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葡萄√娱乐官网正规吗知乎

正在阅读:

碳酸锂再破新高,“宁王们”怎么不叫苦了?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碳酸锂再破新高,“宁王们”怎么不叫苦了?

得“锂”不饶人并非常态。

文|锌刻度 陈邓新

编辑|孟会缘

碳酸锂,再度炙手可热。

日前,国内电池级碳酸锂市场均价超过51.7万元/吨,超越2022年3月峰值再创历史新高,这之后价格一直居高不下。

对产业链而言,碳酸锂涨价,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诡异的是,“宁德时代们”上半年对高价碳酸锂诉苦不已,如今怎么都沉默了?打不过就加入,是不是好策略?动力电池回收,会成为解决碳酸锂供需矛盾的胜负手吗?

拐点未至,报价持续向上

碳酸锂,韧性十足。

据公开资料显示,2020年电池级碳酸锂均价低至4.7万元/吨,之后一路上扬,到了2022年2月首次突破50万元/吨大关。

彼时,舆论一片哗然。

这其中,反应最为激烈的当属宁德时代。

宁德时代2022年第一季度营业收入暴涨153.97%,净利润却下滑了23.62%,而去年同期的增速为163%,净利润遭上游蚕食。

净利润遭上游蚕食

在该季度财报电话会上,宁德时代相关高管感叹:“公司没想到碳酸锂能从3万元涨到50万元,以前觉得涨个20%~30%,没想到涨了20倍!”

此外,还遭车企炮轰,“我们现在不是在给宁德时代打工吗”之类的质疑不绝于耳。

于是乎,抵制成为行业的共识。

据多家媒体报道,宁德时代不接受47万/吨以上的碳酸锂报价,包括比亚迪在内的多家动力电池巨头也纷纷响应。

需要注意的是,这类消息并未得到公开证实。

但从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的态度,也可见一斑,其认为问题出在炒作上,“今年(2022)碳酸锂价格短期暴涨,但矿产资源储备丰富。”

此背景下,碳酸锂价格见顶的呼声颇高。

这之后,碳酸锂走势的确如外界预期那样震荡回调,不承想8月之后又重拾升势,更是再度突破了行业的心理价位。

平安证券认为:“上下游生产周期错配是锂需求爆发下供给难以快速响应的根本原因,在紧缺格局下,资源端仍是未来锂价走势的重要变量。当前来看,供需缺口叠加成本支撑上移,锂价仍有一定上行空间。”

不过,这波碳酸锂涨价,却没有抵制的声音传出来。

对此,一名业内人士告诉锌刻度:“这波涨价散单先行,长协订单的价格滞后,下游的感受没有那么深切。”

上述业内人士进一步表示,散单的一个重要来源是盐湖提锂,而盐湖提锂与气候息息相关,每到冬季产量下滑,从而进一步影响供需平衡,因而有敏锐的资金提前布局。

左手传导涨价压力,右手分润涨价红利

换而言之,如若散单高居不下,长协订单跟涨是早晚的事情,这么来看“宁王们”沉默还有更深层次的缘由。

首先,定价权旁落。

碳酸锂主要应用于制造磷酸铁锂以及中低镍路线的三元锂,随着2021年磷酸铁锂销量反超三元锂,各路资本纷纷加码磷酸铁锂,从而放大了对碳酸锂的需求。

据鑫椤锂电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新增碳酸锂大约在18万吨;2023年全球碳酸锂新增产能大约在40万吨。

高景气之下,市场出现了明显的供给缺口,这个缺口短时间之内只能依赖进口来弥补,从而导致定价权旁落。

据USGS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智利、澳大利亚、阿根廷和中国的锂储量全球排名前四,占比分别为50.59%、16.47%、10.00%、5.88%。

