法出版。另外一家编辑看了非常喜欢,给他的老板,老板找了一家出版社的老总,老总连夜看完,半夜3点半打电话给出版社的总编说我觉得还是别做了,他们后来也没有签。 ”

两年之后,2006年世纪文景出版了这本书,并在2014年的销售达到了高峰,“在过去的9年里,《追风筝的人》在中国的销量高达300多万册,2014的销售量是最高的一年,达到了88万册。”谭光磊说,“这一方面是因为2013年高圆圆在综艺节目上推荐了这本书,另一方面在于图书销售的雪球效益与在线销售方式有关,无论是中国的山西还是贵州还是东莞,《追风筝的人》都是小说中的畅销书。”

《追风筝的人》改编电影?不在本国拍摄vs演员都成了流民

2007年,《追风筝的人》在出版四年后被改编成了同名电影。影片由导演马克·福斯特指导,阿富汗籍童星泽科里亚·易卜拉欣饰演童年阿米尔,艾哈迈德·汗·马穆扎达饰演童年哈桑。在这篇小说未成形,还处于手稿阶段时,制片人威廉·霍伯格和丽贝卡·耶登汉姆就注意到了它。耶登汉姆说:“这是充满感情、能够引起你无限回忆以及美丽的方式描述的故事,当你在阅读的时候,似乎真的看到书中所讲述的那些事情就在眼前发生。”霍伯格认为,如果将这个故事用影像表现出来,这部作品就会拥有更多值得开发的潜能。

小说的前半部分故事发生在阿富汗的喀布尔,而富有意味的是,这部影片拍摄地点因为阿富汗战乱的原因,除了部分场景取自阿富汗,拍摄主要集中在中国新疆喀什格尔。虽然在中国拍摄,导演福斯特仍然要求演员说正宗的阿富汗波斯语,“保持真实很重要,现在很多好莱坞电影都对穆斯林有不太正确的展现”。为了改写一些场景,胡赛尼也来到了片场,并在新疆和北京停留了一个多月。有趣的是,胡赛尼的父亲也与他同行,这与电影中“父与子”的故事像是种映衬。

电影在某些细节方面与原作是有差别的。小说总体按时间顺序的记述方式,而电影则是选用插叙,先交代阿米尔的书出版了,接了个电话后回忆就转到了童年,童年的某些部分也进行了省略;而对某些情节做了更有意味的改动,例如原著中哈桑是兔唇,但是电影里并不是,因为化妆兔唇每天要画两个小时,而且导演也觉得没必要。

电影的优势是借助画面和音乐更为直白生动地展现故事情节,比如核心场面追风筝也因为动画技术的运用而变得更加煽情,更有代入感——风筝被电脑制作得像鸟儿在在天空中以各种各样的姿势飞翔,视觉上非常细腻生动。“天上根本没有任何风筝,我们只是在地上看到线上上下下,搭上电缆,那头是水瓶子,造成一种拉伸的感觉。” 胡赛尼当时也在现场。

这部电影获得在全球获得7320万美元票房,受到金球奖提名,收获了诸多好评,《纽约时报》评价:“作者笔下的阿富汗温馨闲适,却因为不同种族之间的摩擦而呈现紧张气氛,充满令人回萦难忘的景象”,《华盛顿邮报》则称故事娓娓道来,轻笔淡描,近似川端康成的《千只鹤》。在中国,《追风筝的人》电影也赢得了包括一大批书迷在内的肯定。豆瓣电影上,这部电影达到了8.2的高分,7成以上的人给了4星以上的评价。

但是在阿富汗,这部电影被文化部悄悄下了剧院禁令,甚至连DVD都不许售卖,阿富汗官方的解释是“这是对阿富汗人民的污蔑”。导演说,可能是因为这部电影的场景会触及阿富汗人的敏感神经——尤其12岁的小男孩的半分钟被强暴的场面引起了社会的广泛争议。男孩的父母声明,在签署参演协议时并不知道有这个场面。网上甚至有人发起了一个“救救追风筝的孩子”的运动。

更为严重的是,参演的三个小演员受到了暴力威胁。据ABC新闻报道,电影公司甚至聘用了前CIA警官来处理儿童演员的安全问题,同意要让这些演员安全离开阿富汗去往阿联酋以后、再举行电影公映。负责保护演员安全的前任CIA警官说,“不光要担心塔利班的行动,孩子的家庭还有部族可能都会非常生气,认为这个孩子玷污了家族清白,很可能采取复仇行动。”

胡赛尼远远没有料到电影会引起这么大的争议,他认为,“这个强暴场面对于故事的发展,人物的成长必不可少,这样的争议意味着阿富汗现在变得更加危险,更加落后。”

于是,这个故事的结尾是,虚构不可避免地侵入了现实,儿童电影演员变成了和胡赛尼一样的“流放中的阿富汗人”。2008年年3月饰演阿米尔的小演员结束流放回到喀布尔,被强制勒令待在室内,对外界宣称,他希望从来而没有演过这个电影。

对话胡塞尼海外代理人钱德勒女士

界面文化:可以介绍一下你对这本书的工作吗?

钱德勒:我是胡赛尼的海外代理,负责把书卖给其他国家;在美国国内有美国代理,他们需要说服出版方,需要修改书稿,这是个很费力的工作;我不需要,我得到的书已经是完本了,风险也比较小。

界面文化:你第一次读这本书是什么时候,之前了解阿富汗吗?

钱德勒: 那是2002年7月,美国代理人伊莲娜·克洛斯特送给我的,随后她又送给了美国编辑,我之前并不知道阿富汗,只知道美国对她投掷了炸弹,俄罗斯曾经占领过她。我只在电视上看到过新闻。

界面文化:这本书让你更了解阿富汗?

钱德勒:读《追风筝的人》我了解到阿富汗人,他们也是父亲、丈夫、孩子,以及他们的经历,不仅是“911”,而是在之前的30年历史。

界面文化:你有种预感这本书能卖得很好?

钱德勒:这本书直达我的内心。我们这个行业的人,每天都读很多的书,有时候立刻就知道哪本书不行。而这本书,它书写的方式还有主题都是普遍的人性,父子之情、同伴之情、背叛还有救赎,我当时就觉得我能卖掉它,但是能卖的意思是能卖6个国家,这就算成功了,我不知道我不能卖61个国家。我之前代理的其他书籍都没有那么成功,回去跟胡赛尼说在中国卖给了500万册,他简直激动到无语了。

界面文化:这是个很大的成功。

钱德勒:这是个巨大的成功。当然这归功于这本书本身。我也做了一些工作,在亚洲之外,我直接和出版社联系,在亚洲我要找到当地代理,我用电话和网络跟意大利、德国等出版商联系,在法兰克福或伦敦书展上遇到人们谈论版权,当卖到13个国家时,就有出版社主动过来找我。

界面文化:你从未担心过这本书?

钱德勒:没有,你认识这些角色,看到他们变化,成为更好的人。我读过这本书的更多的版本,知道这本书随着多次编辑变得更好。胡塞尼有次写着写着电脑坏了,整个小说的第二部分都丢了,这是个灾难。因为他都是早上5点起在去医院前完成写作。但是后来他说,最好的事情,就是电脑坏了,这让角色有第二次生命,并让他改掉了结局。我这个夏天还把书卖到乌克兰,亚美尼亚,我一点都不了解亚美尼亚的出版业,但是跟他们说,如果你想要冒险,这是一本适合冒险的书。它已经译成了61种语言,应该对它有信心。

界面文化:我注意到,有个改动是美国妻子变成了阿富汗妻子?

钱德勒:这是很好的改变,因为他的妻子也是阿富汗人,这看起来更加诚实,我开玩笑说,这可能是他的妻子不高兴,所以电脑坏了,正好就改变了身份。

界面文化:你认为能有书能跟这本书相比吗?在畅销的方面?

钱德勒:斯蒂芬金也许是美国排名第一的畅销作家,但是没有人像胡赛尼一样,可以同一年两部作品、《追风筝的人》和《灿烂千阳》,分别名列第一第二; 罗琳也很畅销,不过那是因为她发布了七本书。应该说没有书可以与它相比。

界面文化:那么你认为这本书畅销的最大的秘密是什么?

钱德勒:我不是出版人,但我知道出版社在推广这本书上非常努力,一直谈论这本书,每年都换新装,学校把它选为指定读物。

界面文化:能描述一下在中国出版的过程吗?

钱德勒:我依靠谭光磊,我给他已经完成的小说pdf版本,附上很长的摘要,还有我读这本书的想法。当别的国家,英国、法国、德国开始购买版权时——中国基本不会是最先购买的一方——谭光磊发给我中国出版方列表,说他会把书稿发给他们,然后又解释这本书可能会出版不那么顺利,因为美国的前经纪人不太了解大陆市场,所以要靠谭光磊的判断。有意思的是,我同事现在已经学会用中文写“谢谢”,也会用中文说“没关系”。

界面文化:从已经出版的三本书看来,胡赛尼的写作手法是越来越好?

答:特别同意,胡赛尼越写越好,故事也越来越精彩。《群山回唱》将不同的视角结合,还原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他在访谈中也说,“《追风筝的人》可能是一个比我年轻的人写的。如果现在这个年龄再写一本出道小说,那我应该写不出当时的那种感觉。如果现在如果用一支红笔去看我的作品,我会改掉这里,改掉那里。”

界面文化:胡赛尼现在有写什么新书吗?

钱德勒:他正在写四本,我跟他聊天,说我不给你压力,写好了就告诉我,他说,我现在跟这本书有很好的时光,我喜欢这里的人物伴随着我。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