于是,海外拍卖成为碳酸锂的风向标。

以澳大利亚Pilbara锂精矿的第9次拍卖为例,成交价为6988美元/吨,较上一轮拍卖价上涨10%,考虑汇率变动后到岸价对应的碳酸锂含税成本超过51万元/吨。

其次,打通价格联动机制。

涨价逻辑如此硬,“叫唤”了也没什么大用,2022年3月就印证了这一点,那么还不如打通价格联动机制,向车企转移原材料涨价的部分压力。

宁德时代董秘蒋里曾透露:“大部分针对动力电池客户的产品在二季度已经完成了涨价,有一部分在一季度已经开始反映,有一部分则是在三季度开始陆续反映,未来能否延续价格上提需要视材料的价格情况而定。”

从业绩来看,也可以得到佐证。

宁德时代2022年上半年营业收入为1129.71亿元,同比增长156.32%;净利润为81.68亿元,同比增长82.17%,一改第一季报的颓势。

这么一来,“宁德时代们”也少了怨言。

净利润大幅改善

再次,抢矿分享涨价红利。

涨价之外,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动力电池巨头,蔚来、特斯拉、广汽集团等车企也不甘当“打工人”,纷纷抢矿,渴望在供应链掌握更大的话语权,进而分享上游的涨价红利。

譬如,蔚来全资子公司Blue Northstar 计划以1200万澳元认购澳大利亚矿业公司Greenwing Resources 12.16%的股份,从而使后者可以加快位于阿根廷的San Jorge锂项目开发。

再譬如,比亚迪拟在江西宜春投资285亿元建设年产30GWh动力电池和年产10万吨电池级碳酸锂及陶瓷土(含锂)矿采选综合开发利用生产基地项目,而宁德时代与国轩高科双双也在宜春布局。

最后,整体涨幅并不大。

2021年至2022年年初,碳酸锂的价格一路上扬,上涨曲线呈现45度角,刺激着下游的敏感神经,而这波上涨没有拉出曲线,较为温和。

一名私募人士告诉锌刻度:“看似碳酸锂屡创新高,实际上涨幅度也不过10%左右,跟之前的‘疯牛’完全不能比。”

动力电池回收,劣币驱逐良币?

其实,“宁王们”并非无动于衷,而是打起了动力电池回收的主意,试图从中提取锂、钴等稀有金属,从而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

中国工业节能与清洁生产协会秘书长王震坡在2022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表示:“未来5年,动力电池平均每年退役量约20-30GWh或16万吨;预计到2026年,累计退役量超142.2GWh或92.6万吨。”

这意味着,动力电池回收或成为巨头们的主战场。

眼下,宁德时代与比亚迪双双下场,前者早在2015年就通过收购广东邦普切入赛道,后者于2022年成立新公司涉足市场。

鑫椤锂电分析师程玲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电池生产企业和汽车生产企业入局回收行业具备较强的废料来源优势,有望进一步完善一体化布局,进而优化生产成本。”

不过,动力电池回收赛道的竞争势态并不乐观。

据企查查的数据显示,与动力电池回收相关的企业有70801 家,其中大多数为中小企业,其成立时间在一年之内的高达40523家。

显而易见,行业呈现小而散的特征。

原料价格高企,收回有利可图

更为糟糕的是,头部企业与中小企业竞争中处于劣势,面临产能闲置的尴尬状况。

之所以如此,与环保投入有莫大的关系,中小企业环保投入不足或缺位,从而可以进行低成本竞争,导致劣币驱逐良币。

据高工锂电的数据显示,2018年~2020年,符合“白名单”(《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企业名单)规定的企业,仅回收到了不到20%的退役电池。

中国工程院院士孙逢春表示:“目前,动力电池回收各环节涉及企业多,信息流通难以保障,退役电池持有企业与后端回收利用企业信息不对称,小企业囤货、正规企业无货源;行业内,钴、镍、碳酸锂等材料的回收价格大幅飙升,涨幅甚至超过新材料价格。”

总而言之,这波碳酸锂温和上涨,外界的反弹没有那么大,背后是下游企业一边向上游挺进,渴望通过一体化布局破局,另外一边是涉足动力电池回收,试图构建锂电池消费闭环。

毕竟,得“锂”不饶人,并非常态。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宁德时代

7.4k
  • 锂电产业链周记 | 电动自行车强制性国标放宽铅酸电池车型限重 宁德时代发布重卡电池新品
  • 锂电产业链周记 | 中国五矿拟与青海省共同组建中国盐湖集团 宁德时代据称正洽购“光伏黑马”一道新能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碳酸锂再破新高,“宁王们”怎么不叫苦了?

得“锂”不饶人并非常态。

文|锌刻度 陈邓新

编辑|孟会缘

碳酸锂,再度炙手可热。

日前,国内电池级碳酸锂市场均价超过51.7万元/吨,超越2022年3月峰值再创历史新高,这之后价格一直居高不下。

对产业链而言,碳酸锂涨价,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诡异的是,“宁德时代们”上半年对高价碳酸锂诉苦不已,如今怎么都沉默了?打不过就加入,是不是好策略?动力电池回收,会成为解决碳酸锂供需矛盾的胜负手吗?

拐点未至,报价持续向上

碳酸锂,韧性十足。

据公开资料显示,2020年电池级碳酸锂均价低至4.7万元/吨,之后一路上扬,到了2022年2月首次突破50万元/吨大关。

彼时,舆论一片哗然。

这其中,反应最为激烈的当属宁德时代。

宁德时代2022年第一季度营业收入暴涨153.97%,净利润却下滑了23.62%,而去年同期的增速为163%,净利润遭上游蚕食。

净利润遭上游蚕食

在该季度财报电话会上,宁德时代相关高管感叹:“公司没想到碳酸锂能从3万元涨到50万元,以前觉得涨个20%~30%,没想到涨了20倍!”

此外,还遭车企炮轰,“我们现在不是在给宁德时代打工吗”之类的质疑不绝于耳。

于是乎,抵制成为行业的共识。

据多家媒体报道,宁德时代不接受47万/吨以上的碳酸锂报价,包括比亚迪在内的多家动力电池巨头也纷纷响应。

需要注意的是,这类消息并未得到公开证实。

但从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的态度,也可见一斑,其认为问题出在炒作上,“今年(2022)碳酸锂价格短期暴涨,但矿产资源储备丰富。”

此背景下,碳酸锂价格见顶的呼声颇高。

这之后,碳酸锂走势的确如外界预期那样震荡回调,不承想8月之后又重拾升势,更是再度突破了行业的心理价位。

平安证券认为:“上下游生产周期错配是锂需求爆发下供给难以快速响应的根本原因,在紧缺格局下,资源端仍是未来锂价走势的重要变量。当前来看,供需缺口叠加成本支撑上移,锂价仍有一定上行空间。”

不过,这波碳酸锂涨价,却没有抵制的声音传出来。

对此,一名业内人士告诉锌刻度:“这波涨价散单先行,长协订单的价格滞后,下游的感受没有那么深切。”

上述业内人士进一步表示,散单的一个重要来源是盐湖提锂,而盐湖提锂与气候息息相关,每到冬季产量下滑,从而进一步影响供需平衡,因而有敏锐的资金提前布局。

左手传导涨价压力,右手分润涨价红利

换而言之,如若散单高居不下,长协订单跟涨是早晚的事情,这么来看“宁王们”沉默还有更深层次的缘由。

首先,定价权旁落。

碳酸锂主要应用于制造磷酸铁锂以及中低镍路线的三元锂,随着2021年磷酸铁锂销量反超三元锂,各路资本纷纷加码磷酸铁锂,从而放大了对碳酸锂的需求。

据鑫椤锂电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新增碳酸锂大约在18万吨;2023年全球碳酸锂新增产能大约在40万吨。

高景气之下,市场出现了明显的供给缺口,这个缺口短时间之内只能依赖进口来弥补,从而导致定价权旁落。

据USGS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智利、澳大利亚、阿根廷和中国的锂储量全球排名前四,占比分别为50.59%、16.47%、10.00%、5.88%。

于是,海外拍卖成为碳酸锂的风向标。

以澳大利亚Pilbara锂精矿的第9次拍卖为例,成交价为6988美元/吨,较上一轮拍卖价上涨10%,考虑汇率变动后到岸价对应的碳酸锂含税成本超过51万元/吨。

其次,打通价格联动机制。

涨价逻辑如此硬,“叫唤”了也没什么大用,2022年3月就印证了这一点,那么还不如打通价格联动机制,向车企转移原材料涨价的部分压力。

宁德时代董秘蒋里曾透露:“大部分针对动力电池客户的产品在二季度已经完成了涨价,有一部分在一季度已经开始反映,有一部分则是在三季度开始陆续反映,未来能否延续价格上提需要视材料的价格情况而定。”

从业绩来看,也可以得到佐证。

宁德时代2022年上半年营业收入为1129.71亿元,同比增长156.32%;净利润为81.68亿元,同比增长82.17%,一改第一季报的颓势。

这么一来,“宁德时代们”也少了怨言。

净利润大幅改善

再次,抢矿分享涨价红利。

涨价之外,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动力电池巨头,蔚来、特斯拉、广汽集团等车企也不甘当“打工人”,纷纷抢矿,渴望在供应链掌握更大的话语权,进而分享上游的涨价红利。

譬如,蔚来全资子公司Blue Northstar 计划以1200万澳元认购澳大利亚矿业公司Greenwing Resources 12.16%的股份,从而使后者可以加快位于阿根廷的San Jorge锂项目开发。

再譬如,比亚迪拟在江西宜春投资285亿元建设年产30GWh动力电池和年产10万吨电池级碳酸锂及陶瓷土(含锂)矿采选综合开发利用生产基地项目,而宁德时代与国轩高科双双也在宜春布局。

最后,整体涨幅并不大。

2021年至2022年年初,碳酸锂的价格一路上扬,上涨曲线呈现45度角,刺激着下游的敏感神经,而这波上涨没有拉出曲线,较为温和。

一名私募人士告诉锌刻度:“看似碳酸锂屡创新高,实际上涨幅度也不过10%左右,跟之前的‘疯牛’完全不能比。”

动力电池回收,劣币驱逐良币?

其实,“宁王们”并非无动于衷,而是打起了动力电池回收的主意,试图从中提取锂、钴等稀有金属,从而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

中国工业节能与清洁生产协会秘书长王震坡在2022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表示:“未来5年,动力电池平均每年退役量约20-30GWh或16万吨;预计到2026年,累计退役量超142.2GWh或92.6万吨。”

这意味着,动力电池回收或成为巨头们的主战场。

眼下,宁德时代与比亚迪双双下场,前者早在2015年就通过收购广东邦普切入赛道,后者于2022年成立新公司涉足市场。

鑫椤锂电分析师程玲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电池生产企业和汽车生产企业入局回收行业具备较强的废料来源优势,有望进一步完善一体化布局,进而优化生产成本。”

不过,动力电池回收赛道的竞争势态并不乐观。

据企查查的数据显示,与动力电池回收相关的企业有70801 家,其中大多数为中小企业,其成立时间在一年之内的高达40523家。

显而易见,行业呈现小而散的特征。

原料价格高企,收回有利可图

更为糟糕的是,头部企业与中小企业竞争中处于劣势,面临产能闲置的尴尬状况。

之所以如此,与环保投入有莫大的关系,中小企业环保投入不足或缺位,从而可以进行低成本竞争,导致劣币驱逐良币。

据高工锂电的数据显示,2018年~2020年,符合“白名单”(《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企业名单)规定的企业,仅回收到了不到20%的退役电池。

中国工程院院士孙逢春表示:“目前,动力电池回收各环节涉及企业多,信息流通难以保障,退役电池持有企业与后端回收利用企业信息不对称,小企业囤货、正规企业无货源;行业内,钴、镍、碳酸锂等材料的回收价格大幅飙升,涨幅甚至超过新材料价格。”

总而言之,这波碳酸锂温和上涨,外界的反弹没有那么大,背后是下游企业一边向上游挺进,渴望通过一体化布局破局,另外一边是涉足动力电池回收,试图构建锂电池消费闭环。

毕竟,得“锂”不饶人,并非常态。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